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河北承德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2年3月项目名称: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单位: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项目咨询单位:河北承德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资质证书专用章)法人代表: 院长技术质量负责人: 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 副总工程师证书等级:工咨甲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证书编号:项目编制单位参加人员 建设单位参加人员田 军 张向忠 房汉文 聂鸿飞 马瑞先 鲁艳华程 顺 张 岩 王 龙 王金成 张立辉 孙文国李 双 刘亚春 杨晓勤 傅聿峰 张 菲 孟凡玲 宋彦伟 王立东 郝书林 于士涛 曹 静 鹿德林赵秀军 杜兴兰目 录1 基本情况11.1保护区基本概况11.1.1自然地理条件11.1.2 自然资源条件51.1.3社会经济条件71.2保护区管理机构基本情况101.2.1 管理机构101.2.2 人员配备111.2.3资产规模111.2.4财务收支情况经费保障情况122保护区现状评估122.1示范效应122.1.1 生态效益122.1.2社会效益142.1.3 经济效益152.2现有能力状况152.2.1基础功能设施日渐完善162.2.2 科研能力建设效果显著162.2.3 宣传教育能力建设不断加强172.2.4森林资源安全不断巩固172.3以前年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及取得的效果172.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183项目建设方案193.1建设依据193.2建设内容203.2.1管护设施203.2.2科研监测设施223.2.3宣传教育设施233.2.4 综合科学考察243.3项目组织实施条件244项目预算安排264.1项目预算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情况264.2投资测算274.2.1管护设施能力建设274.2.2科研监测设施能力建设284.2.3宣传教育设施建设284.2.4综合科学考察294.3项目实施进度安排295预期效果305.1生态环境效益305.2经济效益305.3社会效益31附表1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2014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表附表2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测算表附表3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附件1国办发20072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塞罕坝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复印件附件2 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塞罕坝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林计发200820号)附件3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资料附件4 河北省林业局关于河北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人员及内设机构的批复(冀林人字200625号)附图1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附图2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图附图3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附图4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分布图附图5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图附图6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分布图31 基本情况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02年10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4月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0029.8 hm2,其中:核心区7213.31 hm2、缓冲区6083.89 hm2、实验区6732.6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草甸-湿地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滦河、辽河水源之地及其天然植被群落。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草原-草甸-湿地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滦河、辽河水源之地及其天然植被群落。保护区是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同时又是动植物地理区系交错带、暖温带-寒温带过渡带,景观斑块彼此镶嵌,生态系统极其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然景观颇为独特。保护区有湿地面积3371公顷,主要集中在吐力根河、撅尾巴河和羊肠河两岸,这些源头湿地连同其周边森林草原区每年可向滦河、辽河输入淡水近1000万m3,对该流域水量供应与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区内天然林面积约15054.88hm2,其中白桦林群落7691.17hm2,针阔混交林5278.79hm2,阔叶混交林1481.92hm2,灌丛603hm2。本区还是我国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主要分布区域。其森林、草甸、山谷湿地成为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为阻挡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为北京、天津涵养和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1.1保护区基本概况1.1.1自然地理条件 1.1.1.1 地理位置与范围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的最北部,距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城130公里,距承德280公里,距北京496公里,距内蒙古克旗100公里。地理坐标是北纬42234247,东经1171611735。东以阴河林场的三道沟起,经亮兵台至北曼甸林场的石庙子为界;南从阴河林场的三道沟起,向西经千层板林场的头道沟、南沿子窑、羊场,三道河口林场的羊肠河、果园至西路口,以与御道口牧场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区界为界;西北面从三道河口西路口起,经三道河口、二道河口、千层板的南沿子窑、北曼甸的四道沟与石庙子止,与内蒙古多伦县、克什克腾旗接壤的吐里根河和县(旗)界为界。具体位置见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位置图。1.1.1.2 地质地貌地质 保护区地质上属于内蒙古台背斜。其褶皱以宝元栈向斜为主,断裂带以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交叉并生为特点。地貌 保护区地貌上界于两个一级单元即(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作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该区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阶段,目前,上升趋势仍未停止。地形地貌组合 该区的地形地貌组合为高原波状丘陵漫滩接坝山地。地形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熔岩高原丘陵地形:分布于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的东部和东北部,由第三纪汉诺坝组玄武岩流盖层所覆盖,构成了表面地势呈波丘状的熔岩台地,台地顶端通常较平缓,地表坡度一般在15以下,基岩裸露的很少,台面上多覆盖着薄层残积亚沙土。熔岩高原丘陵平原: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的西部和北部,本地形属堆积地形,主要由冲积的砂、砂砾和亚沙土组成;地势比较平坦;河曲十分发育,嵌入冲积层23m;河漫滩大面积沼泽化,在河流两岸有阶地断续出现。1.1.1.3 气候条件保护区区域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季错后,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偏少;多风干燥,蒸发潜量大于降水量;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气温与日照 根据林场气象站19602011年的观测,该区年平均气温-1.2 ,极端最高气温33.4 ,极端最低气温-43.2; 一年中冬季最长,计230天左右,约占全年的2/3,春秋时间短,合计130天左右,该区夏天天高气爽,按气象学概念无夏天。该区日平均气温0的年积温为2072.8,5的年积温为1930.7,10的年积温为1631.1,15的年积温为882.1,20的年积温为104。年平均日照2367.8h,日照率为58%。降水和蒸发 该区的降水以降雨为主,降雪为辅,年均降水量452.6mm,最大年降水量636.0mm,最小年降水量258.0mm,年均降水日数134天。该区初雪日为8月28日10月21日,终雪日为翌年的4月12日6月18日,年均降雪期为226天;当年初积雪日为9月6日11月5日,终积雪日为4月26日5月15日,年均积雪天数220天。该区年均水平面蒸发潜量为1339.2mm,年均相对湿度为68.0%。 霜期与冻土 该区终霜期为5月27日7月27 日,初霜期为7月1日9月9日。地表约在10月中下旬冻结,解冻期约在4月中下旬,冻结期为180天左右;11月至翌年3月平均地温在-8以下,最大冻土深度(19912002)143cm。风天 多风是该区气候的特点之一,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68天, 最多年份达119天(1966年),最少年份41天(1961年)。1.1.1.4水文条件 地下水 该区水文地质的特征是: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纪松散物中的潜水相当发育;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模数大于104m3/km2。该区玄武岩地层有广泛的裂隙水,裂隙水埋藏深度一般在120 m以上;在第四纪覆盖物较厚的地区也有一定量的潜水,埋藏深度525m不等。单井最大涌水量25250m3/d。该区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0.51g/L,个别地区0.3g/L或0.30.5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 -SO42- 、 -Ca+ 、-Mg+型及-HCO3-、-SO42-、 -Na+、-Ca+型。硬度一般小于10.8德国度, pH值78。该区的地下水储量计算结果如表2-1: 保护区地下水储量统计表表1-1项目位置静贮量(万m3)渗透系数(m/d)水力坡度(1/200)动贮量(m3/s)水位差(m)调节贮量(万m3)东部丘陵区480250.005250575中西部区域540250.005225690总 计1020165沼泽蓄水自然保护区有沼泽地和滩地约3371hm2,大部分沼泽地地上积水1015cm(滩地可季节性积水)。湖淖积水最深500cm。沼泽地与滩地地表蓄水约为500600万m3。内陆河与泉水 该区内陆河岔较多,多数水源补充入就近的沼泽或滩地。该区的泉水直接输入沼泽湿地,就地循环,只有一部分汇入地表河流流出区外。阴河支流 该区东部为阴河支流的源头,区内汇水面积约为15km2, 小支流汇合后形成阴河上游,汇水流量0.05m3/s,折合180m3/h;全年向阴河注入64.80万m3的水。阴河是辽河的源头积水区,经赤峰汇入老哈河,后与西拉木伦河会合,流经通辽注入西辽河,与东辽河汇合形成辽河后再注入辽东湾。吐力根河支流 该区中北部为吐力根河的上游,有六条支流汇入吐力根河,区内汇水面积约75km2, 汇水流量0.16m3/s, 折合576 m3/h;每年向吐力根河注入约207.36万m3的水。撅尾巴河源头 自然保护区东南部一带是撅尾巴河的发源地,区内汇水面积约为22km2, 汇水流量0.10m3/s, 折合360m3/h;全年向撅尾巴河输入129.60万m3的水。吐力根河、撅尾巴河均为塞罕坝小滦河和伊逊河的源头,汇入滦河后注入渤海湾。1.1.2 自然资源条件1.1.2.1 植物资源 植物区系保护区是河北省境内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该地区景观独特,高原山地兼备,森林草原并存,区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物多样性丰富多彩。其特点与本区位于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植物区系交错地带以及本区丰富的微地形、地貌有关。塞罕坝地区植物区系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塞罕坝所处北温带地理位置和本区土壤干旱、湖沼较多、水域水温较低且均属内流河、多风少雨、气候寒冷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植被类型保护区属于森林-草原交错带,植被可划分为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有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落叶针叶林、以落叶松、云杉、白桦等为建群种的针阔混交林、以山杨、桦木为代表种的落叶阔叶林。保护区植物种类有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包含种下等级),是河北省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分别为刺五加、蒙古黄芪、野大豆和沙芦草,另外,本区有特有植物3种、1变种,分别是光萼山楂、黄花胭脂花、常柱多裂叶荆芥和围场茶藨子。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群系表1-2 植被类型群 系1 落叶针叶林1 华北落叶松群系(Form.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2 常绿针叶林2 白杄群系(Form. Picea meyeri)3 油松群系(Form. Pinus tabulaeformis)3 针阔混交林4 油松、蒙古栎群系(Form. Pinus tabulaeformis,Quercus mongolica)5 落叶松、桦木、柞木群系(Form. Larix,Betula,Quercus)4 阔叶林6 山杨、桦木群系(Form. Populus davidiana, Betula)7 柞、椴、华北五角槭群系(Form. Quercus, Tilia, Acer)5 灌丛或灌草丛8 兴安圆柏灌丛(Form. Sabina davurica)9 金露梅灌丛(Form. Potentilla fruticosa)10 越桔柳灌丛(Form. Salix myrtilloides)11 柳叶绣线菊灌丛(Form. Spiraea salicifolia)12 山荆子、稠李灌丛(Form. Malus baccata, Prunus racemosa)13楔叶茶藨子(Form. Ribes diacanthum)14榛灌丛(Form. Corylus heterophylla)15 虎榛灌丛(Form. Ostryopsis davidiana)16 沙生桦灌丛(Form. Betula gmelini) 6 草原与草甸17 羊草、赖羊群系(Form. Aneurolepidium chinense, A.dasystachus)18 克氏针芽、老芒麦群系(Form. Stipa krylovii, Elymus sibiricus)19 翠雀、山葱群系(Form. Delphinium grandiflorum, Allium senescens)20 百里香群系(Form. Thymus mongolicus)21 五花草甸(Form. Sanguisorba,potentilla, Ligularia,Saussurea)22 迷果芹草甸(Form. Sphallerocarpus gracilis)7 沼泽及水生群落23 水葱沼泽(Form. Scirpus validus)24 苔草沼泽(Form. Carex spp.)25 香蒲沼泽(Form. Typha angustifolia)1.1.2.2森林资源保护区林分面积18364.0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1.68%,其中樟子松林面积1643.7hm2,占森林总面积的8.95%;落叶松林面积1595.2 hm2,占森林总面积的8.69%;针叶混交林面积39.5 hm2,占森林总面积的0.22%;云杉31.4 hm2,占森林总面积的0.17%;桦树(以白桦为主)林面积7691.2 hm2,占41.88%;柞树林面积603.9hm2,占森林总面积的3.29%;针阔混交林面积5278.8 hm2,占28.74%;柳树、山杨、硬阔杂及其他林分面积1480.3hm2,占森林总面积的8.06%。全区林分蓄积821712m3,其中落叶松蓄积122846 m3,占本区林分总蓄积的14.95%;桦树蓄积512488m3,占林分总蓄积的62.37%;云杉蓄积1625 m3,占林分总蓄积的0.20%;樟子松蓄积33813 m3,占林分总蓄积的4.11%;柞树蓄积9253m3,占林分总蓄积的1.13%;针叶混交林蓄积3287 m3,占林分总蓄积的0.40%;针阔混交林蓄积115189 m3,占林分总蓄积的14.02%;柳树蓄积22 m3,占林分总蓄积的0.00%;山杨蓄积7894 m3,占林分总蓄积的0.96%;硬阔杂蓄积14797 m3,占林分总蓄积的1.80%;其他蓄积498 m3,占林分总蓄积的0.06%。1.1.2.3动物资源保护区环境条件良好,动物种类复杂多样,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纲24目66科261种(亚种);鱼类5科24属32种;昆虫12目114科66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即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2种,即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鸢、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草原雕、秃鹫、兀鹫、白尾鹞、鹊鹞、矛隼、燕隼、红脚隼、红隼、黑琴鸡、灰鹤、白枕鹤、蓑羽鹤、雕鴞 、长耳鴞 、马鹿、猞猁、兔狲、水獭、黄羊、青羊、细鳞鱼等。有国家保护的“三有”野生动物183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限定的保护种46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107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21种。1.1.3社会经济条件1.1.3.1行政区域与人口状况保护区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西北至东北部,行政区域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包括三道河口林场全部,千层板林场的羊场营林区、烟子窑营林区及长腿泡子营林区各一部分,北曼甸林场的四道沟营林区的大部,阴河林场的亮兵台、三道沟、白水台子营林区各一部分,总共涉及三个林场,10个营林区,1436个小班。保护区人口大多居住在塞罕坝林场总场社区,区内常住人口较少,不足200人。保护区周边现有882户,人口3770人(含一个农业村)。其中,塞罕坝机械林场现有职工1792人,其中在职职工1377人,离退休人员415人;在职人员中,干部240人,工人1137人;干部中,行政干部70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08%,技术干部170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2.35%;工人中固定工937人,占82.41%,合同工200人,占17.59%。1.1.3.2交通、通讯和电力保护区主要有两条公路与外界沟通,即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至围场县城的低等三级公路和河北丰宁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沙石路。公路穿越保护区部分地区,区内交通主要以简易公路、大车路、乡间土路为主,交通比较落后。迫切需要加强道路建设。据统计,塞罕坝地区现有通信线路总长度400km,其中中继线路200km,中继光缆线200km,固定电话800门,客货车100辆,各管理站及管护点基本没有配备电话和交通工具。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现有高低压线路80km,其中高压线30km,低压线50km,变压器20座,需加大建设力度,以满足保护区国家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1.1.3.3社区经济状况保护区所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林场,总经营面积为94000hm2 。下设阴河、第三乡、大唤起、北曼甸、千层板、三道河口等林场及物资经销公司、森林旅游开发公司、市政管理站、塞罕坝宾馆,还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塞罕坝招待所、电讯管理站、气象站等直属单位。自建场到2011年底,全场总投资1.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9546万元,自筹资金5428万元,完成造林75333hm2,成林抚育51518.57hm2,累计向当地财政纳税7000万元,为相邻乡镇增加劳务收入7000万元,为社会提供优质苗木1亿余株,为林区周边居民增加多种经营收入500万元。至2011年底,全场共有固定资产14亿元,其中,林木资产约12亿元,其它固定资产2亿元。目前,年林木蓄积生长量达62万m3,年可增加资产9000余万元。塞罕坝机械林场与围场县哈里哈、大唤起、宝元栈和姜家店4个乡,25个村接壤。四个乡总人口39887人,现有耕地7609hm2,人均耕地0.19hm2,现有劳力11507人,常年从事林、牧、副业劳力1050人;人均产粮214kg,人均产粮收入约200元;人均林业劳务收入约350元;人均多种经营收入约180元。四个乡大牲畜存栏15412头。年总收入105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25万元,占30.9%,林业收入181万元,占17.2%,牧业收入313万元,占29.7%,副业收入234万元,占22.2%。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交接较少,主要是姜家店乡的7个自然村,人口不过3500人。由于长期封山育林和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种各样的林副产品应运而生,蘑菇、蕨菜、苦菜、黄花、金莲花应有尽有,林地中各种药材也比比皆是。近年来,随着绿色食品的畅销和野生动物产品交易的活跃,加之林场营林任务大,护林人员较少,无法全面控制大量采食者和偷猎者,导致保护区内一定程度的资源破坏。自建立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加大了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偷猎、盗采、放牧、开荒等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要长期保持当前的成果,需要国家在投资上的进一步支持。1.1.3.4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权属保护区内林业用地18364.0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1.6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6172.8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07%,天然林面积15054.88hm2,占有林地面积的81.98%,荒山荒地540.39hm2,占林业用地的2.94,现在多为五花草地;非林业用地1799.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3%,其中1326.7hm2为沼泽湿地,占非林业用地的73.7。保护区内的全部土地和自然资源属国有资产,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前全部归国营林场管辖,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全部换发了林权证,其中为自然保护区确权发证面积20029.8hm2,文件号为:围林证字(2003)第001332号。保护区四周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纠纷。1.1.3.5文化教育及社会保障保护区所在的塞罕坝地区为河北省普九达标地区,现有职工子弟小学1座,师资力量较好,但教学设备不足,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缺乏,实验条件不足。卫生方面,设有医院1座、门诊部6个(每个林场1个),卫生从业人员20余人。文化方面,塞罕坝地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还算丰富,绝大部分家庭可收看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95%以上,广播人口覆盖率90%以上。塞罕坝地区的劳动就业形势较好,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1.2保护区管理机构基本情况1.2.1 管理机构2002年10月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后,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冀机编办2002171号文批复同意成立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河北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属国家公益性正处级事业单位。2007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省编办以冀机编办200849号文件批准河北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局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即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局一级设核算。管理局下设办公室、保护科、科研科、计财科、公安分局。设置6个管理站、12个管护点、6个检查站和3个了望塔。保护区建立后,严格执行国家的自然保护政策,制定了较为系统的保护管理制度,在工作人员中推行岗位责任制、分片负责制,制定了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不断探索,逐渐改进和强化管理,现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管理模式,使保护区管理逐渐走向制度化。1.2.2 人员配备保护区管理局在省级自然保护区时批复编制为57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7人(含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3人),科研人员2人(含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执法人员6人,巡护人员32人。(详见下表)。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员编制表表1-3 单位:人机构名称人数备注合计57包括保护区领导、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工人领 导3局长兼书记1人、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人、纪检书记1人办公室2主任1人、工作人员1人保护管理科3科长1人、副科长1人,工作人员1人科研宣教科3科长1人、副科长1人,工作人员1人计划财务科2科长1人、工作人员1人公安分局2主管局长1人、工作人员1人管理站15每站工作人员1-2人管护点16每点工作人员1-2人检查站8每站工作人员1-2人了望塔3工作人员1-2人晋升国家级后,随着保护、科研、宣教等工作的开展,人员编制越显不足,尤其欠缺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尚需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到科研、管理部门。1.2.3资产规模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已建场50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保护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全场共有固定资产14亿元,其中,林木资产约12亿元,其它固定资产2亿元。目前,年林木蓄积生长量达62万m3,年可增加资产9000余万元。目前保护区自行解决的部分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的经营收入。1.2.4财务收支情况经费保障情况保护区经费来源主要靠自筹和国家专项定额支付,虽然国家对保护区建设经费正逐年增加,但保护区主要经费来源还是靠自筹,也正是自筹部分资金为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科研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截止2011年底,保护区已完成了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资金投入1729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1069万元,自筹资金660万元。2保护区现状评估2.1示范效应2.1.1 生态效益(1)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物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前提与保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以珍稀动植物为代表的众多生物资源是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极为珍贵的重要内容。保护区地处的自然地带为森林-草原交错带,有7种植被类型25个群系,既有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落叶针叶林,也有以落叶松、云杉、白桦等为建群种的针阔混交林,更多的是以山杨、桦木为代表种的落叶阔叶林。生长着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有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73科、289属、59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3科、227属、462种,单子叶植物10科、62属、130种,有野大豆、蒙古黄芪、刺五加和沙芦草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94种,其中有鱼纲32种,隶属于5科24属,两栖纲4种,隶属于3科,爬行纲5种,隶属于4科,鸟纲227种,隶属于17目,哺乳纲26种,隶属于5目12科。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其中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其中马鹿数量在1000头以上。黑琴鸡数量在2万只以上,是目前国内黑琴鸡自然种群数量最大的地区。保护区的建设将有力地保护区域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对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发挥重大作用,保护区的建设正是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保存了这一珍贵的生物多样性遗产。(2)水源涵养效益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湿地面积3371hm2,主要集中在四道沟和烟子窑一带及吐力根河、撅尾巴河和羊肠河两岸。东区北部为塞罕坝支流吐力根河的发源地;东区南部为西辽河上游支流阴河的发源地。这些源头湿地连同其周边森林草原区每年可向滦河、辽河输入淡水近1000万m3,对该流域水量供应与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3)防沙治沙效益环北京、天津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其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强度最大的沙尘暴尘源地之一,除对周边地区造成危害外,还对东北、华北甚至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该沙尘源区的主要特点是:沙地面积在不断扩大、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破坏严重;新沙化地不断增加,不断南移。据中科院、林科院和北京林业大学专家考察的最新结果表明,除气候条件之外,新的沙尘区不断增多,造成原沙尘暴尘源区面积不断扩展,也是近年北京、天津地区沙尘暴频率高、间隔短、强度大的重要原因。专家结合我国气候和地理环境客观分析认为,短期内根治沙尘暴是不可能的,阻止新尘源区的扩展是减缓沙尘暴发生强度和频率的有效措施。保护区规划的实施,将有利于保护区内植被恢复,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增多;防治荒漠化和沙尘暴,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使整个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按照自然演变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它对于改善当地及北京、天津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荒漠化等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保护北京、天津、承德周边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改善华北地区的大气环境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1.2社会效益(1)天然实验室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不同的自然地带都有其典型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内的森林景观,连片分布达1万hm2,郁郁葱葱,蔚然壮观;集中连片的草原、草甸景观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景观斑块,引起了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极大研究兴趣,对于研究交错带的演变及其植物群落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地质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天然实验室。(2)科研和宣教基地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类型、独特的交错带生态系统、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交错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基地。通过监测森林草原交错带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有助于准确地认识交错带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斑块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为人类长期、高效、科学地利用交错带资源和保护、改善交错带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工程的实施,将使保护区成为国内外森林草原交错带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社教宣传的重要基地。(3)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护区通过技术、资金扶助,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可以帮助和引导周边居民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带动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可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区建设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周边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4)促进对外交流,扩大对外界的影响随着保护区的建立,大量外来人员和外界信息的涌入,将促进当地人民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增大对外界的理解和交流,加快信息传播,有利于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保护区的建立为研究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教学基地,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这里参观、考察和从事科学研究,大大地提高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1.3 经济效益保护区的经济效益应主要体现在保护的成效上,它所产生的价值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进行衡量,但项目实施后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是十分巨大的。这种间接的经济效益虽不能直接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但它确实存在,如林木蓄积量和野生动植物种类的增加,种质资源和基因库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自然环境的整体改善等,都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适当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是可行的,所得收入对保护区来说,将能够解决许多由于资金不足而带来的资源保护存在的困难问题,从经营角度来看,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资金的积累和以区养区目标的实现。2.2现有能力状况保护区属于河北省林业局直属下的差补型事业单位,建设费、管理费、科研费等费用除国家定额支付外,大部分费用靠自筹,建设资金十分短缺。尽管如此,保护区还是多方积极筹措资金,积极开展保护区建设、科研、宣传和管理等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能力建设、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2.2.1基础功能设施日渐完善保护区自建立特别是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完成一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943万元,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78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投入总计为1069万元,通过实施保护与恢复工程、宣教工程、科研工程和基础建设工程等建设,基础功能设施日渐完善。截止2011年年底,保护区已建成保护区办公用房1处、管理站6个、管理点12个和检查站6个等保护区职能机构,购置了电脑、打印机、测定仪、显微镜、干燥箱、望远镜、GPS等配套办公用品和科研设备等,设立了界碑3块、宣传牌10块、界桩400块,建设瞭望塔3座、巡护步道10公里,配备巡护摩托车12辆。目前,保护区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保护区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利于保护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保护区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总体来说,由于保护区面积较大,管护任务较重,科研工作刚刚开始,目前这些基础设施和功能配置还远没达到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2.2.2 科研能力建设效果显著保护区积极注重科研能力建设,在人员和设备配备上进行了一定的投入。自筹建以来,先后与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林业勘察规划设计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塞罕坝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森林资源以及土壤、水文、地质、气候规律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从而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已完成塞罕坝森林-草原交错带植物多样性及林业发展策略研究(获河北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补血草生物学特性及产业化开发利用途径的研究(获承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森林/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结构研究(获河北农业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塞罕坝植物志、塞罕坝动物志专著等多项科研课题。2.2.3 宣传教育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保护区处于冀蒙边界,属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为了让社会了解塞罕坝,增强保护自然资源的社会责任意识,塞罕坝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宣教活动。一是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发表关于宣传生态环境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文章和信息;二是以塞罕坝展览馆、四个教育基地为载体,面向各级领导、广大林区居民和游客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特别是有关环境和生态科学方面以及自然保护的知识,使他们了解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三是积极和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大等国内大学、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为他们提供科研、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广泛的宣传,塞罕坝保护区越来越多的得到社会各界的认知和支持,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2.4森林资源安全不断巩固保护区自建立以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森林防火和规章制度建设,制定了保护区防火预案、保护区资源巡护和监测制度、进入保护区采集动植物标本审批制度、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制度及办法,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为确保资源和环境安全,保护区在管理上具体做到“四到位”:即管护责任到位、管护制度到位、管护措施到位和防范意识到位,具体表现为: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实行局领导包管理区制度,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保护区内土地使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私自改变用途、破坏性开发等违法经营活动,严格保护区功能划分,有效维护保护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2.3以前年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及取得的效果2006年,保护区实施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项目,总投资786万元,其中争取国家专项资金314万元(已于2007年全部到位),省级配套资金100万元于2007年到位。完成新建管理站2处、新建管护点2处、管理局综合业务用房1000、监测了望塔3座;维修管护点3处;新建;维修道路30km;购置部分办公设施和巡护车一辆。2007年,保护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资金943万元,其中争取国家专项资金755万元(已于2009年全部到位),完成了保护区保护与恢复工程、科研宣教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等建设,具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立界碑3块,界桩400个,标牌10块,固定样地40处、固定样线30 km;新建管理站3处、管理局大门一座、检查站6个、管理点5个;新建防火隔离带30 km;修建道路工程-干道5 km、支道5 km,巡护道路10km;购置摩托车12辆;购置办公设备1套、地理信息系统一套、购置宣教设备一套、通讯工程1套、供电工程1套、给排水工程1套、采暖设备1套、防火设备1套、气象观测站设备1套。上述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保护区综合管护能力,改善了办公条件,达到了预期效果。2.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资源保护工程亟待加强保护区西北部与内蒙古多伦、克旗接壤,东南部与围场县姜家店、宝元栈两乡相邻,附近村民进入保护区采集中药、野菜、蘑菇、鲜花以及放牧、非法盗猎野生动物现象时有发生,给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使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危胁了保护区珍稀物种和生态环境。由于缺乏必备的管护设施,保护区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这些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地打击违法分子。(2)科研监测基础能力薄弱保护区尚无从事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的场所,缺乏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对保护区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变化、生态环境等常规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不能正常开展,对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资料缺乏收集和保存,生物多样性有效管理及动态监测体系研究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科研课题不能顺利开展。(3)宣教工程相对滞后由于资金短缺,缺乏基本的宣教设备,宣传牌的数量较少,保护区对周边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尚不够力度。(4)办公设备陈旧落后现在保护区的办公设备还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时延用下来的,设备的数量和配置均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办公的需要,急需更新。(5)保护区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自保护区成立之后,机械林场领导从大局出发,抽调了业务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热心于保护区事业的业务骨干,充实了保护区管理队伍,为保护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随着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晋升国家级以后,人才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引进人才和加强职工队伍的专业培训,以适应保护区保护、科研和宣教工作的需要。(6)保护区防火工作形势严竣保护区防火期长,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内林下腐殖物载量大,枯枝层高,易燃物增多,加之内蒙古周边地区群众防火意识淡薄,易发生界外火灾,防火压力大,为保护区防火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3项目建设方案3.1建设依据(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2)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3)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4)河北省建筑工程预算综合计价;(5)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6)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7)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意见。3.2建设内容3.2.1管护设施3.2.1.1交通设施(1)必要性:交通畅通是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及开展日常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基础性保障,延长并优化保护区道路网络建设已成为保护区加强管护、提升巡护和防火能力的重要内容。目前,保护区虽然已建成一定的巡护道网络体系,但位于保护区东部边缘的主干道交道口管理站起经亮兵台管理点到亮兵台望火楼段,因春季返浆,冬季积雪,严重影响车辆通行,道路状况难以保障巡护、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工作需要,极不适应当前自然保护区管护的要求。该路段为保护区东部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和附近社区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资源管护与监测的唯一主干线,涉及阴河、北曼甸管理区管护面积近11万hm2,按照“分期实施、逐渐完善”的巡护道路建设原则,建设该管护道路是可行和必要的。(2)建设内容:管护道路。(3)建设规模:7.8km,设计要求:水泥路面,路面宽5m。(4)建设地点:阴河管理区:交道口管理站至亮兵台望火楼。3.2.1.2巡护执法设备(1)必要性:巡护执法设备是加强和提升保护区管护和能力的有力保障。目前,保护区只配备了1辆防火指挥车和9台摩托车及对讲机等设备,就保护区规模和保护工作任务而言,这些设备规模远没达到工作需求。因此,为有效提高保护区巡护、日常监测、案件查处等日常工作效率,逐步完善保护区执法体系,提高保护区执法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巡护执法设备势在必行。(2)建设内容:环境综合执法指挥车1辆,车型为长城哈佛四驱越野车。3.2.1.3防火设施设备(1)必要性: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作为横亘内蒙古高原与京津之间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遏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维护了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涵养了滦河、辽河水源,是京畿生态重地。多年来,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对塞罕坝森林防火工作都十分重视,塞罕坝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立场之本、发展之本、民生之本”,不断加强瞭望监测、道路阻隔、通信指挥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50年无森林火灾的成绩。但随着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可燃物载量大幅增加,人员活动频繁,火源管理难度极大。由于保护区森林集中连片,加之防扑火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对森林火灾只停留在积极预防的层面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一旦发生重特大火灾,极易造成势态失控,也必将造成重大损失和政治影响。目前,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建有林火视频监控系统1套,建有移动实时图像传输系统1套,监测覆盖率不足50%。由于监控系统前端采用的是低照度摄像机,对初发火灾和夜间林火监测效果不明显。需要安装红外探火雷达、视频系统全天候监控林区,达到昼夜半径3-10公里内(最远达30-50公里)观测森林火情,对初发火情做到及时发现、自动报警、及时救护;保护区现有防火隔离带均为针对80年代林分状况设计,随着林木高度的增长,阻隔作用不佳,特别是外围阻隔系统不能完全达到闭合,极易有外围草原火灾引发树冠火,急需新开设部分防火隔离带;保护区现有扑火装备为风力灭火机、油锯、二三号手持工具等小型装备,不具备扑救树冠火灾的能力,急需增加水灭火装备。(2)建设内容:购置和安装红外探火预警雷达监测系统,新开设防火隔离带,购置水灭火装备。(3)建设规模:购置和安装红外探火预警雷达监测系统2套,每套设备包括:前端设备、中心控制设备、终端设备。前端设备包括:红外预警雷达、通讯模块、电力供应模块、设备防盗报警系统、防雷模块、通讯塔;终端由网络视频监控管理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林火监测预警系统、传输系统、电视墙系统、UPS电源等组成。新开设防火隔离带8.9km,宽度50米;购置水灭火装备10套:接力水泵采用加拿大进口WICK250机器,三级离心式空冷便携式消防泵,两冲程发动机驱动。水泵规格为长:39 cm、宽:33cm、高:30cm、重量:14kg、入口尺寸:50mm、出口尺寸:38mm;高压细水雾灭火器规格为长43cm、宽300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厂生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税务礼仪培训课件
- 保险培训内容课件模板
- 科学知识专题培训会议课件
- 诗意英语:英语语法与词汇学习
- 上海华山肝胆外科护理进修
- 项目管理任务分解与执行表
- 脑梗死伴高血压康复
- 假如我会克隆600字12篇范文
- 高教版(外研)高考英语一轮复习Unit 3 We Are Part of Nature课件
- 2025年《数据采集与处理》课程标准
- 混凝土垫层厚度强度检测要求
- EXCEL实操应用培训
- DB32/T 4322-2022家政职业经理人培训规范
- 零时工合同协议书
- 脊髓电刺激护理
- 护理共情沟通技能提升
- 脱离母子关系协议书
- 高级保洁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版)
- 2025-2030中国水利信息系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