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说课稿南丰职业中专 李晓宁一、教材分析、教材特点:苏轼的赤壁赋一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赤壁赋属教读课,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本课用三课时教读。第一课时要指导诵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感情变化和情、景、理的融合;第二课时则深入探讨、加深理解,进一步体会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魅力,品味语言之美,品鉴技巧之美。像赤壁赋这样重要的篇章还要用第三课时进行拓展阅读。这是第一课时的说课稿。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本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鉴于以上的分析及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课文,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情感与态度目标: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本文景、情、理的完美融合。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三说教法设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依据构思教学过程。1、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在教改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考虑到,教学进行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的,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2、 重视诵读感悟。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四、学法指导:让学生读读、议议,合作探究这篇散文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品读文章的情志和意趣?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附带说明一句,“因学定教”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原则,无论预先设计的流程如何完整,在课堂上还是要尊重学生思维变化,教师应随机应变,只要不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可以。五、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诗人卞之琳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几句小诗,既写景、抒情又蕴涵辨证的哲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看看他是如何将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文中情感变化。听课文录音,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学生自由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感情思路。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文章体现的情感变化过程。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就自然进入下一环节。第三环节:互动、合作、探究,研读(重点、难点)。那么,刚才我们说到的文中前后两“乐”相同吗?如果不一样,那是怎样变化而来的呢?这一教学缺口是为了通过师生共同研讨来解读课文,学生各抒己见,并读出文章原句加以证明,让学生读文段,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师生共同体悟:第一节中,作者写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无边,一路乐景。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全体女生读)第二节中写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中,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学生齐读、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相互借鉴、争辩、质疑,小结,悲的是:无枝可依、英雄安在、人生无常。第四节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还借用导入时卞之琳的断章引导探究性阅读,体会“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在研读中完成如下板书)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第四环节:迁移拓展:学者林语堂对苏轼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人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此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设计此题,也正体现了新教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改精神。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苏轼人格的理解不满足于从字句表象中寻找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就如有位学生说的:“苏轼仿佛在对我们告白我虽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由学生用自己眼光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六、说板书设计:这节课板书的设计我力求突出学习的重点, 因此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体现出本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可感的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作者的思路,又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文章情、景、理交融的特点。综观这一课的教学, 我跳出按部就班式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而是把读、说、品、评融为一体,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复习题及答案一
- 海滩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疗器械公司招聘销售代表笔试模拟题与面试技巧
- 2025年市场营销部销售代表招聘面试题集
- 2025年裂解反应工程实践技能考核题库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预测试题与标准答案
- 2025年企业碳排放管理与减排技术中级模拟题集及答案
- 2025年网络安全工程师面试题库及答题技巧指南
- 2025年心理咨询服务技能培训与考核标准
- 2026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八中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箱式快装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规程》
- 固态电池成本控制-全面剖析
- 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
- 船舶锚泊与系泊系统
- 《企业财务舞弊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9000字
- 医院感染的疾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 《食源性疾病与营养健康》课件
- 《视觉检测》课件
- 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课件
- 2024少儿体适能培训
-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成果展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