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综合计算技巧(提高)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综合计算技巧(提高)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综合计算技巧(提高)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综合计算技巧(提高)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综合计算技巧(提高)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总复习:综合计算技巧(提高)【考纲要求】1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常见类型并能综合运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等。2了解化学计算的一些方法:图像表格分析法、差量法、极值法、守恒法等。【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的计算运用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常用的计算公式(以化合物AmBn为例)(1)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 + B的相对原子质量n(2)A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A、B元素的质量比:(4)A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AmBn)的质量A元素的质量分数(5)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2.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根据题意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3)根据题意找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4)按正确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计算未知数的值。(5)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后,简明地写出答案。3.有关溶液的计算:(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3)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类型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会换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的有关换算。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要点诠释】1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的“”表示相加,而不表示相乘。2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若遇到不纯物时,应先把不纯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质量。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度=不纯物质的质量(1 杂质的质量分数)3.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稀释(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考点二、化学计算的一些方法1公式法公式法是指直接根据化学概念、原理、定律总结归纳出来的有关计算公式进行解题的方法。如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直接计算。2关系式法关系式法是根基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所包含的各种比例关系,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式,直接列出比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这种方法抓住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建立关系式,化繁为简,减少计算误差,也是中考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方法。3差量法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发生的变化,找出质量形成差量的原因,列出比例求解。4守恒法所谓守恒就是以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混合物中的质量比例守恒等,作为依据,寻求解题的基本思路。5平均值法在解决混合物的计算中,根据计算的需要,取两个极限,分析极限间的平均值,或由平均值分析两个极限的取值。6分析法(化归转化)(高清课堂中考总复习综合计算技巧二、6)中考化学试题中大部分综合计算题是把一些基本计算与一些变化有机结合。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必须用正确简捷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把一个综合复杂的化学问题分成最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找打解题方案,这种方法叫分析法。如试题中的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分析。【要点诠释】1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体积差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于这种比例关系,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2图像题分析需抓住:(1)一线:趋势。(2)二标:横、纵坐标含义。(3)三点:起点、拐点、终点。3表格题分析需抓住:(1)计算出相邻两次实验之间的差量,观察规律,找出恰好完全反应的位置(必要时可以数形结合)。(2)找出或计算出实验起始时物质的相关量(即第0次实验的数据)。(3)根据质量守恒,可将数据转化为生成气体或沉淀(即纯净物)的质量,从而更易于发现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并进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化学综合计算的应用1. 将10.6g某固体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4.4gCO2,若混合物由MgCO3、Na2CO3、CaCO3和K2CO3中的三种物质组成,则该混合物组成不可能的是( )ANa2CO3、CaCO3和K2CO3BMgCO3、Na2CO3和CaCO3CMgCO3、Na2CO3和K2CO3DMgCO3、CaCO3和K2CO3【思路点拨】我们可以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即假设4.4gCO2全部由混合物中的某一物质生成。【答案】 B【解析】假设4.4gCO2全部由混合物中的某一物质生成,因此MgCO3、Na2CO3、CaCO3和K2CO3反应生成4.4gCO2分别需要8.4g、10.6g、10g、13.8g。A组混合物质量范围为10g13.8g,B组混合物质量范围为8.4g10.6g,C组混合物质量范围为8.4g13.8g,D组混合物质量范围为8.4g13.8g,因此只有B组不符合题意。【总结升华】极端假设法就是假设复杂的问题处于某一个或某两个极端的状态,并站在极端假设的角度分析问题,求出一个机制,推出未知量的值,或求出两个极值,确定位置的范围,从而是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主要作用:(1)用极值法确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用极值法确定物质的成分;(3)用极值法确定物质的质量;(4)用极值法确定杂质的成分。2.将H2缓慢的通入盛有20gCuO的试管中,加热使其反应,过一会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求生成的铜的质量?【思路点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题目中所给的数据20g和19.2g都不是纯物质的质量,因此都不能直接带入进行计算。由于固体物质的减少量为20g-19.2g=0.8g,即氢气从氧化铜中夺走的氧元素的质量。【答案】 设生成铜的质量为x。CuO+H2 Cu +H2O 固体质量减少 80 64 16 x 20g-19.2g=0.8g x=3.2g答:生成铜的质量为3.2g。【解析】由于固体物质的减少量为20g-19.2g=0.8g,即氢气从氧化铜中夺走的氧元素的质量。设生成铜的质量为x。CuO+H2 Cu +H2O 固体质量减少 80 64 16 x 20g-19.2g=0.8g x=3.2g答:生成铜的质量为3.2g。【总结升华】差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一种简捷而快速的解题方法。利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差量与某些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差量做为解题的突破口。一般来说,只要已知条件中告知物质的质量差(或体积差等),就可以运用差量法进行解题。3.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_g。【思路点拨】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求出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可以根据沉淀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出氯化钠的质量,再结合碳酸钠和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求出钠元素的质量。【答案】 9.2【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题给的数据可以知道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22.3g+100.0g+86.1g-198.4g=10.0g,所以可以据此进行求算。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Na2CO3+CaCl2CaCO3+2NaCl106 100x 10.0g,解得:x=10.6g。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2.3g-10.6g=11.7g;所以在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10.6g100%+11.7g100%=4.6g+4.6g=9.2g。【总结升华】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在解答时要注意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得出计算所必须的已知量,然后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同时要学会求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4. ( 通辽)为测定某粉末状黄铜(即Cu-Zn合金)样品中铜锌的组成,某同学取样品9.75g放入烧杯中,再取40g稀盐酸溶液分四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如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加稀盐酸的质量(g)10101010剩余固体质量(g)9.108.457.807.80(1)9.75g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_7.8g;(2)第_三次恰好完全反应;(3)计算所用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思路点拨】(1)根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铜排在氢后,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故发生反应的是锌,减少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从第三次与第四次加酸后固体质量不变可得铜的质量;(2)由题目可知:每加入10g盐酸可消耗锌的质量为9.75g-9.1g=0.65g,据此分析恰好反应的次数即可;(3)第二次反应消耗锌的质量=9.10g-8.45g=0.65g,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所加10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由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求出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 (1)7.8 (2)三(3)根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铜排在氢后,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故发生反应的是锌,减少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由题目可知:每10g盐酸反应消耗锌的质量是0.65g,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 + 2HClZnCl2+H2 65 730.65g x,x=0.73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答: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7.3%。【解析】(1)由第三次和第四次剩余固体质量相等可知,剩余的7.8g固体即为样品中铜的质量,故第三次实验结束时样品中的锌就已完全反应;(2)由于第一次加入10g盐酸固体减少的质量是9.75g-9.1g=0.65g,所以可知到第三次时30g盐酸恰好能反应掉样品中的锌;(3)根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铜排在氢后,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故发生反应的是锌,减少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由题目可知:每10g盐酸反应消耗锌的质量是0.65g,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 + 2HClZnCl2+H2 65 730.65g x,x=0.73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答: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7.3%。【总结升华】根据所给的实验数据分析每次加入10g稀盐酸固体剩余物质量的变化,可对反应进行的情况进行判断,并明确参加反应的是固体中的锌,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 ( 梧州)取23.44g质量分数为16%的Ba(NO3)2溶液于烧杯中,逐渐加入K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BaCO3沉淀的质量与加入K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1)当加入30.5gK2CO3溶液时,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_3.94g。(2)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思路点拨】(1)根据图象可直接看出,当加入30.5gK2CO3溶液时,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3.94g,据此分析;(2)A点时碳酸钾与硝酸钡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是硝酸钾溶液,根据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3.94g和化学方程式K2CO3+Ba(NO3)2BaCO3+2KNO3求出生成的硝酸钾的质量。【答案】 3.94 8.08%【解析】(1)根据图象可直接看出,当加入30.5gK2CO3溶液时,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3.94g。(2)A点时碳酸钾与硝酸钡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是硝酸钾溶液设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K2CO3+Ba(NO3)2BaCO3+2KNO3 197 202 3.94g x,解得x=4.04g。所以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8.08%。【总结升华】图像题分析需抓住:(1)一线:趋势。(2)二标:横、纵坐标含义。(3)三点:起点、拐点(恰好反应)、终点。举一反三:【变式1】在O2和S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该混合气体中O2与SO2的质量比为A13 B14 C15 D21【答案】 B【解析】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硫元素的质量分数=1-60%=40%,由于SO2中S:O=32:(162)=1:1,则SO2中氧的质量分数=40%,因此O2与SO2的质量比=(1-40%-40%):(40%+40%)=1:4。【变式2】25时,有140g含有A物质的溶液,若将该溶液蒸发掉40g水或加入10g固体A(温度不变),溶液均刚好达到饱和,则原溶液中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答案】 14.3%【解析】设原溶液中A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根据题意:,解得x=14.3%。【变式3】( 荆门)随机取一定量的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分次加入等质量的同一稀硫酸。实验过程中有关物质的用量及质量测定记录如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35g35g35g35g剩余固体的质量8.6g7.4g6.2g5.6g请回答下列问题:(1)随机所取镁粉和铜粉混合物的质量为_9.8g;(2)实验操作结束后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 (3)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 (4)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要有解答过程,结果精确到0.01g)?【答案】(1)9.8 (2)MgSO4、H2SO4 (3)14%(4)设镁粉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Mg+H2SO4 MgSO4 +H224 29.8g-5.6g y,y=0.35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35g4+9.8g-5.6g-0.35g143.85g。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43.85g。【解析】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镁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能,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前三次实验固体质量的减少量是相同的,而第四次的固体减少量比前三次少,说明第四次实验中镁已经完全反应,所以不能用第四次和第三次实验固体质量的差值来计算。(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35g稀硫酸完全反应能反应掉金属镁的质量为:8.6g-7.4g=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