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与审美看工艺美术历史发展及规律性问题.doc_第1页
从实用与审美看工艺美术历史发展及规律性问题.doc_第2页
从实用与审美看工艺美术历史发展及规律性问题.doc_第3页
从实用与审美看工艺美术历史发展及规律性问题.doc_第4页
从实用与审美看工艺美术历史发展及规律性问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从实用与审美看工艺美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 The law of arts and crafts development as viewed from practical use and appreciation of beauty 作者:彭勃, 期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1年 第04期- 烹饪工艺美术的特点 Features of the Art of Cuisine Technology 作者:周明扬, 期刊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CUISINE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2000年 第04期- 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 The Aesthetics Character of Local Peoples lndustrial Arts 作者:朱本红, 期刊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LEGE 2005年 第03期- 论工艺美学的发展与造物文化的传承 On the Development of Handcraft Aesthetics and the Art of Ware - creation 作者:周明扬, 期刊-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HUNDRED SCHOOLS IN ART 2006年 第06期- 论工艺美术设计与创新 作者:董延武, 期刊 华章MAGNIFICENT WRITING 2007年 第09期- 材美工巧应手愉目浅谈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 Nice materials and ingenious craftsmanship handled by deft handsAn elementary talk on appreciation of works of arts and crafts 作者:陈静, 期刊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2007年 第01期- 浅谈工艺美术毕业设计的方向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Arts Graduation Design 作者:段圣君, 期刊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01年 第06期- 对彩陶工艺与装饰纹样的认识与理解 作者:陈湘, 期刊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07年 第03期- 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afts and Fine Arts 作者:邱春林, 期刊-核心期刊 文艺研究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06年 第12期- 宋代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对工艺美术风格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 Esthetic Interest of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of Song Dynasty on the Industrial Art Style 作者:彭玮, 期刊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07年 第02期- 浅谈工艺美术的美学内涵 作者:董云志, 期刊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2006年 第03期- 工艺美术专业的语文教学应加强审美教育 作者:刘好梅, 期刊 职业教育研究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2006年 第07期- 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Thoughts on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fic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ndustrial Art 作者:彭勃, 期刊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2001年 第03期- 论侗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陈丽琴, 期刊-核心期刊 文艺理论与批评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2006年 第06期- 元气论与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工艺美术 作者:林庶,孙政学,李久来, 期刊 引进与咨询IMPORT INQUIRY 2005年 第06期- 论工艺美术的价值体现 作者:栾英伟, 期刊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7年 第30期编辑词条 刘黔敏;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D;南京师范大学; 2005年2刘宁; 史记叙事学研究 D;陕西师范大学; 2006年3骆秉全; 美与和谐 D;湖南师范大学; 2007年4黄俊亚; 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 D;北京体育大学; 2005年5余富兆; 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 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7年6李宁; 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 D;浙江大学; 2008年7黄健云; “特殊”与美感 D;华中师范大学; 2008年8石长平; 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 2008年1丁涛; 衔华而佩实工艺美术的内容和形式 J;装饰; 1993年02期; 52-532沈雅萍; 工艺美术科研刍议 J;戏剧文学; 2004年05期; 1003沈雅萍; 论工艺美术与建设两个文明的关系 J;戏剧文学; 2004年06期; 1194项训; 站在新起点上 上海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成立 J;上海工艺美术; 2006年01期; 65余磊; 准确评介中国的工艺美术品 J;包装世界; 1999年06期; 59-606徐约维; 当美变成生活时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谈工艺美术 J;上海工艺美术; 2005年03期; 6-87弓长; 工艺美术“搬运工” J;装饰; 1980年03期; 608胜地盛会第二届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座谈会暨工艺美术行业会议在庐山召开 J;江西画报; 2006年04期; 28-299让北京工艺美术重放异彩 J;北京观察; 2007年06期; 56-5910王家树; 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 J;装饰; 1980年01期; 5-71张冠男; 传统的再发现 D;江西师范大学; 2006年2肖旺群;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相互关系研究 D;昆明理工大学; 2007年3陈彦姝; 十六国北朝的工艺美术 D;清华大学; 2004年1孟昭连; 中国民间葫芦精品鉴赏 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 C; 2005年2严明; 福州民间工艺美术 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 C; 2003年引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在中国的原始社会,工艺美术比美术更成熟、更辉煌。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例如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彩陶尖底瓶。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 元代工艺美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的局面。像乾隆年间的紫檀多宝格。承袭清代形制的传统工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迅速衰落,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工艺美术则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清新、简洁、明快的现代工艺美术标示着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因此它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差异是极为明显的。现代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艺造物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并树立起新的审美风范和价值标准。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和谐性。 象征性。灵动性。 天趣性。工巧性。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完满地体现了实用、审美一体的基本原则,具有朴质、刚健、明快的品质。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采用了艺术的构思及工艺手段制作的实用品、欣赏品和装饰件都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而那些由民间自发创作的则属于民间工艺美术。在各个民族中都有人自发地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行着工艺美术的创作。因此大都风姿古朴,自然清新,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先于审美或与审美同存。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动因在很大程度上起于物质的实用。正如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所说的,把一件用具打磨光滑,使其平整好看,原来的意思不过为了实用而已。有许多用具的制作因同时满足审美上和实用上的需要,所以既符合实用,又具有美感。工艺美术最关心适用,造型和装饰往往体现着功能的需要。造型较多联系着使用,装饰则侧重在欣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集中体现了该地区、民族人们的审美情趣。工具和生活用品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祈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常常被装饰、被美化。且不说锄镰打磨得铮亮,背篓编出花纹,姑娘的服饰绚丽多彩,男子的佩刀精美锋利,就是屋顶面的装饰、家什的造型、色彩和摆设,也在不知不觉中透露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独特感受。工艺美术品则更直接体现不同地区、民族的审美观念。正是对于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加工,所以它的物质功能是第一的,基本的;美观则是第二的,从属的。在历史发展中,有的工艺美术品种已渐渐脱离实用而成为纯粹欣赏品,按其艺术本质说,它已脱离工艺美术范畴而成为纯艺术。通常是充分运用形式感,体现其特定的审美意识、情趣和艺术格调。实用、经济、美观是工艺美术的创作原则。工艺美术是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产生着作用,它具有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经常性、广泛性和深入性。工艺美术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如绘画那样具象和确定,而是烘托出一种宽泛的艺术格调和审美情趣。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极普通的生活用具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从便于炊煮考虑,三足器比两足器更稳定和更便于传热;从审美的角度考虑,三足器比其它造型更单纯有力,显示出一种刚健之美。工艺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装饰用的陈设工艺其装饰功能的发挥,即是它的适用性的一种体现。由此看来,日用工艺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适用性的发挥才得以完美体现的。其主体是蕴含着艺术价值的日用品,此外,还有欣赏品。在日用和欣赏之间,从来就没有断然的界限,所有的日用品都能欣赏,许多欣赏品又可使用。而对陈设工艺品来说,它的适用性正是通过审美价值显示出来的。在这里,“适用”是具体的,“美”是抽象的,这种“具体”和“抽象”的对立与统一,使得许多工艺美术品能历经世事沧桑而永葆其环境的、历史的、社会的各种美的形态和意念的青春。勿容置疑,适用与审美相结合,是工艺美术本质的、首要的特征。欣赏工艺美术品,就是首先要抓住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实用,主要是指是否符合特定的功能要求,使用起来是否方便、舒适和安全。审美,则主要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