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x_第1页
2016年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x_第2页
2016年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x_第3页
2016年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x_第4页
2016年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适宜技术 培训 南充市高坪区中医医院康复科 冉文军 联系电话2016.5.13 培训内容 1毫针治疗 2电针治疗 3温针治疗 4皮肤针治疗 5三棱针治疗 6火针治疗 7穴位注射 8灸疗 9拔罐治疗 理论培训+现场示教。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中心 )卫生院能够开展10种以上中医药适 宜技术,村卫生室能够开展5种以上中 医药适宜技术。 请各单位认真做好笔记。 课件地址: 培训要求 一、毫针治疗 需具备一定的经络俞穴基础。 是利用针灸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 人体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亦称针法,古称砭刺。) 定义 通过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调 节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防治疾病的目的。 作用及意义 针灸能治疗那些疾病? 图片1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 个部分 。 毫针的构造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毫米)和 长短为13寸(2575毫米)者最为常用。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 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 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 毫针针具选择 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长度规格表 毫针的粗细规格表 寸0.511.522.533.544.5 毫米 13254050 657590100 115 号数 26272829303132 直径(毫 米) 0.450.420.380.340.320.30 0.28 毫针是治病的工具,在使用前,要对毫针进行检查,以免 影响进针和治疗效果。检查时要注意:针尖要端正不偏, 无毛钩,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 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挺直, 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 ;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 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运针和减轻病人的疼 痛。 毫针的检查 除了一次性应用的毫针外,每一患者反复使用的针具都应 注意保养。保养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 锈、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藏针的器具有针 盒、针管和针夹等。若用针盒或针夹,可多垫几层消毒纱 布,将消毒后的针具,根据毫针的长短,分别置于或插在 消毒纱布上,再用消毒纱布敷盖,以免污染,然后将针盒 或针夹盖好备用。若用针管,应在针管至针尖的一端,塞 上干棉球(以防针尖损坏而出现钩曲),然后将针置入, 盖好高压消毒后备用。 毫针的保藏 (一)指力练习:指力是医者施行针刺时持针手指的力度 针刺练习 目的:锻炼指力和行针手法; 方法:纸垫练针和棉花团练针。 (二)手法练习 1 . 速刺练习 2 . 捻转练习 3 . 提插练习 (三)自身试针 毫针的选择和消毒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选择毫针:除毫针质量外,还根据 病人体质强弱、形体胖瘦、病情虚实以 及针刺部位腧穴不同,选择相应粗、 细、长、短不同规格针具。 消毒消毒 1. 针具器械消毒 2. 医者手指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1.0-1.4kg/cm2,115-123,30min 以上) 2)煮沸消毒 (煮沸1015min ) 3)药物消毒(75%酒精浸泡30min ) 或直接使用一次性针具,不用再消毒。 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进针法是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是针灸治疗室内的 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 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 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 生洁净。紫外线照射。 4. 室内消毒: 3. 施术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 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针灸体位选择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 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 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 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 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 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 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 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 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 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 的腧穴 。 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2. 2. 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管 针 进 针 法 播放影片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针刺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分为下列3种: A.直刺:90度角(适用人体大部分腧穴,尤 其肌肉丰满部位 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 B.斜刺:45度角(适用骨骼边缘腧穴,或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 位,如胸、背部腧穴) C.平刺(横刺):15 度角( 适用皮肤浅薄处腧穴,如头部腧 穴) 针刺的深度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体内的深浅 原则: 有针感又不伤脏器. 具体依下列4方面而定: A.体质:(体强形胖者宜深刺,体弱形瘦者宜浅刺) B.年龄:(年老体弱小儿宜浅刺,中青年体壮宜深刺) C.病情:(表证阳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阴证实证久病宜 深刺) D.部位:(皮薄肉少处宜浅刺,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播放影片 行针手法行针手法 毫针刺人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 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 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 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 类。 基本行针手法基本行针手法 1. 提插法 指针刺时 针体上提下插的纵 向行针方法。是针 体由深层退至浅层 ;是针体由浅层刺 至深层。 临床应用提插法是在针刺气未至时,可用提插结合 捻转形式促使气至;还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均匀提 插使针感扩散,达到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如果针刺时 针感过强,病人无法忍受时,还可轻微均匀提插以解除 不适感或疼痛。 运用提插法,提力要均匀,提插幅度不宜过大,需 根据病人体质、年龄与腧穴所在部位,乃至病情而定。 说明: 2. 捻转法: 针刺时以右手 拇、食、中指夹持 针柄进行一前一后 交替动作,使针体 左右旋转的行针方 法。 捻转法临床用于进针、出针、行气、催气等。 运用捻转法,指力要均匀,捻转的幅度可根据治疗 的目的,病人的体质和耐受情况而定,手法一定要轻巧 自然,切忌单向连续捻转,以免针体被肌纤维牵缠造成 局部疼痛或出针困难。 播放影片 辅助手法辅助手法 1.循法 以拇、食、中指尖在针刺腧穴所在经络上下 ,循经切压、揉按、叩打的方法。可宣散气血,畅 通经络,达到催气、导气的目的,还可解除滞针, 减轻病人针前紧张情绪,减轻针刺疼痛。 2.刮法 针刺达一定深度 ,用指甲刮动针柄 ,可根据具体情况 选用单手刮或双手 刮的方法。可激发 经气,用于催气、 守气、强针感和行 气。 3.弹法 针刺入穴位一 定深度后,用手 指 轻弹针柄, 使针体微微振动 的方法。可激发 经气、催气速行 增强得气感。 4.摇法 针刺穴位一定深 度后,手持针柄如 摇撸之状左右摇摆 的方法。摇针行气 ,加强针感,使邪 气外泄,或出针时 摇大针孔以泄实清 热。 5. 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 后,右手持针小幅 度、快频率提插捻 转,使针身轻微颤 动的方法。促使针 刺得气,加强针 感。 (视频) 播放影片 得气得气 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 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 应。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 觉。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 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 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 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响动、震颤 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 或红、白线状现象。 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 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得气的表现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针刺得气与否及气至的迟速,直接关系到治疗的 效果,还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情况,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 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 之信,若风之吹云,明呼若见苍天。”金针赋 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所以得气是临床取得 疗效的关键。 气至病所气至病所 气至病所,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使针感向病灶所 在部位传导和扩散。灵枢里就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 记载,针灸大成:“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又说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的警句,对循 经取穴和促使气至病所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作了精辟的 概括。古人的这些论述,在今天大量的实践中反复得到证明。 气至病所这一传统的医学理论在针灸治疗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的临床报导均取得 一致意见“气至而有效”、“气至而痛止”、“气至而病除”。 针刺的补泻手法针刺的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依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 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这一原则确立的两 种不同治疗方法。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 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 方法。 (1) 捻转补泻: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针下得 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 指向前,食指向后为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 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 为泻法。 (2) 提插补泻 :目前临床常用方法的是,针下得 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操作时间短为补法;针刺得后气,先深后浅,轻插重 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常用的补泻手法常用的补泻手法 (3) 疾徐补泻: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进针时徐 徐刺入,少捻转,疾逐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 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 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 向刺入为补法;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 法(争议颇多)。 (5) 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6)开阖补泻:出针时按闭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 针孔,不按闭为泻。临床上单独使用很少,多于其他 补泻手法配合应用。 (7)平补平泻 对于虚证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 症,得气后可使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 泻。 播放影片 1烧山火 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 地、人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 (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 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 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 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复式补泻手法 2透天凉 方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 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然后插 针至深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 提至天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 中的泻法。 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复式补泻手法 播放影片 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影响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机体功能状态:人体功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针刺产生作用不 同,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补虚,若机体邪 盛表现实证,针刺又可泻邪。针刺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针刺 补虚泻实与机体功能状态关系密切。 腧穴特性:腧穴功能有普遍性也有相对待异性,有的腧穴偏于 补虚,如足三里、关元等有强壮作用;有的腧穴偏于泻实,如 少商、十宣等有泻邪作用。 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 的主要手段,是取得不同效果的关键,所以施术手法得当,才 能取得满意的补泻效果。 针具及手法: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人 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等因素有 直接关系。 留针留针 留针:是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 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 术。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 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 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 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 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 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 定。 出针出针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 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 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 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 然后出针。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 ,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当针退出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 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 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一)晕针 定义: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 过度疲劳、饥饿 大病之后 体位不适 手法不当 空气闷热或过度寒冷 体弱、紧张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 ,精神疲倦。严重: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神昏,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停止针刺并出针 休克体位(去枕平卧 松开衣带) 注意保暖,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 重者:针刺/指压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灸 百会,气海,关元,无起色,则按休克处理。 预防 细心解释 体位舒适 穴位宜少而精 手法宜轻巧 先进饮食,或休息 随时询问或观察 滞针 定义:在行针时/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行针/出针均感困 难,而患者疼痛。 原因: 现象: 针身在体内,行针/出针均困难 处理: 预防: 局部肌肉痉挛 放松/施手法/再针 手法不当 反向行针 留针时改变体位 恢复体位 细心解说 避开肌腱进针 手法轻巧 弯针 定义:进针时/留针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现象:针柄改变方向,行针/出针困难. 处理: 原则出针 预防 原因 手法不熟 轻度弯曲 体位改变 弯曲较大/急弯 滞针处理不当 恢复体位 外力碰击 多处弯曲 加强手法练习 保持体位 防外物碰压 断针(折针) 定义: 是指针身折断在体内。 原因: 现象:行针/出针发现针身折断/部分浮露于皮肤。 失于检查针具 肌肉强力收缩 体位改变 弯针、滞针处理不当 外物碰压 预防: 处理: 保持镇静,保持原体位 分情况处理:用镊子钳出或外科手术取出 认真选择针具 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禁止过度的行针 及时处理滞针/弯针 不随意改变体位 防外物碰撞 血肿 定义: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现象: 出针后局部肿痛,继则皮肤呈青紫色。 处理: 预防: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 刺伤了血管 微量出血,不处理 出血量多,先冷敷,后热敷. 检查针具 避开血管 出针时压迫针孔 刺伤重要器官 1.针刺性气胸 2.刺伤重要内脏 3.刺伤脑髓和脊髓 针刺注意事项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 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 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 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 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 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 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 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 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 7. 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 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 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也应掌握适 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 外事故。 电针治疗 电针仪输出的是脉冲电,所谓脉冲电是指在 极短时间内出现的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 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的脉冲。一般电针仪器输出的 基本波形称之为双向尖脉冲。 电针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 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为刺激量问题。电针的刺 激量如同针刺手法和药物剂量一样,对临床治疗具 有指导意义。 刺激参数 脉冲电针仪是用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 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仪器。 电针法是毫针与电生理效应的结合,可以提高 治疗效果,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已经成为临床 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 定义 常见的脉冲波形有方形波、尖峰波、三角波和锯齿 波,也有正向是方形波,负向是尖峰波的。单个脉 冲波可以不同方式组合而形成连续波、疏密波、断 续波和锯齿波等。 (1)波形 密波:一般频率高于30Hz的连续波称为密波。密 波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 肌肉和血管痉挛,也用于针刺麻醉等。 疏波:一般频率低于30Hz的连续波称为疏波。疏 波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 张力。常用于治疗痿证,各种肌肉、关节及韧带的 损伤。 连续波 是疏波和密波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形,疏密交替持续 的时间各约1.5秒。 该波能克服单一波形产生电适应的特点,并能促进 代谢、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 等。常用于外伤、关节炎、痛症、面瘫、肌肉无力 等。 疏密波: 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组合波。断时在 1.5秒时间内无脉冲电输出;续时,密波连续工作 1.56秒。这种波形机体不易产生电适应性,其刺激 作用较强,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 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 断续波: 是脉冲波幅按锯齿状自动改变的起伏波。每分钟16 20次,或2025次,其频率接近人体呼吸频率, 故可用于刺激膈神经,作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 呼吸衰竭。 锯齿波: 波幅一般指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 差,也指它们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跳 变幅度值。电针的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 低,波幅的计量单位是伏特(V),如电压从0 30V间进行反复的突然跳变,则脉冲的幅度为30V ,治疗时通常不超过20V。若以电流表示,一般不 超过2mA,多在1 mA以下。也有以电压和电流乘积 表示的。 (2)波幅 波宽即指脉冲的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也与刺激强度 有关,宽度越大则意味着给患者的刺激量越大。电 针仪一般采用适合人体的输出脉冲宽度约为0.4毫 秒左右。 (3)波宽 频率是指每秒钟内出现的脉冲个数,其单位为赫兹 (Hz)。脉冲的频率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临 床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适当选择。 (4)频率 刺激强度来说,主要取决于波幅的大小,刺激强度 要因人而异,一般以中等强度、患者能耐受为宜, 过强或过弱的刺激都会影响疗效。 (5)刺激强度 电针仪在临床使用中,能够输出各种脉冲波形,从而 产生多种治疗作用。 疼痛由细神经纤维传导,而脉冲电刺激能够兴奋粗纤 维,抑制细纤维痛觉传导,从而起到镇痛效果。 脉冲电刺激能够调节人体的神经体液系统功能,促进 白细胞释放,提高免疫力,同时改善血液循环,促进 毛细血管对出血渗出的吸收和组织修复,达到止痛消 肿的目的。 脉冲电刺激可以通过神经反射,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适量的电刺激,通过体表神经感受器,对大脑皮层 起保护性的抑制作用,发挥镇静安神的治疗作用。 作用原理 1、熟悉电针仪 本仪器在未使用前,应该首先检查一下各部位旋钮 是否都处于关闭状态(逆时针方向旋到底),然后 将电源插头插入220V交流电插座内。该仪器有5个 并排旋钮,每只旋钮调节强度是与相应输出插孔相 对应,治疗时,每路输出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 耐受性任意调节。 电针操作方法 电针的选穴方法除了按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取穴外, 通常还可用神经干通过和肌肉神经运动点取穴。 2、电针选穴 3 3、接电极:、接电极: 治疗时,将输出导线夹夹于毫针上,通常电针治 疗大都选择2个穴位为一对,形成电流回路。如遇 只须单穴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 位(如下肢的环跳穴),将针刺入后,接通电针 仪的一个电极;另一个电极则用盐水浸湿的纱布 裹上,作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 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 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2个电极 跨接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通电 时应注意逐渐加大电流强度,以免给患者造成突 然的刺激。 在调节好波形及强度后,轻轻按上定时键,一般持 续通电1530分钟,在治疗过程中,使患者出现 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收缩。如 作较长时间的电针治疗,患者会逐渐产生电适应性 ,即感到刺激渐渐变弱,此时可适当增加刺激强度 ,或采用间歇通电的方法。 4、调节参数 各种不同疾病的疗程不尽相同,一般510天为一 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急症患者每天电针2 次。2个疗程中间可以间隔35天。治疗完毕,将 各个旋钮重新转至零位。 5、疗程 (一)适应范围 电针的适应范围和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可广泛应 用于内、外、妇、儿、眼、耳鼻咽喉、骨伤等各 种疾病,并可用于针刺麻醉,如头痛、三叉神经 痛、坐骨神经痛、牙痛、痛经、面神经麻痹、多 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衰弱、视 神经萎缩、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 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关节扭挫伤、脑血 管病后遗症、耳鸣、耳聋、子宫脱垂、遗尿、尿 潴留等。 四、临床应用 1、三叉神经痛 取穴:风池、翳风、足三里、合谷。第一支者加 攒竹、阳白;第二支者,加四白、颧髎 ;第三支 者加夹承浆、颊车、下关。 每次选24个穴位,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予连续波 ,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通电30分钟,每日1 次,10次为1疗程。 (二)运用举例 取穴:华佗夹脊颈4胸1(病侧),上臂丛型者, 加巨骨、曲池、合谷、尺泽、百劳;下臂丛型者 ,加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后溪、 鱼际;腋神经麻痹者,加肩井、曲池、合谷、尺 泽;桡神经麻痹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阳 溪;正中神经麻痹者,加外关、阳池、八邪;尺 神经麻痹者,加小海、腕骨、后溪。 每次选用24个穴位,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 忍受为宜。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 程。 2、臂丛及其周围神经麻痹 取穴:八髎、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股神 经麻痹者,加伏兔、阴市、血海、梁丘;腓总神经 麻痹者,加委阳、悬钟、昆仑;胫神经麻痹者,加 委中、承山、阴陵泉、三阴交。 每次取24个穴位,针刺得气后加电针,强度以患 者能够忍受为宜。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 为1疗程。 3、下肢周围神经麻痹 取穴:日月、胆俞、阳陵泉、胆囊穴、内关、足三 里。 针刺得气后加电针,予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够耐 受为宜,通电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 程。电针能迅速缓解胆囊炎与胆石症的症状,结石 能否排出与结石的大小、形态及位置有关。 4、胆囊炎与胆石症 1. 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值是否 正常。 2. 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 ,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 3. 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应用电针时要严加注意,避免电 流回路经过心脏;靠近延脑、脊髓等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 量宜小,不可过强刺激,孕妇慎用电针。 4. 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导电 ,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 5. 孕妇慎用电针;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 劳等,不宜使用电针。 五、注意事项 温针治疗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 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 方法 定义 【适应症】 临床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 。 【禁忌症】 1、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 用温针疗法。 2、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 3、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 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适应症与禁忌症 1.5寸以上毫针、艾绒或艾条段、硬纸片、镊子、 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 和废弃艾绒,一个盛放用过的毫针)。 用物准备 1、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 火星落下,造成烧伤。 2、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 强。 3、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 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 4、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 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 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 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硬纸 片、衣物等。 5、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 注意事项 1、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2、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 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 动。 3、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 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厘米一段,插入针尾, 点火加温。 4、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5、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操作步骤 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 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 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 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 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了防止可能 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硬纸片。 术中观察 播放影片 皮肤针治疗 皮肤针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组成的皮肤 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 种疗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 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皮 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 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 定义定义 针具:梅花针(5支短针)、七星针(七支 短针)、罗汉针(18支短针) 皮肤针(七星针)皮肤针(七星针) (二)叩刺方法 1 循经叩刺:指沿着与疾 病有关的经脉循行路线叩刺。 2 穴位叩刺:指选取与疾 病相关的穴位叩刺。 3 局部叩刺:指在病变局 部叩刺。 叩刺部位 刺激强度刺激强度 1 弱刺激:适用于年老体弱、 小儿、初诊患者,以及 头面五官 肌肉浅薄处。 2 强刺激:适用于年壮体强, 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 丰厚处。 3 中等刺激:适用于多数患者 ,除头面五官等肌肉浅薄处,其他 部位均可选用。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可间隔35日。 治疗时间 三三 临床运用临床运用 (一)适应范围 要用于头痛、失眠、痴呆、脑瘫、弱智、中风偏瘫、 面瘫、高血压病、颈椎病、肩周炎、胸胁痛、腰腿痛、胃 脘痛、腹痛、痹证、荨麻疹、斑秃、肌肤麻木、阳痿、痛 经、斜视、远视、近视等病症 二)处方示例 1斑秃 2高血压病 3中风偏瘫 (三)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检查针具,对于针尖有钩曲、缺损、 参差不齐,针柄有松动的针具,须及时修理或更 换,方可使用。 2操作时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并立即弹 起。避免斜刺、拖刺、压刺。 3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必须消毒。叩刺后皮肤如 有出血,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 以防感染。 4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瘢痕等不宜使用本 法。 5皮肤针刺法可配合拔罐,应在治疗前做好准 备。 三棱针法 u一 针具 三棱针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 血液,或基础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 疗疾病的方法。 三棱针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发展而来。灵 枢.九针十二原“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u二 操作方法 (一)持针姿势 (二)操作方法 三棱针三棱针 1点刺 (1)点刺穴位 (2) 点刺血络 浅刺:即点刺随病显现的浅表小静脉出血的方法。 常规消毒后,右手持针垂直点刺,快进快出,动 作要求稳、准、快。一次出血510ml。 深刺: 点刺血络(深刺)点刺血络(深刺) (3)散刺法 u三 临床运用 (一)适应范围 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泻热开窍等作 用,临床主要用于气滞证、血瘀证、实热证所 致,以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 疾病,并常用于急症的治疗。采用三棱针法放 出一定量的血液,有时对疑难杂症有特殊的疗 效。 (三)注意事项 1对于放血量较大患者,术前作好解释工 作。 2由于创面较大,必须无菌操作,以防感 染。 3操作手法要稳、准、快,一针见血。 4若穴位和血络不吻合,施术时宁失其穴 ,勿失其络。 5点刺穴位不宜太浅,深刺血络要深浅适 宜,针尖以刺中血管,让血液自然流出为度 。 6为了提高疗效,应保证出血量,出针后 可立即加用拔罐。 7点刺穴位及浅刺血络、散刺法可每日或 隔日1次,挑刺、深刺血络法宜57日1次。 8避开动脉血管,若误伤动脉出现血肿, 以无菌干棉球按压局部止血。 9大病体弱、贫血、孕妇和有自发性出血 倾向者慎用。 10重度下肢静脉曲张处禁用本法。 火针治疗 定义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 烧红,迅速刺入一定部位,并快 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 法称为“焠刺”。灵枢官针 曰:“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 也”。 古代论述: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火针 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治疗的病候。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有“外疖 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记载。 明.高武.针灸聚英:总结了 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疾病的经验,他不 仅详细论述了火针刺法的针具选材、 制作、加热方法、刺法、注意事项及 其适应证、禁忌证,而且阐述了火针 刺法的功效机理等内容。其中“烧针 至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反损于 人,不能去病”仍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