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UN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朱自清的新诗理论研究 学生姓名: 张 高 山 所在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导师姓名: 刘 涵 之 学科专业: 文 艺 学 研究方向: 中国现代诗学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姓 名张高山学号S08281001已修学分32所属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文 艺 学指导教师刘 涵 之开题时间2010、4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学论文题目朱自清的新诗理论研究1、 文献综述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朱自清先生便投身于文学革新的大潮中,从创作新诗开始,他渐渐走上了新诗、散文、评论及学术研究的道路,成长为一位令人们仰慕的散文家、学者、批评家。在其短暂的50年生涯中,朱先生共创作了20多部著作,主要有踪迹、背影、诗言志辨、新诗杂话、论雅俗共赏、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等,近200万字。有关他的选集、文集、全集出版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就起步了;在80年代初,朱金顺出版了朱自清研究资料,从此对朱自清的做人、做学问及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便展开了。综合所搜集的文献资料来看,对朱自清诗论和批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古典文论研究。主要从诗言志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和散见于朱自清序跋书评集、朱自清古典文献论文集及其他报刊杂志中有关古代文论的文章着手,分析阐述了朱自清对“诗言志”、“诗缘情”、诗文评的研究及所持观点,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一是朱自清辨析古代文论传统有着历史的眼光(李先国、耿彩霞);二是他有着重考辨、史料的学术态度(张在杰);三是对文学批评中重要概念的梳理是横向研究(邓乔彬 王晓东);四是他寻求通变的文学观及批评观(阮忠)。2.解诗学思想的阐发,分析语义与考辨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孙玉石提出了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观点,并认为朱自清是现代解诗学的最早倡导者;在2005年,他第四次撰文论述朱自清的解诗学理论资源,认为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瑞恰慈和燕卜逊的文本细读法、文义分析法对朱自清的解诗理论有直接影响,他指出诗多义举例、古诗十九首释、指导大概等都是朱自清解诗思想在解析古典文本上的实践。同时,孙玉石也看到了朱自清在主张多义阐释下的“取舍必严”,即“承认差异性与坚守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详细的论述都可见于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另一位学者许霆也曾对朱自清的解诗理论和实践做过多次探讨,他也是主要从朱自清的文本分析、背景分析、语义分析等方面入手,来阐述了朱自清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对朱自清诗论思想受西方文化影响关注的还有李先国和卢玮,李先生认为朱自清将西方的着重分析语义理念与中国传统的重考辨方法相结合,辨析了朱自清对古诗和新诗的阐释,此外他还关注了朱自清的“雅俗共赏”的文学理念;卢玮则着重比较了复义七型和诗多义举例,认为朱自清对新批评的复义分析理念有接受和融合的过程。3.朱自清诗论的审美取向及文体意识、美文式批评。许明煌和朱雯都认为在朱自清平实的批评语言下,蕴藏着朱自清腴厚朴实的美学情趣,这些既与朱先生的思想成长历程和人格特性相关,同时朱雯还指出朱自清批评的文体意识、人本立场和多维度的批评视野。4.朱自清新诗理论和批评中的现代意识。李俊认为朱自清的诗论体现着“对诗人主体性质的重新认定、对诗歌内容的再次追寻”,以及对“诗歌形式的重新建构”,他主要从朱自清的反思意识、开放意识,论述了朱自清对新诗创作主体、新诗内容、新诗形式、新诗语言等方面的探索。另外萧映、漆福刚等人也认为朱自清在新诗现代化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二人主要从新诗杂话入手简单论述了朱自清的新诗思想,但是论述不够具体深入。5.朱自清的新诗理论有着现实致用性。程振明认为朱自清的新诗主张在现代新诗的创作起着领导、指引的作用,他从新诗的欧化、内容与形式、散文化及诗美追求等方面论述了朱自清新诗观点的辩证性,他的阐述虽简单,但观点鲜明、合理。6.对朱自清诗论思想的整体关注。主要见于这些年出版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和几篇硕士学位论文里,如许道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和常文昌的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许道明主要是介绍性地提到了朱自清的序跋书评、散文批评及新诗批评等,认为:“坚持传统诗文评的价值,并且还逼视异域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催生作用,是朱自清文学批评实践的基点”,然而他的介绍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做具体分析,多少有点遗憾。常文昌对朱自清的新诗理论作了更为细致的阐述,论述涉及到“多义性”、“散文化”、“取譬”、“欧化传统现代化”、“正变”等五个方面,不过也只能说是朱自清新诗理论的大致轮廓,没有从朱自清的著作及评论文章中作具体分析。陈蕾、赵静、李萍、尚玉瑞、朱雯等人的硕士论文都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了朱自清的诗学思想,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朱自清的批评理念有着高度的贯通性和强烈的历史意识、现代意识;朱自清文本细读观融通中外的新意;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基于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朱自清注重新诗语言的开创和批评标准的建立等等。综上所述,目前对朱自清新诗理论及批评的研究还存有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泛化。不少论者将朱自清的古文论观点与现代诗论、批评放在一起论述,既不明白晓畅,又显得杂乱,缺乏系统性、鲜明性。2.阐述不够具体。有人论及到朱自清的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及对新诗语言的重视,但只是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未能探析到理论深度,还有许多方面没能挖掘。3.概念定义不清及混淆。如将批评理念和批评方法相混淆,对朱自清的新诗发展论、创作论的相关主张分辨不清。4.对朱自清在新诗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重视不够。部分学者只是顺带性地提到了朱自清的理论在现代批评史上的开拓贡献,并没有详细地指出他在哪里有所突破和创新。5.朱自清的新诗创作及理论对当前诗歌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借鉴意义,还没有多少人涉足论及,这方面应该多多探究。1.你将研究状况做好分类标准。你列出的6个方面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另外对诗言志的分析,你连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上邬国平的文章你都没有读到,这真不应该。2.你要对朱自清研究关于新诗方面成就与不足做出梳理,这才是文献综述的重点。建议重新写!(具体写法,你可以参考我的乡土文学精神论的文献综述部分。)2、 选题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对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及批评的关注方兴未艾,人们尤为关注新文化运动至建国前的现代新诗思潮、流派、新诗语言、新诗的本体、新诗的出路等重要问题,以期从中发掘出系统的新诗理论,进而构建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批评史。再者目前诗歌的创作及接受并不像建国前那样,而是处在一个低谷,从创作主体到欣赏者都面临着审美体验、审美感悟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探讨新诗理论有一定的必要。常文昌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中简单梳理了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郭沫若等近20位大家的诗歌理论及批评。陈希在中国现代诗学范畴中考察了“意象”、“象征”、“纯诗”、“智性”、“契合”、“晦涩”等范畴,其中涉及到的新文学人物有胡适、周作人、朱光潜等20多人,他的厘清更有助于我们对现代诗学的探究。马睿在未完成的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研究(19041949)一书中,论述了新文学诸流派及几位大家的文学自治思想,论述了文学自治的本土特征和外来因素、兴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邓程在博士论文论新诗的出路中,分析了新诗在虚与实、复古与创新、形式与语言等方面的选择,试图找出新诗更为合理的出路。陈爱中在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一书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新诗语言的选择、变异及表述形态,可谓是较全面地论述了新诗的语言问题,给人们以全新的观感。对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及批评史的关注,少不了探讨新诗的内容、形式、语言及新诗的发展等问题,又鉴于目前学界对朱自清的研究开展了不少工作,而且朱自清对新诗理论和批评的贡献也很大,但是对朱自清的新诗理论所做的专门、系统的、具体的研究还显然不够,所以我选择了此题,以期缩小研究范围、挖掘深度,进一步探究朱自清的完整的、全面的新诗理论。(要列出跟朱自清有关的材料来,太泛而谈)选题意义至少(什么叫至少?为文也要谦虚一些)有以下几点:1.弥补目前学界对朱自清新诗理论研究的不足、不透彻、不具体、不清晰;2.挖掘出朱自清关于新诗创作方法、新诗内容与形式、新诗语言、新诗的发展、新诗的审美等方面的深度资源,以资我们推动当前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和诗歌理论的建设、完善。3.基于对朱自清新诗理论的研究,试图确立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批评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供我们编写完整、系统的现代批评史。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文学各方面的革新,尤其是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新诗开始发展并慢慢走上不断成熟的道路,应该都是从语言革新起步(注意句子搭配)。论文即以研究新诗语言的创新为起点,探析朱自清有关新诗的创作方法、新诗的阐释与审美、新诗的内容与形式、新诗的发展等方面的观点与理论,从而对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做一个整体的概览,并做系统研究,进而为现代诗歌理论研究增添一页篇章。论文暂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三级标题待定):第1章 :追求语言创新朱自清新诗理论的基点 朱自清曾指出:“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这句话看似简单明白,其实蕴含着深意,首先指出了诗并不是神秘,它是人们熟知的“语言”;其次,指出了诗与普通我们“熟知的语言”的区别,它更加精粹;再次,此言还表明谈诗就得谈语言。(美国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也曾谈到:“当人们称诗为艺术时,很明显是要把诗的语言同普通的会话语言区别开来。”与朱自清的观点真是相似,可见诗的语言的重要性。陈爱中也把语言称为“现代新诗阐释的逻辑起点”,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谈及现代新诗的何种问题,总是难以回避语言的思考”,建议删除)(你可以讨论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宗白华在这个时期对诗歌语言的看法,而不是一开头就罗列跟五四语境无关的材料)所以本章从研究新诗语言开始,着重探析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对语言的看法。第一节:研究新诗语言的文学背景及意义20世纪初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在西方浪潮翻涌,语言不再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人们首先关注的对象,语言获得了文学上的本体地位。在现代中国逐步开始关注文学语言问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了,自那至今,人们仍然或多或少对文学的语言问题感兴趣。当人们把现代新诗的种种问题剥离得体无完肤之后,寻找一种新的出路势在必行即新诗的语言学研究。本节内容就着重探讨这个问题。(应该主要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语境展开论述)第二节:文言文、白话与口语朱自清曾多次在演讲中或文章提及文言、白话、口语三者的相互关系,如白话与文言、国语和普通话、语言杂谈、诗与话等,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用途,有助于我们丰富新诗的语言,更有助于我们研究现代新诗。另外,我们还可以想到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陌生化”概念,文学也只不过是披着“陌生”外衣的语言而已,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切自然清晰可见。(主要应该归纳出朱自清的白话文观念与思想来)第三节:新诗的语言学考察朱自清很早就开始关注新诗的语言问题了,在新语言、诗的语言、文学与语言等多处,我们都可以见出朱自清的新诗语言主张。本节从研究新诗的语言问题入手,论述朱自清新诗理论中,对新诗语言是如何看待的,探讨他是把新诗语言当做审美对象,还是寻找审美对象的工具。 (这一节跟上一节会重复,建议合并到一处)第四节:给当代的启示分析朱自清的新诗理论中对语言的论述,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概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当代人创作新诗、鉴赏新诗一些借鉴意义,即注意诗歌语言问题是首先要面对的。本节即论述朱自清的新诗语言观,进而给人们一个整体的认识。(不宜单独做一节)第2章 :朱自清的解诗观与语义分析朱自清对解诗有着独特的见解,不但解读古诗,而且还实践解读现代新诗,提出了许多切实合理的见解,如诗的传达问题、诗的多义取舍问题。他认为理解诗歌不但要懂得“文义”,更要晓得“意思的好处”,他把语义分为四个层面来剖析,可谓中肯,观点鲜明。本章注重论述朱自清的解释观和他对语义所作的分析,以便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评论诗歌。第一节:诗歌的多义性 在诗多义举例中,朱自清认为语言的作用有“思想的”(即语义)和“情感的”两种,他从分析古诗的多义入手,表明了“取义必严”的态度。从他解诗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诗的多义性,而是追求一种真正的理解。孙玉石等人将朱自清多义的观点,归结于受瑞恰慈和燕卜逊的影响,他举出多篇日记来证明这一事件。本节即从此着手,探讨朱自清对诗之“多义”的看法。 第二节:新诗意义的语境分析法朱自清在关注新诗多义的同时,还指出了“取义”的一个标准:符合语境,他谈到:“必须亲切,必须贯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数”。另外他还考察了诗中的典故问题,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新批评后期的代表人物布鲁克斯和维姆萨特在感受谬见、意图谬见里对文本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和暗定的标准。本节即从此入手,着重探讨解诗中对语境的处理问题。第3节 :解诗角度不同所产生的问题其实,对于诗的理解之所以不同,产生那么多迥异的观点,主要是因为解诗角度的不同。这种情况下,是无关解诗的技巧和理论的深浅的,这只是解诗角度的选取问题。本节即着重探讨这一问题。(这一节基本上是在重复上一节,建议合并)第三章:内容上现实主义,形式上的自由主义(建议题目改一下,新诗的神与形,暂拟)从朱自清对朗诵诗、抗战与诗的关系、诗与建国探讨,以及种种有关诗的社会效用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朱自清对新诗的内容的要求有点实用主义的意味。而对新诗的形式,朱自清则持比较宽松的态度,认为可以多样化、自由化,不必拘以一格,这样新诗才能获得更广的发展空间。本章拟定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述朱自清有关新诗的内容和形式的观点,这也是探讨新诗理论必不可少的的一环。第一节:新诗内容要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在诗与哲理、抗战与诗、诗与建国等篇章中,朱自清都谈到了新诗与时代的关系。在新诗初期,思想刚刚大解放,人们的思想都不知所从,自然“说理诗成了主调”;到了抗战时期,抗战又成了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到了建国,那么与国家建设相关的主题就成了诗的内容。本节即从新诗的内容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入手,探讨朱自清此方面的观点。第二节:新诗的形式要自由多样化对于新诗的形式问题,朱自清也是比较关注的,他在诗的形式和诗韵中探讨了诗的音节、韵脚、格律、诗体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应该探寻诗的多种形式,方能使得新诗更富生命力。本节着重论述新诗的形式问题。 第三节:包容的观点为新诗发展所作的铺垫不管对于新诗的内容,还是形式问题,朱自清都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既与他的学识有关,也与他的新诗所寄的厚望有关,他总是希望新诗有个美好的未来。对于新诗理论,他的态度同样如此。本节即着重论述这一问题。第4章 :新诗发展论 在新诗创作初期,朱自清曾指出新诗的进步性,不断探寻新诗的发展方向。新诗越是发展,人们越是关心新诗的政治色彩、新诗的工具色彩以及新诗与大众的距离等等事关新诗前途的问题。本章即从这点着手,论述朱自清此方面的观点,探索他的诗性审美追求。第1节 :新诗的功利性质西方唯美主义曾提出艺术审美的功利性问题,反对艺术的工具化,认为只有摆脱功利性,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作文明道”、“以文载道”等文学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把“诗言志”与“以文载道”看做相等的文学主张。在中国现代时期,王国维早就提出了艺术的超功利性观点;新诗的象征派穆木天等人也提出了“纯诗化”,诗的纯粹化能否摆脱诗的功利性质,或者退一步按象征派的初衷来看,这点是否是诗与散文截然分界点。这些都将在本节中论述。 第二节:新诗的大众化的成与败朱自清想论雅俗共赏的最后提到,新文学的“大众语”、“通俗化”和“大众化”等运动,正在进行着,只要时机成熟,大众化将会完成。就整个20世纪诗歌史来看,诗歌的通俗化、大众化,恐怕只有在5070年代末才存在,80年代以来的诗歌,又走上了怎样的道路,为何走上这样的道路,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大问题。本节并不打算论述当代诗歌的发展,只是探讨下新诗的大众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第五章:朱自清新诗理论在当下的意义与价值(结语) 研究朱自清的新诗理论一方面是探索现代新诗理论的职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当下新诗发展的借鉴资源。本章拟定从当前新诗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出发,为新诗发展谋求合理的出路。第1节 :当代诗歌创作与接受面临的问题 在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在创作上和接受上都处于一种困境,这既与外界的客观性因素有关,也与创作主体和读者的审美心理有关。我国每年都出版几百部长篇小说,别说一般的读者对大多数小说未见未闻,就连专业的批评家知晓的小说也有限。诗歌在这样一种文学背景下,渐渐地无形中被排斥在文学的边缘。本节即拟定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找出诗歌在当下存在所面临的问题本质,并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建议删除这部分内容)第二节: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对建设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重要意义(不但文学正淡出人们的视野,文学理论和批评也渐渐走向边缘,在国内,除了高等院校、社会科学机构及某些文学组织的研究外,几乎很少人关注文学理论问题。诗歌理论当然更是其中显著的一部分,理论研究的缺陷,致使创作的荒废;同样,诗歌创作的不繁荣,也致使理论研究的却步。本节即主要论述研究朱自清新诗理论,对当下理论建设的意义。第三节:朱自清新诗理论的不足与缺陷诚然,从对朱自清新诗理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某些问题上,朱自清也有前后矛盾或者持之不解的现象,这一方面与他掌握的材料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有他自身理论修养不完善有关。本节将提出朱自清新诗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做一一解说。第六章:结语 综述朱自清新诗理论的每个方面及其在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上的地位,并对论文中论述的不足和不妥之处作出说明,以期人们出版或发表更多有关朱自清诗论的专著或论文。(建议删除此部分)4、 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论文的重点在于论述朱自清有关新诗语言、如何解诗和新诗发展的问题,以及朱自清新诗理论在现代新诗批评史上的地位、价值。难点是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并不是一部著作中所体现的,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他本人更没有表示要倡导某种特定的理论,他所做的表面上看似引导性的工作,其实他所写的一些篇章,所发表的一些批评性质的言说,都深含着他有关新诗多方面的理论。此外,有关朱自清诗论的专著还未曾见有,综合论述性的学术论文也不多见,在一定程度上,搜集权威、正确的文献资料有些许难度。拟解决的方案:1. 到比较大、图书、文献资料比较多的图书馆,搜集有关朱自清诗歌理论和批评的资料,适当搜集有关中国现代诗歌史、现代诗歌理论等方面的资料,以加深论文的理论深度。2. 认真研读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找出朱自清有关新诗理论的观点、依据,形成一定的文字,并与老师、同学讨论,进而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3. 深度挖掘朱自清诗论的理论资源,从创作新诗及批评实践中考察其新诗理论,并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5、 论文工作量及进度工作量:撰写论文初稿、二稿、三稿、定稿,阅读所拟定的文献资料,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寻求更新、更全的的文献资料;初步计划论文正文字数为4万左右。进度安排: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收集相关资料,确定论文的大致方向;2010年1月2010年3月: 初步研读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2010年4月2010年5月: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论文相关的专著、论文等,认真梳理文献,拟定具体详细的论文提纲;2010年6月2010年9月: 撰写论文初稿;2010年10月2010年12: 论文定稿、送审,并准备论文答辩。6、 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预期成果:完成一篇系统性强、综合性强及颇具理论深度的优秀论文。创新点:1.将朱自清有关新诗语言的观点,归结为诗歌发展遵循自身规律的必然所趋,新诗语言是朱自清新诗理论的一个重点。2.将朱自清有关解诗、语义分析等观点,主要归结为其从传统诗论资源中吸取精华,之后又加以创新的结果,其自创性质占大部分。3.较完整、系统、专门地研究朱自清的新诗理论,并且有相当分量的诗歌理论支持,避免了研究的驳杂泛化和不够深入具体。4.确立朱自清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史上较为明确的地位,使其价值得到跟多的重视和利用,使其精神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与发扬。七、完成论文拟阅读的主要文献专著类:1 朱自清.朱自清序跋书评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2 朱自清.踪迹M.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3 朱自清.说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4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 朱自清.新诗杂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 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7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M.凌云岚考释.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8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献论文集C.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9 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10 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11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2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 周海波.中国现代批评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4 黄修己,刘卫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15 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 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版.17 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8 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9 邓程.论新诗的出路新诗诗论对传统的态度述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版.20 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21 马睿.未完成的审美乌托邦:现代中国文学自治思潮研究(19041949)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22 王宏印.新诗话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23 废名.论新诗及其他M.陈子善编订.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2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5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6 钱钟书.谈艺录M.2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27 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28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 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3年版.29 (英)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30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 袁宪军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 版社,2006年版.31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4年版.32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期刊论文类:1 孙玉石.朱自清现代解诗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四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 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2). 2 李先国.身处边缘:朱自清诗论的研究现状、困境与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3 许霆.“诗是最多以的,最错综的”朱自清解诗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三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 萧映.“新诗现代化”诗学体系的滥觞谈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 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2(3). 5 李骞.平实的深刻: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5,22(6).6 李先国.朱自清诗论中的西方文化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5(4).7 许明煌.朴实见风华 平淡见腴厚浅谈朱自清诗论的审美取向J.长江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5).8 邓乔彬 王晓东.中国文学批评的横向研究与朱自清的贡献J.江海学刊, 2009(2).9 李俊.现代视野下的朱自清新诗理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5).10 李翰.从“温柔敦厚”到“发愤”、“绮靡”对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说的 再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2008(2).11 廖四平.朱自清诗论辩证性与“集成”性的统一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26(3).12 孙玉石.20世纪中国新诗19171937J.诗探索,1997(3).13 孙玉石.十五年来新诗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1).14 孙玉石.朱自清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集成式建筑工程劳务用工安全质量保障合同
- 建筑玻璃节能技术研发采购及施工应用合同
- 高级家政保姆全方位服务长期协议
- 澳大利亚留学生自习室租用管理与费用结算协议
- 影视器材意外损坏赔偿与责任划分合同
- 忠诚协议精神赔偿免除与责任追究完整解决方案合同
-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与网络安全意识培训合同
- 数据安全事件调查与处理合同
- 影视道具租赁与影视剧本审查服务合同
- 电商直播移动应用开发与直播服务合同
- 国企煤矿面试题库及答案
- 国开2025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形考作业1-4终考答案
- 《图像处理技术》课件
- 关于电子旅游合同范例
- 2025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题库(2025公需课课程)
- 中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 煤矿数字化智慧矿山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方案)
- 理化外包合同协议
- 水务集团笔试题目及答案
- 实际施工人装修合同协议
- 无人机在水利行业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