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ppt_第1页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ppt_第2页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ppt_第3页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ppt_第4页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概要 n(一)本书写作的基本情况 n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 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n19世纪70年代以降,人类学、考古学取得突破性成 就,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原 始社会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绝好契机。 n马克思在1879-1882年间,阅读并细致地摘录了5本 笔记,记载了他对于各种形式的原始公社结构及 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 n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 稿时,发现马克思对摩尔根的著作古代 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 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 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此书于1884年3-5月 用德文写成,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 其后被翻译成法、俄、英、日、中等多种 文字,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n原书的副标题是“就路易亨摩尔根的研究 成果而作”,是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阐述 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提出由于劳动生产力 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 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 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 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 制支配。 n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社会的 研究,补充他本人对古代罗马、希腊和日 耳曼人社会的研究材料,论述了人类早期 原始社会阶段和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形成的 历史,后来科学考古的发现也证明了恩格 斯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 n(二)摩尔根其人 n摩尔根(1818-1881),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史 学家。早年对印第安人社会产生浓厚兴趣,为维护 他们的生存权利而多方奔走。 n1851年,发表易洛魁联盟一书,以联盟的组织 结构为主题,全面描述了易洛魁人的氏族社会,包 括历史、语言、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家庭婚姻、 习俗和宗教。本书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 一部科学著作。 n1871年,发表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系统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概述了 家庭的发展史:人类从杂交状态经过血缘 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父权家 庭而达到一夫一妻制家庭。 n推翻了先前的历史学家们认为一夫一妻制 家庭自古就有、并且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 本单位的理论。 n1877年,摩尔根发表主要著作古代社会 ,阐述了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经野蛮时代 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说明人类社会从 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原始社会发 展到阶级社会,并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 灭亡而发展到下一个更高的社会阶段。 n摩尔根“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 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 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恩格斯) n但是对恩格斯的有些论点也有争议,恩格 斯描述了人类社会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 过渡,波伏娃认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存在 过什么“母权制”,女人在人类历史上从来 也没有过权力。母系氏族社会时还不存在 私有财产,女人对男人没有权力,当时男 人是非常自由的,只是不承担抚养子女的 义务,所以才形成了母系氏族社会。 二、个体家庭的起源 n恩格斯完全采用摩尔根的婚姻家族史分期法,并 赞同摩尔根的观点:婚姻家族产生之前有一个“杂 交”阶段,即以群为单位,只讲男女,不分辈分, 具有明显的动物属性。 n“按照摩尔根的意见,从这种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 状态中,大概很早就发展出了以下几种家族形式” ,即人类婚姻家族四个形态及其发展序列: 1、血缘婚家族 n血缘婚又称“血族婚”或“血缘家庭”,指同一 血缘家族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但禁止不 同辈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n恩格斯说: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辈分来划 分的,在家族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与祖母, 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 也是如此;同样的,后者的子女,即同胞兄 弟姐妹及表兄弟、堂兄弟姐妹都互为夫妻。 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n血缘婚形成的群落是血缘家族,在血缘家族 阶段,还没有产生氏族,是原始群向氏族公 社过渡时期的婚姻家庭形态之一。 n这种婚姻形态最原始,大概产生于蒙昧时代 直立时期的猿人,当时还未有性别分工,狩 猎采集结合于一体,生产活动按年龄分群进 行,一群人在一起生产和生活,是群内通婚 的必然条件。 n这种婚姻的典型式样是:一群兄弟与一群姐妹之 间互为共夫或共妻,子女自然为集群共有,子女 则“知母不知父”。男人过着多妻生活,同样女人 也过着多夫生活。 n关于血缘婚,中国古代文献里的诸多记载,如唐 末李冗独异志记录的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 妻的传说,就是血缘婚的一个例子。可见,血缘 婚是由久远而漫长的杂婚制迈向伙婚制的一个过 渡,是伙婚的低级阶段。 n它形成于文字出现之前的若干万年,不可能有关于 血缘婚形成的文字记载,考古材料也很难直接说明 血缘婚是怎样形成的。 n恩格斯根据夏威夷的亲属制度,充分肯定了这种婚 姻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由于这种婚姻形式是 近亲婚配、近亲繁殖,后代易有遗传病,随着自然 选择的作用逐步为人类所认识,并逐步为人类所否 定。 n中国的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 血亲禁止结婚。 2、普那路亚家庭(punalua) n原始社会群婚家庭形式之一,旧石器晚期 。它从血缘家庭发展而来。“普那路亚”系 夏威夷语punalua的音译,意即“亲密的朋友 ”或“亲密的伙伴”。“普那路亚家庭”由摩尔 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实 行外婚制的群婚家庭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的一种婚姻家庭形式。 n普那路亚家庭的特点是,若干同胞的、旁 系的或血统较远的一群姐妹,与其他集团 的一群男子互相集体通婚,丈夫们互称“普 那路亚”;同样,若干同胞的、旁系的或血 统较远的一群兄弟,与其他集团的一群女 子互相集体通婚,妻子们也互称“普那路亚 ”。由这种婚姻关系产生的家庭形式,称为 普那路亚家庭。但双方都排除了自己的同 胞兄弟和同胞姐妹。 n在这种家庭中,由于进行非固定对偶的群 婚,必然是男子多妻,女子多夫。子女只 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制度即由普那路 亚家庭发展而来。 n表亲婚习俗 n普那路亚家庭是摩尔根家庭史学说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唯一可以用来 说明氏族起源的最典型的群婚家庭形态。然 而,近百年来,普那路亚家庭如同血缘家庭 一样,遭到了国内外学术界部分人的责难, 认为它“是一种名称的误用”,是摩尔根学说 的“糟粕”,要予以剔除。 n人类从前是否存在过普那路亚家庭的问题, 要用历史事实加以检验,不应轻率地作出否 定的结论。 3、对偶家庭(Pairing Family) n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 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新石器时期,不同氏族 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 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 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 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从多偶婚( 伙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形式;所生子女属母 亲所有。 n在群婚制度下,或更早时候,一个男子在 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对于这个女 子来讲也是她的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 随着氏族日益发达,排除了“兄弟”、“姊妹” 之间的婚姻,以及氏族内部禁止血缘亲属 结婚,使家庭形式更加发展了。 n对偶婚特点是:结合短暂而不牢固,男女 双方仍分别属于自的氏族,没有独占和固 定的同居生活,也没有独立的庭经济,婚 姻关系很容易由任何一方所撕破。 n“对偶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交 替时期,大部分是在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只有个别地方是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这 是野蛮时代特有的家庭形式。”就是说,它 是野蛮时代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占主导地 位的婚姻家庭形式。 n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偶家庭也不断发展。起 初,双方都住在自己母亲的氏族中,通常由丈夫到 女家拜访妻子,或双方到专为他们建筑的公房中去 过夫妻生活,即所谓“望门居”;随着母系氏族发展 到繁荣期,氏族分裂为母系大家庭,丈夫便迁到妻 子家中居住(从妻居);至父系氏族制初期,妻方 居住形式则为夫方居住制所代替。 n对偶家庭的发展,从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只知其母不 知其父,发展到知母又知父,为后来的父系氏族和 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这是人类婚姻 家庭史上的又一进步。 4、一夫一妻制家庭 n基础是一男一女的婚姻,并排斥与外人同居 ;后者成为这种制度的根本要素。它是建立 在丈夫的统治基础上的,男子获得经济支配 权,从夫居;其明显的目的是生育确凿无疑 地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确定出自一定的父 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 继承人的资格继承其父的财产。 n与对偶制的不同:婚姻关系要牢固得多,这 种关系不能由双方随意解除。但由于是父系 氏族发展的产物,在初期,只有丈夫可以解 除婚姻,破坏夫妻忠诚是丈夫的权利。 n这是文明社会的家庭,它基本上是近代的产 物。这种家庭形态还建立了一套独立的亲属 制度。 n一夫一妻制的出现,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而是 为了保存和继承私有财产而产生的,是私有制对 原始公有制的胜利。 n恩格斯预见,社会制度经过根本变革,生产资料 转归社会所有,从而消灭了一定数量的妇女为金 钱而献身的必要性;但一夫一妻制不会终止其存 在。妇女脱离了狭小的家庭范围,重新回到公共 劳动中去,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经济单位,妇 女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n人口学上对国家中的男女性别比,通常以每 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n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性别比例失衡最严重、持 续时间最长的国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 据(2011)为105(男):100(女)。但许多 人认为117:100。与正常值104-107有严重偏离 。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出 生性别比甚至超过130。 n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数据,中国男性人 口70079万人,女性66703万人,男性比女性 多3376万。 n人口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会有3000 万到4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妻可娶 ,成为全球最大的“光棍之国”。 n世界上最缺男性的国家是波罗的海沿岸的 拉脱维亚,女性比男性多17%。俄罗斯男女 比例失衡也非常严重,为1000:1147,城市男 女比例甚至达到1000:1167。男性6700多万, 女性7700多万,相差1000万。 n在俄罗斯,一本名为如何嫁给外国人 的书正在热销。无数俄罗斯美女,正在向 全世界的青年男性招手。 n中国的性现象 n当代的家庭结构与习俗比较:四川与山东 三、私有制的起源 n母系氏族社会使用石器工具,以采集狩猎为业,在 大家族内实行集体劳动,集体享有,共同制作的东 西都是共同财产。还没有驯养动物,土地尚未得到 利用,只有性别分工,“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 是家里的主人”。 n部落间的战争多属血族复仇,俘虏或放或杀,还无 利可图。但到了野蛮时代中期阶段(新石器时代) ,氏族社会的共产制经济内部开始发生趋向财产私 有的转化。主要表现为: n1、生活资料的私有 n生活资料私有制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 身利益,是每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 。 n生活资料私有制制约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 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即生活资料私有 制对当代社会的制约具有普通性、决定性 。 n2、动物驯养业的产生。导致: n第一,由大家族集体狩猎变为对偶家庭(后为个体 家庭)饲养和看管牲畜,牲畜逐渐变为家庭的私产 。 n第二,原先从事采集的妇孺也逐渐放弃采集,转为 饲养牲畜和家务劳动。 n第三,由于牲畜迅速繁殖,需要更多人看管,人们 遂以俘虏为奴,补充驯养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n第四,可以生产食用后有余的肉、皮、毛等生活资 料,促进游牧部落与非游牧部落的交换。 n“家”的涵义 n3、耕地私有 n起源指出:“耕地仍然是部落的财产, 最初是交给氏族使用,后来由氏族交给家庭 公社使用,最后交给个人使用;他们对耕地 或许有一定的占有权,但是没有更多的权利 。” n此处的占有权即使用权,当时个人还没有耕 地所有权,只有取消耕地定期重新分配之后 ,耕地才由氏族公有变成各个家庭的私有财 产。 n4、交换 n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被视为财产的东西渐次 增多,每当一种东西被人们认定为财产时, 它便属于私有物,由使用权递升为所有权, 向私人所有制全面发展。在财产私有制形成 过程中,继承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初 由氏族继承、而后由大家族(宗族)继承, 最后才由家庭的子女继承。 四、国家的起源 n“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 食,帝力于我有何哉!” n国家:“君权神授”“社会契约”“阶级国 家” n战争、水利、灾害 n1、雅典国家的形成 n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阶级社会的条件下 ,直接从氏族内部制度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世界上多数民族(包括中国)的国家起 源都属于这一类型。 n在氏族内部,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工业 和商业的分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分工,造 成了各个氏族的杂居,引起了居民新的划 分,即不是按氏族而是按每个人的活动类 型来划分。这样,氏族之间的明确界限消 失了,氏族机关的作用也随之消失。代替 它的是中央机构来管理事务,并迅速地把 过去的希腊部落联合为一个统一的部族。 n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希腊部族又分化为富 有者、农民和手工业者。富有者担任着执行 公共权力的职务,并逐渐成为世袭的、享有 特权的阶级。他们手中掌握了大量畜群和货 币,占有的奴隶人数也越来越多。于是,阶 级对立日益尖锐。为了对付贫民反抗和防御 外来侵犯,起初建立军事组织,继之建立暴 力机关(雅典城邦制)。 n2、罗马国家的形成 n罗马国家也是从罗马人父系氏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前 7-前6世纪,在生产力发展、地区扩大和人口增加的条件下, 整个“罗马人民”形成三部分: n(1)出身于氏族上层的“贵族阶层”,拥有大量私有财产, 属于“被保护人”; n(2)广大氏族民日益贫困,依附贵族,平时为其劳役,战 时出征,是贵族的“被保护人”; n(3)第三种人是外族人,他们是自由人,是“平民阶层”。 可占有地产和经商,要缴纳捐税、服兵役等,但不能做官, 不能参加人民大会,也不能参与分配征服得来的土地等,没 有权利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数不断增加, 受过军事训练,并有武装,手中掌握商业和工业财富。 n氏族民和平民与贵族对立严重,平民与贵 族的对立尤为严重,斗争激烈,导致了氏 族制度的崩溃。平民在斗争中获得胜利, 产生了公共权力机关。这种公共权力机关 是以地区的划分和财产的差别为基础的真 正的国家制度(罗马共和国)。 n3、德意志人国家的产生 n民族大迁徙时代,德意志人曾是父系氏族 社会,有部落和部落联盟组织,但还未发 展为国家。德意志人同罗马人进行了长达 300年的战争,在征服罗马帝国之后,在其“ 废墟”上改造自己原有的氏族机关并设置一 些新的机关而建立国家(封建领主制)。 n日耳曼国家的建立是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实 现的。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发生危机,帝 国内部发生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外部遭 到包括处于野蛮时期高级阶段的日耳曼人在 内的外族的进攻,罗马帝国崩溃。 n当日耳曼部族占领了罗马帝国2/3的领土时, 就把这些土地分配给各个部落、氏族,在氏 族内部又按照家庭分配土地。但森林和牧场 仍是公有财产,不进行分配。 n日耳曼人作为胜利者与罗马人杂居,这样, 以前部族间的血统性质的联系逐渐被地域性 质的联系代替。日耳曼部族要实现战胜者对 被征服者的统治,就要建立一种能够巩固日 耳曼征服者统治的公共权力机关。这样,过 去的罗马帝国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变成了日 耳曼的权力机关,日耳曼国家建立起来了。 n“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确 切地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 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 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法摆脱这些对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