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级中西医临床医学2班内经选读复习资料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 绪论1.内经的成书年代?比较公认的是西汉中后期,非一时一人之作,是古代医家的论文集2.内经的注家、注本?(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 内经最早的注本。(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 对内经进行系统整理(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 补录素问所缺第7卷,对素问全书系统详尽注释,对经旨颇有发挥,为后人注释内经的基础,改灵枢之名;(6)张介宾明类经 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3.医家之宗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阴阳的含义及作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阳气的作用:卫外的功能 保护阳精的功能 温养的功能2.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的含义 清阳之气本应该上升,浊阴之气本应该下降,但现在清阳不升,久陷于下则飧泄出现清窍不利,耳目失聪,四肢倦怠,阴浊之气不降,停滞于中则胀,出现腹胀,呕吐,小便不利,大便不通。v 3.三对“清阳”“浊阴”的含义是什么?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饮食所化之精微及吸入的自然之气,上升化布于头面七窍,以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肝功能。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其重浊沉降,尤其前后二阴排出 清阳出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饮食物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气化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名解:神明: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昭著谓之明,神是阴阳作用的机理,明是阴阳作用的结果飧泄:完谷不化之泄泻,腹泻物中有不消化的食物。嗔胀:胸膈胀满素问.生气通天论1.阳气有哪些作用?提出经文依据 卫外功能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保护阴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温阳功能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2.如何理解“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体的阳气,犹如天上的太阳,向上向外布散,起着护卫肌表,抵抗外邪的作用。3.阳气在一日中是如何盛衰变化的?如何依据此养生防病?试述其机理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中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体活动应遵循阳气昼夜盛衰规律。4.试从生理病理方面阐述阴精,阳气的关系生理上:阴精与阳气之间,具有互生互用互制而宣保持协调的关系。隐者藏精而 起气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病理上:阴阳失和则会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 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五藏 九窍不通 阳强不能密阳气乃绝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5.如何理解“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精居于内不断的起来充养阳气,阳气只有固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阳气是储藏于内的精气,不断地扶持化生阳气,阳气循形于外,使阳精之气固密于内不受邪之侵害。阴阳相互资生,是以阳气为主导的关系。名解:五脏气争:五脏功能失调阴平阳秘:互文,即阴阳平秘,人身阴阳平和协调之意气门:汗孔,腠理 素问.六节藏象论1. 名解神: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狭义的神,通常指心所主的神志,即 人们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魂:精神活动的一种(属阳),伴随神气而产生的思维意识活动。魄:精神活动的一种(属阴),指固有的感觉运动及其他的本能行为。(如痛觉、 知觉、吮乳、眨眼)临床上小儿多动症。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2.何为藏象?藏象显示内容及临床意义?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包括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指外在的现象和比象v 3.五脏的功能及依据?1)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1 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2 心藏神,主神明,人的一切活动均受神的支配;3 心主血脉,血为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血是在心气的支配下化生的。2)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1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的宣发肃降正常,气机才能通畅,水液和精微才能输布;2 肺主魄。魄为人的本能活动。3) “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1 肾主蛰,封藏之本,是人体封闭潜藏功能的根本;2 肾藏精,肾固守人体精气不外泄。4)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1 肝主疏泄,将气血注入四肢百骸;2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人体的意识活动,包括人的识性,记性,悟性。5)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1 脾主运化,助肾行其津液精微;2 脾为后天之本,胃气血生化之源,是营气所在之处所,为脏腑提供精微物质。v 4.五脏的阳明命名及依据? 1) 心,阳中之太阳。a. 心居膈上,在解剖位置上属阳;心属火,其气通于夏,故为太阳。b. 因此,心为阳中之太阳。2) 肺,阳中之少阴。a. 肺和心一样,同居膈上,在解剖位置上属阳;肺属金,其气通于秋,故为少阴。b. 因此,肺为阳中之少阴。3) 肾,阴中之太阴。a. 肾居膈下, 在解剖位置上属阴;肾属水,其气通于冬,故为太阴。 b. 因此,肾为阴中之太阴。4) 肝,阴中之少阳。a. 肝居膈下, 在解剖位置上属阴;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故为少阳。b. 因此,肝为阴中之少阳。5) 脾,阴中之至阴。a. 脾居膈下, 在解剖位置上属阴;脾属土,其气通于长夏,故为至阴。b. 脾为阴中之至阴。v 5.如何理解“十一脏取决于胆”? 人与自然之气相通应,与四时之气相通,并受四时之气的影响,而四时气候变化的正常与否,又取决于立春,即冬至后四十五日之时的运气变化。 素问.六节藏象论:”即所谓求其至也,皆归始于春。“立春运气正常则气候正常,对人体影响小,脏腑功能正常,则人无病或少病;如运气异常,则脏腑功能异常,而出现相应表现。 即十一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胆所通应的时节变化。6.什么是“华”“充”五脏之气华、充显现部位?1) 华:为色泽,充:填充装满。2)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v 7.罢极之本的含义:1 罢:疲。极:劳。”谓劳曰极“2 罢:耐。极:疲困。罢极:耐受疲劳之意。李今庸:”3 罢:遣有罪也。极:射箭。罢极之本:指肝主疏泄的功能,能将气血诸如四肢百骸。素问五脏别论1.名解女子胞:指胞宫,即子宫。魄门:肛门,肠胃的末端。奇恒之腑:是一类脏腑器官的总称(脑,髓,骨,脉,但,女子胞)。由于其包 含的脏器不同于一般脏腑。故“齐恒形态似腑,功能似脏。传化之腑:胃、小肠、三焦、大肠、膀胱的特性象天,浮而不藏,功能主传送和 变化水谷。并接受排泄五脏功能活动产生的浊气,故称为传化之腑。 2.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别属性 应象总功能功能特点表里关系五脏阴象地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有六腑阳象天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有奇恒之腑阴象地藏精气藏而不泻无 胆除外3.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满而不实:精气为满,水各为实,五脏只能被精气充满,不能被水谷充实。实而不满:六腑只能被水谷充实,不能被精气充满。v 4如何理解“魄门亦为五脏使”?1 一方面魄门的启闭状况常能反映内在脏腑的功能盛衰,而从五脏入手调治魄门的病变;2 另一方面魄门启闭异常又当急治,以利五脏气机的调节。灵枢营卫生会1. 名解:1 漏泄:病名。外伤于风,内有热饮入胃,外内合邪,致卫气不固。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2 毛蒸理泻:皮毛被风热之邪熏蒸而腠理开泻汗出。2.试述卫出上焦?卫气与上焦之气的性质相同:慓疾滑利卫气与上焦之气的功能相同:润泽皮肤,温煦分肉,滋养腠理,充养身形卫气与上焦之气的运行路线相同:均与营气相伴行,五十周次相交会。*3如何理解“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水各精气中清纯柔和和而周行于经脉者为营,剽悍滑利而捍护人体者为卫。*4卫气的运行方式有哪些?是如何运行的?昼夜运行:昼夜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度于营气伴行: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散行: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v 5营气卫气的运行环境有何区别?(1) 性质:清者为营,浊者为卫。(2) 功能:营气营养全身,卫气顾护肌表,抗御外邪。(3) 循行不同:营在脉中,卫在脉外。(4) 所出不同:营出中焦,卫出上焦(5)来源相同,水谷精微。*6何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大家酌情答,简答题少答,如是论述题就答这个)(1) 夺:严重消耗,无:勿要(2) 语意: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津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耗其血。(3)论据:灵决气“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营卫生会“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血与汗同源,同来源于水谷精微。(4) 临床指导意义:若夺血又夺汗,恐其生化之源竭绝而无回生之机。 在临床上,失血过度(脱血)之人勿用发汗法(仿津之品);津伤过度(脱汗)之人勿用耗血之品及针利放血法,免其生化之源枯竭。 伤涵论“疮家不可汗,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汗”等治法禁忌,就是对内经理论的运用和发挥。泻下药:病后津伤,亡血者慎用。发汗药。芳香化湿药:其辛温香燥之性易耗气伤血,血虚者慎用。(前提是非“脱血”“夺血”)*7.如何理解“上焦如雾,中焦如呕,下焦如渎”?(一)a. 上焦如雾:剽悍滑利,清清上行,像雾露一般布散全身,以熏肤、充身、泽 毛。b. 中焦如沤:形容营气形成水谷精微,经心肺之气的作用化生营血,运行于血 脉中以奉养全身。c. 下焦如渎:下焦水液是经过泌别清浊,后将糟粕排至大肠膀胱,向沟渠污水 一样将废物排出。(二)上焦散布水谷精微,中焦腐熟水谷,下焦排泄废浊的水液与糟粕。 v 8.阳气的功能:1 卫外的功能。2 保护阴精的作用。3 温养的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1.名解 :1 请湿:指寒湿之邪,请通“清”,冷、凉之意。2 喜怒:概指七情。3 高骨:大骨。4 喘喝:气喘息息,喝喝有声。5 短肌:肌肉短缩(肌肉消瘦)。6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疾病命名根据其不同位置。气,此指邪气。舍,邪气侵害的部位。2.疾病发生的病因是什么?病因:1) 外因: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1 风雨(阳中阳):天空致病因素伤上2 清湿(阳中阴):地面致病因素伤下2) 内因:饮食起居 三部之气 情志不调伤中(内) 男女房事*3.寒暑湿风致病特征及机理(四时邪气引起什么疾病?)病因主证病机寒邪恶寒发热无汗寒邪致使卫阳被郁,腠里闭塞暑邪汗出烦躁呼吸急促暑为阳邪,性炎热,开散,扰神,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湿邪腿部沉重不爽如有物缠裹,四肢拘急或迟缓无力湿邪易伤人体下部,湿郁化热,留恋筋伤,筋脉失常风邪水肿风为阳邪,清阳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4.影响阳气失调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1)外因:寒,暑,燥,湿,风。(2)内因:情致方面:情致、情感、欲望。“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劳役,饮食方面。“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例:夫白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 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署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如瘪。因于气,水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5.如何理解“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a. 内伤为阴:人的情志如果不节制则会影响五脏六腑的气机,气机受到影响则脏腑就会受伤。b. 外邪为阳:风雨之邪属于阳中阳,易侵袭人体上部; 清湿之邪属于阳中阴,则易伤及人体下部。v 6.如何理解“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生五味”?五味太过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的病症及机理?酸:助肝乘脾(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如痛泻。咸: 自病腰骨疼痛或变形(大骨气劳) 助肾毁脾肌肉萎缩(短肌) 乘心心气抑郁(心气抑)苦: 自病心气喘满 水火不济色黑(肾气不衡)甘:自病脾气濡胃胀胃气乃厚辛: 乘肝伤脾筋弛缓无力(筋脉四弛) 入肺散气精神不振(精神乃夹)阴精本源于的饮食五味:而藏蓄阴精的五脏,又往往被饮食五味调适不当所伤。因为饮食五味是人体化生阴精的主要来源,饮食五味调和,则营养充足,五脏精气盈满,生命功能活动正常。相反,若饮食五味调试不当,如摄入不足或偏嗜五味,则将导致五脏精气失充及五脏功能失常,从而发生疾病。 灵枢百病始生1.名解1 痎疟:指二日一发的疟疾,以寒热往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飧泻:病证名,指腹泻物中带有不消化的食物。3 虚邪:指气候异常,又称虚邪贼风,为一切外来疾病的统称。 v 2.天人相参示意图(论述)天 虚 实 虚 实 人 虚 实 虚 实 两虚相得 两实相逢 正人者, 肉腠闭拒, 乃客其形 众人肉坚 其中人也 虽有大风 浅,合而 苛毒,弗 自去。 之能 害。3.如何理解“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a. 两虚:人体的正虚和自然界的虚邪。 得:入侵 人体的正气虚的情况下,自然界的虚邪侵入人体,正气不足以抵抗病 邪侵袭而发病。b. 两实:人体的正气充足和自然界的正常气候。 肉坚:肌肉壮实,指健康 无病。当人体正气充足时,邪气不犯故机体不发病,强调了正气在人 体发病过程的主导作用。4.试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含义与机理在冬季人体伤于寒邪或者其他邪气,寒邪不解,藏于肌肤化热,至春随春阳之气外越,两气相合,引起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1.名解:1 煎厥:古病名,指阳气亢盛,煎熬阴精,虚火上炎,阴精竭绝而致气逆昏厥的一种病症2 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郁积头部所致的昏厥症3 偏枯:虚邪客于身半而致半身不用的病症2.什么是煎厥,薄厥,偏枯,发生的的病因,病机,病症?煎厥:古病名,高温酷暑的条件下,过度劳作使阳元阴虚,致使突然昏厥的病证。病因:繁劳过度(诱因:暑热之邪)病机:繁劳阳气亢盛,前灼阴液辟积于夏又感暑热之邪阳亢阴盛昏厥。总病机:阳亢阴虚。病证:突然昏倒。(预后:不良)薄厥:因大怒迫使气血上逆淤积头部而致突然昏厥的病症。病因:大怒。病机:大怒血与气并越于上上实昏厥气血不能下行筋脉失养下虚四肢不用总病机:上实下虚病症:突然昏倒,四肢驰缓不用。预后: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偏枯:虚邪客于身半而半身不用的病证。病因:虚邪贼风。总病机:气虚血瘀病机:虚邪客于身半伤及卫阳气虚不固表汗出日久经络气血受阻血瘀肌肉筋脉失养半身不用 病证:半身无汗,疼痛不用临证:阻加于阴则为汗,因此半身无汗,不仅要考虑到津液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阳气不能正常到达肌表。3.阳胜腹满的机理与阴盛腹满的机理a. 阳胜之极,里热炽盛,脾胃阴液耗竭(脾胃之气)失其转运之机,脏腑之气机阻绝。b. 阴盛之极,阴寒内盛,中阳虚衰,失其转运之机,无力腐谷则腹满。4.阳胜病,能冬不能夏。阴胜病,能夏不能冬的原因?1 阳胜病:冬季阴寒盛,尚可抑制体内的元烈之阳,而至夏季,在外阳热侵入人体,使内热更盛,内外皆热致使津液枯竭,阴阳离决。2 阴胜病:夏季阳气充盛,尚可缓解里寒,冬季则内外皆寒,阳气衰竭,则阴阳离决。5.阴阳偏盛病症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如何? 病变属性初期中期末期病变季节变化(预后)阴阳胜实阴阳盛衰阴阳离决与四时阴阳关系阳胜病身热,喘粗,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闷腹满死耐冬不耐夏阴胜病身寒(恶寒)汗出,身清, 寒栗而厥腹满死耐夏不耐冬 素问热论*1.何为伤寒?伤寒发热的机理?广义:指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外感热病。狭义:指冬日受寒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伤寒的发病机理:寒邪使腠理,玄府闭塞,肌肤间卫阳之气不得泄越,郁而发热。(外邪束表,腠理受闭,卫阳失宣,郁而发热。) *3.六经伤寒治疗大法及应用?对于质硬,高热辛辣的饮食,应该禁止或慎用。应少量服质软,易消化,甘凉,清淡的食物,而且食物宁少勿多。*4.热遗,热复病因病机?如何防止其发生?热遗病机,病之余热与故事之热博结,致使热势缠绵难去。 病因,多食热复病机,热病后期,脾胃虚弱,腐熟运化功能尚未恢复,而肉性坚硬不易消化,易再伤脾胃,又肥甘厚味滋腻生热,导致热复。病因。 食肉预防:饮食注意,禁多食,肉食*5. 为什么说两感于寒不免于死?1.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病情复杂,阴经内连五脏,病情重,变化快(如二日见谵语,腹满)2.神昏不食,胃气无以补充,阳明气衰,气血生化之源竭绝,预后不良(阳明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评热病论*1.阴阳交的病证及预后。病证:汗出辄复热基础上有狂言,不能食,脉燥疾。预后:通过汗出后的病情变化,分析邪正盛衰的态势,判断预后汗出A 脉静身凉,此邪随汗出,正胜邪退,为向俞之证。B 身复热,脉躁急,此邪热猖獗,津液耗竭,正衰邪盛,预后不良*2.如何理解外感热病三死一生?一生:汗出,脉静身凉,此邪随汗出,正胜邪退,为向愈之证三死:阴阳交汗出辄复热,狂言不能食,阴精化源耗竭,导致阳热之邪无制,故曰:其死明也。名解:1 喉中介介如梗状:介隔也,阻隔,形容咽喉部有物阻塞的感觉。2 两胠:腋下肋胁部位3 遗矢:大便失禁,失作矢,通屎4 遗溺:遗尿5 喉痹:咽喉肿痛,阻塞不通,使言语不利,饮食难下 素问咳论*1.肺咳的病因,病机?肺为清虚娇嫩之脏,最易感受外邪从皮毛内传于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外因:皮毛受邪犯肺内因:寒食冷饮(内寒)从肺脉上传至肺,内外合邪,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2.五脏六腑咳的症候特点?都以咳嗽为主要证候特点,五脏以疼痛为特点,六腑以泄为特点。这包括各脏所在部位,经脉循行所涉及的部位即经脉之气失常的证候。五脏:肝咳:两胁下胀满,疼痛,甚则不可转动。心咳:心痛,咽喉阻塞,咽痛,喉痹。脾咳:右胁下痛,并于肩背牵引作痛。肺咳:咳嗽,喘促,息鸣,咳痰带血。肾咳:咳则腰背相引疼痛,咳吐涎沫稀痰。六腑:胃咳:咳嗽,呕吐。小肠咳:失气。胆咳:呕胆汁。膀胱咳:咳而遗溺。大肠咳:大便失禁。三焦咳:腹满而不欲饮食。*3.五脏六腑咳的针刺取穴原则?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五脏心肝脾肺肾俞穴大陵太冲太白太渊太溪六腑膀胱胆胃三焦小肠大肠合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天井小海曲池委阳下巨虚上巨虚v *4.为什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1)肺令人咳:内因:寒饮食的寒气上逆于肺,造成肺虚。外因:正值秋季,外邪侵犯人体,邪气从皮毛内传于肺,内外合邪,造成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肺气上逆而发咳嗽。(2)其它四脏令人咳?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邪气首先侵犯心肝脾肺肾,然后通过相应经脉上传于肺,使外来的邪气与原来肺中的寒饮食之气,互相结合,造成肺的宣发肃降失调,肺气上逆而发咳嗽。5.如何理解“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和肺胃两脏的关系密切。(一)与胃有关:1 胃是接受寒饮食的器官,是导致肺寒的内因,而使外邪及五脏之邪乘虚入肺。2 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足则诸脏功能正常3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停脾,可聚湿生痰,痰饮射肺而为咳。(2) 与肺有关:1 肺主咳,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咳2 肺是接受其他四脏邪气、胃中寒气、外邪的受体。后世提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素问痹论1.名解:1 行痹:指以感受风邪为主的痹症,临床以肢节痠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也称风痹。2 痛痹:一感受寒邪为主的痹症,临床以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为特点,也成寒痹。3 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的痹症,临床以痛处重滞不移,或顽麻不仁为特点,也称湿痹。4 心下鼓:心下鼓动,即心悸5 暴上气而喘:突然气上于肺而发生喘息6 善嗌:总是叹气7 乏竭:疲乏力竭8 肌绝:肌肉销售9 盲膜:肉理及胸腹腔内之膜10 上为引如怀:形容腹胀大,状如怀孕11 中气喘争:腹中有气攻冲,肠中雷鸣有声12 数小便:小便短数不利13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能行走、站立,以骶尾部代之,头俯不能仰,背驼甚,脊高于头。14 肺热叶焦:指肺热耗损肺之津液、肺叶受灼的状态。2.痹症的病因,病机?病因:内因:情志、饮食、起居、劳役等导致正气虚衰。外因:风寒湿之邪。病机:正气逆乱的条件下,风寒湿三气侵犯人体,导致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形成痹症。*3.五脏痹及胞痹,肠痹的症候表现及病机?五脏痹:1) 肺痹主症:喘咳而烦,呕吐。病机:邪客于肺,肺气不宣,气郁胸中,喘咳而烦。肺脉还循于胃口,邪客于肺,循经于胃,胃气上逆,则发呕吐。2) 心痹主症:心烦,心下鼓,善叹息,突发喘息,嗌干,恐惧。病机:心烦,心下鼓,善叹息:心主血脉,邪客于心,心脉不通,心气不得舒展。症状:突发喘息:心系连于肺,邪客于心,心脉不通,宗气不能贯心肺而司呼吸, 肺气不宣。 嗌干: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心气阻闭,气血津液不能上承。 恐惧:心主神明,邪客于心,心神被伤3) 肝痹主症:多饮,小便短数不利,小腹胀,小腹与胸胁相引而痛,夜卧则惊。病机:多饮:肝的疏泻功能失常,使气机不畅,津液不能上承。症状:小便短数不利: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寒凝肝经,下犯下焦,肾 与膀胱气化失司。 小腹胀:水停膀胱,小腹胀。 少腹与胸胁相引而痛:肝经“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邪客肝 经,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夜卧则凉,少腹与胸胁相引而痛4) 肾痹主症:肿胀,肾软无力。病机:肿胀:肾主水,邪客于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或外溢。症状:骨软无力:肾主骨生髓,髓养于骨。邪气伤肾,骨髓不生,骨失养。5) 脾痹主症: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脘痞。病机:四肢倦怠无力:脾主肌肉,四肢。邪伤脾,其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濡润四肢肌肉。 症状: 咳嗽:脾经上膈络肺中,邪伤脾,邪随经脉上于肺,肺气不利。 呕吐:脾经属脾络胃,邪客于肺,犯于胃,胃气上逆。六腑痹:a. 肠痹主症:小便不利或癃闭,肠鸣,飧泻。病机:小便不利或癃闭:邪客于大小肠,其传导化物的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肠中,不能进于膀胱。症状:肠鸣,飧泻:水停肠间,水谷邪气相搏,则肠鸣,水谷杂下,则飧泻。b. 胞痹主症:少腹按之灼痛,小便癃闭,流清涕。病因:少腹按之灼痛:膀胱在少腹,膀胱受邪气化失司,尿闭膀胱而胀。症状:小便癃闭:膀胱气化失司,尿闭膀胱。 流清涕:涕为脑之液,膀胱经从巅入络脑,寒客于膀胱,且随经脉上于脑,寒津液而为涕凝。*4.根据感受邪气性质不同分类?行痹:痹邪中以风邪偏盛致痹。临床特点:游走性疼痛,痛处不定。素问风论“风善行而数变。”痛痹:痹邪中以寒邪偏盛致痹。临床特点:疼痛较剧烈,痛处固定少有移动。著痹:痹邪中以湿邪偏盛致痹。临床特点:酸重疼痛不剧,但痛处固定,或麻木不仁,关节变化明显,甚则肢重难举。*5.五体痹的证侯特点?(1)筋痹:在于筋则屈不伸(2)脉痹:疼痛(3)肉痹:不仁不用(4)皮痹:寒、凉(5)骨痹:以沉重为主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6.如何理解“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寒主收引凝滞,遇寒则经脉营卫气血凝滞不通,经脉拘急故疼痛剧烈,因此诸证加剧,故急也。热能散寒,使经脉松弛,气血通利,遇热虽凝滞又可促进其流行,诸症缓解,故纵也*7.痹证针刺治疗取穴原则是什么?(填空)局部选穴,循经选穴*8.痹证的分类及分类依据?(简答)1.根据感邪特征:行痹,痛痹,着痹,2.依感邪部位,五体、五脏、六腑痹 痿证1. 名解1 痿痹:四肢痿弱不能用。2 宗筋:指众筋,即全身之筋膜。3 溪谷:指大大小小的肌肉群。“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2. 痿证的病因病机及症候是什么?a. 病因:1 内因:情志,饮食,劳逸等。2 外因:湿邪,热邪。b. 病机:五脏外感或内伤五脏(五脏化热)津液气血耗伤,致相应五体失养所致。v 3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1 “独”指重点的意思,并不是唯一。“治痿独取阳明”指的是“取阳明”是重要的治疗原则。2 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又“主润宗筋,宗筋束骨而滑利机关也”,故阳明气血充足,则筋脉骨肉强健,肢体灵活方便,反之亦然。3 冲脉为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与气街”)然二者比较,冲脉通过气街接受阳明气血,故其气血也来自阳明。4 阳明经,冲脉,都属于带脉,受带脉的约束,而带脉之气血又来自于阳明。综上所述,“治痿独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重要治则,但不是唯一治疗原则。4. 痿证如何实施针刺治疗,为什么?痿证一般治疗原则:补泻五脏经脉之荥俞,结合病脏的季节选穴,即在各脏腑受气之月进行针刺治疗。原因:用针刺荥穴以补其气,针刺荥穴以通其气。五脏所主时令不同,其最佳治疗时机也不同,故应根据脏腑主时进行“因时制宜”治疗。第六章1.名解:1 平旦:指早晨57时。2 精明:双眼,眼睛。3 头倾视深:形容头低垂不能抬举,俩目深陷而无神的样子。4 偻附:偻,屈身不能直;附,依附于他物之意。5 振掉:振,动摇。掉,摇晃。v 2.为何诊法常以平旦?临床如何实施。1) “诊法常以平旦”之理:a. 内因:在生理上阴平阳秘,人体阴阳之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阴气未动,阳气未散)b. 外因:1 饮食未进,水谷未充,故:“经脉未盛,络脉调匀”经脉气血处于稳定状态。2 情绪稳定(气血未乱)。3 环境安定。此时,人体气血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阴平阳秘,最能反映真实的脉象,故诊法常以平旦。2) 实践:诊脉时,尽量使病人处于清净安适的状态,减少影响气血波动的因素,以利于诊察有过之脉。3.如何辨五色的善恶与临床意义。辨五色善恶:1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2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3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4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5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临床意义:夫精明五色者,气质华也。根据藏象理论,面部五色和目之精光神气均为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因此,辨五色可以了解五脏的精气盛衰,以此来判断预后以及用于治疗。 大凡色诊,无论面现何色,总以明润含蓄为善,是脏腑精气充盛的表现;大凡有病,则为恶,是脏腑衰败的表现,预后多不良。4.五脏失强、失守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一)五脏失强:a. 五脏失强的总体表现: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b. 分别:(1)心肺失强:背曲肩随;(2)肾脏失强:转摇不能,不能久立,行则振掉;(3)肝脏失强:屈伸不能,行则偻附。(2) 失守:a. 临床表现:语声低微,言而再复,发音重浊不清,思维混乱,狂妄谵语。b. 诊断意义:语声低微,言而再复,发音重浊不清,此为肺脾肾失守; 思维混乱,狂妄谵语,此为心神失守。v 5.如何理解“气口何为五脏主”1) 气口为脉之大会,通过气口,可以了解脏腑及气血的盛衰变化。2) 气口位于手太阴肺经上,肺朝百脉,肺脉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脾胃盛衰。3) 胃气:胃所化之精不光赖于脾的运化,还靠肺的宣发功能,故于手太阴所过之处可以很好地诊察胃气1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会,脏腑之精皆源于此。2 胃气是推动脏气到达气口的动力。3 胃气的充足与否影响五脏之气的变化。第七章 论治1. 如何理解“其盛,可待其衰矣”?对于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不宜直接攻邪治疗,以防伤正。如疟疾,当发作时,邪气盛,正气比较衰微,如果此时攻邪,势必令正气愈虚,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应等待病邪衰微的时候去治疗。反映了“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2. 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及作用是什么? 厚:阴中之阴 (泄下) 阴味 薄:阴中之阳(通利) 药食 厚:阳中之阳(发热) 阳气 薄:阴中之阴(发散)3. 如何理解“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1) 这里的壮火、少火指的是药食阴阳。壮火,指的是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少火,指药食之气味温和的为少火;气,指人体正气。2) 因为运用壮火之品,作用峻烈,则耗气,所以壮火之气衰,如附子、乌头之类;运用少火之品,作用温和,能补养气血,所以少火之气壮,如人参、当归之类。4. 名解:1 因其轻而扬之:由于病邪轻浅而采用清轻宣散之法。因,根据。轻,指病邪轻浅在表。扬,清轻宣散之意。2 因其重而减之:由于病邪盛实在里而采用攻里泄下之法。减,攻里泄下。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为阳虚,精不足为阴虚。所以对阳虚者要用气药温补之,阴虚者要用味药滋补之。4 其高者,因而越之:对邪在胃脘以上者,应因势利导,采用涌吐之法使邪气从上窍排出。高,指邪气在胃脘以上;越,催吐法。5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由于阴虚阳亢者,应滋阴以配阳;由于阳虚而阴盛,阴壮阳以消阴。6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食之味属阴者,多沉降走下窍;凡药食之气属阳者,多升散而达上窍。7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未发散,甘味入脾,脾土居中,布散灌溉四旁,滋养全身,故辛甘味属阳;酸主收敛,苦主泻下,酸苦味又有涌上催吐的作用,呕吐、泄下物多为痰涎、宿食、二便等有形之物,故酸苦味属阴。8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药食之味对人的损伤。阴盛指药食气味中属阴的酸苦味太过,则伤人体阳气;阳胜指药食气味中属阳的辛甘味太过,则伤人体的阴精。二、背诵部分 四气调神大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 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下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 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 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 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 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 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 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 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 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 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 掣引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的,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决于胆也。素问五脏别论背诵:2106: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此受五脏浊气。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2212: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6215: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胀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灵枢营卫生会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 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病因4101: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4102:夫邪之所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4104: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4109: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因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情景描写课件
- 端午节的企业活动策划方案
- 恶劣天气应急课件
- 母亲节家园合作活动方案
- 谷物诱鱼测试题及答案
- 林草监管考试题及答案
- 家电公司授权审批管理细则
- vte的考试题及答案
- 武状元考试题及答案
- 排列图法试题及答案
- 多媒体教室使用的课件
- 2025年小学教研室教学计划
- 2025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卷-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会展物品租赁管理办法
- 2025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物理真题试卷(中考真题+答案)
- 2025年放射医学技术师中级技术职称考试试题(附答案)
- 贩卖人口罪与强迫劳动罪
- 新员工入职职业道德培训
- 婚内债务隔离协议书范本
- 2025秋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上课课件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TZZB3051-2023电气绝缘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块状阻燃模塑料UP-BM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