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及问题及建议——全文.doc_第1页
浅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及问题及建议——全文.doc_第2页
浅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及问题及建议——全文.doc_第3页
浅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及问题及建议——全文.doc_第4页
浅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及问题及建议——全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学号: 姓名: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化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展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亮丽景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制约因素正逐步被改善,如制约城市发展的户籍、保障等制度正逐步被完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城市化的发展内涵和目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引起了广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的关注与研究。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显现的弊端已经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也即探讨经济社会的相关问题。关键词:农村;城乡发展;城市化进程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integr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ity in China, has become a beautiful landscap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ity of constraints is gradually being improved, such a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ecurity system is gradually being improve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By the end of 2011, Chinese city level exceeded 50%, marking the China city development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period, people put forward more strict require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notation and goal of the city, caused th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the majorit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Chinese city. At present, our country city in the process of emerging defects have hindered the furth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city problems or issues related to economic and social.Key words: rural areas; rural development; city development目 录一、绪论1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理论概述2(一)城市化的的定义2(二)农村进行城市化发展的促进因素21.农业发展的支撑21.2.2 工业化的拉动31.2.3 市场化的促进31.2.4 政府的推动3三、农村城市化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5(一)我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依然较低5(二)城市化发展规模控制不合理5(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6四 星期六女鞋新品牌策略研究8(一)增强管理层的品牌管理意识8结 论9参考文献10浅谈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绪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 134735 万人,比 2010 年末增加 644 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 69079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 万人;乡村人口 65656 万人,减少 1456 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 1.32 个百分点。可见,2011 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 51.27%。另根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发布了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 2012预计,到 202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 55%,其间 1.5 亿中国人将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和身份转换。 自 1996 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近 1.4%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在 2011年首次实现了城镇人口高于农村人口的状况。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上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拉动国内消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我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依然较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城市病”凸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400 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如果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得以解决,将无疑增大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加之 2008 年以来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对世界以及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此时城市化进程中累积的诸多问题再集中爆发,无疑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可见,现在研究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理论概述(一)城市化的的定义一般认为,城市化翻译自英文的“Urbanization”一词。该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英文释义为:the course of changing some place (esp. a rural place)into a town-like area,可以翻译成中文为:把某个地方(比如乡村)改变成向城镇一样的过程。而在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该词被解释为:the course of causing to have or belong to towns or cities and their ways of living and behavior, esp. when originally of or from the country,即“使变为集镇或城市的过程,同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特别是那些源于农村的)也随之向城市转化。”1这个解释相对而言更加全面,不仅包含了空间的转换,还包括了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换(二)农村进行城市化发展的促进因素1.农业发展的支撑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发展的支撑就不会有城市化。首先,农业发展为城市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粮食来源。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食物,而脱离第一产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城市人口也离不开对食物的消费,这部分人对食物的消费依然只能依靠农业发展的供应。农业对城市人口食物消费的支撑能力直接决定了城市中人口规模。城市人口一旦过大,使其对食物的需求超过了农业对食物的供应能力,则城市化进程必然受阻。其次,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城市中众多轻工业的生产的原材料直接来源于农业,比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如果没有农业提供原材料,这部分工业自然难以发展。再次,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资本作为当代社会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很大一部分是由农业进行提供的。比如,农村人口携带资金进城创办企业等。这都有力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第四,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的保障,而人力资源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农村,比如城市的建筑工人等。人力资源的充足有利于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最后,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农村为城市工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2.工业化的拉动 工业化是城市化最核心的动力。首先,工业化使城市成为经济资源聚集的中心。工业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业比较收益的提高,促进农村地区的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城市地区集聚,从而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进一步增强对经济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次,工业化带来了交通革命,先进的交通设施及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性,缩短了长距离运输的时间,进而降低了长距离运输与远距离交易的成本,加强了城市与更广范围的经济联系。比如,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铁路货运成本降低了一半,公路运输成本下降了 40,世界航空货运价格跌至 1955 年的 6。最后,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吸纳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渠道,为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保障,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而这一切都是城市化进程中所不可缺少的。 3. 市场化的促进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首先,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如果没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如果劳动力非市场化不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农村劳动力就只能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就不可能转移到城市,也就不可能有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次,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城市化的进程中会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建设用地资源的扩大,而土地资源的市场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获取提供了有效渠道。最后,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如果产品不可以在市场进行交易,那么企业的规模必然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城市化的推进。 4.政府的推动 政府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促进城市化发展。比如政府直接投资对城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投资建设大的工程项目带动资本和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集聚,政府通过调整市制区划将农业人口转换成城市人口,政府通过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增加为非农产业和城市化提供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对人口居住与迁徙政策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 三、农村城市化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我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依然较低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 51.27%,其中还包括 2.2 亿人未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属于典型的城市化滞后型经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相比比较滞后,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效果,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首先,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一般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的合理范围在 140%-250%之间。根据钱纳里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大致反映出相同的规律。这一发展模式表明,在低收人区内,城市化率超过工业化率,但差异不大;但在人均 GNP 大于 300 美元时,城市化率则明显高于工业化率(见表 2-6)。2002 年,中国的人均 GNP 接近 1000 美元,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0.3 个百分点,而根据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当人均 GNP 为 1000 美元的时候,城市化应该高出工业化 28.7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另外,从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看,2010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 49.95%,工业化率为 40.1%,二者的比值为 124.6,位于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之外,也说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表3-1是相同收入水平下“发展模型”中的常态城市化水平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偏差较大。比如,2002 年,中国人均GNP 达到 960 美元,城市化水平为 39.1%,而“发展模型”中 1000 美元的常态城市化水平为 63.4%,二者相差 24.3 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严重滞后。 (二)城市化发展规模控制不合理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模的合理增长及有序变化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规模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城市形态结构等很多方面,其中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基础,城市形态结构会随着二者的扩展而及时进行调整。1990年以前,我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个数比重由1990年的9.6%上升到1978年的20.9%,中等城市的比重也由12.5%上升至!J 31.2%。1978年大中城市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绝对量也是下降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一直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控制政策,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小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次之,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长相对较慢。2000年以后,城市个数增长由以中小城市为主转为以大中城市的增长为主。表2-1我国大、中、小城市(镇)的数量及其增长1990年(%)1995年(%)2000年(%)2010(%)年均增长率大城市(座) 40.1 49.9 67.9 86.23.87中等城市(座) 58.9 80.9 159.8 205.16.39小城镇(座) 22.67 73.53 161.47 195.9311.39至2013年,我国城市规模结构已接近金字塔型,100万及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占到城市总量的6.2%,50100万人口城市占9.2%, 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占32.7%, 20万以下的小城市占总量的51.9%。这个统计还不包括建制镇。1978年以来我国建制镇的发展快于各级城市,建制镇从1949年的约2000个发展到1996年的17998个。城市建设用地明显扩张,呈现出一个大城市发展锐不可当,迅速膨胀的态势,这已经成为这一时期大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首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改革之初的1978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 133.6 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 343.4 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 209.8 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 2.57:1。2010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 5919 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 19109.4 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3190.4 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高达 3.23:1。 其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上的差距。2008 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为 8.9%,而城市居民的消费率为 26.5%,二者相差十七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来看,2010 年,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 41.1%,城镇为35.7%。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 年,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最低的是北京的 2.1:1,有十四各地区在 3:1 到 4:1 之间,广东、重庆、甘肃、西藏、贵州等地都在 4:1 以上,最高的贵州达到 4.6:1。 再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城乡教育存在差距。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四个指标来看,农村普通小学分别低于城镇 16.38%、11.75%、11.43%、14.93%,农村普通初中分别低于城镇 14.37%、8.98%、9.22%、5.36%。二是城乡公共卫生存在差距。2006年,城镇居民同农村居民的人均卫生支出比率大约为 31。三是社会保障存在差距。2008 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 21891 万人,占当年城镇人口的 36%,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在 2009 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当年年底覆盖面只有 13%左右;2008年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口为 19996 万人,占当年城镇人口 33%,同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对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依然偏低。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不足、农村卫生处理设施不足、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不足等。 最后,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表现在第一产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之上。我们用就业人员的人均产值来代表劳动生产率进行粗略估算,从表 2-8 可以看出,非农产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但前者依然是后者的五倍以上;分别从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六倍以上,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低于第二产业的,但也接近第一产业的五倍。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一)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关键内涵是要以人为本,实现农村人口在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精神文明状态、社会福利待遇等不断趋向于市民。由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 2.3 亿人的农民工群体,他们长期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但是他们仍是农业户口,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却不能参与城市成果分享,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在居住、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难以公平分享工业化与城市化成果,这有悖于城市化的本质。因此,要积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具体来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稳定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工务工收益。一是要规范用工制度,切实推进劳动合同制,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二是取消对农民就业的各种政策限制和地域歧视,保障农民工获得合理的工资性报酬;三是加强工会组织的独立性,通过集体谈判制度的实施,建立农民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四是加强对农民工的业余教育与职业培训,通过提高农民工基本素质与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工的挣钱能力。 第二,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生活成本。一是要落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按照分类分层保障原则,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以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与生活所承担的风险成本;二是取消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择校费,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的方式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以降低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子女教育费用;三是把农民工群体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以降低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居住成本。 第三,改革户籍制度及土地管理制度,有序接纳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市民化,绝非短期可以完成。各地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及农民工与所在城市的融合程度,设置农民成为市民的标准,让那些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尤其是那些私营企业主和技能型农民工,率先在所在城市市民化,获得城市归属感。设置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标准,不是强化城乡隔离体制,而是引导农民工有序成为市民的一种手段。这种标准的设定,既有利于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稳定发展预期;也有利于城市做好接纳农民工的政策规划。同时,要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有可能通过土地流转收益解决市民化过程中的定居费用,更好地融入城市。(二)促进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城市规模结构 城市群作为城市区域化发展的网络体系,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城市群本身就是一个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立体化城镇网络体系。城市群的发展既可以通过卫星城的建设避免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扩张,也可以可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从而避免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发展中极易出现的产业支撑不力,聚集效应不强的问题。城市群是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组合,在这一空间组合内各类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及区位条件进行发展定位,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在城乡各种规划中,坚持“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理念,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统筹布局,真正克服、摒弃城乡二元观念;确保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衔接配套,全面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乡控制性详规、镇村建设规划、产业体系规划、交通、电力、生态环境建设等专业规划全覆盖。 其次,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主要是要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最为基础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另外,要大力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技术经济实力和要素禀赋情况,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即,城市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产业结构,走上以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高级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则在城市工业升级前的产业层面扩张发展,形成以轻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格局。 再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子女教育和住房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医疗与养老保障权利;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