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铁路连云港至镇江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1页
建铁路连云港至镇江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2页
建铁路连云港至镇江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3页
建铁路连云港至镇江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4页
建铁路连云港至镇江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建铁路连云港至镇江线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上海铁路局宁启复线电化工程指挥部 评价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国环评证 甲字第1021号 2014年6月 目 录 1工程概况. 1 1.1线路走向. 1 1.2 工程概况. 1 2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1 2.1工程污染源分析. 1 2.2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2 3 沿线环境概况. 4 3.1自然环境概况. 4 3.2 社会环境概况. 9 3.3环境质量现状. 10 4 工程建设与规划相容性分析. 11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 5.1 声环境影响评价. 11 5.2 环境振动影响评价. 12 5.3 水环境影响评价. 12 5.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2 5.5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13 5.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3 6 环境保护措施. 14 6.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4 6.1.1生态保护措施. 14 6.1.2噪声影响减缓措施. 15 6.1.3 振动影响控制措施. 16 6.1.4 污水处理措施. 17 6.1.4 废气、扬尘处理措施. 17 6.1.5 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17 6.2 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18 6.2.1生态保护措施. 18 6.2.2噪声治理措施. 18 6.2.3 振动影响治理措施. 18 6.2.3电磁防护措施. 18 7 结论. 18 11工程概况 1.1线路走向 线路自连盐铁路董集站引出后,线路走行于宁连高速公路以东,经灌云县城东部规划区设灌云站,于灌南县城西部开发区内设灌南站,沿宁连高速东向南于涟水县城西侧设涟水站,跨淮安机场连接线向南,跨京沪高速公路折向东南引入淮安地区与徐宿淮盐线合设淮安东站。出站后继续沿高速公路西侧南行,于横河东侧设宝应站,跨潼河、子婴干渠、332省道及界首收费站匝道后设界首站。于高邮市东郊设高邮站,后续往南行进入扬州市江都区,于双沟村扬州石化公司东侧设邵伯线路所。于廖家沟岸边东侧夏桥村附近设扬州南站。出站后上跨文昌东路、宁通高速及夹江后进入镇江市丹徒区,之后线路转向东南于五峰山附近跨越天堑长江。过江后沿大港规划区东缘西折,于新S338北侧续往西行,穿松林山、跨京杭大运河后设横山站,出站后折向东南,下穿京沪高铁后,接入沪宁城际丹徒站。 1.2 工程概况 连镇铁路等级为客运专线,采用电力牵引、CRH动车组,设计速度250km/h。线路为南北走向,正线起自连盐铁路董集站止于沪宁城际铁路丹徒站,正线长度约305 km。同时新建淮泰联络线、淮扬联络线和丹徒联络线。全线共设15座车站,其中新建灌云、灌南、涟水、淮安东、宝应、界首、高邮、扬州南、横山9座车站;董集站、丹徒站、江都站、扬州北站为接轨站;平山客整所、连云港站为相关既有车站改建。 正线共有特大、大中桥49座,占线路长度的74.96%。贯通方案推荐五峰山长江大桥,桥式方案为主跨1036m双线铁路八车道公路公铁合建钢桁梁悬索桥。 工程总投资估算总额453.94亿元,环保工程投资8.25亿元,占总投资的1.84。 2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2.1工程污染源分析 (1)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产生施工噪声、场地振动、施工废水、扬尘、弃土 2弃渣等多方面环境不利影响。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动力式施工机械,如施工场地挖掘、桥梁钻孔、材料装载运输等机械设备作业过程。场地振动主要来自重型机械运转,运输车辆行驶,钻孔、打桩、锤击、大型挖土机和空压机的运行以及回填中夯实等作业环节。施工废水主要来自雨水冲刷产生的地表径流、建筑施工废水和驻地人员的生活污水。因沿线局部区段居住人口密度较大,因此,施工扬尘和燃料废气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桥梁钻孔以及车站修筑产生的弃土弃渣、房屋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垃圾。 (2)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根据铁路工程的特点,投入运营后,不可避免地将产生噪声、环境振动、污水等环境问题。运营期内的噪声主要来自列车运行、进出车站等日常作业。环境振动主要因列车快速运行而产生,影响范围以线路所经区域为主。污水主要来自车站的工作人员和乘客等共同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站台地面的冲洗废水。此外,在乘客候车和车站日常管理过程中,将产生一定量的固体垃圾,以饮料瓶罐、纸张、果皮等为主。 2.2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结合工程与环境影响特点,按照施工期和运营期不同时段分别对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见表 1。 表1 环境影响识别 时段 项目名称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施 工 期 施工准备期 征地、拆迁、施工场地整备等 l 不便民众出行,影响交通 l 产生扬尘,影响空气质量 l 拆迁场地产生活建筑垃圾,易造成水土流失 l 产生噪声、干扰居民工作、生活 线路及车站 桥梁钻孔等 l 产生噪声、振动、扬尘、弃渣等环境影响 l 占道施工,影响交通 l 水土流失 其他 方面 材料运输、施工人员产生噪声、振动、废水、扬尘、废气、固体废物等环境影响 运 通车 列车运行 l 噪声、振动影响 3时段 项目名称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营 期 运营 (不利影响) l 沿线车站产生的生活污水 l 电磁辐射影响 列车运行 (有利影响) l 促进苏南和苏北连成一体发展,加强地区间人员交流 l 促进城市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交通运输结构 l 利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持续性发展 l 减少公路交通量,减轻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污染负荷,改善沿线空气和声环境质量 根据表1,总体来看,本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以能量损耗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为主,以物质消耗型(污水、废气、固体废物)为辅;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城市社会环境的影响(居民出行、征地拆迁、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为主,以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为辅。环境影响主要来自线路和车站等主要工程。本工程环境影响综合分析,见表2。 表2 工程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时段 污染源 基本性质 污染影响程度 影响方式 施 工 期 工程占地 车站、线路等 永久占地1104.41hm2 永久改变土地 使用性质 施工场地等 临时占地782.28hm2 临时改变土地 使用性质 土石方 基础开挖以及车站 挖方936.9104 m3,填方1948.8104 m3,借方1287.8104 m3,弃方275.9104 m3。 水土流失 拆迁房屋 施工场地 约15万 m2 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噪声 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及施工人员喧闹 距声源10m处7392dB 空间辐射传播 振动 施工机械、运输车辆距振源10m处7399dB 沿地层地面传播 污水 施工废水、施工场地悬浮物、油类等 经沉淀、隔油处理后排放 大气 施工场地、渣土运输扬尘、总颗粒悬浮物 站场内无组织排放,固体废物 车站和基础开挖 建筑拆迁垃圾303505.1m3 部分回填、余土运至消纳场,水土流失 拆迁场地 拆迁及装修建筑垃圾 填埋、集中堆放 运 营 噪声 列车运行 铁路边界处环境噪声近期 预测值昼间为4964dBA,空间辐射传播 4期 夜间为46.665.8dB(A) 振动 列车运行 近期振动预测值昼间为61.080.0dB、夜间为61.080.0dB 地面传播 污水 生活污水 全线污水排放量为1294.8m3/d,新增污水563.4 m3/d,其中生活污水530.4m3/d(含动车卸污92.0m/d),生产废水33m3/d。处理达标排放 固体废物 车站、旅客生活垃圾各站段新增定员生活垃圾350t/a,旅客候车垃圾280t/a,旅客列车垃圾2531t/a 定点收集、综合处理 3 沿线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 本线从江苏省中部纵贯苏北、苏中、苏南,东濒里下河湖荡洼地,西依高邮湖及京杭大运河,北靠海州湾,南越长江。沿线地形多平坦开阔,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微倾之态。区内多为农田,河渠纵横,乡村房舍星罗棋布。沿线自北向南划为五个工程地质区:滨海平原区、黄淮冲积平原区、里下河冲湖积平原区、长江漫滩平原区和长江阶地平原间夹丘陵区。 (2)工程地质 1)地层岩性 沿线地层,除江南丘陵、低山段零星出露基岩外,其余均为第四系地层,沿线地层由新到老描述如下: 第四系(Q4) A、全新统 全新统地层,由于成因不同,岩性有所差异: (a)湖沼沉积层:粉质黏土、粉砂,一般厚0.55.5m,灰灰黑色,流塑。分布于成子湖周围一带的洼地、淮沭河两側的低洼处。 (b)海积层:广泛分布滨海平原,主要为淤泥、淤泥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局部地段夹粉砂层,一般厚度1020m。主要分布于连云港周围。 (c)冲积层(Q4al),全线分布,岩性为粉质黏土、粉土、粉砂、细砂层,厚度2045m。 5(d)冲积-湖积层(Q4all),分布在宝应-江都段表层,岩性为黏土、粉质黏土及粉土,灰色、灰黄色,上部软塑,夹有一至二层淤泥质软土,含有薄层泥炭层及青灰色粉砂透镜体。 (e)漫滩冲积层(Q4al),分布在江都、扬州至长江沿岸一带的漫滩平原及谷地中,岩性上部为粉土夹黏性土,灰色,软塑,厚25m,夹薄层粉砂透镜体,下部为条带状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砂、粉细砂、中粗砂,灰、青灰色,饱和,中密密实,长江现代河槽基岩埋深60m左右,其它地段全新统地层厚度大于100m,底部偶见砂砾层。 B、上更新统(Q3) 黄淮、里下河平原区中部为冲、洪积(Q3al+pl)的黄灰色、棕黄色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含较多的钙质和铁锰结核,在局部较低洼处变为灰黑色含钙质淤泥层及黏土层,具明显的沉积韵律;在丘陵和低山边缘为洪坡积棕褐色、棕黄色粉质黏土夹变质岩系碎石透镜体,含铁锰结核及白色条带。下蜀组黏性土(Q3al),出露在江都、扬州的丘岗、垅岗及镇江附近二、三级阶地上。以褐黄、棕黄、棕红色的黏土、粉质黏土为主,多硬塑状,夹铁锰结核及灰白色斑纹,下部分布砂砾层,厚度1560m。 C、第四系中更新统(Q2):黄褐色、灰褐色粉质黏土,具铁锰结核,下部为黄色粉砂及中细砂夹卵石,具明显的韵律层。主要出露于丘陵地带和山前冲积平原,成因类型为残积、坡积、洪积。 D、第四系下更新统(Q1):黄褐色、棕黄色粉质黏土,与粉细砂、粗砂层,具明显的韵律层。地表无出露。 侏罗系 上统大王山组(J3d),其岩性主要是粗面岩,和粗面质凝灰岩。 上部:灰紫、紫红色粗面岩、粗面质凝灰角烁岩、凝灰岩夹粗面质角烁凝灰熔岩以及凝灰质砂岩。 下部:紫灰、紫红色英安岩夹英安质凝灰角砾熔岩,局部见辉石英安岩,底部为英安质凝灰角砾岩、集块岩。 二叠系 上统大隆组(P2d),其岩性为灰黑、灰黄色页岩、中细砂岩及煤层。 下统栖霞组(P1q),岩性灰黑色硅质页岩、燧石层夹灰岩。 6 石炭系 上统船山组(C3C),其岩性为灰色、深灰色、肉红色灰岩。 泥盆系 上统五通组(D3w),黄褐色砂页岩、紫、灰白色粉砂岩、石英砂岩互层夹页岩。 寒武系() 上统观音台组(3gy),灰白色鲕状灰岩、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 震旦系 中统陡山沱组(Z2d),灰、灰白色含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夹灰岩、页岩。 前震旦系(元古界) 出露于连云港一带的残山、低丘。 朐山组(AnZq):混合花岗岩、钾长均质混合岩。混合岩化以前变质岩为白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 锦屏含磷组(AnZj):白云斜长片麻岩、白云片岩、磷灰岩、大理岩、白云石英片岩、石英岩,局部为混合岩化白云斜长片麻岩。 云台组(AnZy):白云斜长片麻岩,夹白云片岩,混合岩化白云斜长片麻岩、条痕状混合岩。混合岩化以前变质岩为白云斜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含黄铁矿浅粒岩,局部夹角闪片岩、黑云片岩等。 太古界(Ar) 出露于新沂至东海县一带低丘。 岩性主要为斜长片麻岩、角闪片麻岩、浅粒岩,局部分布混合化片麻岩。 燕山期侵入岩(5) 零星分布于江南丘陵及连云港附近低山残丘区,主要岩性为喜山期玄武岩(6);燕山期石英斑岩(5)、花岗岩(5)、辉绿岩(5)、花岗闪长岩(5)以及太古界榴辉岩(1)等。 2)地质构造 铁路所经地区为华北地台南缘之徐州断褶束、连云嘉山隆起带及下扬子台缘沉陷带。 地质构造自新生代以来未见明显活动迹象,且均为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 7第四系土层未显露有断裂形迹现象。因此,本区在地质构造上比较稳定。 3)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不良地质 本线不良地质主要有地震区、岩溶、顺层等。 (3)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的分布及特征 地下水按其赋存条件和含水层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少量的岩溶水,孔隙水又可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孔隙潜水广泛分布于沿线平原区上部第四系冲积、冲湖积粉质黏土、粉土或粉细砂层中,地下水位埋深一般0.54m,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量一般。下部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砂及砾石层中赋存孔隙弱承压水,顶板埋深大于40m,以侧向径流补给为主,水量颇丰。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丘陵、低山区的基岩节理和风化裂隙、层间裂隙、构造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多以下降泉形式溢出地表或以潜流补给第四系含水层,水量受岩性、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构造控制,一般水量不大。 岩溶水:分布于长江以南段。含水层主要由寒武系、三叠系和震旦系中的石灰岩、硅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组成,其角砾状灰岩含水层赋水性好,在构造作用下岩溶裂隙似层状发育,水量有限。 2)沿线水质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判定 根据初测成果、收集的既有资料和以往当地的勘察经验,依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滨海平原和黄淮冲积平原区受潮汐影响, 沿线的地表水大部分地段对混凝土结构具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H1H2级,局部具氯盐侵蚀,环境作用等级L1L2级;地下水大部分地段为咸水和半咸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H1级,局部具氯盐侵蚀,环境作用等级L1L2级。里下河冲湖积平原区、长江漫滩平原区和长江阶地间夹谷地区大部分水体对混凝土无化学侵蚀和氯盐侵蚀,仅局部地段地下水对混凝土有硫酸盐和二氧化碳侵蚀,化学环境作用等级均为H1。 (4)气象特征 线路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兼南北气候特征,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以北为暖温带鲁淮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 8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615.1,绝对最高气温北部为35.740.2,南部为41.1,绝对最低气温北部为-19.7-10.6,南部为-l7.7。历年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为7月。年平均相对湿度7980.5,全年无霜期北部为210225天,南部约300天。年平均降水北部883.6989.6mm,南部10001060mm。汛期在69月,6至7月份冷暖气团相遇,形成连续阴雨天气。7至9月份多受台风影响,常造成来势迅猛的大暴雨。汛期总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55%67%以上。平均蒸发量1239.91584.6mm。全年多为海洋吹来的东南风,冬季有西北风,最大极端风速北部1718.7m/s,南部2331m/s;季节最大冻结深度北部25cm,南部1123cm。 (5)河流水系 连镇铁路沿线所经河流属淮河流域下游、长江流域下游。 连云港淮安:归属于沂、沭、泗水系,位于废黄河以北,南接淮河下游水系,北以沂蒙山脉与黄河分水,流域面积7.8万km2,在江苏境内面积2.56万km2,涉及江苏省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4市。主要河流有沂、沭、泗河,原为淮河下游支流,黄河侵淮期间打乱了水系,使沂、沭、泗河均失去了入海通道。泗水现以中运河为泄水尾闾,沂河、沭河经整治由新沂河、新沭河入海。 淮安江都:该区域属里下河平原水系,即由京杭运河、新通扬运河、串场河和苏北灌溉总渠(含淮河入海水道)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属江苏省内涝区,百年内涝水位3.66 m。地势平坦,无明显天然分水界线,地势大致由西向东微倾,河渠多由人工挖成并多次历经人工改造,已成网状。主要河道有:里运河、新通扬运河、通扬运河、通榆河、射阳河、黄沙港、斗龙港以及里下河。主要湖泊: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串联在淮河入江水道上,另有白马湖和里下河腹部多个小型湖泊。 江都扬州长江北岸:属运西平原水系,南临长江,北为里下河低洼湖积盆地水网区。沿线水系主要由淮河入江水道构成,区域内主要河流有京杭运河、古运河、通扬运河、仪扬河及淮河入江水道如新河、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等。 长江(镇扬段): 自上而下由仪征弯道、世业洲汊道、六圩弯道、和畅洲汊道及大港弯道5段组成。该河段为江心洲分汊河型,主泓呈“S”形,除京杭大运河、夹江汇入外无其它支流。 镇江长江南岸:多为短小河流,如团结河、捆山河等,直接入江。京杭 9运河由南向北,在谏壁镇注入长江,建有节制闸。 3.2 社会环境概况 (1)社会经济概况 本项目沿线城市主要有连云港市(连云港市区、灌云、灌南)、淮安市(涟水、淮安市区)、扬州市(宝应、高邮)、镇江市(丹阳)。沿线地区受长江三角洲及上海经济圈的辐射,区位优势明显。地区土地面积28125平方千米;2012年末总人口1683万人,人口密度598人/平方千米,是全国的4.3倍,城镇化率达到57%。 (2)区域交通运输 江苏省已形成水、陆、空立体配置,五大交通运输方式齐全的综合运输网络,近十年高速公路发展迅猛。 1)铁路运输 江苏省既有铁路主要有京沪、陇海、宁芜、胶新、新长、宁启等。南京、徐州已成为区域内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铁路目前是承担江苏对外中长途旅客、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至2012年,江苏省铁路营业里程达2348公里,较2000年末增加了1596公里。江苏省铁路存在着对外通道能力不足和路网密度不足等问题。 2)公路运输 江苏省公路发达,已形成由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际公路及乡村公路构成的纵横交错、多层次的公路网络。2012年公路通车里程15.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71公里,占长三角的50.1%。公路网密度是长三角的1.2倍,全国的4倍,高速公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一。根据江苏省新一轮公路网规划,到2020年高速公路将由“四纵四横四联”发展到“五纵九横四联”,即把江苏现有的12条骨架路的格局,扩充为21条骨架干线,到2020年全省干线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8万公里,高速路网路线总规模达5080公里。 3)水路运输 江苏省通江达海,长江、淮河及大运河横贯东西,沟通南北,水运条件极为优越。根据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核心,三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四级航道为补充,形成“两纵四横”约3500公里高等级航道组成的干线航道网。 104)民用航空 江苏省目前有9座机场投入使用,分别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常州奔牛机场、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南通兴东机场、盐城南洋国际机场、淮安涟水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扬州泰州机场,其中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硕放国际机场定义为枢纽机场。 3.3环境质量现状 (1)声环境 工程建成前,线路周围有24处敏感点受既有铁路噪声影响,其中6处受陇海线影响,9处受宁启铁路影响,9处受沪宁铁路等影响;51处敏感点受既有公路噪声影响较明显。现状监测结果表明,除受既有铁路、公路噪声影响的敏感点以外,沿线昼、夜间基本可满足相应声环境声功能区限值要求。 (2)环境振动 现状环境振动主要来自于道路交通和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各种无规振动。沿线振动敏感点昼夜均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铁路干线两侧”昼、夜80dB的标准要求。 (3)水环境 淮安市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3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有33个,占86.8%;轻度污染的断面有3个,占7.9%;重度污染的断面有2个,占5.3%。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其中,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各断面水质均为类,符合水质功能区划要求,总体水质状况良好。 2012年扬州全市河流水质达标率为73%,长江流域 6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6.1%,南水北调(扬州段)水质考核断面共有2个,达标率为100%,淮河流域水质考核断面共有9个,达标率为100%;2012年,全市12个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质稳定,水质状况为优,其中江都高水河一水厂、江都芒稻河二水厂2家水源地水质达到类标准,其余水源地水质均符合类水质标准。 镇江长江外江段及内江段水质类别保持在类,总体水质为优。太湖流域的大运河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生化需氧量。丹徒区的通济河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 (4)大气环境 11淮安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全年共监测366天,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有328天,优良率达89.6%;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为0.030、0.032、0.103毫克每标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11年相比,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下降了3.8个百分点。 2012年,扬州市区、江都区、仪征市、高邮市、宝应县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均大于30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8.0%、91.3%、97.5%、100%和97.5%,扬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最低。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都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除高邮市达标外,其余均超过标准限值。 镇江市区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29毫克/标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34毫克/标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93毫克/标立方米,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5)电磁环境 本工程沿线大多数居民目前采用有线电视和卫星天线收看电视,收看效果较好。少数居民采用普通天线收看电视,收看质量尚可。 4 工程建设与规划相容性分析 本项目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中的连云港至镇江铁路,符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线位与站位与灌云县、灌南县、涟水县、淮安市、扬州市和镇江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相符。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声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运营后519处噪声敏感点近期环境噪声预测值昼间为49.868.2dB(A),夜间为40.865.8dB(A);昼间较现状增加0.218.2dB(A),夜间增加0.223.1dB(A)。 (1)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 昼、夜间预测值分别为53.966.9dB(A)和46.665.8dB(A)。对照昼间70 dB(A)、夜间60 dB(A)标准,昼间均可满足要求,夜间有21个预测点不能满足要求,其中18个预测点位于连云港至董集段,连盐线的噪声贡献值高于本线,连盐线的铁路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源;另有3个测点位于淮扬联络线、淮泰联络线 12处,超标原因为受既有铁路宁启铁路影响。 (2)特殊声环境敏感点 工程沿线10处特殊敏感点,2处学校的昼间不能满足60dB(A)标准要求,1个卫生院夜间不能满足50dB(A)要求,1处敬老院昼夜均有超标,其他学校、医院等特殊敏感目标能满足相应标准。 (3)普通住宅类敏感点 4类区敏感点昼/夜测点超标率为11.1%和5.6%,昼间超标量为0.42.8dB(A),夜间为4.77.1dB(A)。2类区有8.3%的敏感点超标,超标量为0.15.1dB(A),超标率为;夜间超标率为37.0%,超标量为0.712.4dB(A)。 5.2 环境振动影响评价 沿线各敏感点环境振动近期预测值均满足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铁路干线两侧”昼、夜80dB标准限值要求。 5.3 水环境影响评价 (1)本工程跨越了蔷薇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蔷薇湖水库应急水源地、高水河(邵伯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和通榆河(连云港市区)、通榆河(灌云县)、北六塘河、南六塘河、潼河、高水河、夹江清水通道维护区段。施工时,不在管控区范围内设置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等大临设施,加强施工环境监理,施工污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尽量循环使用,严禁将施工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水体,拟建工程不会对当地水环境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2)长江大桥施工时,须合理安排施工期,桥梁水中墩台施工选择枯水期,并避免鱼类洄游集中的3月中旬5 月中旬、10月中旬11月下旬作业,尽量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强度;桥墩施工采用钢围堰施工;工程结束后,恢复两岸滩涂原地貌植被,可有效缓解长江大桥施工的不利影响。 (3)新建车站的污水经过相应工艺处理后均可达标排放,对水环境影响很小。对淮安东站的动车泄污水评价建议增加厌氧设备进行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5.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本线为电力牵引,各站不设锅炉,因此运营期无大气污染源。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修筑施工便道、取弃土场、运土作业、钻孔及爆破作业、碎石作业、混凝土喷浆作业、建材堆置处等造成的粉尘、扬尘污染;运输车辆产生 13的汽车尾气污染,影响持续发生在整个施工期。可通过对房屋拆迁、施工现场和车辆运输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空气及扬尘污染。 5.5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1)电视接收受影响结论 工程完成后,列车运行产生的电磁辐射使沿线各频道信噪比均有很大程度的降低。9个监测点采用天线所接收的40个电视频道中,工程前有28个频道达到了维持正常收看所需的信噪比35dB的要求,工程完成后, 按照列车的运行速度,有7个频道满足信噪比要求,为工程前的25%。由于连云港至镇江新建铁路工程沿线仍有部分居民采用普通天线收看电视,预计该工程的建设对这部分居民电视收看将产生不利影响。 (2)牵引变电所影响的评价结论 牵引变电所线产生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很低,符合HJ/T24-1998中规定的相关限值要求。 (3) GSM-R基站影响的评价结论 根据前面的计算分析,以天线为中心,长36m(沿铁路方向)、宽21m,高30m的矩形区域可定为天线的超标区域(控制区),即超标区外辐射功率密度可满足小于8W/cm2,符合标准GB8702-88和HJ/T10.3-1996的要求。 5.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土地资源的影响 本工程占地面积总计1886.69 hm2,其中永久占地1104.41 hm2,临时占地782.28 hm2。铁路永久用地将改变土地的原有功能;临时用地在结束后,大部分土地通过复垦可逐步恢复至原有功能。对占用的基本农田,依据“占一补一”的原则,通过复垦或异地开垦等措施,保持区域内基本农田总量的稳定。施工和建成后不会使整个区域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本质改变。 (2)水土流失的影响 工程建设扰动原生地表的面积1886.69 hm2,包括永久占用原生地表1104.41 hm2。本工程在建设不采取任何水保措施的前提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448403t,其中施工期(施工准备期)、自然恢复期的土壤侵蚀量分别为42499t和26904t。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 14(3)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线路途经的均为生态敏感区的二级管控区,通过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执行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可有效减少对各生态敏感区的不利影响。 6 环境保护措施 6.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6.1.1生态保护措施 1、生态敏感区保护措施 (1)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 做好施工规划,加强施工管理,做好施工路段的植被恢复工作,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配置形式;开展环境监理,在施工过程中结合现场情况,动态的调整监理和监测频次,指导工程施工。 (2)湿地保护措施 桥梁基础施工产生的泥浆和污水应引至临时泥浆池、沉淀池进行处理,沉淀池上层清水用于施工场地降尘,泥浆干化后,用于桥梁基坑回填。桥墩钻孔出渣和施工建筑垃圾及时清运。确保原有沟渠、河道等水利设施不遭破坏。对占用或破坏的既有沟渠均按原标准予以还建。加强绿色通建设,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防护体系。 2、土地资源与农业生态的保护措施 (1)在设计中,本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确保土地资源”的原则,对铁路的纵坡尽量进行优化,减少高填方;加强土石方调配,尽量利用弃土弃渣,移挖作填,在经济运距内,减少临时用地。 (2)对本工程占用的基本农田,首先应按“占一补一”的原则确定补偿,实现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并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按照国家规定计列土地征用补偿费,以减小对沿线耕地的影响。 (3)对于占用的农业用地,在施工中应保存好表层土壤,分层堆放,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对于临时占用的农业用地,施工结束后,要求采取土壤恢复措施或复耕措施,如种植绿肥作物等增强土壤肥力。 (4)加强施工管理,临时弃土按设计要求指定地点堆放,做到不随意弃土,施工结束后恢复施工场地;严格控制施工临时用地,做到临时用地和永久用 15地相结合。 3、植物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保护好施工场地周围植被。铺轨基地、拌合站等大临工程尽量利用既有空闲地,施工临时便道尽量利用既有周边交通道路,以减少对农作物和地表植被的扰动、破坏。 工程在建设中,对铁路线路两侧、站场内可绿化用地种植乔木、灌木、花草。对路基边坡采取了液压喷播植草或撒草籽等绿化措施。在防护铁路工程的同时,将线路建成绿色通道,不仅弥补了因建设铁路工程所砍伐的树木,而且有利于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改善。 5、桥梁工程保护措施 (1)本工程桥梁、涵洞均按1/100率设计。工程的建设避免了压缩河沟,有利于维持原有农田灌溉系统的完整性,基本不会对沿线地区的农田灌溉和居民出行带来不利影响。 (2)桥梁水中墩台施工选择枯水期,并避免鱼类洄游集中的3月中旬5 月中旬、10月中旬11月下旬作业,尽量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强度;桥墩施工采用钢围堰施工;工程结束后,恢复两岸滩涂原地貌植被 6、水土保持措施 为减缓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及保护沿线两侧的生态环境,工程设计了路基边坡防护、桥涵防护、取弃土场等施工防护设施,确保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7、管理措施 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标中,应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列入标书,加强施工人员对农、林、水体的保护意识,同时明确施工单位施工期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环保工程的监督和约束。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要与沿线环保、水保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听取当地主管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及要求,不断完善设计施工中的水土保持设施。此外,有关单位应积极协调,保证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以达到同时发挥效益的目的。 6.1.2噪声影响减缓措施 16(1)合理安排施工场地,尽量远离居民区等敏感点,施工场界内合理安排施工机械,噪声大的施工机械布置在远离居民区等敏感点的一侧。 (2)合理科学地布局施工场地,特别是有敏感点的一侧,可采取加防振垫、包覆和隔声罩等有效措施减轻影响。 (3)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噪声大的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 (4)合理规划施工便道和载重车辆走行时间和路线,尽量远离村庄,减小运输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5)做好宣传工作,倡导科学管理和文明施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张贴施工告示与说明,取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同时做好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噪声影响。 (6)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地方有关规定。 (7)在施工工程招标投标时,将降低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列为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8)本工程在施工期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在工程开工之五日前向工程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本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并将批准的夜间作业公告附近居民。 6.1.3 振动影响控制措施 (1)施工现场的合理布局 选择环境要求较低的位置作为固定制作作业场地;施工车辆特别是重型运输车辆的运行通路,应尽量避开敏感建筑物区域;施工场地内强振动的机械布设在远离敏感区一侧;当靠近居民住宅等敏感区段施工时,应禁止使用强振动的机械。 (2)科学管理、做好宣传工作和文明施工 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倡导科学管理;由于技术条件、施工现场客观环境限制,即使采用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对策,施工振动仍有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向沿线受影响的居民和单位做好宣传工作,以提高人们对不利影响的心理承受力;做好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17的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施工的自觉性,尽量降低人为因素造成施工振动的加重。 (3)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地控制施工振动对工程沿线环境的影响,除落实有关的控制措施外,还必须加强环境管理。落实施工期环境监理,专职/兼职环保监理工程师应协助施工单位建立、实施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措施等,实现全程施工期环境振动管理,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根据国家和当地的有关法律、法令及规定,施工单位应主动接受环保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6.1.4 污水处理措施 (1)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运输车辆检修产生的含油污水、桥梁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水等,通过设置临时沉淀池、干化堆积场,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等措施,可有效减缓施工污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2)本工程跨越了蔷薇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