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蔡仪审美价值观研究蔡仪(19061992)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学部,于19291937年留学日本,先后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1931年发表历史小说先知,开始用“蔡仪”作笔名。1941年以后他一直致力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新艺术论、新美学、西方美学史概观、中国古代美学概观、美的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美学论著初编、马克思哲学美学思想研究等。还主编高等学校教材文学概论和美学原理,主编美学论丛、美学评林等刊物。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蔡仪参加国内美学论争,他是我国较早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美学诸问题的学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自成一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他自觉地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系统地解释人类审美现象,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审美价值理论,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用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这在当时的学术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节 蔡仪审美价值观发生论蔡仪的美学思想独成一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蔡仪的美学被一致认为是机械的旧唯物主义美学,现在看来,这是对蔡仪美学理论的误解,其实,蔡仪的美学理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文本,尤其是他的审美价值观更是独具特色。他的审美价值观是在对西方美论思想的借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对西方美论的借鉴(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其的影响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被蔡仪用来阐释他关于社会美的问题。他说:“生产关系不仅决定人们怎样生产劳动,怎样分配物质财富,而且也决定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他们的基本精神状态,决定着他们怎样对待自己,又怎样对待别人。总之,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性格、感情、行为、语言,也就决定着社会的美与丑。”(社会美蔡仪主编,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年。P20)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美与丑的问题是蔡仪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是其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自觉接受。在他看来,社会美问题应该由根本的生产关系来决定,研究社会美问题就应该“站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际生活,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社会美P19)从这里看来,蔡仪把社会美的问题放在了唯物主义的视角下来研究是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借鉴,或者说是对其的自觉接受,可见,马克思唯物史观对蔡仪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二)、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借鉴蔡仪的审美价值观思想中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多少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启示。在蔡仪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有关于美的本质的暗示。他说:“首先我们还是不得不说及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曾说美是调和、对称或变化的统一;但是他在所著诗学一书里论诗时,认为诗固然摹写自然,但不是徒事抄袭自然。而是从自然的特殊的现象之中,概括其普遍的东西。他认为诗和历史的不同,不在于用韵不用韵,而在于历史只是记载已有的个别的事实,诗则描写可能有的普遍的事实。这种思想,无论怎样朴素或不充分,但是最先也最正确地突入了美学上的中心问题,即所谓美的本质的问题。”(美学论著初编(上册)蔡仪,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P238239)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在论述诗与历史的不同的问题上显露了美的本质的问题。他还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领会到了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就是说,诗是通过特殊的个别的东西以具现普遍的一般的东西的;所以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是次要的,从属的,而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是根本的,决定的。于是全体说来,诗所要描写的就是我们的所谓典型,所以他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诗是描写典型,或者创造典型。我们可以知道,典型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典型便是美,事物的典型性便是美的本质。”(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39)他认为,诗人描写的事物就是典型,诗的创作目的即是创造美,那么典型的就是美的,因此“事物的典型性便是美的本质”。可见,蔡仪关于美的本质是事物的典型性理论是从亚里士多德有关美的理论中得到的一点启示与借鉴。(三)、对康德美论的批判与继承 蔡仪的审美价值论中有关美的本质问题还有一些是对康德美论的批判与继承。在他看来,康德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因为他哲学思想的陷于观念论,和他美学思想的从美感考察出发,所以他的美学思想体系是混乱而错误的;另一方面是他还没有完全抹杀美的事实,虽然是由美感去规定美,却还透露着关于美的本质的暗示。”(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0)蔡仪认为康德的美学思想之所以陷于观念论是因为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他的美学思想从“美感考察出发”,但是康德的从美感出发来研究美的问题又有着对于美的本质的暗示,那么这暗示是什么呢?蔡仪认为,要从康德的“从属美”范畴上来看,他说康德“认为美不是由悟性去把握,而是想象力和悟性是自由的心意状态之下,引起的愉快的感情。他认为这是纯粹的美,称之为自由美。但是他又曾认为在对象被观察时,要以种类的概念为前提,要以种类的概念来补足,然后才能作美的判断,引起愉快的感情。这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是从属于种类的概念的,不是自由美,他称之为从属美。”(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0)蔡仪认为,这种“从属美”如果从客观对象方面来进行考察的话,“就是客观的事物显著地具备着种类的属性条件。也就是说,客观的个别的事物明显地表现着它的种类的属性条件,这个别的事物便是美的。”(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0241)最后,蔡仪总结说康德的这个“从属美”就是他所说的“典型”。可见,蔡仪是批判的继承了康德的有关“从属美”的范畴,并进而从客观对象方面来考察它,最终把它归为“典型”的范畴,这也就是有关美的本质的问题。 (四)、对黑格尔美论的借鉴蔡仪说:“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也包含着关于美的天才的卓见。”(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2)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多的是以他的理念论为基础的,但是这个理念论是不是就是他所说的“绝对理念”或说“绝对精神”呢?蔡仪认为不是这样的,在蔡仪看来,黑格尔所谓的理念“其实并不是如他据说的一样是渊源于绝对理念、绝对精神,而是和一般所谓概念一样是渊源于客观事物的。也就是说,这是客观事物的普遍性在意识上的反映。于是他的所谓美就是有限的感觉境界中显现着理念,照我们的话说就是个别中具现着普遍,也就是说,美就是典型。”(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2243)在这里,蔡仪把黑格尔的美的事物源于“绝对理念”上升到美就是典型的高度,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说的蔡仪的美的本质即是美的典型,这也是蔡仪的审美价值论的根本所在,可见他的审美价值思想中“美就是典型”理论有些许是对黑格尔美论的借鉴。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蔡仪不但重视从西方美的观念中寻找有价值的思想,他更加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美的东西,发掘美的本质。(一)、自然事物本身中的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有很多是从自然事物本身出发来找寻美的问题的。蔡仪在他的自然美一书中说到:“我国传统美学,很早已认识到自然美是在自然事物本身,尤其是认为自然山水本身有美,自然山水的美就在自然山水本身这更是我国传统美学源远而流长的一个重要见解。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有了对于美的山水景象的艺术再现。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坎坎伐檀兮,真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虽然这些诗歌主要着力于反映社会生活,但是,它们究竟还是再现了山水的美,反映了周人欣赏山水美时的情感和联想。”(自然美蔡仪主编,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年。P89)在这里,蔡仪以诗经为例来说明我国古人重视从美的自然景物中去找寻美的真谛,他说虽然说诗经中的一些诗歌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但是这里面同样包含了那时人们对山水景物的美的欣赏的情感。蔡仪还说传统美学思想中关于自然山水中有美的说法“其源头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魏晋南朝时期,才达到了自觉和成熟的水平。”(自然美P10)尤其是南朝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刘勰直接在他的理论中“毫不含糊地肯定自然事物的美是自然事物的本性决定的,既非人为的加工,也非神意的安排,而为事物所本有。这又可视为这一时期普遍的美学认识的一个理论总结。”(自然美P13)刘勰认为自然事物的美应从自然事物本身去寻找,自然事物不是“人为的加工”,更不是“神意的安排”,自然事物的本性决定了自然事物的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蔡仪是自觉的从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中找寻美的问题的。蔡仪说:“对自然山水美达到象这样自觉、这样确切的认识,在欧洲,大约是过了一千年才发生的事情。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在此又一次遥遥先行。”(自然美P13)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有关自然山水美的问题在魏晋南朝时期成熟,而欧洲这一思想的产生要比中国晚了近一千年,可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养料,蔡仪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找寻美的问题更是比较明智的。(二)、儒家与道家的理性主义的美蔡仪还从儒家与道家的美学思想中探索美的本质的问题。他说:“人类的社会需要常常以特殊的形式反映在社会的审美需要中。中国古代儒家的美学思想在这方面是表现得异常明显、十分突出的。它对于美学的研究,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哲学理论与道德观念。它是在理性的召唤下产生的,它是充分的理性主义的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概观蔡仪主编,南宁:漓江出版社,1981年。P6)在蔡仪看来,中国古代的儒家的美学思想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理性主义精神,孔子所说的“美”更多的是与“善”相关的,孔子论语中,有不少是美与善代表了相近的意思,甚至很多时候美即是善,善即是美,这在蔡仪看来,儒家的美学思想与社会制度、政治思想、哲学理论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所以儒家的美学思想是带有理性主义的思想光环的美学思想。而道家的美学思想,在蔡仪看来,是一种“绝对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他说:“老子对美并不持虚无态度,他所排斥的乃是一种世俗的人为之美。他幻想着至美至善的无差别境界,在哲学上,是一种古老的宇宙和谐的自然观在美学思想中的反映。这种思想,具有经验的直观性,因此在绝对理性主义的旗帜下,孳生了他的美学的直觉性。”(中国古代美学概观P37)老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从他所追求的“和谐”的自然观视角出发来阐释的,因此,蔡仪认为,道家的美学思想相对于儒家是一种更加绝对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想。第二节 蔡仪审美价值观特征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蔡仪一直是中国美学论坛中的重要一派,他的美学思想不但涵盖广泛而且研究方法独具一格。他的审美价值观更是对丰富与发展新时期的中国美学思想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奠基作用。他的审美价值观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中找寻美;二是从自然与社会中找寻美的事物以及探索美的本质;三是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中探索美的本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是其建构审美价值观的重要基质。一、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中找寻美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关联中找寻美,是蔡仪审美价值观的特征之一。这也是蔡仪用哲学美学的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个体现。这里所说的事物的个性也即是个体事物中的美的问题,事物的共性也即是事物的综合美的问题。(一)、个体事物中的美蔡仪认为,个体事物中存在美,他称之为“个体美”,他说:“有个体性的客观事物才可能有个体美”(美学论著初编(上)P330)也即是说个体性决定了客观事物的美,同样个体性的强弱决定了个体美的强弱,“唯有完整性大的,个体性强的,它的个体美才可能高;完整性愈大,个体性愈强,个体美可能愈高;反之完整性愈小,个体性愈弱,个体美便愈降低以至毫无。”(美学论著初编(上)P330)个体美还由个体事物的种类的一般性所决定,他说:“如美人颜色的美,便以所属人种的种类的一般性为决定的基因。黑色比较起来不是美的颜色,而在黑种人,美人的颜色则以黑为美。”(美学论著初编(上)P331)其实,这里所说的是个体美的相对性问题,也即是说个体美是相对而言的,对于黑种人来说,美人的颜色是以黑为美,可是相对于白种人而言则就是以白为美了。当然这是在其他因素不存在的情况下,仅从人种的种类与基因上来说的。个体美还具有独特的特征,这特征也即相关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蔡仪认为:“个体美须具有它应有的单象美,但是这样的个体美并不是单象美集合,个体的完整性愈大,也就是它的当作个体性愈强,它便愈是有机的构成,它的一切属性条件都是关系着最根本的属性条件,它的一切单纯现象也都是关系着最根本的属性条件。”(美学论著初编(上)P331)相对于个体美而言,单纯的现象美即是它的个性,而它的共性也即是个体的完整性,蔡仪认为,这些单纯现象美的集合所构成的并不是个体美,个体事物的本质与这些单纯现象的集合相关但不由其决定,可以说是由其制约。其实,这也正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所以我们说,蔡仪是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中找寻美的问题,这是他的审美价值观的一个突出特征。(二)、事物的综合美对于个体事物而言,单纯的现象是它的个性,由这许多单纯现象构成的具有完整性的统一个体是它的共性。那么,相对而言,个体事物又是这许多个体构成的综合体的个性,由个体事物所构成的完整的综合体又是它的共性。这个综合体又与构成它的个体事物存在着形式上与性质上的根本不同。“任何个体事物既须和其他的客观事物相关联,由这相互关联,使它们成为综合体。这样的综合体,虽然是由个体构成的,但是综合体已显然不同于个体。不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且是性质上的不同。”(美学论著初编(上)P333)正是这样的形式上与性质上的不同使综合体具有不同于个体事物的美的特点,但是它又是由个体美所构成的,“综合体的美同样是决定于它的种类的一般性的。也就是种类的一般的属性条件愈是优势的便愈是美的。但是综合体的种类的一般的属性条件之中最基本的属性条件,就是各个体间的相互关联。而这相互关联,一方面虽是构成综合体的,另一方面又是依存于各个体的。”(美学论著初编(上)P334)也即是说综合体的美不但由个体美构成而且综合体的美还依存于个体美,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虽然说综合美由个体美构成,但是并不能说个体美的简单相加就构成了综合美,“因为综合体的种类的最根本的一般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相互关联,一种规律,综合美即是这种客观事物的规律显现于这综合体中,所以综合美和个体美是有质的相异。如母亲和小儿的美,两者的美构成综合美,即是母子之爱的美。”美学论著初编(上)(P336)可见综合美还决定于客观事物的规律。这其实也是说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关系问题,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也即是说,个体美是个性,综合美是共性,个体美是综合美存在的前提,没有个体美也即无所谓综合美,没有综合美,个体美也是无从谈起的。它们二者之前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可见,蔡仪是自觉地从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中找寻美的问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思想,他一直坚持用这一思想做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拓了蔡仪的思路和视野,他在用新的世界观来考察文艺现象。”(王善忠“蔡仪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蔡仪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5月。P3)蔡仪在研究美的问题上坚持用新的方法为指导,这也构成了他审美价值观的鲜明特征之一。二、从自然与社会中找寻美的事物以及探索美的本质从自然与社会中找寻美的事物及探索美的本质,这是蔡仪审美价值观的又一特征。(一)美的自然与美的个体从自然中找寻美的问题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蔡仪也十分注重从自然事物中找寻美的事物,探索美的本质。他说:“自然美,指的是日光霞霓、高山大海、草树鱼虫、飞禽走兽之类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的美。概括地说来,所谓自然美,指的就是自然事物的美或自然界中的美。这里的自然事物,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社会关系、不依赖于人的加工的自然事物;这里的自然界,是指与社会相对而言,并与社会生活区别开来的那一部分客观现实。”(自然美蔡仪主编,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P34)他这里所指的自然美是自然界中的美的现象,美的事物,这种美是与社会中存在的美的事物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纯自然的美。这种自然美来源于哪呢?蔡仪认为它来源于自然事物本身。他对美史上的三种自然美的根源进行了总结论述,他认为古希腊的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美来自于“美本身”的观点超出了自然物之上来寻找美,而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美根源于观赏者的自我感觉则是力图从自然物之外寻找美,同样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蔡仪认为,只有第三种观点从自然事物本身出发寻找自然美的根源是可取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是由客观的物质决定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由自然事物的本性决定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也不是由于有任何外在的原因而产生。因此,自然界的美的规律也无疑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规律,自然美的性质也无疑决定于自然事物的本性,自然事物的美就来自于自然事物本身。”(自然美P8)蔡仪从自然规律出发来探讨自然美的根源问题,在他看来,自然事物的本性决定了自然界的规律,那么也就一定决定了自然美的规律,因此,自然事物的美也即根源于自然事物本身。他说:“自然美,人们可以感受它,认识它,欣赏它;但是,它作为自然事物的美,却不是从外部注入自然界的,既不是每个人心赋予的,也不是诸天境界的神赐与的。一句话,自然美根源于自然事物本身,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根源。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必然得出的结论。”(P8)其实,我国传统美学一直力图从自然山水中寻找美,而且形成了自然山水的美就在自然山水本身这样的观点,这一美学观的形成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国传统文艺创作及文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蔡仪说:“自然山水美的根源确实就在自然山水本身。它不仅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然结论,而且是传统美学根据长期的审美欣赏经验和艺术实践经验而提出并坚持的一个重要见解。这不能使我们理解,自然山水美根源于自然山水本身,自然美根源于自然事物本身,这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的理论见解。”(自然美P15)这就是蔡仪所说的美的自然,然而他比较有创新的观点是他认为自然美还应该包括“人体之美”,也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美的个体。他进而认为,人体的美是自然美的高级阶段,他说:“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产生的最美的花朵。从无机自然物,到植物和动物,又进而产生人类自然界的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也决定了自然美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自然美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提高,终于达到了它的阶段,即人体的美。”(自然美P56)蔡仪从自然界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上来谈人的美的问题,他把人类同自然界存在的自然无机物、植物、动物放在一个比较的视野,放在一个层面上,突出了人的自然属性,他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精密而完善的整体性组织,在自然事物中完整性是最强的。”(自然美P56)正是这种完整性使人类在自然属性上所展现的肢体、器官等达到了和谐统一,人体不但在自然属性上有这样的和谐特点,人体还“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具有高度发展的运动能力。”(自然美P59)也正是因为人体有这样的特点,所以“人体有着鲜明的个体性。”(自然美P60)人体的这个鲜明的个体性决定了人体的美与丑,这也就涉及到了个体美的问题,而在蔡仪看来,“所谓个体美,乃是人体以非常独特而突出的个体现象充分地体现人类的本质特征。这样的人体,就是典型的个体,就是美的个体。”(自然美P68)人类的本质特征由人体的个体现象展现出来,个体的美也即是典型的美,“因此我们说,个体美的本质,是个体的典型。”(自然美P68)当然,人的美不光是个体的美,蔡仪认为,“同时还有道德、精神的美;不仅仅是自然美,同时还有社会美。人固然有他的自然性,然而人的本质却是社会的;人固然有其自然属性规定的美,然而,也还有其社会属性规定的美。人体美就不是人的美的唯一的标志,而不过是人的美之一部分或者说一方面。”(自然美P73)人类不但追求个体的美,更应该重视精神与道德层面的美,精神与道德层面的美能增加自然层面的个体美,能给它以积极的影响。以蔡仪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既要追求人体的美,更要追求道德、精神的美”(自然美P77)蔡仪从自然美中找寻美的事物,探索美的本质,是对唯物主义美学家关于自然美根源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他关于自然美的一些观点也使唯物主义的自然美观念更加的系统化与科学化。(二)、社会关系的美与人的性格的美俄国伟大的哲学家、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针对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他曾给美下了这样的定义:“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P6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是针对黑格尔的“美是理念”说而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自从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以来,社会美的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蔡仪同样重视社会美的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在社会美问题上,车尔尼雪夫斯基“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而没有形成根本性的突破。”(社会美蔡仪主编,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年。P67)要找到突破就应该从社会美的决定条件上着手,蔡仪认为,社会美的决定条件主要有两点,一个是生产关系,他认为:“从原则上说,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事物的美与丑,都最终被当时的生产关系所制约,所决定。”(社会美P2021)另外一个则是阶级关系,其中,“阶级关系是决定社会美的又一个主要条件,而且是更直接、更有力的一个条件。”(社会美P22)我们知道,阶级的实质是一个经济范畴,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加加快了文化前进的步伐,因此说阶级关系决定了社会美这在一定意义上是说的通的。这就正像蔡仪所说的:“阶级的诞生立即导致了原始状态社会美的分裂,但是也推动了社会美的进步发展,虽说这个进步是以奴隶的苦役和牺牲为代价的。”(社会美P28)既然社会美由这两方面因素决定,那么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下的社会美又有怎么的特征呢?蔡仪认为,社会美应该更多的从它的内容上来看的,“社会美的特点不象自然美那样侧重于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形式,而是以它的内容见长。社会美这种以内容为重点的特征,在审美上也造成了新的状态:对于社会美的把握,仅仅不聋不瞎就无济于事,单凭感官就一筹莫展,而必须诉之于更高级的更改。”(社会美P33)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来,他更看重的是社会美的内容方面,也就是说更看重的是内涵,或者说表征的意义。就像他曾举例说欣赏一幅画,如果我们只把形象的画面给观众,不将内容加以说明,那么就无法判断这幅的美与丑。其实,这里面渗透了蔡仪的审美价值观念,他认为,社会美不是不需要感性的形式,而是侧重理性的内容。这样的社会美“渗透着社会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体现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社会美P35)另外,社会美所展现的美要通过人的具体的行为表征出来,而这些具体的和为又总是受人的思想意识的控制,“存在着行为的动机,往往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社会美不仅体现着社会规律的必然性,而且体现着人们认识掌握了规律的自由意志,达到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社会美P35)因此,社会美具有这种带有人的积极主动性的并以内容见长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成就了社会美的本质,社会美也成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艺术家来说,现实生活中美的人物、事物是他们关注的对象,能否对社会生活中的美具有敏锐的感觉和深邃的理解,是一切艺术作品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前提。”(社会美P36)可见,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密切,社会美成就了艺术美。社会美不但有它的独特特征,它还有具体的形式表征,那就是人的性格美。蔡仪认为,“社会关系中人的美,首先也就是指人的性格美。”(社会美P44)人的性格品质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的性格的形成,而蔡仪认为,人的性格的美与丑、善与恶要“根据所体现的社会内容判断”(社会美P45)也只有把人的性格的美与丑、善与恶“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里去观察,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结构里去鉴别,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社会美P45)可见,蔡仪在人的性格美的问题的研究上有历史的宏观视野,因为人就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由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密切相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性格美也是一样,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规定性。社会历史的状况规定着性格美的内容特征。”(社会美P47)然而,社会美的生动性与现实性也只有通过性格美才能得到体现。“总之,在社会中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而突出地表现了先进阶级品质的人物,就是性格美的人物,也就是时代的英雄、社会的典范。”(社会美P48)可见,人物的性格美直接由社会美决定,也即是由人所生活的社会关系所决定,因此,性格美不是一时的存在,它是在人的一生中稳定的存在,“因此,我们所说的性格美就不是昙花、朝露那样转瞬即逝的东西,而是贯彻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具有持久和稳定的性质。不但表现为早年的志向,也表现为晚年的节操;不但体现在重大的事件上,也体现在细微的小事中,是由一个人一生中千千万万的行为所组成的。因此也可以说,性格的美是在无数美好的行为中展开的,性格的美依存于行为的美。(社会美P55)三、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中探索美的本质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中探索美的本质,同样是蔡仪审美价值观的鲜明特征之一。(一)、艺术美反映了现实美在艺术美问题上,蔡仪把它同现实美放在一起加以考察,他认为“艺术美是现实美(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它是人类对现实美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加工和创造的结果。”(艺术美蔡仪主编,南宁:漓江出版社,1984年。P7)也就是说,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上来看,艺术美再现了现实美,或者说艺术美反映了现实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经过了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反映并最终形成了艺术美,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意义上来看,“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则是第二性的。现实美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艺术美P7)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里面的现实美我们可以看做是“物质”,艺术美看做是“意识”,这样它们二者的关系就很容易的看出来。可见,蔡仪是自觉的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另外,艺术美不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它更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作家创作艺术作品不能仅靠凭空的想象,他更多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材料,并对其加工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蔡仪说:“艺术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但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艺术美不管来源于现实美或现实丑都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艺术美P21)可见,艺术美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当然,艺术美也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从一定的审美理想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使它成为富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美。”(艺术美P24)(二)、艺术美与真、善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个命题早已被人们所熟知,那么,前面我们已经说艺术源于生活的问题,至于,艺术高于生活其实也就是说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说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因为“艺术美的花朵是从真实的土壤里开放出来的。有人说,真实是艺术美的生命。这话虽然不很全面但不无道理。杰出的艺术家都在自觉地追求高度的真实性。”(艺术美P29)可见,艺术美能够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艺术美的基础即是真实。真、善、美同艺术的关系历来是人们所探讨的话题,蔡仪认为:“艺术的真首先指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它表现在具体的生活现象中。譬如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很美。一定表现在这个人的外表上、语言上、行动上以及整个精神面貌上。(艺术美P31)其实,真实的反映或者说再现生活的本质方面即是艺术的“真”所要追求的,因为本质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所以要想反映生活的本质,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就表现在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上,当然,艺术所要展现的这个“真”毕竟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它同真正意义上的“真”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蔡仪认为艺术的“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那也就是“客观的生活真实和主观的真情实感。艺术要以情动人,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就不能打动人,实际上也难称为艺术。”(艺术美P31)这就是说,客观真实与主观情感构成了艺术的“真”,而且艺术中所反映的客观生活的真实与主观的情感是互相渗透的,这种关系也使艺术所展现的“真”更加的趋于“真实”,更加的能打动人心,更加的感染欣赏者,同样也使艺术具有更加持久而永恒的魅力。这是艺术美同“真”的关系,艺术美同“善”的关系同样密切,在蔡仪看来,“善是艺术美的前提”(艺术美P36)他这里所说的“善”指的是“维护美好事物的思想和行为。这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着的。因此它常常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善的观念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以某种利益为目的。善表现为人的实践目的和成果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合理的或正确的关系,所以善的观念是功利的观念。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只有这种实践的目的和成果有益于社会才是善的,或者说是合乎道德规范的,才能为人们所欢迎。”(艺术美P38)其实,他这里所讲的“善”更多的是道德范畴意义上的“善”。他认为,善的观念与“功利”相对应,“善的观念是功利的观念”,就是说人们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善”的根本,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必须是有利有社会的,这里强调“功利”的目的,另外,这成果还必须是合乎人们的道德规范的,只有这样的成果才能是“善”的,艺术创作也是一样,它同样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它所创作的东西也就一定要合乎道德规范,也就是合乎“善”的要求。这就是蔡仪所认为的艺术美同“善”的关系。其实,蔡仪所说的“善”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善,这和孔子所主张的“尽善尽美”中的“善”是一个范畴的。论语八佾第三篇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P41论语:图文本南宋朱熹集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7月)孔子对韶乐与武乐进行了评价,在他看来,韶乐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要求,而武乐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因为据郑玄注说,韶乐是舜乐,尧禅让帝位给舜体现出了他的美德,因此,韶乐是既好听,也即“尽美”,又遵循道德标准的要求,也即“尽善”;而武乐之所以只“尽美”未“尽善”就是因为武王伐纣,用战争的方式而不是像舜帝是以尧帝禅让的方式来取得天下,这样并没有使天下太平,因而“未尽善”。可见,孔子这里所说的“善”和蔡仪所说的“善”都是合乎道德标准的善。其实,蔡仪所主张的“善是艺术美的前提”,这里谈的还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问题,合乎道德标准的“善”就是一种现实美,蔡仪也是一直坚持现实的美是客观存在的。第三节 蔡仪审美价值观本质论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出,蔡仪始终坚持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美的事物,而且在社会生活中、艺术创作中都存在着美以及美的事物,这美的事物之所以美也是在于事物的本身,也即是说美根源于事物本身。“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但是客观的美是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是可以引起我们的美感。”(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37)在蔡仪看来,解决了美的根源还是其次,重要的是要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美的本质问题一直是美学所研究的根本问题,蔡仪认为,美的本质也即是事物的典型性,美是客观事物显现其本质真理的典型。一、美的本质即事物的典型性有关美的本质问题,蔡仪曾很明确的指出:“典型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典型便是美,事物的典型性便是美的本质。”(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39)那么,什么又是他所说的典型呢?他所说的典型,是个别相对一般而言的,这里面又涉及到了他的美学思想的方法论问题了,我们知道,蔡仪是自觉的以马克思唯物论为方法论指导的,他始终坚持彻底的唯物论,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做理论指导,然而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问题。蔡仪认为,“个别之中丰富地显著地具现着一般,就是典型,因此也就是说,典型的东西是美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典型的典型性。”(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1)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又与一般相互关联而存在,个别与一般是相对立的,它们二者是具有同一性。列宁对这一问题有过论述:“对立面(个别跟一般相对立)是同一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P4)通过列宁的论述我们可以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那么就不难理解蔡仪所说的典型问题了,他认为典型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美的本质也就在这样的典型性。在他看来,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包含着对美就是典型性的理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蔡仪认为黑格尔“所谓理念其实并不是如他所说的一样是渊源于绝对理念、绝对精神,而是和一般所谓概念一样是渊源于客观事物的。也就是说绵羊皮是客观事物的普遍性在意识上的反映。于是他的所谓美就是有限的感觉境界中显现着理念,照我们的话说就是个别中具现着普遍,也就是说,美就是典型。”(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2243)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给了蔡仪一些启示,他认为,黑格尔所说的事物的个性差别显著,理念也就显著实际上就是在说典型的东西,而典型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最后蔡仪总结说:“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也可以看出,美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典型。”(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3)可见,蔡仪把典型性看做是美的本质,这和他总体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他的美学思想由始至终都坚持美是客观的,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因此,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典型的事物也就是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也就是带有一般性的个别事物,这个别事物中又显现着事物的一般性,但是这里的一般性并不是单纯的一般性,也就是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类型,它“必得通过这个别事物的特殊性,而不能在个别事物之中显现着单纯的种类的普遍性。只是显现着单纯的普遍性,事实上便不能是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而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的架子” (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3244)他这里所说的普遍性也即是一般性,特殊性也就是个别性,这又是一般性与个别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一般性蕴于个别性之中,个别性表征了美的本质,“美就是美的本质表现于事物的特殊的现象之中。”(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4)当然,这种本质的表现也得要由许多美的条件的制约,也即是说事物的典型性是有条件的,蔡仪考察了与美有关的概念,如变化的统一、秩序、比例、调和、均衡、对称等,他认为,变化的统一和秩序不是美的条件,比例、调和、均衡、对称等是美的条件。对于比例和调和,他认为“是单纯现象的美的条件,而不是个体事物的美的条件。”(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5)在他看来,比例和调和是对形式的规定,“不是美的实体和关联的规定” (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5)可见,蔡仪是从纯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比例与调和的问题,这又是和他所主张的美是客观的理念相一致的。他还举了黄金分割率的线段问题,他认为这线段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中包含有比例,当然光包含有比例还不能美,重要的是这比例是它们的普遍性,所以这样的线段是美的。在均衡和对称的问题上,他认为“均衡和对称,对于事物的形体的美是有相当的规定性,是事物形体美的一个条件。而它们的所以成为事物形体美的条件,则又是因为它们是最大多数事物的形体的普遍性。”(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6)蔡仪认为,均衡和对称中蕴含着许多事物的普遍性,而且更多是关于形体的普遍性,这里所说的普遍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性,因为均衡和对称中有形体的一般性,所以它们能成为形体美的条件。因此,“比例和调和、均衡和对称,它们的成为单纯现象的美的条件,或事物形式上的美的条件,正是因为它们表现着种类的普遍性,表现着美的本质。”(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6)其实,蔡仪这里所说的统一、秩序、比例、调和、均衡、对称涉及到了形式美的问题。我们知道,形式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形式美指的是具体的美的形式,是美的事物在外在形式上具有的独特审美特征;而从狭义上来看,形式美构成事物的外形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一般认为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蔡仪这里所说的正是狭义上的形式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事物的典型性也是一样,它也同样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可以互相转化,互相推移。所以在日常现实中我们认为不美的事物,而在艺术中可以转化为美的。这种现实的不美之转化为艺术美,一则固然是由于典型性的加强,二则还在于这典型性的转化。”(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56)最后,蔡仪总结说:“事物既是在不断地变化,种类关系也得随之而变化,因此事物的美,事物的典型也得随之而变化,所以没有绝对的美,没有永远的美。”(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57)其实,蔡仪是用哲学美学思维来看待事物的典型性问题的,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唯物论的观点。可见,蔡仪始终坚持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也使他的视野更加的开阔,能从哲学美学的视角来看待美的本质问题,有了这样的宏观视野,使他看到了美不是绝对存在的,它是相对而言的,所以说,没有永远的美,在一定的条件下,丑也可能转化为美,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描写丑的人、丑的事物,但这些经过了艺术家的加工最终都成为了艺术美。二、美是客观事物显现其本质真理的典型美的事物与典型的事物具有同一性,美的事物也就是典型的事物。客观事物中存在着一般性的东西,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这客观规律也即是真理,那么,这真理要怎么样显现出来呢?这就是要靠美来显现,蔡仪认为,美所显现出来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真理也使美成了客观事物显现其本质真理的典型。“任何客观的个别事物,一方面是当作个别的事物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是当作种类的具现者而存在。因为离开了个别便没有种类,而不属于任何种类的个别事物也是没有的。也就是说任何客观的个别事物之中,固然有它个别的东西,同时又有它所属的种类的东西” (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6247)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它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一方面是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是能够呈现出种类的一般规律性的具现者而存在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特殊的个体,种类的一般性便无法得以显现,那么也就无所谓种类,无所谓一般性。可见,个别事物对于展现一般性规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个别事物中不但有它个别的东西更有种类的一般性的东西,也就是说,任何个别事物都有着个别性与一般性的统一的东西。然而,蔡仪认为,“美的事物则不仅是个别的东西和种类的东西的统一,而是个别的东西显现着种类的东西。”(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7)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从一个鉴赏者的视角来看,个别的东西显著的表现着种类的东西,然而,从客观事物自身来说,个别的东西中还蕴含着具备着种类的属性条件,也即是说个别性是以一般性为基础的,一般性决定了个别性,在这一层面上,个别性与一般性是相一致而不矛盾的。“而就这事物的属性条件全体来说,也就是纯粹而不杂驳的。这时候个别的属性条件是为种类的属性条件而有的,是从属于种类的属性条件的;这时候种类的属性条件才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是渗透于个别的属性条件而表现的;这时候个别事物才丰富地完全地而且纯粹地具备着种类的普遍性于个别性之中。就这一点来说,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是非常正确的,而荀子所谓不全不粹之不足以谓美,也是很有道理。”(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6247)就事物的整体而言,个别性是为了一般性而存在的,个别性从属于一般性,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一般性才具有它存在的价值,才表现于个别性,同时,也只有这样,个别的事物才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具备个别性的独有特征。这里蔡仪举了孟子所谓的“充实之谓美”和荀子所说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谓美”意在说明个别性与一般性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没有事物的个别性,事物的一般性便无从表现,没有事物的一般性,事物的个别性也更是无从谈起,只有二者统一在一起,事物才具备典型性,只有具备了典型性的事物才是美的事物。当然,也只有美的事物才能更加显著地展现客观现实的本质与真理,“因此我们说美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真理的一种形态,对原理原则那样抽象的东西来说,它是具体的。”(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7)客观现实的本质与真理是抽象的东西,它不容易被人们所掌握,而典型性的事物却可以承担这一展现客观现实的本质与真理的任务,也只有典型的事物才能把抽象的本质与真理具体化,形成我们所感知的美。总之,一句话,“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显现者。”(美学论著初编(上册)P247)第四节 蔡仪审美价值观影响蔡仪的美学思想自成一家,卓有成就,他用哲学美学的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开拓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长期以来,他一直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关心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王善忠“蔡仪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蔡仪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5月。P5)使他形成了完整、系统而又一致的审美价值思想。他的审美价值思想结构严密,逻辑层次清晰,他能够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来探索美的本质问题,同时他也是我国较早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解决美学问题的美学家之一,无论从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蔡仪的审美价值思想都给文艺理论以及文艺美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首先,他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方法论上具有启示的意义。其次,他的关于美的本质即事物的典型性理论是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基础。一、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有它特定的研究方法,然而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对于所研究的客体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的研究方法与所研究的客体相适应,才能说明所选的研究方法是相对客观与正确的。蔡仪在研究美以及美的本质问题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即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即是唯物辩证法,蔡仪即是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于美的本质的研究中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也是他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蔡仪研究美学和撰写美学论著时,是按照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来表述自己新的体系的。(蔡仪美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5月,P13)蔡仪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对待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字合成师考试数字合成师专业能力测评试卷
- 2025年西式烹调师(初级)职业技能鉴定权威试卷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卷(管理类)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卷(护理感染控制)
- 2025年通信工程师考试卫星通信实验试卷
- 2025年幼儿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色彩设计基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内部岗位面试题目及答案
- 美术说课稿面试题目及答案
- 绿色治理面试题目及答案
- engel恩格尔注塑机机操纵使用说明
- 花卉学 二年生花卉
- 附件1:中国联通动环监控系统B接口技术规范(V3.0)
- 箱变设备台账
- GB/T 1185-2006光学零件表面疵病
- 微课(比喻句)讲课教案课件
- 银行间本币市场业务简介
- 2023年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辽阳市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区域科目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完整版)剑桥通用五级PET考试练习题
- DB32- 4385-202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