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 二一二年上学期 TELE-mail: 主讲:朱方长 课程内容 专题之一 科学精神与迷信和伪科学的哲学反思 专题之二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近现代科学发展 专题之三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专题之四 当代自然观与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之五 易经文化与人居环境学 专题之一 科学精神与迷信和 伪科学的哲学反思 一、关于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以及与科学活动相联系的科 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家的气质和行为规范等精神 层面的反映。科学精神有多方面的内涵: (1)求实精神。 主张尊重客观事实,事实胜于理论,事实胜于雄辩 。 (2)理性精神 主张运用冷静的头脑,在直观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思考分析,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3)质疑精神 主张任何科学方法和科学结论都具有相对性、局 限性,都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可以质疑的。 (4)求真精神 主张热爱真理,追寻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本质 、奥秘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5)创新精神 主张科学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任何现存的结 论都只能接近客观真理,而不能穷尽一切真理,因 此需要人们不断地对科学方法和知识进行创新。 2、当代科学精神的危机 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过头来看,这 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 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例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 有11位都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新 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后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极快,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极大发展,从时间上来说 ,培养一代世界级大师也是可以的。但为何现在还没 有大师出现?归根结底还是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科 学精神出现危机。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诺贝尔奖诞生 100多年来,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却始终无缘 。同时,我国自己的自然科学奖曾连续4届一 等奖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连续6年窑 。这些都说明我们在重大的基础性、原创性科 学研究中有多么薄弱。 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功利化和物质化正在对 科学精神造成诸多直接伤害: (1)对功利的追求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削弱对真理的 热爱。 科学研究一旦主要成为科学家谋生的手段,而非 满足其好奇心的认知实践,那么,科学家对真理的 热爱将会让位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2)对功利的追求会诱惑人们减少必要的认知成本 ,进而损害理性实证的复杂过程。 由于急功近利,研究者普遍忙于发表文章、出版 专著、争取项目,以至高校、研究机构中的造假案 、抄袭门、腐败案频频曝光,科研成果的水货成份 越来越重。 (3)对功利的追求使人们容易放下必要的质疑和批判 武器而屈从于权威和权贵。 采取指标性学术评价的绩效管理,造成“我爱真理, 我更爱论文”及“我爱真理,但我不能得罪学术权贵”的 处世价值观。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只求真理,不畏权威”的精神,已是荡然无存。而那 些位高权高之人则往往利用自己的影响控制媒介,垄 断话语权,而弱势者却无处表达思想,以至谬误往往 堂而皇之把持着话语霸权并批判真理,结果真理反而 被谬误所扼杀。 (4)对功利的追求从根本上不利于团队的合作。 当功利性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驱动之后,科研团队 的形成就只是一种简单的功利共同体,而非依靠共同 的学术爱好和兴趣结合而成的研究共同体,因而不可 有真理的团队精神。 3、科学精神危机的拯救 中国科协一项关于影响创新因素的调查结果: 45%的被调查者:社会环境的利诱,难以静下心来; 33%的被调查者:科学管理机制导向使得科研人员急功 近利; 37%的被调查者:做官对争取项目、解决职称均有利; 37%的被调查者:有机会可以走仕途; 53%的被调查者: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33%的被调查者:科研应该一切向钱看,物质利益第一 。 要重振科学精神,就需要纠正科学研究的社会价 值导向偏差,改进科研评价体系,净化学术风气, 并建立培养科学精神的社会大环境。 二、关于迷信和伪科学 1、迷信的涵义 (1)关于迷信的典型观点 清稗类钞迷信类:“不辨事理之是非而妄 信,曰迷信。” 辞海:“相信占星、卜筮、风水、命相和鬼 神等;也指盲目的信仰或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古 人。” 新华词典:“1、相信神仙鬼怪等;2、盲目 地信仰和崇拜。” 维基百科:迷信是指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 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 Encarta百科全书: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 轨具有神奇的效力。 (2)“封建迷信”的涵义 “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属于政治领域,它的最主 要特征之一是专制主义。 “封建迷信”是一种政治迷信,是盲目地相信封建社 会专制制度为合理的思想观念。宣传奴性、维护等级 森严的“君权神授”即属于封建迷信。前苏联对斯大林 的个人迷信,便带有封建专制主义性质。 把抽签、打卦、算命、看相、看风水等归结为封 建迷信是明显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它们产生于原始社 会和奴隶社会,不具有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 (3)关于迷信的基本观点 凡是盲目地相信或盲目地不信,过分地相信或过 分地不信,通通都是迷信。 2、伪科学的概念 (1)有关伪科学的典型观点 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 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 占星学、骨相学。 伪科学是指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 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 上并无关联。 被说成科学的非科学就是伪科学。但并不是所 有的非科学都是伪科学,如果它们不冒充科学的话 ,那么就不是伪科学。 伪科学是故意打着科学旗号、具有很强欺骗性 和危害性的非科学、反科学理论与活动。 (2)关于伪科学的基本看法 伪科学是指违背科学精神的伪装的科学。 伪科学的目的不在于寻求真理和获得客观世 界的正确认识,而是希望通过科学伪装来达 到个人或组织的特殊目的。 三、弘扬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当前反迷信和伪科学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把宗教与迷信和伪科学区别开来。真正的宗教 都具有较系统、完整的教义和经典;宗教都具有一定 的组织与团体;宗教都具有明确的教规、纪律和固定 的仪式节日;宗教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 遍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类 的历史和文明,并有一定的社会作用。 要把搞迷信和伪科学的人与他们所依据的文化区 分开来。 要防止滥用迷信和伪科学之名来打击传统文化及 其相关研究成果。 要认识到迷信和伪科学之间并无绝对分明的界限 ,他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专题之二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 近现代科学发展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 段,其显著从整体上对自然界作了初步认识。就 其对欧洲科学的影响而言,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 数的观点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最值 得关注。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观点 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本哲学的主要思想 (1)宇宙万事万物都具有数的特性,数是万物 的始基。 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 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 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 (2)世界是一个由数和数的关系构成的和谐系 统,每一种事物都是一种数的和谐,数是构成 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根本原因。 音乐是数字的变化组合。自然界的一切现 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 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因此,大地是球形 的,太阳、月亮和行星作均匀圆的运动。天 体之间的距离同音节之间的音程具有同样的 比例有关系,以保证星球的和谐关系。 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发现了所谓“黄金 分割”现象,由此获得关于比例的形式的规律 。 (3)数具有某种神秘的性质 例如:“1”理智 “2”意见 “3”宇宙(整体和现实世界、“ 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是由数目3决定的 ”。) “4”或“9”正义 “5”结婚 “6”生命本性的六个等级 “7”时(最10之内最大的素数, 意味着过时不候的“机会”) “8”爱情 “10”圆满 10是最圆满的数,所以天上运动的发光 体必须有十个。 现代科学未能消除数的神秘性 例如:人2条腿 猫4条腿 昆虫6条腿 蜘蛛8条腿 海星5条臂 例如:花瓣的数字模式: 3、5、8、13、21、34、55、89 例如:宇宙业已发现的各种常数 2、万物皆数的思想对欧洲科学的深远影响 二、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1、留基伯的原子论 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 之间存在着虚空,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 中,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 空中运动着并构成万物。 2、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外,什么都没有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这种微粒无限 小,世上没有比它再小的东西,因此,原子是不 可再分的。宇宙中的任何变化都不过是由原子的 结合和分离所引起的现象而已。 3、原子论对近代科学的巨大影响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后来被伊壁鸠鲁 和克莱修所继承,再后来被道尔顿所发展 ,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学原子论,并由此 推动了近代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 学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人在对自然现象(太阳活动 )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抽象而形成的 一种哲学思想。 诗经: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 基本思想: 1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阴和阳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统 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宇宙万有发生、 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专题之三 中国古代自然观及 其当代意义 例: 阳:天、日、火、明、动、热、出、上 、向、表、左、成、男、昼、刚、用、能量 、显、山南、水北 阴:与上相对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系传:一阴一阳谓之道。 太极图蕴含阴阳对立统一、 阳的互藏的玄机。 2阴阳之间互相交感、牵制,消长平衡。 阴阳之间既存在物质的交流和信息的交流 ,也存在心灵的感应和人神感应。 阴阳之间此消彼长,彼消此长,此消彼消 ,此长彼长。 3阴阳之间互根互用,互相转化。 唐王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春秋繁露:阴阳无所独行,其始也不 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 礼记昏义: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 。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黄帝宅经: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 阴宅,即有阴气抱阳。 阳在发生作用的时候,必须充分利用阴为他 提供的条件。同样,阴在发生作用的时候,也 必须充分利用阳为他提供的条件。 黄帝内经:热甚生寒,寒甚生热;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4、阴阳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二、五行学说 1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归于木、火、土、 金、水这五类场能之中 木:凡是具有生发、条达性功能的场能就属于木; 火:凡是具有火热、向上特性的场能就属于火; 土:凡是具有生长、化育功能的场能就属于土; 金:凡是具有清静、收杀功能的场能就属于金; 水:凡是具有寒冷、向下特性的场能就属于水。 2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运动、变化均受五 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支配 (1)五行相生(相邻相生) 在相生次序中,其生者过多,将反制被生者 ;其被生者过多,将反制生者。 如:木生火,木多火炽,火多木焚;火生 土,火多土焦,土多火晦;土生金,土多金埋 ,金多土变;金生水,金多水浊,水多金沉。 木火土金水 (2)五行相克(相间相克) 木火土金水 在相克次序中,如克者衰,被克者旺,则克者 将反被被克者克。 如:木克土,但若木衰土旺,则木反受土 克,余类难。 按照五行学说,任何一种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 之间都存在着五种走向的关系:生我、克我、 我生、我克、同类,而且它们相互之间组成一 个天然的链条,谁也离不开谁。 3宇宙中存在着多种未知神秘的场能,其五 行生克对人事吉凶发生影响。 九宫飞星八宅游星六兽 一白(水星)伏位(金星)青龙(木) 二黑(土星)生气(木星)朱雀(火) 三碧(木星)延年(金星)白虎(金) 四绿(木星、文昌星) 天医(土星)玄武(水) 五黄(土星)五鬼(火星)勾陈(土) 六白(金星)六煞(水星)腾蛇(土) 七赤(金星)绝命(金星) 八白(土星)祸害(土星) 九紫(火星) 三、天干地支思想 1天干 (1)天干为五行阴阳之道,又代表时间的划 分,也表示在太阳系中,地球与外部星球 彼此间的干扰作用。 甲:阳(木) 己:阴(土) 乙:阴(木) 庚:阳(金) 丙:阳(火) 辛:阴(金) 丁:阴(火) 壬:阳(水) 戊:阳(土) 癸:阴(水) (2)天干配方位、五季 (夏) (南) 丙丁 (春)(东) (西)(秋) 壬癸 (北) (冬) 甲 庚 乙 辛 戊 己 (3)天干配人体 天干外五行内五行 甲头肝 乙肩胆 丙额小肠 丁齿舌心 戊鼻面胃 己鼻面脾 庚筋大肠 辛胸肺 壬胫膀胱 癸足肾 其中,单为腑, 双为脏。 (4)天干化合 甲乙土 乙庚金 丙辛水 丁壬木 戊癸火 2地支 (1)地支为阴阳之道产生变化的空间 法则,又代表地球本身在与其它星 球的相互作用中所存在的一种无形 的支持力量。 子231点11月 丑 13点12月 寅 35点1月 卯57点2月 辰 79点3月 巳911点4月 午1113点5月 未1315点 6月 申1517点7月 酉1719点8月 戌1921点9月 亥2123点10月 (2)不同的地支(空间)所含的天干(时间 )不同(表明时空的不可分离性) 如:子含癸水; 丑含癸水,辛金及已土; 寅含甲木,丙火及戊土; 卯含乙木, 辰含戊土,乙木及癸水; 巳含丙火,戊土及庚金,等等。 (3)地支配五行、方位 未(土) 申(金) 西(金) 戌(土) 亥(水) 子(水) 丑(土) 寅(木) 卯(木) 辰(土) 巳(火) (东) (西) (南) 午(火) (北) (4)地支配人体 寅胆 卯肝 辰胃 巳心 午小肠 未脾 申大肠 酉肺 戌胃 亥肾 子膀胱 丑脾 (5)地支冲、合 十二支相冲:坐标图中相对即相冲 十二支相合:坐标图中,由子丑相合为 土开始,沿子和丑两侧展开,两两相合。 子丑土 寅亥水 卯戌火 辰酉金 巳申水 午未土 十二支三合: 在坐标图中,隔三之地支彼此三合: 申子辰水 亥卯未木 寅午戌水 巳酉丑金 十二支配十二生肖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3天干配地支六十甲子循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从甲子、 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 ,称为60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这 样,年月日时的纪法都是60一个循环。 子丑寅亥子 甲乙丙癸甲 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数值,分别称 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它们就象四个 柱子支撑“时间”这个大厦,故又称四柱。 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四柱记录又称八字 ,它记录了一个人出生时的地球、太阳、宇 宙相对位置的一些信息,但决不可迷信八字 。 四、整体自然观 1. 整体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虽有分实 不为二,即所谓“天人合一”。 孔子:“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 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也。” 庄子:齐物论之篇名;“天地一指也,万 物一马也。”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忄矞 怪,道通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2.整体自然观的特点 它是一种多维编码的系统思维观,强调 不可孤立地去分析研究每个自然现象,不 可割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它是一种全息性思维观,即所谓知其一 ,就能由此而知全体。 它是一种天人协调观,强调自然中的物 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专题之四 当代自然观与优秀 传统文化 一、系统自然观 (一) 系统和系统的普遍性 1、什么是系统? 一般定义: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元 素所构成的整体。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系统可以 定义为相互联系的元素的集合。 贝尔(工程控制论创始人):系统就是具有动 态学联系的元素之内聚统一体。 2、系统存在方式的普遍性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系统性。 3、 “堆积物”和“不可分元”的相对性 “非系统”、“堆积物”只具有相对的意 义:就它们的元素缺少某种特定的相互联系 来看,可以认为是堆积物,但若从另一个角 度来考察,它们又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系统 。 “不可分元”也只是基于特定历史阶段人 们的认识水平而言的,如果考虑到人类对物 质结构的认识的无限性,那么自然界中无所 谓终极粒子或不可分元。 (二)系统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 整体:指构成系统各种要素和关系的总 和, 即系统本身。 部分:指系统中的各种元素及其关系 。 1、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 (1)加和性关系 指对于整体的某些属性和量度来说,整体 等于部分之和。 由于加和性关系的存在, 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将影响整体的性质和行 为。 物质系统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种形态的过 程中,就某种属性、某种要素来说,将存在 着转化中的守恒关系。 (2) 非加和关系 指对于整体的某些属性和量度来说,整体 不等于部分之和。 由于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 部分在整体中的性质和行为将不同于孤立 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 整体将出现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新属性 、新规律。 产生非加和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 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着 相干性相互作用。相干性相互作用是指整体 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经过物质、能量 、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和选择,协同和放 大。 2、转化关系 (1)部分向整体转化 这种转化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作用来实现。 在部分向整体的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由 加和性关系发展为非加和性的情况。 (2)整体向部分转化 即物质系统的解体、瓦解。这种转化也可以 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来实现。 在整体向部分转化的过程中,非加和性关系 开始退居次要地位,并日益为加和性关系所代 替。 3、全息关系 指部分包含整体的信息。不仅古代文化中有丰 富的全息思想,而且现代的分形理论、生物全息 论等也越来越揭示大自然的全息奥秘。 (1) 分形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分形论认为,分形内部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 分(称作分形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的再现 和缩影。 分形论揭示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 到了从部分过渡到整体的媒介与桥梁,说明了部 分与整体之间的信息“准同构”(部分只是构成整 体的单位,内含整体的信息,与整体相似,但并 不简单的等同于整体,整体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分 形元)。 (2)中医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中医理论的诊疗原理和方法,在许多方面 都是根据人体部分与整体全息的关系而建立 的。 a. 人的眼部五轮与脏腑全息: 肉轮:即眼睑,属脾主肉; 血轮:即两眦,属心主血; 气轮:即白睛,属肺主气; 风轮:即黑晴,属肝主筋; 水轮:即瞳神,属神主骨。 b.耳与身体全息 c.面部与人体全息 (3)掌纹医学中的全息思想 手掌与人体全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医学家对掌纹 的变化和病人临床症状的对比分析,已经发 现了人体百种以上的疾病在掌纹上的变化规 律,特别是手掌部位及掌纹与人的五脏六腑 的对应关系。古老手相术中合理成份已得到 吸收和科学发展。 (4)生物全息胚学说 全息胚(元):指生物体上处于某个发育阶段 的特化的胚胎。作为部分,全息胎蕴含了整体 的信息。 单个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胚胎,而整体本 身是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实际上,有机体 的各个彼此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器官本身都是全 息胚,同时又是全息胚的集合体。 全息胚(元)有两个生命:一个是属于自主发 育的全息胚自己的;一个是属于整体的。全息 胚既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的功能单位,又是相 对独立的向着新个体自主发育的发育单位。 1985年张颖清(山东大学)根据他创立的全息 胚学说认为,全息元是潜在的胚胎,而哺乳动 物(包括人)成体的体细胞是全息元,是潜在的 胚胎,具有发育成新个体的潜在能力,从而对 动物克隆的可能性作出了理论预见。1997年多 利克隆羊的实验成功确证了全息胚学说。 “全息诊疗法”正在医学上得到推广应用。 (5)易经八卦的全息性 (6)汉字的全息性 人: 撇捺互撑,站立为人。 伏羲姓妊,女娲造人。 人音通仁,仁义为本。 不行仁义,非是真人。 其基本文化内涵: 第一,站起来,经济上站起来,不依靠父 母,不依靠别人;思想上站立起来,有自己的 人生观,能独立思考。 第二,讲仁爱。首先,要有孝心。孝敬父 母,对家庭负责任;其次,要有爱心,博爱天 下之人,对社会有责任感。 男: 出力在田,性别为男。 忠孝仁义,一身承担。 男音通难,不怕困难。 怕难不算,真男子汉。 其基本文化内涵是: 第一,在相对比较的前提下,重体力活 应由男人来承担,男字从力。第二,在困难 和危难时刻,男人站到第一线,男音通难。 第三,在享乐和娱乐场所,应当女士优先, 难易意相反。 女: 妇字象母,匿藏两乳。 女音通泥,泥为水土。 水济众生,坤育万物。 刚柔并用,含蓄抱卦。 其基本文化内涵: 第一,女人要有水的温柔。水寒而能接 受阳光,水柔而能以柔克刚,水变而能普济 众生,无所不为。第二,女人要有坤的含蓄 。乾为天,坤为地。大地包容万物,含而不 露,滋养众生,不得所有,贤德恩惠,无所 不能及。 (三)系统的层次结构 1、层次结构的涵义和特点 指物质系统中的等级序列结构。 在层次结构中,起初参与构成的系统,称 为低层次系统(又称为子系统),构成后的系 统称为高层次系统(又称为母系统或上部系 统)。 在层次结构中,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 统具有构成性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 所以在对物质系统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从 不同层次上分别进行。 在层次结构中,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 在着相干性相互作用。由于这种作用的存在 ,不同层次之间将表现出质的差异。 2、层次结构的因果关系 (1)上向因果关系 低层次系统协同对高层次系统起到的根源 作用、原因作用或影响作用。由于上向因果 关系的存在,决定了科学解释中常常使用上 向层次解释模型或还原解释模型。 (2)下向因果关系 高层次系统对低层次系统的支配、限制和 影响作用。由于下向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 了科学解释中常常使用下向层次解释模型或 扩展解释模型。 (四)系统进化的根据和一般条件 1、进化和退化的涵义 (1)进化:是指物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 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演化趋势和过程,也就 是物质系统负熵增加的过程。 有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 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空中的表现。 无序:指事物或要素之间无规则的排列、 组合、运动或变化。 (2)退化:指物质系统从有序到无序、从高 级有序到低级有序的趋势和过程,也就是物质 系统熵增加的过程。 2、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是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即相干性相互作用) 3、系统进化的进化的先决条件 是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 和信息的交换(即系统必须对外开放)。 对进化先决条件的熵变分析: ds=dis+des 其中:ds 为系统熵的增量; dis为系统内部的熵产生,按照力学第二 定律,dis 0; des为环境熵流,可正可负。 二、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实际上有许多理论流派,统称 为非人类中心主义,例如动物解放论和动物 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主义等。不 过,从各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派别观点 中可以提炼和确立以下一些基本观点: 人与自然是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人、生 物和自然界的所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和相互作用。 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 只是自然的一员,不是自然的主宰者。 自然界拥有独立于人类利益的“内在价值” ,人类必须尊重生命和生态系统所固有的、 按照生态规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要重视当代利益, 又要顾及后代利益;既要重视局部利益,又 要顾及整体利益。 三、和谐自然观 专题之五 易经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一、易化文化简释 1、河图、洛书 河图 洛书 2、易经的思想系统 有三个系统: 连山易:伏羲时代的易学,以“艮” 卦开始,象徽“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归藏易:黄帝时代的易学,以“坤” 卦开始,象徽“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周易:周代的易学,以“乾”、“坤”两 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天人之际的学问。 3、“易”和“经”的含义 “易”的三种理解: 其一,认为是取自飞鸟的形象 其二,认为是动物“蜥蜴”的“蜴”之简化 其三,认为“日月之谓易”。即易经的学术 思想是说明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 化的大法则。 “经”的含义: 指天地的大准则,人生的大道理,千古不易, 万古不变,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易”的真理不 生不灭;不生:原本就在在;不灭:不会被推翻。 也可以说,“易”就是交换立场,彼此相对待;“ 经”就是道路、途径。 4、易经成书时间及作者 汉书艺文志:“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经”:包括六十四卦符号以及解说这些符号 的“卦辞”所组成。其中: 八卦符号及八八六十四卦为伏羲所画(根 源于河图);卦辞为周文王所作;爻辞为 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所作。 “传”:是指经文的解释,一般认为出自孔 子的手笔。“传”共有十种,称为“十翼”。 5、易经的主要内涵 “气”:是光,即是我们的生命,无形无 相; “数”:就是几个、几年、多长、多重, 是变化的过程; “象”就是现象,有形有相。“象”也是果 ,“气数尽了”,“象”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6、易经的三大原则 变易:指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在不断地运动 着,变化着,没有不变的东西。 简易:指对宇宙万物变化的原理弄懂以后 ,复杂的万象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不易:指宇宙万有虽然在不断变化,但能 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 的。 7、卦与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 (由外向内看) 文王后天八卦 (由外向内看) 二、易经文化中的和谐观 1、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 (1)突出保合大和 (2)强调元、亨、利、贞 (3)强调柔顺利贞 (4)强调与时偕行 2、阴阳和谐观 3、整体和谐观 4、家庭和谐观 5、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6、仁德和谐思想 7、礼让和谐思想 三、易经和谐观对中国历史 文化的影响 1、国家强调大统一 2、家庭喜欢团圆 3、社会喜欢会友集聚 四、易经和谐观对促进和谐 社会构建的重要作用 专题之六 科学认识的问题方法 和战略 一、科学认识的问题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 科学研究的起点 科学始于问题,而非观察,也非理论。 2. 科学认识的进化图式 P1TT EEP2 P1问题; TT猜想或假说; EE排除错误; P2新问题。 基本含义: 在研究活动中,人们会碰到一些莫明其妙 涌现出来的问题P1,而研究者应当针对问题P1 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才能,大胆提出某种猜想或 假说TT,以解答和说明该问题;但是,这种猜 想或假说是否正确,还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还需要去冒反驳的风险,以便排除错误即EE; 当所提出的猜想或假说经过检验被确证或被证 伪之后,又将产生新的问题P2;然后又将从新 的问题到新的理论,以及新的理论再被确证或 证伪,如此循环往复。 以上图式又称为试错法,即尝试和消除错 误的方法,试错法既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动物 。 3. 科学认识问题观的方法论意义 科学研究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问题意识 ,即要善于带着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勇于面 对问题,认真解决问题。 二、科学问题的产生途径 1. 现有理论和观察事实的矛盾 2. 科学理论的内部矛盾 3. 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 4. 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 5. 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结合或交叉引出的矛盾 。 三、科学问题的评价和选择 1. 效益性原则 即科学问题的解决要对人类认识和实践有 贡献。 2. 可行性原则 即在科学上和技术上存在解决该问题的条 件,或者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创造出解决该问题 的条件。 3. 系统性原则 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通常都不是孤立的 离群的问题,而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它 的解决将能够触发一系列其他问题的解决。 4. 发展性原则 即凡是与新假说、新理论、新方法的创立 密切相关,并与现行的传统理论、原理发生冲 突的科学问题,是有重大价值的科学问题,它 能带来科学理论的向前发展。 四、科学问题的系统和序结构 1. 任何问题都不可能绝对孤立,它总是与别的 问题相联系着: 前问题 现问题 后问题 (前提条件) (派生问题) 2. 任何问题如果不是最简单的问题,都必然会 有自己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所谓子问题 ,而子问题之间又具有一定的有序结构。 例: 莱布尼兹:创立通用语言创立推理规 则逻辑数学化 马克思:地租、利息、利润的秘密 剩 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货币变成资本以及劳动力变成商品的问题。 五、问题的解决、转移和增长 1. 问题的解决 在科学中,问题是通过研究而得到解决的 。问题解决的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沉思阶段 (3)灵感或启迪阶段 (4)验证阶段 2. 问题的转移 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新问题, 转向新问题的研究过程。 (1)原有问题得到解决,因而转向新问题 (2)原有问题的解决落空,因而转向新问题 (3)原有问题不可解,从而引出新问题 (4)解决原有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出现新线索、 新机遇,从而产生出新问题 (5)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新提出来成为新问题 3、问题的增长 (1)科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又引 起新的问题,所以科学的进步并不意味着问 题的缩小,而是意味着问题的不断进步。 (2)一个理论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它消灭了各种 问题,而在于它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解决了 更多的问题。 (3)从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问题是不断增 长的,问题的增长也就是知识的增长。 op1 R S op2 P0 O opn of P问题; R研究过程; S研究结果(发现新知识,或问题不可解,或 解决问题失败,或遇到了新线索等等 f新知识(的发现) 例:引力问题经过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 决后,又引出了潮汐问题、行星运动规律问题 、落体定律问题、摆的问题、测定引力常数问 题、行星摄动的解释问题、新行星的发现问题 、彗星问题等等。 又例:X射线问题经伦琴的实验解决后,又 引出了光学的问题、射线医学问题、各种新射 线的研究问题、原子结构问题,等等。 专题之七 科学认识的假说 方法与理论建构 一、科学认识的假说方法 (一)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 1、科学假说的涵义 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知识背景,对所 研究的对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 说明。 例:将一根棍子插入一个清水池中,会看到这根 棍子好象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弯曲了。对此种现象 可有如下几种假说: h1:棍子弯曲现象是上帝要试验人类的智力; h2:棍子弯曲现象是一种幻觉; h3:棍子弯曲现象是因为棍子断裂了; h4:棍子弯曲现象是由于光粒子通过气水分界 面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 2科学假说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猜测性:即科学假说依靠了想象与逻辑的跳 跃,它超越了人们当下经验的范围或有关证据 、资料的范围。 (2)科学性:即科学假说是以科学的知识背景为 依据,虽具有猜测性,但并非毫无科学根据的 猜想。 (3)可检验性:即科学假说必须表达明确,必须 能够推论出一些可以被想象到的经验事件驳倒 或支持的结论。 (4)试探性:即假说只是尝试性地解决相关的问 题,并不等于完全解决了某个问题。 (二)科学假说的形成 1. 归纳主义学派的观点 假说可以通过有限个固定步骤从观察资料 中得到(亦即假说可以依靠归纳法得到)。 (1)归纳主义者看到了假说的产生与经验事实有 关,这是可取的,也符合科学的实际。 (2)一些较低层次的假说(即关于经验规律的假说 )的确可以通过一定的归纳程序和算法,从资料 中产生出来。 例:哈勃关系式:V=H0Y0 巴耳末公式:=b (3)形成科学假说的普遍归纳程序是不存在的 ,归纳定义的观点原则上站不住脚。其道理 在于: 从观察资料到假说,从特殊命题到普遍 命题的归纳论证本质上是区别于演绎论证的 ,归纳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不保真的,因 为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无论在逻辑 上还是在经验上都不能够得到证明。 (4)一些高层次的假说(即关于理论规律的假说) ,并不能通过简单地概括和外推从观察资料中 产生。 (5)归纳主义否定假说的产生与人的联想、想象 、直觉、顿悟等因素有关,这种观点也是站不 住脚的。 2、 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一般观点 假说的产生并非纯偶然的、心理任意的 产物,而是人们一系列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产 物;既有逻辑的因素,也有非逻辑的因素; 既有必然的推理,也有或然的推理,还有直 觉、想象、灵感、机遇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 响。 3、假说的形成模式 (1)达尔文模式:即假说的提出是长期观察和思 考的结果。 (2)魏格纳模式:即假说的提出来得轻快和偶然 ,先提出假说,然后通过观察和研究收集事实 证据。 (3)爱因斯坦模式:即假说的提出是纯理论思考 的结果。 (三)假说的检验 1. 从假说中推导出预期的可观察的事实陈述。 2. 设计科学实验检验假说的推论。 3. 作出检验结论,看观察事实是确证了假说, 还是证伪了假说。 假说科学假说为H,推出的检验结论(蕴涵) 为I,则(1)确证的逻辑: 如果H为真,则有I, 现在I为真, H被确证。 以上逻辑公式所表达的推理方式称为肯定 后件的推理,这种推理在演绎上是无效的。 例:如果湖南农业大学在北京(H),则湖南农 业大学在中国(I), 湖南农业大学确在中国, 则湖南农业大学在北京。 由此可见确证一个假说的复杂性。确证假 说的复杂性还表现在: 第一,存在替代性假说的问题,即别的假 说有时也能推出相同的检验结论。 第二,假说的先验概率问题。先验概率是 指不依证据的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条线业务培训测试题及答案
-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置流程测试题(含答案)
- 2025虫鼠防制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度校园足球场地租赁与赛事志愿者服务全面合作协议
- 2025年BIM信息化平台开发与应用服务合同
- 数字医疗生态圈病人信息安全管理与数据共享服务合同
- 2025年全新电动叉车产品销售及区域市场开发合同
- 2025年春夏季古董拍卖会场地租赁及专业搬运服务合同
- 2025年高级保姆雇佣合同书模板
- 2025年度中小学计算机设备深度维护与技术支持合同
- 《垃圾发电厂钠碱湿法烟气脱酸系统技术规程》
- 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校本作业
- 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沪教版
- 土壤肥料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 影视鉴赏-第六章-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
- 2024高海拔地区模块化增压式建筑技术标准
- 仓库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重症护理的护理课件
- 医务科医疗质控记录范文
- 《电梯企业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