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十三讲二程-庚寅冬.ppt_第1页
课件第十三讲二程-庚寅冬.ppt_第2页
课件第十三讲二程-庚寅冬.ppt_第3页
课件第十三讲二程-庚寅冬.ppt_第4页
课件第十三讲二程-庚寅冬.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讲 程颢与程颐天理 参阅书目 程颢识仁篇、定性书,载二 程集。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易传序 ,载二程集。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明 道学案、伊川学案。 一、程 颢“志将以斯道觉斯民”! “大程子之学,先儒谓其近于颜子,盖天生之完 器。然哉!然哉!” 先生数岁,即有成人之度,赋酌贪泉诗“中 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已见志操矣!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 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 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 六经,而后得之。” 明道尝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体贴出来。” 胡敬斋曰:“明道天资高,本领纯粹,其学自大 本上流出,于细微处又精尽。” 张横浦曰:“明道书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劝之芟 (shn),曰:不可!欲常见造物生意。又置盆池 畜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或问其故,曰:欲观 万物自得意。草之与鱼,人所共见,唯明道见 草则知生意,见鱼则知自得意,此岂流俗之见 可同日而语!” 先生资性过人,而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 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 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 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侯仲良曰:“朱公掞(shn)见明道于汝州,归谓人曰 :某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张横浦曰:“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 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 喻。予有一事,可实其说。游定夫访龟山,龟山 曰:公适从何来?定夫曰:(下续) 某在春风和气中坐三月而来。龟山问其所之,乃 自明道处来也。试涵泳春风和气之言,则仁义礼 智之人,其发达于声容色理者,如在吾目中矣。” 先生视民如子。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之以孝悌忠 信。 明道作县,常于坐右书“视民如伤”,云:“颢每日 尝有愧于此。”观其用心,应是不到错决挞了人。 刘立之曰:“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气盎于面背 ,乐易多恕,终日怡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某问 以临民,曰:使民各输其情。又问御史,曰:正 己以格物。” 王荆公尝与明道论事不合,因谓先生曰:“公之学, 如上壁。”言难行也。明道曰:“参政之学,如捉风。” 后来逐不附己者,而独不怒明道,且曰:“此人虽未知 道,亦忠信人也。” 先生尝曰:“熙宁初,王介甫行新法,并用君子小人 。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为俗学不通世务,斥去;小 人苟容谄佞,介甫以为有才能知通变,用之。君子如 司马君实不拜同知枢密院以去,笵尧夫辞同修起居注 得罪,张天祺自监察御史面折介甫被谪。介甫性狠愎 ,众人皆以为不可,则执之愈坚。君子既去,所用皆 小人,争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使众君子未用与之 敌,俟其势久自缓,委曲平章,尚有听从之理,俾小 人无隙以乘,其为害不至此之甚也。” 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言者攻之甚力。先生被 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先生徐 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 愧屈。新法既行,先生言:“智者若禹之行水,行 所无事。自古兴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谓不可, 而能有成者。就使徼幸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 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乞去言职。 至于先生之德性和粹,刘安礼谓从先生三十余年 ,未尝见其忿厉之容。而于兴造礼乐,制度文为, 下及兵刑水利之事,无不悉心精练。使先生而得志 有为,三代之治不难几也。(下续) 顾裕陵亦有意于先生,而不容于安石之褊拗,且年 寿亦不永。富郑公曰:“伯淳无福,天下之人也无 福。”信哉! 家数清窭,僦(ji, 租赁)居洛城殆十余年,与弟从 容亲庭,日以读书讲学为事,士大夫从游者盈门。 自是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 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 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 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志将以斯道觉斯民。” 识 仁 篇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 、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 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 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 ,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 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 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 诚,乃为大乐。(下续) 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 ,终未有之,又安得乐? 订顽意思 ,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无助长” , 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 ,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 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 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 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刘蕺山曰:程子首言识仁,不是教人悬空参悟,正就 学者随事精察力行之中,先与识个大头脑所在,便好 容易下工夫也。识得后,只须用葆任法,曰“诚敬存之 ”而已。而勿忘、勿助之间,其真用力候也。盖天理微 妙之中,着不得一毫意见伎俩,与之凑泊。才用纤毫 之力,便是以己合彼之劳矣,安得有反身而诚之乐。 诚者,自明而诚之谓。敬者,一于诚而不二之谓。诚 只是诚此理,敬只是敬此诚,何力之有!后人不识仁 ,将天地间一种无外之理,封作一膜看,因并不识诚 敬,将本心中一点活泼之灵,滞作一物用,胥失之矣 !良知良能是本心,昏昧放逸是习心。向来不识此理 ,故种种本心为习心用;今来既识此理,故种种习心 为本心转。又何患不存之,又存而不能期月守也 此 程子见道分明语也。 顾泾阳曰:程伯子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只此一语 已尽,何以又云“义礼智信皆仁”也?始颇疑其为赘。 及观世之号识仁者,往往务为圆融活泼,以外媚流俗 而内济其私,甚而蔑弃廉耻,决裂绳墨,闪铄回互, 诳己诳人,曾不省义礼智信为何物,犹偃然自命曰仁 也,然后知伯子之意远矣! 宗羲案:明道之学,以识仁为主,浑然太和元气之流 行,其披拂于人也,亦无所不入,庶乎“所过者化”矣 !故其语言流转如弹丸,说“诚敬存之”便说“不须防检 ,不须穷索”,说“执事须敬”便说“不可矜持太过”,惟 恐稍有留滞,则与天不相似。此即孟子说“勿忘”,随 以“勿助长”救之,同一埽(扫)迹法也。鸢飞鱼跃, 千载旦暮。 百家又忆姜定庵先生希辙尝于其家两水亭问先遗 献“学而时习”之解,答云:“白虎通云:学者 ,觉也,觉悟所未知也。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 ,总是工夫之名。荀子所谓诵数以贯之,思索以 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皆是。 然必有所指之的,则合其本体而已矣,明道之识 仁是也。时习者,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 忘,勿助长也。明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 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 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 自明,安待穷索!盖其间调停节候,如鸟之肄飞 ,冲然自得,便是说也。” 如何“识仁”确为一大难题。论语有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或曰:“仁者人 也,亲亲为大。”“夫孝,天之经也。”谓之天经者,盖以此 爱亲之心,具自孩提之童,不学不虑,一本乎天,乃吾良 知良能之知觉,即性体也。及长而知敬兄者,此也;忠君 者,此也;勇战者,此也;仁民爱物者,此也。无二心也 。故曰:“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故孔子言仁则曰“亲亲”,以无父母即无此身 ,父母即天地,我与父母固结而不可解之心,不知其所自 来,此天然之自性,乃所谓仁也。所以,“圣学主于求仁 ,而仁体最难识,只从孝弟上恳恻,以求尽其力。当其真 切于孝弟时,此心油然籍然而不能自已,则仁体即此可默 会。” 定 性 书 承教,谕以“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此 贤者虑之熟矣,尚何俟小子之言!然尝思之矣 ,敢贡其说于左右。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 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 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 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 !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 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 ,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 曰:“贞吉悔亡。憧憧(chng, 不定貌)往来,朋 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 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 穷,不可得而除也。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 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 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 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 照也。易曰:“艮(gn, 止也 )其背,不 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氏亦曰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与其非外 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 然无事矣(淡漠无为)。无事则定,定则明, 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 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 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 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 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 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 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 思过半矣。 心之精微,口不能宣,加之素拙于文辞,又吏 事匆匆,未能精虑,当否,伫报。然举大要, 亦当近之矣。道近求远,古人所非,惟聪明裁 之。 人言“要识先生之所以为真儒,千四百年后之一 人者何在。盖由其学本于识仁;识仁,斯可以 定性。” 先生又曰:“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 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 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 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 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 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 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 仁之体。” 学者疏解定性书,分作四层:“一者 ,天地之常,心普物而无心,此是天地之 定。二者,圣人之常,情顺物而无情,此 是圣人之定。三者,君子之学,廓然大公 ,物来顺应,此是君子之定。四者,吾人 第于怒时遽忘其怒,观理是非,此是吾人 之定。吾人希君子,君子希圣人,圣人希 天地。” 刘蕺山曰:“此伯子发明主静立极之说,最为 详尽而无遗也。(中略)合而观之,主静之学, 性学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圣人常寂而常感,故有欲而实 归于无欲,所以能尽其性也。常人离寂而事感 ,离感而求寂,故去欲而还以从欲,所以自汩 其天也。主静之说,本千古秘密藏,即横渠得 之,不能无疑。向微程伯子发明至此,几令千 古长夜矣。” 二、程颐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程颐,字正叔,明道先生之弟也。早岁,游太学 ,胡安定瑗试诸生以“颜子所好何学”,得先生论, 大惊,延见,处以学职。后以布衣被召,任崇政 殿说书。一日为圣上讲学,当讲“颜子不改其乐”章 ,遂言曰:“陋巷之士,仁义在躬,忘其贫贱。人 主崇高,奉养备极,苟不知学,安能不为富贵所 移?且颜子,王佐才也,而箪食瓢饮;季氏,鲁 国之蠹也,而富于周公。鲁君用舍如此,非后世 之鉴乎!”明道常谓曰:“异日能使人尊严师道者, 吾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才而成就之,则予不 得让焉!” 司马温公、吕申公尝言于朝曰:程颐之为人,言 必忠信,动遵礼义,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 朱光庭又言曰:程颐道德纯备,学问渊博,有经 天纬地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实天民之先觉, 圣代之真儒也。 吕申公又言曰:程颐年三十四,有特立之操,出 群之资,洞明经术,通古今治乱之要,有经世济 物之才。非同拘儒曲士,徒有偏长。使在朝廷, 必为国器。 王岩叟尝言于朝曰:程颐学极圣人之精微,行全 君子之纯粹,与其兄颢俱以德名显于时。 又曰:颐抱道养德之日久,而潜神积虑之功深, 静而阅天下之义理者多,必有嘉言,以新圣听。 胡文定公言于朝曰:伏见元祐之初,宰臣秉政当 国,急于得人,首荐河南处士程颐,乞加召命,擢 以不次。遂起韦布,超居讲筵。自司劝讲,不为辩 辞,解释文义,所以积其诚意、感通圣心者,固不 可得而闻也。及当官而行,举动必由乎礼;奉身而 去,进退必合乎义。其修身行法,规矩准绳,独出 诸儒之表。(中略)夫颐之文,于易则因理以明 象,而知体用之一源;于春秋则见诸行事,而 知圣人之大用;于诸经、语、孟则发其微 旨,而知求仁之方,入德之序。(下续) 然则“狂言怪语,淫说鄙论”,岂其文也哉?颐之 行,其行己接物,则忠诚动于州里;其事亲从兄, 则孝弟显于家庭;其辞受取舍,非其道义,则一介 不以取与诸人,虽禄之千钟,有必不顾也。其余则 亦与人同尔。然则“幅巾大袖,高视阔步”,岂其 行也哉?伏望特降指挥,裒(pu)集遗书,便于学者 传习,羽翼六经,以推尊仲尼、孟子之道,使 邪说者不得乘间而作,而天下之道术定,岂曰小补 之哉! 张横浦曰:伊川之学,自践履中入,故能深识 圣贤气象。如曰:“孔子元气也,颜子景星卿云 也,孟子有泰山岩岩气象。”自非以心体之,安 能别白如此! 又曰:伊川妙处,全在要人力行,所以不欲苦 言。用意深者当自得之,言之又不免作梦。 朱子曰:伊川言“性即理也”,与横渠言“心统性 情”,此二句颠破不得。 又曰:伊川说话,如今看来,中间宁无小小不 同,只是大纲统体说得极善。如“性即理也”一 语,直是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这一句便是 千万世说性之根基,是个公共底物事。不解会 不善人做不是失了性,却不是坏了著修。 吴草庐曰:夫“修己以敬”,吾圣门之教也。然 自孟子之后失其传,至程子乃复得之,遂以“敬 ”之一字为圣传心印。程子初年受学于周子,周 子之学主静,而程子易之以敬,盖敬则能主静 矣。 刘蕺山曰:叔子笃信谨守,其规模自与伯子差 别,然见到处更较稳实。其云“性即理也”,自 是身亲经历语。 宗羲案:明道、伊川大旨虽同,而其所以接人 ,伊川已大变其说,朱子曰:“明道宏大,伊川 亲切。大程夫子当识其明快中和处,小程夫子 当识其初年之严毅,晚年又济以宽平处。”是自 周元公主静、立人极开宗;明道以静字稍偏, 不若专主于敬,然亦唯恐以把持为敬,有伤于 静,故时时提起。伊川则以敬字未尽,益之以 穷理之说,而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下续) 又曰:“只守一个敬字,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然随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合内外之道”,盖恐学 者作两项工夫用也。舍敬无以为义,义是敬之著,敬 是义之体,实非有二,自此旨一立,至朱子又加详焉 。于是穷理、主敬,若水火相济,非是则只轮孤翼, 有一偏之义矣。后之学者不得其要,从事于零星补凑 ,而支离之患生。故使明道而在,必不为此言也。两 程子接人之异,学者不可不致审焉! 百家谨案:(中略)盖语学至二程,诸儒之中更醇乎其 醇矣。第大程质性高明,而先生从践履入,非圣人之 书不观,其功在于密察边耳。至于大程之表大学 、中庸,先生之易传,更足为万世经书斗杓 也。 “顾二程子虽同受学濂溪,而大程德性宽宏,规模阔 广,以光风霁月为怀;二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峭 壁孤峰为体。其道虽同,而造德自各有殊也。”所以说 象山本大程,且大程还开阳明宗旨矣;而朱子得力于 伊川也。 “百家谨案:二程母夫人侯郡君,好读书,博知古今 。二程父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子有过,则不掩 。尝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 行而或踣(b,跌倒。),则曰:汝若徐行,宁至踣乎? 尝絮羹,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与人争忿,虽直 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在庐陵,公 宇多怪,家人报曰:有鬼执扇。曰:天热尔!他日 又报曰:鬼鸣鼓。曰:与之椎!自是怪绝。” 伊川颜子所好何学论 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 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 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 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学之道如何? 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 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 智信。(下续) 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 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 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 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 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凡学之道,正 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 (下续) 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 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 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 之,圣人也。故洪范曰:“思曰睿, 睿作圣。”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 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 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 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 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 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无听 ,非礼无言,非礼无动。”仲尼称之,则 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 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 道也。视听言动皆礼矣,所异于圣人者, 盖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 ,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中。故曰: 颜子之与圣人,相去一息。(下续) 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 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颜子之 德,可谓充实而有光辉矣,所未至者,守 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 年,则不日而化矣。故仲尼曰:“不幸短 命死矣。” 盖伤其不得至于圣人也。所谓 化之者,入于神而自然,不思而得,不勉 而中之谓也。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是也。 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谓可学 而至,其有稽乎?”曰:“然。孟子曰: 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性之者 ,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学而知之者也 。”又曰:“孔子则生而知也,孟子则学而 知也。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 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 ,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 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 矣。” 伊川易传序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 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 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 。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 ,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 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 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yn)晦,将俾后人 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 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 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 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 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 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 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 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 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 在乎人焉。 三、结语论“孔颜乐处” 明道曰:“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 处,所乐何事。”自此,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乃至所 有儒者皆首须自问、自寻“孔颜乐处”。何以故?以 明志志道也故。初学者贵在立志、明志,而且是 立大志、明大志。立乎大者为大人,立乎小者为 小人。 “孔颜乐处”即是学者之大志!志立、志明 ,则学者便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气概,而 何所畏惧于“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增)益其所不能”! 当其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 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朱子解释道:“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 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 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 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 不自知其富矣。”吾友丁君言曰:“自家在这里,乃一 堂堂之人,此人遭际贫富,而其之所以为人决定性之 所在,不因其贫而少,亦不因其富而多,垂心于此, 见其不亏不盈,在我而圆满,此为可乐者也;而此在 我者,我得以操存涵养,精益求精,以见其充溢发动 ,则我养之愈厚,玩之愈熟,此则为好礼之好也。” 于是,我们初步明白,孔颜之乐当是“乐道”之“乐”。 孔子尝自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钱 穆认为此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 ,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 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 乐亦无止境。如是孳孳,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 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中略)凡从事于学,必 当从心上自知愤,又必从心上自感乐。从愤感乐 ,从乐起愤,如是往复,所谓纯亦不已,亦即一 以贯之。此种心境,实即孔子之所谓仁,此乃一 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 (下续) 见于行,即孔子之所谓道。下学上达,毕生以之。 然则孔子之学与仁与道,亦即与孔子之为人合一 而化,斯其所以为圣。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 。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 ,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 以为大圣欤!学者就此章,通之于论语全书 ,入圣之门,其在斯矣。”吾友丁君更赞曰:“夫子 此三语,又极尽风趣。一发愤则忘食,一好乐则 忘忧,不知亦忘也,忘老之将至,老其实渐至矣 ,然亦不以萦心,则我夫子若自谓三忘老人也! 发愤好之则须既竭我力,虽老之将至,夫子从事 于所好而无筋疲力衰之态,又安此乐此,单纯如 孩提,而直以我之生命将与所好乐者同归于永恒 也。” 孔子赞叹他的高足颜回道:“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周子曰:“夫富贵,人所 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 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 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 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程子曰:“颜子之乐, 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 也,故夫子称其贤。”“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 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下续) 朱子补充道:“程子之言,引而不发,盖欲学者深 思而自得之。(中略)学者但当从事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