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之争的理性思考.docx_第1页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之争的理性思考.docx_第2页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之争的理性思考.docx_第3页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之争的理性思考.docx_第4页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之争的理性思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之争的理性思考2009年11月两种转基因水稻获得我国农业部发放的安全证书,结果引起了国人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空前关注,并引发了一场争论。2010年3月1日名为“就要求立即停止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商业化生产问题致全国人大”的一封公开信,将有关“转基因”的论战推向白热化的境地。作为中国人每日三餐的主食,转基因食品到底是不是安全或能不能放心食用,成为悬在人们心头的一大疑问。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那么,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需要对围绕转基因所展开的争论双方的立场和依据的理由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分析。一、转基因食品的现状1、国际上的发展现状转基因食品诞生于20世纪70 - 80年代,对于转基因研究的技术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在国际上对于转基因的态度截然不同,一方以美国为代表,另一方以欧盟为代表。美国既是基因工程的发源地,也是转基因作物的诞生地和种植大国,历年都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一半以上。2006年,美国国内大豆有89%、棉花83%、玉米有61%都是转基因食品。还有一大批各种转基因作物和果树在大田试验中,商业化种植似乎指日可待了。虽然美国对于转基因作物已经大面积的种植了,但还是很小心谨慎的。例如转基因棉花就严格规定不得在佛罗里达南部和夏威夷种植,因为那里有棉花的野生近缘种的存在。而对于美国民众就不会像政府那样对转基因技术那么“情有独钟”了,在2002年夏天,就有100多个城市发生过反对转基因工程食品的示威游行。欧盟对待转基因作物一向态度谨慎。如瑞士、奥地利的消费团体反对进口销售转基因食品,认为转基因食品影响人体健康;欧洲有关政府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由于欧洲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危害健康和环境的担忧不断增长,欧盟从1998年4月起暂停批准在15个成员国经营新的转基因农产品。但是,2004年4月18日欧盟开始允许在市场上出售转基因食品,只是转基因成分超过一定比例的产品必须贴上标签,这被认为是欧盟在解除对转基因产品的禁令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我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工程院、农业部等部门就转基因植物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专家们认为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86年启动的“863”计划和近期批准的转基因专项计划,使我国在植物基因组和转基因研究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相对优势。资料显示我国在大田试验水平和商业化方面已位居世界第四。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批准了5项商业化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到了2000年上半年,我国进入中间试验的转基因作物达48项,而环境释放试验的转基因作物达到49项。据报道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世界第二位。我国首创将鱼的耐寒基因注入西红柿中,使得西红柿能在寒冷的冬天存活。在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正在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个。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供试微生物达31种,转基因鱼,禽类动物基因工程研究已达30余种。研究成功的两系杂交水稻已在粮食的增产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偏低的。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论1、支持方观点(1)遗传工程与传统育种是否有区别?支持方认为:转基因育种是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的延伸、发展和突破,它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相同在于都是对基因进行转移,不同是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实现更为精准、快速、可控的基因重组和转移,使定向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因而在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性状改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更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外观上水稻还是水稻,小麦还是小麦。而转移了鱼基因的西红柿并不会长出鱼的鳞片或是尾巴。若按照传统的食品检定标准进行检验,在营养成分、卫生标准等方面与传统作物没有明显的不同。要说基因变化,那传统育种造成基因变化的程度要远高于遗传工程育种。而且,转基因食物经过了比传统食物更为严格的安全检验,证明对人体无害,符合“实质等同性”原则。(即异曲同工之意)(2)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安全甲支持方认为:没有百分百安全的食物,即没有“零风险”的食物,传统食物处理不当也有毒性。如未成熟的马铃薯、青皮的西红柿、未完全加工熟的豆角都有毒,可这些方面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而且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是经过严格的程序进行检测,证明对人体是安全的。以我国批准的转基因bt水稻为例,安全性评价研究历时十年,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试验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某些食品安全评价的指标甚至要高于国际标准,证明转基因水稻和传统水稻一样,可以放心食用。转基因对人不会有任何危险,而且转基因的农产品比传统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生长优势,而且可以添加额外的营养物质或除去某些不良物质,从而给消费者带来益处。人们对于转基因只是心存疑虑,并没有确凿的事实能证明转基因食品就是不安全的,不能证明不安全的那就能说明它是安全的。(3)转基因粮食作物能否产业化?支持方观点:支持方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科技部农业科技司农业处处长王学勤等为代表,他们的言论概括为:推进转基因生物研究是大势所趋,国家投入了几个亿的重大专项在转基因,最终的目的就是产业化,转基因专项的设立非常必要,甚至设立得有点晚了。中国在转基因种植面积上原来居全球第四,现在掉到第六了,由于中间受到安全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发展步伐犹豫了一下才导致这一局面。并且转基因技术跟常规的杂交技术原理差不多。常规杂交技术转移的不是一个基因,而是很多基因,而转基因是很准确地转移某个基因,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转基因作物可以增加产量,并有助于缓解发展中国家的贫苦。但是没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种植转基因水稻。1/3或40%的水稻使用转基因水稻品种,将能节约农药使用,并完全控制虫灾严重地区的昆虫灾害爆发。2、反对方观点(1)传统的杂交育种在后代的选择中确实引进了大量的新的基因,但这种引进不过是相近种类之间的引进,即使是“远缘”杂交,它们之间也有亲缘关系。而转基因技术多数转的基因都来自与自己毫无关联的物种。况且在专利申请问题上,转基因生物是以新颖的物种来申请的,如果说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没有区别,那再去申请专利岂不是自相矛盾?由此看来转基因技术育种与传统育种方法根本不符合“等同实质性”原则。(2)目前所有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没有经过长期的毒性检测,现在人吃了不生病,不能保证以后不生病,也不能保证他是否会遗传给后代。转基因生物的功能可能发生了不可预知的变化,另外慢性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而转基因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显现。另外在美国已经发生过猪疫苗的转基因玉米污染人食用的玉米和大豆的事件,今后还存在形形色色的生物塑料、生物制药、生物燃料的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漂流流入人类的食物链的危险。虽然现有的科学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但也不能就证明它就是安全的,因而不能证明是安全的,就是不安全的,或是“不知是否安全”。(3)反方以绿色和平组织中国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罗媛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有任何一点不确定性,中国都不应该冲到最前面。就连积极推广转基因的美国也没有将主食批准转基因安全证书,中国科学家凭什么能拍着胸脯说转基因不存在任何风险呢?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是该技术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根本不可能逾越的障碍。历史告诉我们即使一些人在当初做一件事时是出自“好意”,但世事有些是“始料不及”的,有些恶果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出现,使人类产生了进一步的忧虑,要求有制度化的制衡。而且生命永远在演化,而人类对生命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对于不知道的东西就应该谨慎,生命规律一旦被打乱,后果不堪设想。同时环境科学家提出的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禁令是对科学界和社会负责任的方式。三、转基因食品前景转基因技术有着很广阔的前景,未来的转基因技术会尽可能的减少自身产生的一些副作用,导入外援基因的针对性更强,同时能够避免或减少转基因扩散到环境中去。现在的技术能够使某些作物延迟成熟,可以使蔬菜水果储存时间延长、减少损耗、提高效益。现在已经有一些延熟转基因作物研发成功准备上市。在杀虫方面也有了新思路,能够通过转基因作物自身产生的蛋白抑制剂,来抑制昆虫消化道蛋白质的分解吸收,使昆虫因为营养缺乏而死亡。在作物的性能方面它会赋予作物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比如进一步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冻、抗盐碱水平等。同时通过转基因技术为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而在继续努力。转基因技术还正在考虑如何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好处,应该生产出更营养、更可口、更方便、更便宜的新品种,这样消费者有可能才会为转基因食品买单。比如重新设计蛋白质,提高蛋白质的含量。这种技术已经在木薯和马铃薯身上取得成功,经测量在温室中,转基因品种比常规品种作物块茎蛋白质含量增加35% - 40%,并且必须的氨基酸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转基因食品还可以产生一种“另类”的糖将会被消费者欢迎。过量糖的摄入会造成人体肥胖,各种疾病也会接踵而至。而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把自然界的一种果聚糖(热量低,有甜味)聚合酶的基因导入甜菜,让植物自身合成更多的果聚糖,有糖的口感又不会发胖。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有望放心大胆的享用低热量的甜食,而不必担心体重过度增加。当然脂肪也是科学家要改造的对象,还有人为的增加作物的微量元素的含量等。本文认为:转基因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方面是大势所趋,只所以发展的步履维艰,笔者赞同“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了解”这个观点。一项新的技术出现,由于不了解,往往会给它戴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一篇题为转基因食品有害难找证据的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对人不会有任何危险,而且转基因的农产品比传统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生长优势,而且可以添加额外的营养物质或除去某些不良物质,从而给消费者带来益处。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转基因生物的功能可能发生了不可预知的变化,另外慢性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而转基因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显现。但目前都还找不到直接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转基因食品就一定会危害健康。无论是“马铃薯事件”、“BT基因玉米事件”,还是欧美对转基因食品的莫衷一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自然还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但是,截至目前为止,科学界尚未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定论。一般而言,对某种物质安全性检测的指标主要包括急、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等。从目前国际上(特别是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尚未发现人们食用转基因食品后有什么不良反应。尽管如此,在科学上,对一种没有表现短期毒性和安全问题的食品,如果怀疑其可能存在隐患,则必须观察其远期毒性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