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学案.doc_第1页
人口迁移学案.doc_第2页
人口迁移学案.doc_第3页
人口迁移学案.doc_第4页
人口迁移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概念包含三大要素,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三者缺一不可。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3、国际人口迁移(1)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19世纪以前 (2)流向: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3)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1)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二战以后 (2)流向: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3)影响因素: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4、国内人口迁移(1)特点: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古代 (2)迁移方向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3)影响因素 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到 (1)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迁移方向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3)影响因素 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限制农民进城(1)特点: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2)迁移方向 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3)影响因素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5、中国“民工潮”现象(1)成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农村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城市吸引力,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2)特点: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3)影响(利)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局部(城市)就业压力;民工流入地区常因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6.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需矛盾;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为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迁出地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 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2)列表分析 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移动举例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其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交通、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表解: 2. 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及原因。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向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人口容量的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1)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2)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 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在16亿左右(1)人口与可耕地关系目前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2)人口与淡水关系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四、合理环境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课堂检测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欧洲迁往非洲B从北美迁往拉美C从亚洲迁往拉美D从非洲迁往西亚2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A甲地优美的环境 B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3读“制约中国环境人口容量资源木桶图”,则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资源是()A水资源B耕地资源C矿产资源D土地资源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C.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D.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人口负担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及其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图为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读图,回答56题。 5. 人口负担系数小于50的持续时间一般为 A. 20年左右 B. 40年左右 C. 60年左右 D. 80年左右 6. 人口负担系数小于50时被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A. 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 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C. 住房条件差,社会不安定,环境污染严重 D. 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7.(06上海)读图,结合国情推断,当时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和年龄构成是 城市迁往农村 农村迁往城市 人口稠密地区迁往人口稀疏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迁往人口稠密地区 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 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 A B C . D (07广东文科基础)8图3 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06江苏地理卷)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9-10题。(双选)年龄段(岁)01415293044455960男性人口(万人)5.0425.1414.684.941.76女性人口(万人)3.8437.1011.634.011.789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10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07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112题。(双选)11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1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3.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 从城市流向乡村C.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D. 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1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及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省(区)沪苏津粤辽鄂豫贵甘内蒙青老年人口比重12.88.587.56.86.56.95.1553人口承载状况0.20.80.310.510.20.70.71.30.9222222(1)上述哪些省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2)从表中看出哪两个省区的人口负担最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材料二: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的统计图。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2000年1990年人/平方千米0100200300400500(3)椐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三:世界、中国、美国人均耕地与人均GDP比较表。世界中国美国人均耕地(公顷/人)0.240.080.76(4)读上表,分析造成人均耕地继续减少的原因。答案DDBCB DBD BC CD CD AD 19. (1)C;(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解析:(1)我国跨省人口的流动主要是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贫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我国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入区与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都有着积极意义。20. (1)沪、苏、津、粤 计划生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