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 “三教九流”: 泛指宗教和学术中的各种流派, 后指社会人物复杂多样 三教:儒教、释教、道教 九流: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名家、墨家、纵横家 、杂家、 农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一)孟子 1、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 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张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 主张尊王贱霸, 实行王道之治 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 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 取民心 影响: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 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民本: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 、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 上,孟子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主张。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 现”,顺从人民的意志就是敬天。 相关链接: 1、王道、霸道与仁政学说。孟子首先明确提 出“王”与“霸”的政治概念,他认为 “以力服 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儒家倡导“以 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 治。孟子曰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 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冯友兰指出 :“盖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 。中国后来之政治哲学,皆将政治分为此二种。王 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 霸者则唯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已。”王道政治就是 仁政。所以孟子说:“以德行仁政者王。” 相关链接: 2、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 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 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 统治的一种策略。 (2)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 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 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疑难解析: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 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 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 ,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重义轻利思想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述:“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 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重义”对今天的精神 文明和道德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孟子思想的影响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唐代 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 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 大丈夫。 (二)荀子 1、基本主张:总结各学派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庞 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 (1)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 的命题。 要点点拨: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顺应规律,也就可以利 用规律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 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3)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 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 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 先有霸道。 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亲自到只讲 霸道的秦国去考察。他当着秦王的面,赞扬秦的 治安政绩和官吏的奉公守法。然后荀子劝其更上 一层楼,实行王道,但秦王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趣味阅读:荀子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 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 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 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 促进作用。 2、思想特点及影响: 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 ,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分析提示:荀子的思想虽然杂取百家,但思想 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所以历史上一直把荀子看作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 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关于人性问题,古来圣贤争论颇多,莫衷 一是,以上四位先贤对人性下的定义就各不相 同。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 个问题的? 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 孔、孟、荀、告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 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 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 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二、墨子与墨家 (一)墨家学派的组织: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战国时期鲁国的墨翟(历史上被称为“墨子”)墨 子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墨者团体 的领导人称巨子。墨子是第一个巨子。墨者的行动 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 (二)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注:“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主 张的“兼爱”是普遍的无等级的爱,是爱一切人。 ) 2、主张“尚贤 3、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三)墨家学派的地位变迁 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 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三、庄子与道家 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3、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注:庄子的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 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四、韩非与法家 (一)历史地位: (二)基本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历史观) (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注:历史学家一般把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特点 概括为“外儒内法” 战国秦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五、孙膑与兵家 孙膑都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受 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 他各家的思想。 1、生平: 2、军事思想: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他注意 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 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儒家) 古为今用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百家争鸣局面什么时候结束?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结束。 1.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 是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C 2.孟子“民为贵“的主张 A否定了君主制度 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D体现了当时民众的利益 C 3关于墨子的思想,正确的是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 “仁”完全一致 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 要求 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 视 B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名话体现 的思想观念主要是( ) A.重义轻利 B.人性本善 C.民贵君轻 D.尊王贱霸 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A D 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 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 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7. 对孔子“仁”的思想积极作用分析不 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 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波十五中三模数学试卷
- 乾县九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 红酒课件教学课件
- 宁河区学业测试数学试卷
- 湛江市徐闻县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4年石家庄市灵寿县中学选聘教师笔试真题
- 七年级满分数学试卷
- 广东省中医院海南医院招聘考试真题2024
- 2024年烟草四川公司招聘考试真题试卷及答案
- 青岛小学5年级数学试卷
- DB11∕T500-2024城市道路城市家具设置与管理规范
- 血液肿瘤基础知识
- 阳台封闭施工组织方案
- 北京地铁桥隧结构运维监测技术应用
- 充电桩工程施工方案方案
-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 生产车间7s管理成果汇报
- 新教师德育工作培训
- 代建管理制度
- 中蜂饲养管理与常见病防治
-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