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前期中央官学的演变及其特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学制度日臻完善和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文教政策上,独尊儒术,兼重佛老;在学校制度上,经学学校、专科性学校、职业教育各领风骚。唐代中央官学大致可分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两个系统,这一体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规范完备的学制系统,实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无论在学校体制、管理结构,还是入学条件、修业年限、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等方面,都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学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性质特点。关键词:唐代前期,中央官学,教育,变迁,特点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上,官学尤其比私学重要。而所谓官学,就是指政府机关所设置的培养人才的地方,由官方设博士、助教等学官,来教授生徒。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学校制度的记载。孟子.滕文公上云:“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这里,校、庠、序都是三代学校地方的不同名称,而国家一级的学校统称为学。礼记.学记则对我国古代的学校情况作了更加详细的描绘:“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而学又有天子国和诸侯国:”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这些都是关于早期的官学的记载,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建立始于汉代。除了有直接管辖的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和鸿都门学之外,还有地方管辖的郡国学校,并且都有严格的建制和标准。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化,到了唐代,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一、唐前期中央官学的发展情况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辉煌,无论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都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固然是群体共同努力的业绩,但尤其需要才智之士的发扬和推展,所以培养人才的中央官学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在漫长而悠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唐代中央官学以其教育体系的完整性,特征的鲜明性以及成就的显赫性不失为我国浩瀚博大的封建官学宝库中珍贵的历史遗产。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未来教育挑战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审视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客观公正的分析研究唐代这样的教育现象呢?(一)唐高祖李渊时期对中央官学的初步规划隋朝末年,“学者凋丧儒教凌迟“【册府元龟】。唐高祖李渊非常喜欢儒臣,隋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唐高祖“初入长安,开大丞相府,”便着手恢复儒学教育。于是下诏“置生员,自京师至各州县各有数。”除了设立儒学外,于武德二年下诏兴仕崇儒,令有司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1所,四时致祭,并亲自到国子监参加“释奠”礼。一时间“学者慕响,儒教聿兴”。此外,按照旧唐书中的记载,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中央官学开始有定员,据新唐书儒学传记载“国子学生七十二员,太子百四十员,四门学百三十员。”这是唐代关于中央官学的第一次规划。应该说,这次教育规划,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唐王朝建国之初的一种姿态,是一种关于“崇儒重教”政策的一种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建国初期人才匮乏,急需培养大批人才的一种需要。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曾经这样写到:“为了满足那些想应科考的人,唐高祖在长安重开了隋代的三种学校,即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所有这些学校都着重教授经书。它们最后都受公元627年开办的国子监的管理。公元626年,它们总共只有学生342名,他们几乎都是皇室、贵族和品级最高的官员的子弟。只有最低级的四门学才除外,略有放松。公元624年,唐高祖下令在各州县一律设立学校。”因此综上所述,唐代中央官学体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规范完备的学制系统,实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二)唐太宗时期中央官学发展的迅猛发展唐太宗在位时期,实行“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的理念,在其仕秦王时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18人为学士。即帝位后,又设立弘文馆,选拔天下名儒虞世南、姚思廉等各以本官兼学士。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下诏取消周公庙而专立孔庙;贞观四年又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庙;贞观十三年设置崇贤馆,招集儒生研究经术;贞观十五年诏天下诸州举儒术通明、学堪师范者,具以名闻。后来还亲自著帝范21篇,阐述儒家的为君之道与帝王之术,并自我表白曰:“朕今所好者,惟尧、舜之道,闻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因此,在贞观年间,唐朝的中央官学出现了”古昔未有“的兴盛局面。唐太宗统治时期,据旧唐书.儒林转中记载:“于国子监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艺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玄武门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有能通经者,听之贡举。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经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请于国学之内,鼓匣而开讲筵者,八千余人,洋洋济济焉。”而新唐书.儒学传也称”唐三百年之盛,称贞观。”教育盛况空前可见一斑。唐太宗对于教育的重视,着实令人敬佩。新唐书.刘禹锡记载:”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加上其他留学生,其余类似玄武门屯营飞骑,云会京师的四方儒士等八千余人。当然生徒三千余人,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比起上文提到的唐高祖时期的规划百三十人的规模陡然增加了十倍,与隋文帝时期相比,中央官学的学生数量规模也相当于其三倍多。隋文帝杨坚即位时,全国总共有3599600户,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得户50万,口二百万。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全国户口一下子增加到大约900万户。可隋朝时中央官学最多时1120人。而贞观年间,户口不及三百万,只有大业年间的四分之一而已,贞观四年有人曾经指出“百姓承离乱之后,财力调尽,天思含育,粗见存粒,饥寒尤切,生计未安,三五年间,未能复旧。”并且,魏征在劝诫唐太宗封禅时也说:“今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崔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因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财政并不宽裕。所以可以看出唐太宗时期中央官学的发展速度绝对是迅猛的。此外,唐太宗还还对儒家经学做了大量的统一工作。唐太宗基于政治上的需要和思想上统一的要求,认为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主编五经正义一百七十卷,几经审订,颁布天下,定为全国各级各类官学的统一教材,而每年的明经科考试都以此为准。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加强了思想统治。之所以出现太宗时期中央官学的盛世景象,首先是唐太宗“偃武修文”政策下出现的一种繁荣。唐太宗统治初期,唐朝完全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因此唐太宗想通过教育标榜其文治功绩。其次,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形式的发展对官员的需求。唐朝初期,唐高祖曾经大封皇室成员和许多的外戚功臣。太宗在位初期,曾经命令房玄龄裁剪京师的文武官员。“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唐太宗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才,足矣。”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贞观初年,财政吃紧,裁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俭省开支,还有一个原因,他对于高祖分封的这些人不是很信任。因此,唐太宗才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但是随着国家的稳定,版图的扩大,要想对全国加强控制,就必须有大量的文武官员,仅仅靠现有的这些官员是远远不够的。新唐书.官志一记载:”然是时已有员外置,其后又有特置,同正员,至于检校,兼守,判,知之类,皆非本制,又有置使之名,因事而置,事已则罢,或遂置而不费其名类繁多,莫能偏举。“再次证明了当时中央官学急需培养人才,发展速度和规模惊人也是情有可原的。(三)唐高宗时期对中央官学的务实推进唐高宗时期,对中央官学进行了再一次规划。高宗李治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增置东都国子监,并且加学生等员,均分于两郡教授。按照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西都国子监国子学80人,太学70人,四门学300人,律学20人,书学10人,算学20人。东都国子监国子学15人,东都太学15人,四门学50人。”而旧唐书.礼仪志记载:“龙朔二年正月,东都置国子监丞,主簿,録事各一员,四门助教,博士,门生三百员。四门俊士200员。”两者记载东都国子监的人数各不相同。但是根据考证和查阅相关资料,龙朔二年东都国子监学生人数的确是100人,唐会要中也记载元和二年的旧制是这个人数。而旧唐书.礼仪志记载的可能是高宗时期后来增加的人数,也就是说东都国子监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东都国子监后来主要是增加了四门俊士的数量。在此之后的开元年间,四门学1300名学生中,分为500名品官子孙,800名民间俊士。所以四门学生中门生和俊士之分可能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按照龙朔二年计算,唐高宗的中央官学两都加起来580人。按照礼仪志算,高宗时期两都学生恰好一千人。不管怎样计算,比起贞观年间的学徒三千人都相形见绌。当然,唐高宗龙朔二年,学制学生员额骤减的原因,可能与高宗初年征伐高丽,修建宫殿,又多次遭受自然灾害导致教育投入减少有关,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唐高宗对中央官学做了务实的调整。首先,从新唐书.百官志中可以看出,龙朔二年,李治对官制做出了大量调整和改革,不止是针对中央官学。因为说到底,统治者开办教育,无非是希望能为其培养适合其统治需要的人才,唐高宗时期的官员已达13465员,是太宗初年的将近20倍,整个官僚机构趋于稳定,所以对官员的需求和补充速度放慢,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如前期那么迫切,因此高宗对于中央官学的规划也趋于实际。第二,从教育投入上来看,其实唐高宗对教育的投入并不算少,营建东都国子监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另外东都国子监另设一套教学班子,从丞、司业、录事到国子监博士,助教一应俱全,这些官吏的俸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高宗时期的两都教学可能是考虑到了全国教育资源的平衡,比起唐太宗时期要来得更加务实。第三,此外,高宗时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已经遭到了破坏,私学得到了大力发展,由于私学培养的人才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官僚机构,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是坐收渔翁之利,这也可能是唐高宗缩小中央官学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史籍中对于高宗这次缩减中央官学规模并没有做出明显的反映。可见当时的朝臣们对于高宗之举是赞同的。此外,在唐高宗继位之初,就认识到“殷周创基,教学成本”。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六月下诏增加教学人员,改善教师学生的待遇:“朕嗣立鸿基,裁成丕绪,如临于海,罔知攸济,思得学徒,用康庶绩。而倾岁所教,先诸圣教,青襟方领,未达至怀 。惟欲思辕固以加班,想高堂以受秩。斯文寥落,去之弥远,深加发虑,称朕意焉。儒官员缺,即宜补受。其馆博士,助教,节级赐物。三馆学生有业科高低,景行淳良者,所司简试,具以名闻。”这些史料都能说明唐高宗对待中央官学并非不闻不问,而是极其重视的。(四)武周时期对中央官学的打击限制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了巩固自己建立的大周政权,采取与李唐王朝背道而驰的文化教育政策。“二十年间,学校顿时废矣。”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统治时期压抑世族,奖励寒门,通过科举取士,从庶族地主间选拔官吏。新唐书.儒学传中也说:“高宗尚吏事,武后矜权变。”从后人对武则天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武则天治理之下的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不差,唯独对于文化思想教育方面加以打击。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她以女权夺取了李唐王朝是分不开的,她必须配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她才会重科举而轻学校。其实是想要通过科举来选拔自己的实际支持的人,通过科举笼络庶族地主。借助庶族地主的力量来打击士族力量,巩固武周政权。她之所以轻视学校的重要原因是唐朝的中央官学,基本上都是等级教育,是以皇室为核心的,以官僚的品级来确定入学资格的,基本上都是勋臣贵胄,皇亲外戚,而这些人都是李唐王朝的坚决拥护者。并且皇室、官僚的后代在这时已经养尊处优,因此,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吕思勉先生曾经在自己的吕著中国通史中说过:“为政之所求,急于应用,而历代学校之造,止于章句之儒,实为不切于务,以儒生与文吏相比较,则文吏周于用,远非儒生之比矣。况生徒多取贵游,并章句而不能为哉。”可能武则天看到了这两点,所以人为地限制了中央官学的发展。(五)唐玄宗前期中央官学的繁荣与发展经过了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学教育的颓废,唐中宗、唐睿宗一直着手恢复。一直到了唐玄宗时期中央官学才被重新规划。而且这一次,由于开元盛世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也跟着大幅增加。因此教育的发展规模也以贞观时期为榜样,并且唐玄宗时期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学生人数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按照唐六典中统计,开元时期,国学中的学生共有2881人,另外还有广文馆70人,共计2951人。唐玄宗李隆基为太子时,曾亲自去太学大开讲论;即位之后,又多次下诏州县及百官举荐通经人才。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次年又应国子祭酒列瑗所请。释奠日群官道俗皆应赴国子监观礼,并定为常制。可谓是唐代崇儒兴仕的典范。中央官学发展如此迅速,很大原因是因为玄宗时期四夷安定,国内承平岁久,没有出现唐朝前期对军费的过多投入。再加上唐玄宗自己也认识到:“宏我王化,在乎儒术。”因此,唐玄宗时期的中央官学规模是唐代最大,最稳定的,而且也是真正意义上得到施行的。可惜这样的繁荣局面并没有持续很久,安史之乱“兵革一顿”,官学教育也难以避免,即刻“生徒流离”。因此唐六典中描绘的繁荣局面也只是维持到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发生之前。二、唐代前期的中央官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一)在文教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唐代与汉代的“独尊儒术”不尽相同。除了“独尊儒术”之外,还同时提倡佛道二教,即提倡以崇儒尊孔为主,佛道二教为辅的方针,具体表现在中央官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科举制度等诸多方面,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佛教的译经和老庄哲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推崇和重视。(二)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所建立起来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汉代相比较,更加健全,加强了封建等级,品味制度。如“六学二馆”的入学资格规定十分严格,另外在修业年限,考试升格,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三)我国唐代首开实科学校,堪称世界上建立实科教育最早的国家。在唐代已经开始确立和举办专业教育。比如开设天文、医学、算学和自然科学。说明在唐代在开展实科教育方面的领先水平。(四)集教育、科研、行政能力于一体的教育统筹机构。从上到下,紧密联系,各司其职。职能职责上的分工,协作和统一,充分显示了唐代官学的决策和管理水平。比如弘文、崇文二馆兼任教育的任务,而太医署、司天台、太仆署等则兼有行政机关研究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在客观上也大大促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区块链金融行业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医疗健康行业智能医疗设备市场前景展望报告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招聘应届毕业生拟聘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吉林省2025年吉林白城通榆县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宁市2025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委政法委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克拉玛依市2025新疆克拉玛依市企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49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乌兰察布市2025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4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国咨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招聘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甘肃张掖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专业技术人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河南空港数字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第一批社会招聘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危重患者皮肤管理课件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工伤受伤经过简述如何写
- 银行现金取款申请书
- 人事外包招聘代理合同
- 数字经济学-课件 第3章 数字技术
- AI引领时尚设计新潮-个性化需求的新一代解决方案
- 高二数学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同步练习题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热障涂层(TBC)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大轻质泡沫混凝土研究报告
- 室内装修工程质量保障措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