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 (2).doc_第1页
居住区规划 (2).doc_第2页
居住区规划 (2).doc_第3页
居住区规划 (2).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1. 邻里单位原则(1) 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 保证充分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庭院(3) 设置日常生活必需的服务设施。如商店、公共活动中心等。(4) 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并以小学来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5) 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2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3.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判断or选择)居住区 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4.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p29注意p30各类用地的解释5.(判断题)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4.(问答)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成果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及文件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1)分析图 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包括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区位条件等。 基地地形分析图:包括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 规划设计成果分析图:包括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2)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 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包括各项用地界线确定及布局、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布点及社区中心布置、道路结构走向、静态交通设施以及绿化布置等。 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住宅各类型平、立面图、以及主要公建平、立面图等。(3).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包括道路竖向、室内外地坪标高、建筑定位、室外挡土工程、地面排水以及土石方量平衡等。 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包括给水、污水、雨水、燃气、电力电讯等基本管线的布置,采暖区增设供热管线。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需要预留一定埋设位置。(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街景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包括规划设计依据、任务要求、基地现状、自然地理、地质、人文条件;规划设计意图、特点、问题、方法等。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标准及配置平衡、造价估算等指标。第三章 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与布局5.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6.(填空)(问答)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片块式布局、轴线式布局、向心式布局、围合式布局、集约式布局、隐喻式布局、综合式布局7.(填空、选择)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p55):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混合式、自由式8.几项有关技术要求p55(填空or判断)(1)关于出入口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得小于150m。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大于80m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不小于75(2)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大于120m,并应设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3)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郊区或者近郊居住区,应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不得大于500m。第四章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9.一般认为一梯两户的住宅单元进深在11m以下时每增加1m,每公顷用地可增加建筑面积约1000,同时因外墙缩短可节约材料和能量,进深11m以上效果则不明显。10.日照标准(名词):不同建筑气候地区、不同规模大小的城市地区;在所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内的“有效日照时间带”里;保证住宅建筑底层窗台达到规定的日照时数即为该地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11.计算题(p65)12.条式住宅侧面间距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和各层之间不宜小于13m。13.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和自由式属前三种基本原型的次生型)。第五章 公建用地规划设计14.公建设施的集中布置形式可分为沿街布置、成片布置、沿街成片混合布置以及其他布置等多种形式。15.千人指标(名词):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每千居民所需的建筑和用地面积作控制指标,即以“千人总指标与分类指标”控制(简称“千人指标”)16.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p103(1)托儿所、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层数不宜高于3层,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2)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3)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第六章 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17.道路尺度平p107机动车道 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 6.5m。非机动车道 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人行便道 设于车行道一侧或者两侧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m,其他地段的 人行步道可小于1m。如人行便道的宽度超过1m,可按0.5m的倍数递增。人行梯道 当用地坡度或者道路坡度8%时,应设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 机动车上下推行,坡度15/34.长梯道每1218级需设一平台。18.安全视距为交叉口平曲线内侧司机视线能看得见对面来车的距离S(以右侧通行为准),在安全视距的清除范围内,规定不得设置1.2m视线高度以上的障碍物,以确保行车安全。19.(1)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必要时可增宽至30m,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混行方式,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2)居住小区级道路其道路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小区内部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行交通,不允许引进公交车,路面宽度宜为69m,道路红线宽度根据规划要求确定。但建筑控制线的宽度(即两侧建筑物的间距)要考虑小区内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在无供热管线区最小限值为10m,在需敷设供热管线区,最小限值为14m.(3)居住组团级道路一般按单车道加上行人的正常通道,路面宽度为45m。在用地条件有限的地区可采用3m,为满足大部分睇下管线的埋设要求,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在无供热管道区不小于8m.在需设供热管道区则不小于10m,大部分情况不需专设人行道。20.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21.汽车库几项尺寸要求(1)疏散口 地上汽车库和停车场,当停车场大于50辆时,其疏散口数不小于2个,地下车库当停车位大于100辆时,其疏散口数不小于2个。疏散口距离不小于10m,汽车疏散坡道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22.汽车库设施示例:单建式汽车库、附建式汽车库、混合式汽车库第七章 公共绿地规划设计23.绿地布置形式较多,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形式,即规则式、自然式以及规划与自然结合的混合式。24.(1)居住区公园(判断)用地规模不小于1h,一般为12h,服务半径以布行一刻钟左右为宜(8001000m)(2)居住小区小游园用地规模不小于0.4h,一般为0.40.6h,服务半径以布行10分钟左右为宜(约500m)(3)居住组团公共绿地用地规模不小于0.04h,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住宅日照间距内用地)不小于0.050.2h,服务半径以布行3分钟左右为宜(约200m)(4)其他小型公共绿地用地宽度不应小于8m。面积不宜小于0.04h。25.公共绿地指标及有关技术要求根据居住人口规模来确定公共绿地人均指标:组团不小于0.5m/人;小区不小于1.0m/人;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不少于1.5m/人;旧城改造可有适当的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居住区各级公共绿地的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布置在各公共绿地的组团及小块公共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26.绿地率指标(新旧区建设)(p139 笔记)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应低于25%。第八章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住宅建筑面积毛(净)密度(p143) 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p143) 住宅建筑密度(p143) 总建筑密度(p143) 绿地率(p144)1、 用地分界(p144)(判断)自然分界:规划用地以相临的自然物质的边缘为分界。人工分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契约分界: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