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环保产业调研报告(讨论稿).doc_第1页
湖南省环保产业调研报告(讨论稿).doc_第2页
湖南省环保产业调研报告(讨论稿).doc_第3页
湖南省环保产业调研报告(讨论稿).doc_第4页
湖南省环保产业调研报告(讨论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环保产业调研报告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二00八年十月目 录1前言31.1环保产业的内涵31.2发展环保产业的意义42国外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62.1国外环保产业总体概述62.1.1环保产业规模62.1.2环保产业结构62.1.3环保产业竞争力比较72.2美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82.3德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92.4加拿大环保产业发展状况92.5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状况102.6韩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113国内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13.1环保产业规模113.2环保产业结构123.2.1环保设备与产品123.2.2资源综合利用123.2.3环境保护服务133.2.4洁净产品133.3产业分布143.4重点产业领域分析143.5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193.6国内环保产业技术发展趋势203.6.1环保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203.6.2国内环保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214湖南省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34.1环保产业规模234.2环保产业结构234.2.1 环保设备与产品234.2.2环境服务业254.2.3资源回收利用264.3环保产业布局274.4湖南省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284.4.1技术创新平台284.4.2 技术创新成果284.5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国内比较294.6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趋势314.6.1发展目标314.6.2发展重点325发展我省环保产业的对策与建议385.1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力度、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政策法规385.1.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扶持环保产业发展385.1.2加强地方立法,促进环保产业发展385.1.3加强环保执法,加快环保产业发展395.2加强联合,壮大环保骨干企业,提高我省环保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395.3规划好经济开发区和环保科技园区,打造环保产业集群395.4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焕发环保产业活力405.5拓宽融资通道,保障环保科技园区发展需求405.6 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服务415.7环保技术分层次发展411 前言1.1 环保产业的内涵环保产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际经合组织对环保产业有两种说法。从狭义角度看,环保产业是指在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技术与信息服务活动的总称;从广义角度看,环保产业既包括在测量、防止、限制及治理环境破坏方面提供设备及服务的活动,也包括开发清洁能源、生态农业、提供使污染和资源消耗最小化的洁净技术与产品等活动。一般认为,狭义定义是环保产业的核心内容;广义定义是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环保产业一般是指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咨询服务以及工程承包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环保设备:废水处理设备,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设备,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消除噪声设备,监测仪器和设备,科研和实验室设备,用于自然保护以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设备等。环保服务:从事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处置,大气污染控制、消除噪声等方面的工程或活动,提供与分析、监测、评价和保护等方面有关的服务,技术与工程服务,环境研究与开发,环境培训与教育,环境核算与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生态旅游,以及其它与环境有关的服务等。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高效能源开发与节能的技术和设备,生态标志产品等。其中水及水污染处理,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消除噪声,环境事故处理或清理活动,环境评价与监测,环境服务等被视为环保产业的核心。1.2 发展环保产业的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持续恶化,各国环境安全战略纷纷出台。在科技进步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国际产业面向环境的调整步伐在不断加快,环保产业由此异军突起,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我省乃至我国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但我国工业经济仍呈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工艺相对落后,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环境保护任务非常艰巨。环境保护需要各种清洁生产技术、生态链接技术、绿色消费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及污染物综合利用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污染防治,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以及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在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建立“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迫切需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按生态工业要求,调整产业布局,建立健全工业产业链,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加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我省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 国外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1 国外环保产业总体概述2.1.1 环保产业规模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产值已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10%20%。据资料统计,2005年全球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已达6000多亿美元,2006年超过7000千亿美元,而预计到2010年国际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可达到11万亿美元以上。不过,该市场份额主要掌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其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球的87%,并且均以高于其GDP增长率12倍的速度猛增。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普遍由于科技水平尤其是环保领域技术创新程度低,决定了其在国际环保市场竞争中暂处于劣势。然而,随着亚洲(不含日本)及其它地区等新兴环保市场的快速成长,美国、欧洲及日本占全球环保市场之比例有所降低,2005年其占有率分别为35.6%、31.2%及16.3%,可见亚洲地区是未来环保产业的商机主力。2.1.2 环保产业结构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形成了以污染控制设备为主体的环保市场,并一直稳定发展,近年来由于绿色产品的行销,环保市场出现持续增长的势头。目前,世界环保设备和服务市场仍是以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为主体。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环保市场达到6000亿美元年,并且世界环保市场以每年以7.5%的速度增长。由于发达国家环保技术相近,环保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美国的脱硫、脱氮技术,日本的除尘、垃圾处理技术,德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无氟制冷技术方面美国和欧洲展开了争夺,日本和欧洲在资源回收上进行角逐。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技术明显落后,其环境市场也成了发达国家争夺的对象。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鼓励环保技术的出口。美国政府公开表示,环保产品享受出口免税、出口信贷优惠,并在商务部下设环保产品出口办公室,专门负责环保产品的全球促销。日本政府也不甘示弱,提出以21世界绿色地球为新主题的“绿色地球百年行动计划”,积极扶持其环保产业。德国历届政府都把环境领域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一些国家荷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在环境技术上都拥有各自的优势。在争夺国外市场的同时,发达国家不断以“环境标准”设立新的贸易壁垒。美国、欧盟都扩大了以保护环境为由的禁止进口的品种,或者将进口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得更加严格。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已率先提出对进口的纺织品染料必须进行不含偶氮物质的检验的要求。2.1.3 环保产业竞争力比较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环保技术已渐向资源回收和污染物的高级处理技术发展,使得传统的环保工程与技术业者失去竞争优势,而由具特殊分离技术者(如大型化工公司或新材料研发业者)以及有机械设备整合能力者(如各种资源废弃物回收、分类、再生设备制造商)进入此新兴的环保市场。各国家或地区环保市场的成长概况与潜在优势,随各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各环境领域的成长率亦大不相同。西欧以废弃物管理市场的成长性较高,北欧方面以监测市场的成长性较高且具潜在优势,土壤整治次之,而废弃物管理则呈低成长。南欧方面以水及废水处理市场的成长最高。美国的废弃物管理及土壤整治市场呈高成长,空气污染次之,而其潜在优势则以监测整治为主。加拿大以废水市场成长最高,而其潜在优势则以毒物排放与为主。日本的空气污染市场呈高成长,废弃物管理次之,水与废水市场成长较低,而其潜在优势则以空气污染为主。此外,澳洲以矿场整治、顾问服务及水与废水市场成长性较高,而其潜在优势则以顾问服务为主。此外,不同国家间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 如美国方面以仪器与信息系统、固体废弃物管理、有害废弃物管理、顾问与工程服务、整治或工业服务、分析服务、环境能源等方面最具竞争力;德国在水处理设备与药品、空气污染控制设备、废弃物管理设备、资源回收及环境能源等方面最具优势;英、法二国在水处理事务服务及水资源利用方面最具优势;日本则以水处理设备与药品及环境能源等方面最具竞争力。然而,综合评比排名方面以美国较佳,其次为德国、英法及日本。2.2 美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到2005年底,美国环保产业企业有120,000家,提供了约1502万个就业岗位,年生产收入已经达到2640亿美元,从1990年到2005年以15.6%的增长。而且主要集中于水利用、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在全球环境市场中,水和废水处理占40%。 同时美国的环境仪器和环保技术占领国际市场,2002年全球环境仪器(包括相关的信息系统)市场值为71亿美元,而美国的环境仪器收入约36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为出口额。美国的环境设备(尤其是水和废水设备)占整个环境产业的26%,占美国环保出口的59%。2.3 德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德国是世界上实际进行环保和发展环保技术均领先的国家之一。到2004年底,在德国工商会注册的环保企业达1.1万多家,从业人数超过140万,约占总就业人数的4%。2004年德国环保行业销售额达117亿欧元,其中环保设备和用品占总销售额的66%,与环保有关的工程收入占23%;与环保有关的服务业占11%。德国的环保产业占世界市场上近五分之一,德国的环保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六分之一,居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环保产业涉及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如无公害食品行业、废弃物处理和再循环、土地、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环保产品和环保生产工艺开发。德国的环保产品中,技术含量高的高端解决方案占主导地位。 德国家族企业Kaercher是国际清洁技术市场的领跑者,其清洁器械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4 加拿大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加拿大有7,000多家企业涉足环保业务,从事环保产业人口达16万,占全国就业人口的0.83,每年创造产值约150亿美元,占GDP的2.2%。加拿大环保业出口值10亿美元,占全球环保值2.6%,居世界第七。加拿大环保业44%的产值来自环保服务;43%的产值来自环保产品;13%的产值来自环保相关的建筑工程。近年来,加拿大增长较快的环保领域依次为:固体废物管理,年增长21.2%、公用用水以15.6%的速度增长、水处理工程以14.6%的速率增长。1996年至2000年,加拿大环保业出口值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近年有所放缓,2001年增幅只有10%。在土壤、空气和水等领域,加拿大的环保技术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尤其是水和废水处理技术,加拿大在全球市场居于领先地位,在加拿大国内,该领域也是环保业的主要部分,2000年产值约55亿美元。许多公司因此成为国际知名企业。该领域将是加拿大环保服务业主要的增长点。2.5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目前,日本的环保产业已经进入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律发展阶段。2001年日本环保产业市场约为32.1万亿日元,在2010年将增长到47.2万亿日元,预计2050年环境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60兆日元,废弃物处理方面,到2020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万亿日元。 日本每年加入环境产业的企业不断增加,2000年,日本环保产业企业有3000家左右,环保产业的项目超过800种类,以大企业的广域、集中、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分散、区域、低技术型为特征,环境市场从业人员为76.9万人,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从业人员将分别达到112万人与124万人。作为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废纸回收和再生产品生产行业,其份额也将在2000年7.88万亿日元的基础上,分别在2010年和2020年增长到8.74万亿日元和9.40万亿日元。预计增长最多的行业是环保设备生产行业,如煤气净化设备,预计会从2000年的5798亿日元增长到2020年的5.17万亿日元。2.6 韩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韩国为世界第七经济大国,2001年GDP为4552亿美元,同年韩国用于水、废水、土壤治理方面的支出占整个环境市场的46.1,固体废弃物占35.0,大气污染治理占15.9。 根据环境部的统计,韩国2000年环境产业市场规模为7.8万亿韩元(1300韩元合1美元),2003年扩大到11.8万亿韩元,到2005年为18.6万亿韩元,平均每年的增长率将达到15,为世界环境产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36的5倍。3 国内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3.1 环保产业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环保产业已形成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五个领域,跨行业、跨地区,产业门类基本齐全,产业结构基本合理的产业体系。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调查,我国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由1998年的2529个增加到到2006 年的3.5 万个,从业人员300 余万人;到2006年底,已经形成年收入近6000 亿元的产业规模,人均收入28.7万元,实现利润520亿元,产业年均增长率约15%20%。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由1988年的0.25%增加到2006年的2.9%。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1万亿元。3.2 环保产业结构中国环保行业已基本形成涵盖环保产品、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洁净产品生产等五大领域的环境产业体系。3.2.1 环保设备与产品到2004年底,全国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的企事业单位1867个,从业人员总数16.8万人,当年实现销售产值358.0亿元,销售收入341.9亿元,销售利润37.0亿元,出口合同额1.9亿美元。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环境保护产品年销售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了45.8%和44.3%。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8%和9.6%。我国环境保护产品主要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污染治理专用药剂材料和环境监测仪器,其中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两类产品的销售产值之和占环境保护产品销售总值的69.0%。从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保护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的生产配套能力,基本可以满足目前一般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但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3.2.2 资源综合利用到2004年底,全国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单位6105个,从业人数95.9万人,当年实现销售产值2866.2亿元,销售收入2787.4亿元,销售利润223.4亿元,出口合同额11.3亿美元。从200年到200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中工业废物(包括固体废物、废水(液)、废气)回收利用的销售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了3.4倍和3.5倍。总的来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固体综合利用为主,两类产品的销售产值分别占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总值的49.4%和32.7%。3.2.3 环境保护服务全国环境保护服务业共有企事业单位3387个,从业人员17.0万人,收入总额264.1亿元,年利润总额26.2亿元。2000年至2004年,我国环境保护服务收入增长了144.5%(2000年为10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1%。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以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为主,两类服务收入之和占环境保护服务收入总额的81.9%。环境服务业的规模和在环境产业中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偏小,滞后于环境保护工作多环境服务业的需求。3.2.4 洁净产品到2004年底,全国从事洁净产品生产的企事业单位947个,从业人员总数23.3万人,当年实现销售产值1213.7亿元,销售收入1178.7亿元,销售利润107.3亿元。从2000年到2004年,洁净产品年销售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了约2.8倍和3.2倍。我国洁净产品的生产以节能产品、低毒低害产品、低排放产品和有机食品为主,这四类产品的销售产值之和占洁净产品销售总值的72.9%。3.3 产业分布我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长江以及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江苏、浙江、广东3省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均达500亿元以上;山东、辽宁、上海、福建、河南、安徽、四川、湖北、贵州9省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均达100亿500亿元;河北、山西、广西、天津、重庆、云南、北京、湖南8省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均达50亿-100亿元。环境保护产品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辽宁、上海、福建、广东、河南等省(市),其环境保护产品年销售产值均超过1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南、福建、湖北、安徽、广西、云南、山西、河北、四川、重庆、辽宁等省(市、区),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年销售产值均超过50亿元;环境保护服务主要分布江苏、广东、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山东、安徽、天津等省(市、区),其环境服务年收入均超过10亿元;洁净产品主要分布在江苏、辽宁、广东、上海、山东、贵州、浙江、四川、河南、天津、福建、安徽、河北、山西、湖北等省(市、区),其洁净产品年销售产值均超过10亿元。3.4 重点产业领域分析(1) 水污染治理领域2004年,全国水污染治理领域销售额比上年度增长28,产品销售产值平均增长25,水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额平均上升30,各地重点水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得到广泛实施,水污染治理市场普遍看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回用工程和农村供水工程等领域市场活跃,越来越多的中外环保企业开始向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市场投资。到2006年年底,全国656个城市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14座,日处理污水能力6310万吨。2007年,以“太湖蓝藻”为首的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普通民众对水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也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工程业发展稳定。(2) 空气污染治理领域火电厂烟气脱硫领域: 到2007年底,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装机容量超过2.7亿kW,约占火电厂装机总容量的50%。当年投运的1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装置达1.16亿kW,比2006年增长14%。目前我国尚未安装脱硫装置的老火电厂仍占50%左右,如果这些火电厂的20%安装脱硫装置,就会使全国火电厂脱硫装机容量由“十一五”的60%左右提高到80%左右,这将会大大增加火电厂的脱硫任务。事实上我国燃煤脱硫任务的艰巨性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即使到了我国火电厂100%脱硫时,一些经过1520年的老脱硫装置也将进入大规模翻新、改建和重建时期,火电厂脱硫行业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除此之外,我国钢铁行业、建材行业、化工行业以及大量的工业锅炉的脱硫任务在“十二五”期间也会加重。目前,已有石灰石-石膏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海水脱硫法、脱硫除尘一体化、半干法、旋转喷雾干燥法、炉内喷钙尾部烟气增湿活化法、活性炭吸附法、电子束法等十多种烟气脱硫工艺技术得到应用。在诸多脱硫工艺技术中,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仍是当前的主流工艺技术,约占90%以上。我国的脱硝技术除了SCR和SNCR外,烟气脱硝技术尚在研究的还有非选择性催化还原(NSCR)、分子筛、活性炭吸附法、等离子体法及联合脱硫脱硝方法、液体吸收法、氧化吸收法和吸收还原法等多种,但由于投资成本及运行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在燃煤电站中用得最多的是SCR,约占96,其次为SNCR,约占4,其它方法应用较少。电除尘领域: 我国电除尘行业起步晚,发展快。1983年只有30多 家生产企业,产值不足2亿元,2006年生产企业已达200多家。电除尘整个行业加工生产能力约在120万吨/年以上,远远大于国内市场的需求。2006年全行业产品销售额约达100亿元,合同额将达 到110亿115亿元。全行业的出口额首次超过10亿元。同时我国电除尘行业呈现出设备大型化、企业集中化的发展趋势,火 电 厂 发 电 机 组 向60万、80万、100万kW发展,水泥厂也向5000吨/日、10000吨/日的大型生产线发展。袋除尘领域: 我国袋式除尘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袋式除尘行业2007年的总产值约为119.6亿元,突破100亿元大关,比2006年增长33%;利润约11.4亿元,比2006年增长25%;出口约1.4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68%。袋式除尘器主机不但出口至发展中国家,还出口至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到2007年底,袋式除尘行业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已超过30个,有的甚至达到5亿元以上,已进入国内中型企业的范畴,并有数家上市公司。目前,我国高端滤料产品仍然由国外公司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耐高温、耐腐蚀滤料的纤维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技术改进仍任重道远。(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到2006年底,全国有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324座,处理能力20.7万t/d,年填埋处理量约6400万t;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厂20座,处理能力0.95万t/d,年处理量288万t;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69座,处理能力4万t/d,年处理量1138t。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以浙江、广东和江苏发展较快,排在全国前列。2007年新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填埋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到2007年底,我国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填埋气体利用项目共有18个,其中填埋气体发电厂有15座,装机容量约为30MW。截至2008年1月16日,已有21个垃圾处理项目(其中填埋气体利用项目18个)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目前较大规模的填埋场绝大部分都已与一些外国公司签订了填埋气体利用协议,但填埋气体利用工程总体上进展仍较缓慢,许多填埋场填埋气体利用还停留在协议阶段。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2005年,全国工业废物产生量为13.4亿吨,比2004年增加12%;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654.7万吨,比2004年减少6.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7.7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6.1%。全国现有的572个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中,数量最多的是综合利用类的设施,共443个,占设施总数的77.45%。(4) 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目前直接或间接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科研、设计、开发、教学、计量、监测的单位有50余家, 从业技术人员近千人;年技术收入数千万元。专业从事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产品生产和工程技术服务的企业约500家,大部分为乡镇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产业规模不大,年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 企业约占70%,近年陆续涌现出一大批骨干企业。全国各省都有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总数逾万人,通用和专用设备万余台(套), 固定资产过亿元,噪声、振动控制定型产品近千种,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10 %,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到2006年底,我国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相关产业每年的工业销售产值超过30亿元,年工业销售收入总 额达2亿3亿元。其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总收入约占产业总收入的10%左右。服务业从业单位中规模相对较大、 体制较为健全的企业已经达到20余家。高档声学监测仪器仪表和声学专业软件的开发、引进、销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新产品涵盖了环境噪声测量、工业噪声测量、机场噪声测量、 建筑声学测量、电声测量、机器振动测量、环境振动测量、 噪声频谱分析等领域,2006年完成销售额较2005年增长 了20%左右。我国环境噪声与振动领域的巨大市场也日益被全世界所关注。(5) 环境监测仪器领域2004年,全国生产固定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系统(CEMS)的企业有55家,其中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生产企业25家,废水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生产企业30家。环境监测仪器总产值以9.2的速度增长,其中,生产废水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企业的产值增长20.8;生产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企业的产值增长5.4。国内环境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投放市场,迫使国外的同类产品价格下降。3.5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1) 中国环保产业的人均贡献率仍低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水平。2006 年中国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为714 亿美元,约占中国当年GDP 的2.9%。(2) 尽管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在世界环境市场上的份额仍然太小。中国环保产业在世界环境市场的占有率,1993 年为1.6,1997 年为1.38,2000 年为3.4,2004年为8.65%。(3) 中国环保产业的结构尚不完备。其中,尤以环境服务业较为落后。2000 年我国环境技术咨询服务等只占环保产业总值的7.7,而在世界环境市场中,环境服务业产值约为3000 亿美元,约占环境产业总值(6000 亿美元)的一半。(4) 中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档次和质量尚较低。除主要城市外,那种“13 正常运行、13 带病运行、13 停止运行”的状态,未能得到根本改变。(5) 中国环保产业中86为小型企业。中国的小型企业中相当部分是乡镇企业,且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6) 中国环保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中国环保产品的进出状况为:出口额低于进口额,且出口额占环保产业总值的比例极低。1993 年为2.8,1997 年为2.01, 2000 年为6.9, 2004年为11%。3.6 国内环保产业技术发展趋势3.6.1 环保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应用生物、化学催化、等离子等技术,开发新型脱硫技术;完善符合国情的喷钙脱硫、旋转喷雾脱硫等技术;开发利用现有湿式除尘器进行脱硫的小型电站简易脱硫技术;开发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生产新型二效和三效催化净化器。(2) 水污染控制技术。完善造纸黑液碱回收技术;完善并标准化、系列化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工艺;开发处理制药、染料等难降解有机废水新型处理技术,应用新型膜技术、高效生物技术、催化氧化等新技术;开发高效降解工程菌、生物絮凝剂及新型混凝絮凝剂并产业化。(3) 固体废物与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与控制技术。开发固体废物最小量化、资源化、能源化技术;开发并应用安全填埋技术、热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应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处置技术建立有毒有害化学品处置中心,规模化处理 PCB、666 或 DDT 等有毒有害化学品。 (4) 环境检测技术。 开发适合环境保护使用的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 开发有关动、植物自然环境检测技术,如应用图像处理技术的鸟类识别观察系统,对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猛兽、猛禽等珍贵动物生活状况的监视系统; 开发能非常方便检测出二噁烷类物质是否达到危险量的廉价传感测量装置。 开发综合环境监视系统,如对大型工厂和建筑物的噪声、振动、空气和水质等作综合环境监视的系统;(5) 纳米技术。开发应用于废水处理、空气污染治理的新型纳米材料,如石油脱硫催化剂纳米钛酸钴(CoTiO3),降解水中卤代脂肪烃、染料、硝基芳烃、取代苯胺、多环芳烃、杂环芳烃化合物、烃类、酚类、表面活性剂、农药等污染物的纳米TiO2,以及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很强杀菌力的纳米TiO2抗菌材料。(6) 环境生物技术。开发高硫煤微生物脱硫技术、造纸工业中的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技术;完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3.6.2 国内环保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将来发展的主要环保产业技术包括:(1) 生物处理技术。中国生物技术发展重点是加强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提高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关键技术和平台技术,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生物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2) 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物质转化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清洁生产技术,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和排放,使工业生产最终产生污染物最少的源头控制模式。(3) 节约能源技术。未来 20 年,中国将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市场推动”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4) 持久性有害物处理技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在环境中难以分解,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必须加大力度开发这类持久性有机物的处理技术。(5) 消费型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友好型防火、防水内外墙装饰建筑板材、环保型脲醛胶以及具有空气清洁功能的涂料产品,是我国环保建筑涂料发展的必然选择。4 湖南省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4.1 环保产业规模2007年,全省环保及相关产业收入总额为 91 亿元,占GDP的 0.72 %,企业年出口创汇2504.19万美元。至2007年底,全省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有435个,从业人员4.5万人。其中环保企业154家,企业职工从业人员12722人。企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636人,大学学历9541人,高级职称1590人,中级职称2385人。尽管全省环保产业规模逐年扩大,规模效益逐步凸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相对落后。到2004年底,我省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占全国的3.36%,环保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国的2.87%,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仅占全国的1.33%,在全国排倒数第十一位,落后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西、辽宁、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山东、福建、安徽、浙江、江苏。4.2 环保产业结构4.2.1 环保设备与产品湖南省现有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企业82家 ,占从业企业总数的53%,固定资产总值8.5亿元,从业人数4230人,环保产品年销售收入42.8亿元,占全省环保产业总值的47%,总利润5.4亿元。环保产品主要集中在水污染防治设备、空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环保药剂材料、环境监测仪器等八大类,其中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的产值占环保产品总产值的41.3%;其次是环保药剂材料,占环保产品总产值的28.6%;再次是水污染治理设备,占环保产品总产值的17.1%。(1)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情况。主要以脱硫除尘设备为主,其占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总值的36.7%,烟气脱硫除尘设备一直是我省环保产业的传统优势产品。(2)水污染治理设备生产情况。近年,全省对水污染治理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对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需求量大,但限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全省目前尚无企业能生产成套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省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油废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地位。(3)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生产情况。全省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生产还局限于垃圾压缩车(站)等固体废物前期处理处置设备的生产,对于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的关键设备,如固体废物集中分拣、焚烧等关键设备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仅有的几家企业只能生产一些小型的固体废物焚烧设备。(4)环保材料生产情况。郴州金箭焊料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无铅焊料、无铅锡膏、无铅助焊剂、清洗剂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它是一种以铜、锑、银、铟等添加金属取代传统锡铅焊料的铅的无铅焊料,主要用于电子产品的焊接,销往沿海城市和欧洲市场,年产值超过1亿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能进一步推动电子电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生产情况。湖南力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地表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重金属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先后获得国家五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国家发改委国债资金项目的支持。力合公司以自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为基础,以自主开发的LF系列水质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研制的水质自动监控信息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重金属及有毒有害污染物自动分析仪器及系统更是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开始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同时,该公司的在线微波消解、在线蒸馏、在线萃取、流动注射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优势已经逐步转化为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经在湖南、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场销售,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扩大,市场前景看好。4.2.2环境服务业我省现有环保服务企业33家,占从业企业总数的22%,固定资产总值3.4亿元,职工2560人,实现产值15.4亿元,占全省环保产业总值的14%,总利润2.8亿元,全省环保服务收入中,主要来源于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其中各占环保服务业的比率为52.3%和25.4%。环保技术与产品开发情况。2007年,全省从事环保技术与产品开发的单位有12家;技术开发投资 23484万元,独立开发技术140项,技术服务收入12.5亿元,技术开发投资主要用于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和水污染防治技术开发。其中空气污染防治技术和水污染防治技术开发收入分别占总环保技术开发收入的38%和31%。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情况。目前,我省的环境工程运营主要采取BOT模式。2007年,全省共有10家单位承揽环境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年收入总额1.76亿元。我省拥有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多为设计院、科研院所,环保公司。但由于一般的设计院、科研院所都缺乏工程施工能力,所以,我省既能设计又能施工的单位不多,一般为大型的环保公司。环评咨询服务业情况。我省环境咨询服务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和环境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2007年,全省共有11家环境咨询服务单位,完成了1388项环境咨询服务,年收入总额1.14万元,实现利润3650万元。环境咨询的服务范围仍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其收入占环境咨询服务总收入的78.8。4.2.3资源回收利用我省现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9家,占从业企业总数的25%,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职工3529人,实现产值32.8亿元,占全省环保产业总值的36%,总利润5.1亿元。资源综合利用占比重最大的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占全省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的78%;其次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占15%;其余资源综合利用仅占7%。在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我省的汨罗市从废旧物资回收中闯出了一片循环经济新天地,2005年汨罗再生资源工业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之一。2006年,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占该市工业总产值的51%,比2000年增长62.5倍,年均增长99.2%,实现工业增加值17亿元,占该市工业增加值的60%,比2000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100.5%;实现税收2.69亿元,是2000年的166倍,年均增长134.4%,2006年汨罗再生资源行业共安排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万人,全年实现工资收入近4亿元。在废物综合回收利用方面,近几年来,郴州市永兴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银生产基地,从“三废”中综合回收稀贵有色金属,实现对“废弃物”的多次循环利用,有“中国银都”的称号,形成了白银产量全国第一的总量优势。2006年全县生产白银191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3%,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亿元,完成工业产值90亿元,工业增加值23亿元,实现税收1.6亿元。2001年到2007年,稀贵金属再生产业总产值年均增幅28%,创造了了工业增加值的70%,对GDP增长贡献最大,增加了3万余个就业岗位。2007年入选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4.3 环保产业布局我省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长沙、郴州、衡阳、湘潭、岳阳。其中,长沙、郴州、衡阳、湘潭4市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均达15亿元以上,实现利税4.8亿元,占全省环保产业总值的80%;其次为岳阳,环保产业总值达到8.8亿元,常德、怀化、娄底、邵阳和张家界的环保产业产值各不超过5000万元。从行业区域分布,我省的环保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沙、衡阳,两市的环保产品产值分别为9.73亿元和10.09亿元,其次是郴州和株洲,两市的环保产品产值也上亿元,湘潭、邵阳、张家界、怀化的环保产品产值在2000-7000万元。我省的环保服务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沙,年产值达4.02亿元,其次是株洲和娄底,两市的产值也上千万元。其余几个市州的产值都不超过500万元,郴州的产值仅有70万元。有些地区甚至为零。我省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沙、郴州、岳阳和衡阳,四市的产值占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98.9%;其次是湘潭,产值也上亿元;常德、张家界、怀化和株洲仅占2.5%。4.4湖南省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4.4.1技术创新平台我省环保领域拥有10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南省环保职业技术学院,以及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多家地市级科研机构。4.4.2 技术创新成果2003-2007年,我省环保产业领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5项,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15项,支持金额865万元。此外,在脱硫除尘、废水处理、垃圾堆肥等技术方面获得了一大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拥有专利191项,其中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技术140项。10多家企业的10多种环保技术被评为国家级最佳或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4.5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国内比较全省环保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比我国发达省份、沿海省份的差距还很大,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偏小,占GDP的比重偏低虽然我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有所增加,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约占GDP的1.0左右,与全国平均1.39约低0.39个百分点,加之我省的GDP在全国属中等水平,故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更显偏少,拉动的环保产业市场份额仅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72.8,环保产业市场份额仍然偏小。(2)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还未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专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环保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技术含量高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3) 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环保高新技术创新工作的投入大、周期较长,研发投入回报较慢,处于创始阶段的环保企业其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较为困难。目前,在发达国家,产品技术开发投入一般占收入总额的78;我国的平均水平为34, 我省2004年为1.27,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严重偏少,制约了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和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及其投融资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全省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而且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我省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4)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高的特色产业群发展缓慢,影响了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形成我省环保产业起步晚,尚未形成健全的环保产业体系。环保企业往往分属不同的产业,这就给环保产业的管理和整体规划及制定和实施环保产业政策带来了困难。环保产业的技术是通过各种技术的集成实现的,必然与其它产业产生依存关系,但环保产业链尚未形成,龙头企业有待培育,产业的关联度和集中度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保产业发展。(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环境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此外,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6)协调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大力推动环保及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步入和谐社会的途经,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环保、经委、发改委、税务和国土等部门,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但是目前各部门、各行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制约了产业的发展。4.6湖南省环保产业发展的趋势4.6.1发展目标至2012年,全省环和技术水平应达到国内先进,名列前茅,部分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环保技术开发和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在满足我省需求的同时,向省外辐射,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环保产业。到2012年,年产值(收入)达到300亿元,全省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0%以上。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我省省情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装备和技术,其产值占环保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到2012年,形成10个年产值(收入)超亿元企业,并在环境保护设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两个领域分别形成1-2家年产值(收入)10亿元以上、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2012年,具有国家环境工程专项设计甲、乙级资质单位达到10家,具有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单位达到10家。4.6.2发展重点 1、环保设备制造领域(1)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含油及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发领域。重点发展工业废水处理后,COD的生化再处理技术和难生化及一般氧化法难降解有机物的Fenton试剂氧化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重点研究高浓度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的治理技术,利用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生化处理方法相结合的工艺,处理高浓度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钢铁行业废水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重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