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PPT课件.ppt_第1页
《大学语文教学》PPT课件.ppt_第2页
《大学语文教学》PPT课件.ppt_第3页
《大学语文教学》PPT课件.ppt_第4页
《大学语文教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元明文学 第一章 元曲(元杂剧、散曲) 元代的历史是比较短暂的,但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 中,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 三段。在这一段文学史中,最明显的是,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 坛的主导地位。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文学创作赢得了 更多的观众、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时,群众 的接受情况,又制约着文学的创作,促进了作家审美观念的变化。 凡此种种,都表明元初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是一个黑暗落后的时代。由 于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对科举的不够重视,文化人没有宋 代时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从而也就摆脱了对政权的依 附。创作开始受读者和观众(主要是城市市民,蒙古统治者重视商 业,工商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的 制约,戏曲、小说因而成为新的文学样式。明初期,统治者采取了 空前残酷的专制手段,经济受到严厉的打击,文学也衰微冷落。但 是,中期以后经济开始复苏,文学也开始恢复生机,至晚明进入高 潮。 第一节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 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 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 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 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 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人民 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 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 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这样,元 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 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 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有八十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 约有五百余种。录鬼簿所载“前辈名公才人”五十六人,都是北 方人,这是由于南宋以来南北在政治上长期对立的结果。元代前期 的杂剧作家和人民群众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比较熟悉人民的生 活。他们的作品大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真实 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下层被压迫者的形象 ,歌颂了他们勇敢不屈的反抗斗争。少数作品闪耀着作者和人民的 美好愿望,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在艺术方法上,现实主义成为时代 的主流,而少数优秀作品的现实主义又往往是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 起的。杂剧的语言是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写成的,并且吸收了民 间文艺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部分作家还吸收 了诗词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与句法,使语言更加优美。同时,元杂 剧的创作和舞台演出结合得十分紧密,杂剧作家充分掌握了舞台艺 术的特点,集中概括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构成了动人的戏剧冲突 。元杂剧作家的这些成就不仅直接丰富了当时的戏曲表演,而且影 响了后来的戏曲创作。 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如椽大笔,是推动元 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 术高峰的旗帜。对元代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广泛反映,深刻揭露;对 受迫害者的痛苦经历,他寄予莫大的同情,酣畅抒写;对弱小者抗击罪 恶、见义勇为的意识和行动,他给予热情的颂扬。他的创作“一空依傍 ,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种,今存种,即:窦娥 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 、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 、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 梦、拜月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 术界尚有争议。 第二节 散曲 从音乐意义上说,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从文 学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诗。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 和杂剧中的套曲相近。 散曲的语言风格,与词有着明显的不同。词也有 写得通俗的,但其总体的风格是精雅;散曲也有写得精 雅的,但其总体的风格是通俗。其特点: (一)大量运用俗语和口语,包括“哎呦”、“咳呀 ”; (二)句法大都比较完整,不大省略虚词语助之类, 句与句的衔接也比较连贯,一般在精练含蓄方面不太讲 究; (三)常常通过一个短小的情节,写出人物正在活动 着的情绪。不仅套数,小令也是如此。这种写法带有一 种戏剧性的效果比诗词更显得生动。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 路。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哨遍】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 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 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曰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 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的绸衫, 畅好是妆幺大户。 【耍孩儿】 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 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劈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 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 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 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 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 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煞】 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 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 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 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 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 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 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 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 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 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 胡涂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尾声】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 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 名,唤做汉高祖! 层次结构: 一层:写车驾到来前乡里的忙乱; 二层:写农民眼里的銮舆仪仗; 三层:写农民认出刘邦后的心理活动,借此揭露刘邦 微贱时的诬赖行经; 四层:以讥笑刘邦改姓更名“换作汉高祖”,整部喜剧 推向高潮。 第二章 明代散文、小品及文言小说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复杂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与 政治的腐败并存(有时甚至互为因果),专制的强化与个 性解放思潮的兴盛同在,造成许多矛盾的现象。一个文人 身上同时具有彼此冲突的思想倾向,也不难看到。但在历 史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明代文学取得了与之相应的成就 ,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且,不管是这一时期的文学所获得 的新进展,或是它所遭到的历史挫败,对于理解中国文学 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都有很高的价值。 第一节 散文 归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 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出生在 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 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 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 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 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 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 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 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 目拟古倾向不满,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他 的散文善于捕捉身边琐事,朴素清新,简洁流畅,是“唐 宋派“中创作成就较高的散文家。 项脊轩志 脊轩,旧项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 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 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 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 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 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 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 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 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 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 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 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 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 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 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 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 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 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 已亭亭如盖矣。 层次结构剖析: 1介绍项脊轩; 2追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3以巴蜀寡妇清和诸葛亮与己相比,表示阁虽小而志大 ,屋虽破而景奇; 4对伉俪生活的回忆。 艺术特色举要: 1注重人物活动的细节描写; 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 ,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由其情景逼真, 人人以为决有此状。” 2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3通过议论,抒发激情,写出自己的抱负。 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域,扬州兴 化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后调吏部 考功郎,再迁稽勋员外郎。因与杨继盛相善,得罪当时权 贵严嵩,被贬为福建布政参议;因抗御倭寇有功,迁福建 提学副使,卒于任上,年仅三十六岁。宗臣与李攀龙、王 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齐名,被合称为明 代“后七子”。他的创作较少摩拟堆砌习气,散文的成就 在“后七子”中较为突出。著有宗子相先生集。 报刘一丈书 數千裏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 饋遺,則不才益 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 老父之念長者深也。至以上下 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 深感焉。夫才德不稱,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則尤不才為甚。 且今之所謂孚者,何哉?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門者故不入,則甘 言媚婦人狀,袖金以私之。即門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見;立廄 中僕馬之間,惡氣襲衣袖,即饑寒毒熱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則前 所受贈金者,出報客曰:相公倦,謝客矣!客請明日來!即明日 , 又不敢不來。夜披衣坐,聞雞鳴,即起盥櫛,走馬抵門;門者怒曰 :為誰?則曰 :昨日之客來。則又怒曰:何客之勤也?豈 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客心恥之 ,強忍而與言曰:亡奈何矣,姑 容我入!門者又得所贈金,則起而入之;又立向 所立廄中。 幸主 者出,南面召見,則驚走匍匐階下。 主者曰:進!則再拜,故遲不起; 起則上所上壽金。主者 故不受,則固請。主者故固不受,則又固請,然後命吏納之。 則又再拜,又故遲不起;起則五六揖始出。出揖門者曰:官 人幸顧我,他日來,幸 無阻我也!門者答揖。大喜奔出,馬 上遇所交識,即揚鞭語曰:適自相公家來,相公厚我,厚我 !且虛言狀。即所交識,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語 人曰:某也賢!某也賢!聞者亦心許交贊之。此世所謂上 下相孚也,長者謂僕能之乎? 前所謂灌門者,自歲時伏臘,一刺之外,即經年不往也。閒 道經其門,則亦掩耳 閉目,躍馬疾走過之,若有所追逐者,斯 則僕之褊衷,以此長不見怡於長吏,僕則愈 益不顧也。每大言 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長者聞之,得 無厭其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 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 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结构层次剖析: 1首先表白不敢接受“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的赞美, 而后借刘信中“上下相孚”四字借题发挥,将笔墨折转 到揭露官场黑暗。 2以某人奔走权门、低声下气、拍马求宠的具体事例, 揭露当时所谓“上下相孚”的真实内情和丑恶本质。 3以自己的立身行事表明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志 节,亦即不愿跻身所谓的“上下相孚”之列。 4以劝慰刘一丈作结。 艺术特点分析: (一)叙事生动曲折。本文第二段,以简练老到、曲折 生动的笔触叙述了求宠者的曲折经历,可谓“三难”。 1进门难。 2见面难。 3拜谒送礼难。 (二)刻画夸张幽默。本文刻画了干谒者、权者及门人 三个反面人物。 1干谒者主要刻画了他求宠时的“媚”相和求 宠成功后的“狂”相。 2权者主要突出了他的“傲”相和“伪”态。 3守门人主要刻画了他的“刁”与“奸”。 对这三类人物,无论是干谒者的夤缘钻营、卑鄙无耻, 或权者的傲慢贪婪、拿捏作势,还是守门人之刁钻奸猾 、仗势欺人,无不形神兼备,声口毕肖。 第二节 小品 晚明散文特别是所谓“小品”,在文学史上具有 更重要的意义。这种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 跋、短论,均可包涵,其特点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 ,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广义的小 品文可以追溯到很远,唐宋古文家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佳作, 尤其苏轼,更被认为是晚明小品的不祧之祖。但是,晚明小 品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出现,则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产物。 它的核心概念“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概念“道统”, 恰好是对立的;它对道统的背离,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散文的艺术成熟最早,就是因 为它与古代散文尤其晚明小品有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可 以看到晚明小品在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 义。但晚明小品也有它的弱点,就是在李贽被害以后,随着 封建正统势力的嚣张,大多数作品偏向于闲逸的情趣,其思 想的尖锐性显得很不够。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 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 ,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 ,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 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 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 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萧鼓,峨冠 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 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变,笑啼杂之, 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 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 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 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 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 ,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 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 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 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 ,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 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