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答案》word版.doc_第1页
《爱莲说答案》word版.doc_第2页
《爱莲说答案》word版.doc_第3页
《爱莲说答案》word版.doc_第4页
《爱莲说答案》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解析宜:应当)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11简要回答问题。 (1) 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2)衬托莲之高沽。(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12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12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3C解析说”侧重于议论。)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14.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 分)14 . ( 3 分)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写出一点给2 分,写出两点即可给满分。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二)(甲)爱莲说(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1)出淤泥而不染 而:却(可是,但是)(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 (同)“返”,返回(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蔽:)遮蔽(遮住,遮掩)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译文:(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蝉接连不断(不停)地呜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答: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10.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2分)答: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三)爱莲说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1)可爱者甚蕃(多(0.5分)(2)亭亭净植(树立或立(0.5分)(3) 亵玩亵:亲近而不庄重(4) 宜乎众矣宜:应当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2分)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2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2分)(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4.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5.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2分)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分)”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分)”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6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7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7(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四)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1)沾染;污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我(3)陶后鲜有闻(3)听说(4)待到山花烂漫时(4)等待;等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荷钱:初生的荷叶。逸致:情趣。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1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濯清涟而不妖(1)洗,洗涤。 ) (2)日上日妍(2)一天天(一天比一天)。)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远”或“亵玩”如果译错,扣1分;“是”译错扣1分)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本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6“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第二段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迪。(3分)写出句子得1分,写出启迪得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全分)。示例(找出其它句子,如分析有道理,也可给分):(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迪: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启迪: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六)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异馥:异香。芙渠:荷花。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不蔓不枝(长枝节,生出枝节)陶后鲜有闻(少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停止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合宜,适合)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2分) )(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2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七)(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氲氲(yny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瑞:吉,善。兼彩:兼有各种颜色。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亭亭净植树立 陶后鲜有闻 少 而名之不可说出 莫能肖也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B(2分)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A(2分) )。(2分)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