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沿革第二十八讲李贽与方以智.ppt_第1页
北大哲学系历史沿革第二十八讲李贽与方以智.ppt_第2页
北大哲学系历史沿革第二十八讲李贽与方以智.ppt_第3页
北大哲学系历史沿革第二十八讲李贽与方以智.ppt_第4页
北大哲学系历史沿革第二十八讲李贽与方以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八讲:李贽与方以智 The Philosophy of Lizhi and Fangyizhi l童心说 l质测与通几 l随、泯、统 l李贽,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温 陵居士,生于公元1527年(明世宗 嘉靖六年),死于公元1602年(明 神宗万历三十年),福建泉州人。 他的祖先曾航海经商,父亲靠教书 为生。他做过二十年小官,晚年专 门写书讲学,对当时的道学家多有 揭露,对封建礼教也有所批判,因 而遭到统治者的迫害,最后自杀于 狱中。李贽的著作重要的有焚书 、续焚书、藏书、续 藏书等。 一. 童心说 l人伦物理 l是非无定 l童心 1. 人伦物理 l“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焚 书答邓石阳) l“若无山河大地,不成清净本原矣,故谓山河大地即清净本原 可也。若无山河大地,则清净本原为顽空无用之物,为断灭空 不能生化之物,非万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钱乎?”(焚书 答自信) 2. 是非无定 l“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 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 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l“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 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 ”(同上) 3. 童心 l李贽宣扬所谓“童心”,认为童心是“真心”,是“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而一切“闻见道理”都是童心的障碍; 闻见道理是从“多读书识义理”来的,所以“多读书识义理” 都是“障其童心”的。 l方以智,字密之,生于公元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死于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安徽桐城人。他在崇祯时,曾任 翰林院编修。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方以智逃至南方, 永历三年,超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固辞不就。永历四年 (公元1650年),清兵攻破桂林、广州,方以智削发为僧,表 示决不降服清朝。出家后,改名弘智,别号愚者大师。他早年 著作是通雅、物理小识,晚年著作有药地炮庄、 东西均、易馀、性故、一贯问答等。此外有 浮山前后集、博依集等。(易馀、性故、 一贯问答等现仅有抄本) 二. 质测与通几 l质测 l通几 l心、理、气 Have A Break! 1. 质测 l“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类其性情 ,徵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 (物理小识自序 ) “质”指实物(不是性质之质),“测”是考察。“质测 ”即对于实际事物进行精细的考察以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 规律。 2. 通几 l“通观天地,天地一物也。推而至于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 ,以费知隐,重玄一实,是物物神神之深几也。寂感之蕴,深 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理小识自序) 所谓“几”指细微的变化,亦即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 。“以费知隐,重玄一实”是说由现象认识本质,最深刻的本 质也属于客观实际。“物物神神之深几”即事物运动变化的最 深刻的原因。“通几”即是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 3. 心、理、气 l“无真妄之真真,即统理气之至理。”(所以篇) l“形本气也,言气而气有清浊,恐人执之,不如言虚;虚无所 指,不如言理;理求其切于人,则何如直言心宗乎?”(同上) l“因言气理,而质论、通论之,皆归一心。”(声气不坏说 ) 三. 随、泯、统 l随、泯、统 l交、轮、几 l反因 1. 随、泯、统 l“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 暗之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三征) l“究竟统在泯随中,泯在随中,三即一,一即三。”(同上) 所谓“随”即顺从常识,承认一切事物的存在,也就承认对立之 为对立;所谓“泯”即消除一切区别,不承认一切事物的存在,也就不 承认对立之为对立;所谓“统”即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两者贯通起来 。 2. 交、轮、几 l“交以虚实,轮续前后,而通虚实前后者曰贯,贯难状而言其几。” (三征) l“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几者,微也,危也 ,权之始也,变之端也。”(同上) “交”即对立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轮”即对立两方面相互 转化相互推移,“几”是变化的开始,即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 3. 反因 l“吾尝言天地间之至理,凡相因者皆极相反。夫对待者,即相反 者也。吉凶祸福,皆相倚伏。生死之几,能死则生,徇生则死。 静沉动浮,理自冰炭,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极必动,动极必静 。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岂非天地间之至相反者,本同处于一原哉 ?”(东西均反因) l “因对待谓之反因,无对待谓之大因。然今所谓无对待之法,与所谓 一切对待之法,亦相对反因者也,但进一层耳。”(同上) 四. 思考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