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职业中专作者姓名:邱 霞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的音义。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3、欣赏充满诗意的故都之秋,领悟作者深沉的情感。4、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衬托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景状物,体会情景 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如何结合时代特征,明白作者心境,理解文章的感情(深远幽思中的孤独)。教学思路: 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1. 以语言鉴赏为突破口。2. 重视诵读美读。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 设疑讨论4. 重点品读“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两段,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融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内容:1、学生集体、个性朗诵,教师范读,了解、品位作者的语言魅力。2、整体感知,合作学习。先学习开头和结尾(因写法相同),后学习课文中心:五幅秋景图;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手段:探究与拓展,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秋天,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否则又怎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呢?从故到今,关于“秋” 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名句数不胜数。那同学们能否举出几例?(多多益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这些诗句的共同特征都是景情交融,借秋景抒发自己的心情。那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去领略吧。二、 走近作者及本文背景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略提及沉沦中的“零余者”,并与俄罗斯作家笔下“多余人”作比较)1934年7月,这个时候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 题解“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眷念之意。“秋”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昭示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四、教学过程结构(一)、整体感知1、朗诵课文,思考两个问题: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本文写景集中在哪几段,重点写了些什么?F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写景集中在37段,重点写秋天的“味”。 2、分析1、2自然段,完成表格秋特征感受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想饱尝一尝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F1、2自然段为文章总起部分: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依恋。那本文其他地方还用了这 样的手法吗?(最后一部分1314自然段)3、分析1314自然段,上面提到其也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但是否全部相同,谁来分析一下?F不同之处:与前文呼应,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两者的不同:本体: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相似点:秋味黄酒 之与 白干 不烈稀饭 之与 馍馍 不浓鲈鱼 之与 大蟹 寡味黄犬 之与 骆驼 少形喻体: 通过对比、比喻,突现了北国之秋的可爱、可恋,此描述可以说是不惜笔墨的。作者深爱着故都的秋,他甚至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秋的身影,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作者心中对秋的深爱。(二)、主体部分五幅秋景图,主要写了什么景物?突现了秋的什么?(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秋味:1、秋色: (1)“小院清晨” 清 (2)“槐树落蕊” 静 2、秋声: (3)“秋蝉残声” 悲凉(4)“闲话秋雨”(5)“秋果奇景” 赞美秋【学生听读】师:“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那么这种“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生:“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词)师:清、静是客观的实景,悲观是主观的情感。师: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在哪些段落进行了集中的描写?【学生自读,附带任务】(引导学生概括出五幅图画)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残声;闲话秋雨;秋果奇景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生:诵读。 师: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 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 师: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 师: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冷清,孤独。 师: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 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 师: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呢?为什么? 生: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师:分析得不错。(三)、问题探究 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下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揣摩点: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F 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 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 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的合辙而美妙,“倒来得正好”。 2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揣摩点:从这秋晨一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F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揣摩点: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F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观,是“秋风扫落叶”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铺得满地”的落蕊的存在,读之仿佛有亲临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中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4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揣摩点:对于这“衰弱的残声”的秋蝉,作者称之为“家虫”为何意?) F 一方面作者认为秋蝉的残声,是北平的特产,点明在烘托北国秋意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到处都能听见它们的啼唱,说明了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中的主角,因而称之为“家虫”,另一方面,把秋蝉当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也暗合了作者的内心对它的喜爱之情。对北国秋声中这一“高音”的情有独钟。 5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F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F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7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F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8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F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去感知了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感受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下一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五)布置作业(仿写)即使是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设施维护与管理合同签订全流程指南
- 私下股权转让与目标公司市场营销合作协议
- 二手商业地产买卖合同模板含租赁合同续签约定
- 张小娴作品创作特点
- 花朵女孩动漫课件
- 碱基互补配对课件
- 中班糊涂医生课件
- 乳房解剖结构
- 模拟技术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 农业银行2025平凉市秋招无领导模拟题角色攻略
- 股权转让担保责任及权益保护合同
- 2025医院防控试题及答案
- 禁毒办案知识培训课件
- 物业收费知识培训
- 专题22.6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校园“1530”安全教育记录表
-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课件
- 2025-2026学年译林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初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试卷及答案
- 2025年N1叉车司机模拟考试1000题及答案
- 微循环障碍与健康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