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语类论文外语翻译论文汇总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 差异 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多方面。这些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转贴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例如说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拨萃的人,如“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鸟,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从中诞生出一只新的phoenix,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我们在翻译中也要适当地把握好。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对方感到既自然又亲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气氛而又不失体统。了解了西方人见面的主要问候习惯,我们在涉外交往和翻译中就不至于有冒失和失礼的表现。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典故的来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精确翻译出来。 综上所述,英汉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英汉翻译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及差异,在深刻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翻译技巧,精确地译出原文。 参考文献: 1邹照兰.论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中南林学院报,2004年6月. 2蒋亮.试析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 3王苏萍.浅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江西煤炭科技,2004,(1).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容易受到母语语言规则和文化特点的影响。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异干扰翻译时,便产生了负迁移。本文从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浅析了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 负迁移 汉英翻译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负迁移也叫干扰。本文主要从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论述母语对翻译过程的干扰。 一、语言特征方面的负迁移 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地理、习俗、语言逻辑思维、语言结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汉语词汇不能一一在英语里找到绝对的对等词。例如:“红”对应的英文是“red”,但以下这些词得根据汉语中的不同意思做相应的处理: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红榜 (Honor roll),红包(Red paper bag of reward),红尘(The world of mortals)。 在句法层面,英语是形合语言,有时态、语态、人称、数等多种形态变化,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时态、人称、数等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实词来表达含义,句子结构松散、不严谨。“我吃了晚饭后,出去散步”应该译成“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如果忽略时间的先后顺序直译成,“After I had my dinner, I went out for a walk。”就会造成句序的负迁移。译者调整了句子结构,实现了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连贯。 在语篇层面,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结构大体相同,都是由段落组成。段落的结构相对完整,具备一个中心意义,段落中的句子或句群都是为表达中心意义服务的。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对段落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实现的手段却不尽相同。英语文章主要通过各种衔接手段使之有序、清晰。汉语虽然也使用关联词语、过渡句或过渡段等使文章前后衔接,但是不像英语有那么多衔接手段。 二、思维方式方面的负迁移 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在翻译活动中有必要对比源语与目的语的民族思维形态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其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对思维模式的转换缺乏重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词汇上,汉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是概括的抽象的。汉语较少使用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又如“八个人吃一桌”;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如“桃李满天下”,正确的英语表达是“ones pupils or disciples”,而很多学生错误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而不是按字面逐一表达。 在句法上,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就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而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如: a.我肚子很饿了。My stomach clamors for food. b.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A good idea occurred to him. 而中国学生写作时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没有考虑英汉思维上的差异,往往首先会想到这样的英语表达。如: c.Im very hungry。 d.He suddenly thought of a good idea。 转三、文化差异产生的负迁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又要由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表达在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由于英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差异,对词汇赋予的文化伴随意义往往不一样。在英汉词汇中关于“牛”、“马”的文化伴随意义的不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因此,汉民族赋予“牛”许多文化伴随意义。健壮、力大、任劳任怨等。在英语里“马”被赋予了类似于汉语中“牛”的文化伴随意义,产生了“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 a willing horse(老黄牛)”等一系列的表达。可是中国学生对类似如“牛”、“马”的词语文化伴随意义不了解,在进行翻译时仍套用汉语的文化规约,写出“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的句子。 参考文献: 1陈斌.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2丁铭,林欣达,金海英.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J.科教文汇,2007,(12):184.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 4赵丽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35). 5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城市标识用语英译错误及规范化建议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作为国际化语言表达的标志英语的标识语越来越引起关注。当前标识语的不规范现象,极大影响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形象。本研究通过大量实例,尝试剖析我国城市标识语的英译问题,同时提出一些规范化建议。 关键词:标识语;英译错误;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加深,作为对外交流工具的英语开始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各大,中城市的公共场所,各式各样的双语标识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英文标识不仅显示了这个城市的对外开放的程度,而且大大减少了外国朋友在中国生活的不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标识用语的 错误翻译问题比比皆是,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交流的国际形象。鉴于此,许多学者纷纷撰稿,呼吁重视标识语翻译的规范化问题。本研究对我国城市标识语的英译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该类语言的特殊性,从实用角度提出一些规范化建议。 一、翻译规范化现状 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考察了国内部分城市,对城市标识语的英译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调查结果发现标识语的英语翻译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机械式翻译 所谓机械式翻译是指翻译时不仔细分析句子语法结构,不考虑措辞,或忽略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简单机械地照搬母语,造成翻译母语化,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式英语”。此类翻译问题在旅游英语和标示语中尤为常见。以下是一些作者收集到的此类错误例子。 某烟酒店内有一“中国烟酒”招牌,旁附英语翻译“China Smoke and Drink”,这是典型的汉语式翻译,正确的翻译应为“China Tobacco”。再如某公厕旁有“Public Toilet”标示,这种翻译也有照搬汉语之嫌,其实只需要写“Tiolet”就能表明含义了。再如在旅游景点,常常见到类似于“办公区域,游客止步”、“注意安全,请勿攀爬边墙”等的警示性语言,笔者见其英语翻译为“OFFICE AREA, PLEASE DONT COME IN.” ,“PAY ATTENTION FOR YOU SAFETY, DONT CLIMB THE SINGLE WALL.”这样的翻译往往令外国游客疑惑不解。实际上,地道的英语翻译应为“STAFF ONLY!”和“NO CLIMBING!”,既醒目易懂,又言简意赅。同样,“小心路滑”适合翻译成“To take notice of safe: 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而不是“Cautions! Slippery path.”。 2.累赘式翻译 此类翻译问题出在将原本简单的翻译复杂化,反而不能起到醒目、提醒等作用。例如,某城市湖区边有一警示牌,上有“The water under the lake is complicated, please dont swim in the lake!”的警示语。很显然,这句话原本之意仅在于提醒游客们注意安全,不要在湖区游泳。而这样长篇累赘的翻译难以起到醒目和警示的作,且这种表达法也与英语中的警示语表达法大相径庭。其实,此处可将其简单翻译为“Danger! No Swimming!”。这样,既简练又醒目,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再比如:在某高速公路入口处,悬挂着这样一个告示牌“第一出口 NO.1 EXIT”。在此,“NO.1”实为累赘,不如将其直接表达为“EXIT 1”,表达既简洁又充分。 3.望文生义式翻译 此类翻译错误主要成因在于翻译者没有深层次地理解某些表达的内涵,只是肤浅地照其字面意思翻译,从而往往造成词不达意,表达欠准确等后果。用词不准的错误可谓比比皆是,经常令人啼笑皆非。 笔者收集了大量此类错误,比如在一家私人开的小餐馆中的“私家菜”被译为“Private Vegetable”; “综合服务处”译作“Synthesis Services”等等。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以上译法都存在用词欠佳的问题:“私家菜”中的“菜”在汉语中不是单指“蔬菜”,而应是所有膳食的总称,故“私家菜”宜翻译为“Private Food”。而“综合服务处”的真实含义应为“总服务处”,故此处宜译作“Integrated Services”。 4.语气生硬造成的翻译错误 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可见到类似“禁止入内”、“禁止踏草坪”、“禁止喧哗”等字眼。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见到这些字眼已不觉不妥。但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则会给外国友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强迫意味。“禁止”翻译成英语就是“Dont”。使用起来口气比较生硬,不委婉。如“Dont pick the flowers(禁止摘花)”,“Dont make noise(禁止喧哗)”等。当然这些句子从语法和意义上讲都是正确的,但语气显得太重,容易给人一种距离感。为了营造一种随和的气氛,产生令人身心愉快的效果,应在翻译中避免使用“Dont”这样生硬的单词。如“禁止摘花”可以翻译为“Keep away from the flowers, please.”或者“Take care of the flowers, please.”虽然和以上的翻译方式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委婉的的语气让人读后没有距离感,同时使人不知不觉生出爱花护花之情,把爱护花草当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5. 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错误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语言的运用也是特殊文化的集中反映。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英语与汉语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标识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不仅需要译者在翻译中解读源语中的语言符号,也要求译者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破译源语中的非语言符号-文化的内涵。如果在翻译中不顾及非语言符号的内涵,则会造成翻译的生硬、僵化,乃至错误,严重影响文化交流。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一些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城市标识语翻译错误。 例如,在很多城市高速公路出城口都有“欢迎您再来”的标示语,其英语翻译往往为“Welcome toagain.”。其实,在英语中,“welcome to”等同于 “we invite you to”或者 “you are welcome to”,其意在于对某人表示欢迎,而很少用于欢送场合。在对客人表示欢送时,常用的习惯表达应是“Please come again”。 二、翻译规范化建议 城市标识语的错误翻译或不准确翻译一方面会对外国游客留下不良印象,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很多英语学习者都对城市标识语抱有极大的信任态度,往往会对上面所涉及的英语刻意模仿和学习,久而久之,极易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极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对某些不准确翻译进行及时处理,以提升城市形象。以下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规范化建议。 首先,各城市相关部门有必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所有的标识语翻译情况进行逐一检查。为了确保检查的力度和全面性,可将该项工作落实到相关各具体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再由各部门、单位聘请英语专业人士对其辖区内的标识语翻译情况进行检查,力求将现有的翻译问题逐一排查并加以纠正和规范。对于现有城市标识语翻译错误的检查工作也可借助群众的力量,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奖励机制,对发现错误并提出合理建议的群众给予奖励等。在规范过程中,为了做到统一有致,对于某些有争议的翻译方法应予以统一。如所有的街道、建筑物等名称都用汉语拼音拼写等。 其次,在各城市应设有专门的具有翻译资格的人员,长期负责相关地区城市标识语的翻译工作,以确保类似的翻译问题不会再出现。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设立翻译资格认证机构和译文权威审定机构,对于条件达不到聘请正式翻译人员的部门,规定其凡对外使用的城市标识语等必须送审,译文确定后方可公开使用。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卞正东.论标识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1) 3戴宗显.中英文标识语言需规范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5(9) 4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翻译交际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论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摘要:英语谚语不仅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英语谚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英语谚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谚语;翻译;技巧 1引言 谚语民俗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火花。英语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欧洲多个民族语言的精髓。英语谚语更是博采众长,特别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英语国家的作家、思想家如培根、莎士比亚、蒲柏和富兰克林等更是为这座宝库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但是,英语谚语的主体还是来自民间。那些无从考证出处而又家喻户晓的谚语是一代代普通民众长期积累、流传下来的思想火花与语言经典。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谚语可以浏览英语国家思想与文化的精华,领略英语语言的精悍与传神。优美的译文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谚语的含义,而且会带您走进一座智慧的殿堂、语言的宝库。 2英语谚语的特点 英语谚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英语谚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英语谚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予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英语谚语既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不少英语谚语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 3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由于英语谚语具有这些特点,翻译时就应当尽量保持这些特点。英语谚语不仅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英语谚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英语谚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译者除了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原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想象、修辞效果及其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英语谚语的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 3.1直译法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即直译法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 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风暴之后是宁静。 After rain comes fair weather.雨过天晴。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万事开头难。 As you sow,so shall you reap.自作自受。 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The style is the man.文如其人。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The remembrance of the past is the teacher of the future.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2意译法 “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许渊冲,1984)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英语谚语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若将其直译成“有四条腿的马会失蹄”,这自然会给听者的理解带来困难,甚至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对于这类谚语的翻译,应采取意译法,以完全不同的词语将甲方语句的寓意准确地传达给乙方。如果我们将上例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译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失为成功的处理方法,汉译后,其形虽变,然其意依存。以下各例谚语的翻译均体现了“形相远而意相近”的翻译的原则: Beggars cant be choosers.饥不择食。 The best fish are(或swim)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有价值的东西不能轻易得到。 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再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久住招人嫌。 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 Care killed a cat.忧虑伤身。 The child is father of(或to)the man.三岁看到老。 Claw me and Ill claw thee.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口紧不招祸。 The cobbler should stick to his last.各守本分。 The darkest hour is nearest the dawn.接近成功时最艰苦。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3.3同义谚语套用法 有的英语谚语和汉语同义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对于此类谚语可采用“同义谚语套用法”。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更有强中手。 Gifts blind the eyes.拿了手短,吃了嘴软。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Dont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不要恩将仇报。 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说到曹操,曹操到。 3.4增词加注法 有些英语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或具有典故性质,汉译时必须加注才能把意思交代清楚愿意,这种翻译法叫做增词加注法。例如,仅仅把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为“向运煤,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读者不一定理解“纽卡索”的含义,必须用增词加注法翻译为“向(煤区)纽卡索运煤,多此一举。”或加注,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往那运煤,多此一举。 4结语 谚语作为一种以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语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国际交往中,人们喜欢引用本国或外国的谚语。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1984年4月访华时充满深情地说:Since we arrived the graciousness with which we have been received has been heartwarming.A Chinese proverb best describes my feeling:“When the visitor arrives,it is as if returning home.(宾至如归)。同年11月访华的挪威首相Willoch在欢迎宴席上说道:Although I have tried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s in your country from afar,I am very conscious of the truth of the Chinese proverb“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因此,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准确无误传达原文的含义意义重大。当然,掌握了以上四种谚语的翻译方法并不等于找到了一把可以翻译所有谚语的万能钥匙。有些谚语的翻译需要译员“转形解意”,而有些谚语的翻译宜“以不变应万变”,以保其“原汁原味”(梅德明,2008)。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许渊冲.翻译论集J.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陆谷孙.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4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浅谈翻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摘 要】针对某些翻译教材中很多翻译的不恰当的地方,本文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着重讨论“的的不休”、“尽量使用普通话”、以及“最接近、最自然”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的的不休 普通话 接近 自然 一、“的的不休” 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们翻译课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的一些英译汉译例,让人读起来很别扭,总感觉其中的一些中文虽然语法上算不上错,但句子读起来不像中文,或者说不像我们平时使用的中文。但是考虑到教材的权威性,自己不免感到疑惑,到底是自己的中文水平有问题,还是与教材的质量有关。于是自己一直没有深究其中之原因,就那样放下。但是研究生一学期下来,通过在课堂上中的学习和启发,我认识到其中一个原因是过于频繁地使用“的”字。一看见形容词,就机械地翻译成“的”。我在这本教材上就找到了很多这类的例子,比如说: 1The record has been considered soft ever since it was set last May. 自从五月份创造了这个纪录一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2It serves little purpose to have continued public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是不会有什么益处的。 3The decision to attack was not taken lightly. 进攻的决定不是轻易做出的。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出很多,曹明伦在他英汉翻译实践与评论这本书中也引用了出自此教材几个滥用“的”字的例子),并且谈到“恐怕的字泛滥的始作俑者就是翻译”。上面的例子也为曹明伦的说法提供了证据。他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余光中先生认为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我认为学习翻译者首先也得学会少用的字。”除此之外,以上某些译例中的地名翻译存在问题。于是我就尝试着对以上这些例句进行了修改,只求有所进步。我认为可以这样来翻译上面的例子:1.人们一直认为去年五月创造的纪录很容易打破。2.继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没有益处。3.进攻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二、“尽量使用普通话” 曹明伦在书中还提出,现在我们翻译要尽量使用普通话。他强调,“初习翻译者应坚持使用普通话(规范的现代汉语),至于英语原文的古今雅俗之别,可适当选用一些在今天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和已经融入普通话并被各方言区读者普遍接受的方言俚语加以表达,但要格外慎重”。我在这本教材中看到了这样两个译例: 1The little apprentice in particular lived in terror of the boss, who had borne down on him so often and so hard that there was little left. 小学徒对老板尤其怕得要死,老板经常整他而且整得很重,简直把他整瘪了。 2“But, Mama, I just cant swallow them, not even with honey.” “可是,娘,我受不了,就是拌了蜜也咽不下呀。” “瘪”字和“娘”字已经很少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读起来让人觉得别扭、拗口。“娘”从一个拉丁美洲的女孩子口中冒出,更是让人觉得奇怪,违背了“最接近、最自然”的翻译二元简单标准。我尝试着翻译了以上两个句子:1.小学徒对老板尤其怕得要死,因为老板时不时就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他已经无力应对了。2.“可是妈,我受不了,就是拌了蜜我也受不了啊。”难道是因为这本教材出版于1980年,版本过于陈旧?据我所知,1956年1月28日,中央就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并在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这样的不妥在推行普通话五十一年的今天不应该再出现。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三、“最接近、最自然” 根据曹明伦提出的“最接近、最自然”的翻译二元简单标准,下面的几个译例似乎也有更好的译法: 1 As the Politburo gave the go-ahead to Brezhnev, Nixon and Kissinger were meeting in the Presidents Kremlin apartment, prepared to accept a setback on SALT. 参考译文:在政治局向勃列日涅夫开放绿灯时,尼克松和基辛格正在克里姆林宫的总统下榻处开会,准备承受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失败的挫折。 译文中的“开放绿灯”改为“亮绿灯”似乎更合中文的使用习惯,因为我们经常说“亮红灯”这个词;“准备承受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失败的挫折”就显得冗长且不自然,可否改为“为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不顺做好了准备”? 2. We were shocked by his coarse manners. 我们对他的粗暴态度感到震惊。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第902页上对“manners”的解释是:(a)social behavior, (b) habits and customs,而对“manner”的解释才包括“persons way of behaving towards others(态度)”。可见参考译文的翻译是不准确的,应该把“态度”改成“行为”。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英汉翻译教程中不当译例的总结,选用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译例,分别从“的的不休”、“尽量使用普通话”和“最接近、最自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三个方面应引起初学翻译者的重视,以便在翻译中能够采取适当的对策,避免译文中出现不像中文的中文。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据可靠的证据,对不当的翻译提出了改进意见。同时,作者也希望引起负责编排教科书有关单位的注意,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问题。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4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摘 要】商务合同是商业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一种文体。商务合同英语属半法律性语言,用词准确、正式、严谨,具有鲜明文体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实例分析,探讨了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翻译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文合同 词汇特征 翻译 商务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商品交换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贸易国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而签订的明确规定了贸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国际商务合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商务合同英语既具有商务英语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法律英语的特点。本文拟从庄重正式、准确严谨和简洁明了三个角度阐述分析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方法。 一、庄重正式 Martin Joos按照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提出了英语的五种变体,即庄重文体(frozen style),正式文体(formal style),商议文体(consultative style),随便文体(casual style)和亲密文体(intimate style)。一般认为商务合同英语属庄重文体,即五种变体英语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商务英文合同的庄重正式的词汇特征体现在专业术语和外来词古体词的使用上。 1.商务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technical terms)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其意义精确、单一、无歧义,且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的各个交易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单据,商务合同英语文体中使用了大量表意清楚的商务专业术语。例如,policy(保险单),negotiable(可转让的),liability(责任、义务),right of recourse(追索权),factoring(保理)等。这些专业术语可避免冗长的解释,简化交易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2.法律专业术语 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商务合同英语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法律专业的术语。狭义的法律术语指仅出现在或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法律文件中的法律科学的特有术语,此意义上的法律术语在商务合同文体中的数量不多,如:imputed negligence (转嫁的过失责任)特指可向与行为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或有合同关系的另一方追究责任的过失。商务合同中这类狭义的法律专业术语不以大众是否理解或接受为转移,它是商务合同语言准确表达的保障,是其独有的现象。而广义的法律术语则包括在法律文体中被赋予特定法律意义的常用词语,如action(诉讼),party(当事人),financial responsibility(经济责任,指违约责任,具体可指“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和“支付迟延支付金额的利息”)。这类词语把握不准确的话很容易导致翻译和理解当中的模糊性,因此要格外留意。如,“The contract is concluded in case of acceptance of the offer.”很容易译为“提议一旦接受,合同随即订立。”而实际上,“acceptance”与“offer”是合同法中两个重要的法律术语,其规范的译文分别为“承诺”、“要约”,前者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表同意,而后者则指一方希望与另一方订立合同。 3.外来词和古体词 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的商务类专业术语有不少源于拉丁语或法语,有些则是由其词根派生或合成,许多术语都有相同的前缀或后缀。它们的意义比较稳定,利于精确地表达概念,例如:ad valorem duty (拉丁语)从价(关)税,bona fide holder (拉丁语)汇票的善意持票人,pro rata tax rate比例税率(拉丁语,即proportional tax rate),insurance premium per capita (拉丁语)人均保险费,force majeure(法语)不可抗力,pro forma (拉丁语)估算表。 商务合同英语具有古体特点,这种古体特点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古体词语的使用。古体词(archaism)是一种具有鲜明文体色彩的词汇成分。尽管古体词在现代英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极少使用,但在商务合同等法律文体中,古体词却大量出现,充分体现出其庄重严肃的文体风格。合同英语最具特色的古体词形式当数自由词素where、here和there与in、by、with和after等构成的复合副词:(1)here +介词:如,hereto,hereof,herein,hereinafter等。这里here相当于this,指本文献、合同或有关文件,因此,“hereto”(本合同)相当于to this,依此类推。(2)there +介词:这类词由thereto,thereon,therein,thereof等。其中there相当于that,指句子前面已出现的某个名词或名词词组,因此,“thereto”(根据那一点)即为to that。(3)where+介词:whereby,wherein, whereof,whe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继续教育公需课必修课考试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科技领袖的创新思维与领导力培养
- 2025广西河池市深巴试验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保安人员招聘1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2025年青岛莱西市公立医院公开招聘卫生类工作人员(67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如何制定个人职业规划
- 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技术
- 2025年麻疹试题及答案
- 移动应用开发面试指南及实操技巧
- 导游服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 如何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求职优势专家的解析与建议
-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航运先进技术研究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职业生涯规划考试试题及答案
- 老山战役课件
- 民兵应急救援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批次社会招聘1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3卷合一)
- 安全文明施工监理实施细则(水利工程)
- 2025年时事政治必考题库附参考答案
- DB43-T 2889-2023 矿山生态保护修复验收规范
- 加气站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
- Unit4Weatherandourlife(单元解读讲义)英语鲁科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
- 铝合金门窗施工重点难点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