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来自14个工业国家的证据.doc_第1页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来自14个工业国家的证据.doc_第2页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来自14个工业国家的证据.doc_第3页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来自14个工业国家的证据.doc_第4页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来自14个工业国家的证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来自14个工业国家的证据 在本文的理论模型讨论中有三个假设。有两个关注了产业内贸易份额的行为,而第三个关注了贸易流量的问题。第一是在国家间的比较中要素组成的相似度越大,那么产业内贸易份额就越大。第二是在时间序列数据中 一组国家的要素组成的相似度随着时间越大,那么国家组中的产业内贸易份额越大。第三是相对国家规模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可以解释贸易-收入比率上升。所有这三个假设都是与数据相一致的(J. Japan. Znt. Econ., March 1987, l(l), pp. 62-8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el Aviv University, Ramat-Aviv, Tel Aviv 69978, Israel.)。1、 介绍 近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出现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为观察到的贸易模式作出了新的阐述。特别在致力于差异产品的垄断竞争这方面是有用处的(见Lancaster, 1980; Dixit and Norman, 1980, Chap. 9; Krugman, 1981; Helpman,1981)。例如,这个理论解释了鉴于部门间贸易流动,在要素比例相似的国家之间存在更大贸易流量。尽管用新模型能成功地解释典型的事实是鼓舞人心的,但是也需要非常谨慎地检查数据的一致性。这么做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些模型意味着存在一些经验假设还没有被检验的(比如Helpman, 1981)。第二,受制于模型的含义来做实证检验,有人可能希望发现弱点来进一步发展理论。这篇论文报告了出现在国际贸易模型中三个经验假设的证据,以差异化产品的垄断竞争为基础。其中两个假设关注了产业内贸易份额的行为。这些假设派生出来的理论是依赖于Helpman and Krugman (1985, Chap. 8)的。在第二部分关注了贸易流量的理论和实证,第三部分关注了产业内贸易份额的理论和实证。2、 贸易流量 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经济中贸易流量或者说国家组内贸易流量的决定,要素比例学说贡献极少。李嘉图比较优势的观点在这方面也没有多大帮助。尽管如此,似乎在贸易模式的收入水平和贸易量之间存在特定的有规律的关系,是经济学家们许多年来试图解释的内容(见Deardorff, 1984)。差异化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这些关联。考虑一个222的经济,其中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如果部门X和Y都生产同质的产品,且有着固定的规模收益,然后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设定是用图1中的平行四边形OQO*Q来表示,这里OQ是在X中就业的向量和QO*在Y中就业的向量,如果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之间自由地移动,同时他们也在给定的国家内部的产业间移动,就会形成一个均衡。母国的起始点是O,外国的起始点是O*。 在一个国际间要素没有流动性的贸易均衡中,OQO*的分配使得母国进口Y出口X。贸易量被定义为出口之和。假定偏好是类似的一致的并且自由贸易,贸易量被给定为:,这里s(s*)是国内(国外)在世界上的支出份额;X是母国X的产出水平,Y*是外国Y的产出水平;并且和分别是世界的X和Y的产出水平。假定贸易均衡时,贸易量等于: 对于OQO*的资源禀赋都成立 (1)现在,在每个禀赋点,要素价格均衡化设定Px是固定的,X和s是禀赋点的线性函数。因此,与模型对应的iso-volume-of-trade曲线是垂直的线。此外它们与OO*的对角线是平行的,因此,可以用图1中平行四边形内部的线来表示(见Helpman and Krugman, 1985, Chap. 8)。与对角线距离越远的线,其代表的贸易量越大。从图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模型中更大的贸易流量是与更大的要素组成的差异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国家相对规模的差异用GDP衡量没有特别的作用。这就预测,与实证相一致,当模型拓展到多个国家和多个产品时并没有改变。接下来,我们来改变这个模型,并假定X是一个差异化产品,每种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产业中普遍存在垄断竞争。均衡时 产业X自由流动的要素被大量的公司占据,每一个生产不同的产品种类,每一个获得的利润为零。假定所有的产品种类相等定价并且生产同样的数量。向量OQ和QO*仍分别代表部门和部门的就业。但是这次OQ是收到n个公司雇佣,每一个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与固定的规模收益相反,这里公司的数量n是确定的并且对许多问题都非常重要。世界的生产x的产出水平,仍认识一个有力的衡量产业总产出的方式,但是这次它是由个产品组成,每个品种的产出是 。OQO*O仍是对于贸易均衡中国际要素没有流动性的要素价格均等化设置。图2重现了图1的相关特征。假定E是要素禀赋点;母国是资本相对富裕的。然后完全就业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就在母国雇佣OPx到差异化产品部门,并亲切雇佣OPy到同质产品部门中时达到了均衡。通过描绘通过E点的一个向下倾斜的线BB,斜率等于工资-租金比率,我们得到了点C,代表了收入在两个国家的分配。然后,如果贸易是均衡的,OCy代表了在国内Y的消费情况,OCx代表了X在国内的消费情况,倘若我们标准化衡量单位,于是有=OQ,=OQ。很清楚的从图中看到国内的进口Y并且净出口X。事实上每个公司生产不同种类的X,并且假设了所有的种类在每个国家中都是需要的,意味着存在差异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内生产种类:国外生产种类:假设偏好是相同的并且在国家中都是类似的,X从母国出口的价值是,从外国出口X的价值是。因此,X产品的贸易是双向的,贸易量现在等于。又一次假设贸易均衡,这个减少为 (2) Helpman和 Krugman (1985, Chap. 8)展示了图2中的曲线获得常数值与图3中的曲线相似。它们与经过O的射线BB(经过了OO*的中心)相切。与对角线距离越远,它所代表的贸易量越大。在OQO*上,在E点当要素组成的差异对于规模相同的国家而言是最大的时候,贸易量达到最大。通过比较图3和图1 ,很清楚地看出差异化产品的存在是如何引起关于贸易量决定的新维度,也就是国家的相对规模。现在贸易量更大,那么要素组成的差异越大,相对规模的差异越小。当X和Y都是差异化产品时,国家的相对规模成为了贸易量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贸易量是假设贸易均衡,于是有: (3)这里是在世界经济中的国内总产出。因此贸易两取决于ss*,或者说是国家的相对规模。图4描述了相应的等贸易量曲线。它们是向下倾斜的线,斜率等于工资-租金比率。越远离BB(代表了国家规模相等),那么代表贸易量越低。图1,3,4说明了差异化产品产业的产出份额越大,国家的相对规模在决定贸易量时越重要。更一般地来说,当产品仅由一个国家生产,国家规模的分布是世界贸易GDP份额唯一的决定因素。因此,生产越专业化,国家的相对规模的作用越重要。差异化产品的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导致了这类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在垄断竞争的情况下)。然而,起源于规模经济其他形式的专业化也支持了当前的目的。对于这类产品的专业化,国家j和国家k双边的贸易量是:这里是国家j占世界支出的份额,是国家j国内的总产品。假设均衡贸易产生了: (4)这位引力方程提供了一个理论解释(见Anderson, 1979; Krugman, 1980),已经通过使用双边贸易流量数据成功地得到估计(比如 Linnemann, 1966)。此外,世界贸易的比率一方面对与GDP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含义,另一方面对国家规模的分布也有着重要含义。通过直接计算,我们得到了(见Helpman, 1983) (5)方程(5)解释了观察到战后贸易量比收入增长得更快这样的事实;在这个时期,国家的相对规模下降了,因此方程(5)中右边的分散指数随着时间增长。为了检验这个假设,我们需要发展一个方程,将国家按照合适的方式分组,同时考虑贸易的不均衡。下面将完成这个步骤。令A为一组国家的索引。然后组内的国内总产品是:并且我们定义:分别表示在一个国家群的GDP中国家j的份额,以及在世界GDP中国家群的份额。并且,定义是国家j的出口高于进口的部分,并且然后组内的贸易量为:然而,。因此, (6)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增长,组内贸易量增长比结合的收入增长得更快,如果调整后的规模分散系数被方括号内部右边的那项给定(给定国家组占世界收入一个固定的份额)。表1包含了1956年到1981年14个工业国家贸易不平衡未调整的规模分散系数,以及贸易平衡调整的规模分散系数。从表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贸易不平衡的调整并没有明显改变这个指数的时间序列性质。理由是对这些国家来说,贸易不平等作为收入的一部分是相当小的,包括是有冲击和初级产品价格的冲击导致的外部不平等,表1也展示了组内贸易占国家组收入比率的时间序列。从这些数据很明显的看出,这段时期贸易占收入的比率和我们的分散指数是上升的。(后者是因为国家的相对规模下降产生的)。贸易的不平等调整了规模分散系数和贸易占收入的比率被描绘在图5中。很清楚地看到它们是正相关的。因此,国家相对规模下降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解释这个国家组贸易和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差异。然而,有两个警告。首先,这个证据不能替代一个合适的假设的统计检验。第二,这个证据对国家组成很敏感。如果美国和日本从样本中排除,那么规模分散指数和贸易收入比率之间的联系就显著减弱了。3、 产业内贸易份额 我们已经在222模型的讨论中看到了当部门X生产差异化产品(并且它是相对资本密集的)。相对资本充裕的国家进口Y同样也进口国外生产的种类X的产品,并且出口国内生产的种类X的产品。X出口的值超过进口X的值因此是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假设贸易均衡)。这个贸易模式用箭头描绘在图6中,这里。总的贸易流量等于这些箭头的和。产业内的贸易量被定义为在每个产业内部匹配双向流动的产品。一般来说是:,这里是国家j出口到国家k的产品i。在222的情况中产业内贸易量的方程减少为: (7)这可以被用来计算产业内贸易份额利用比率 。使用(2)和(7)这个比率为 (8)由Helpman (1981)表明了在相对资本充裕的国家中Si-i是资本-劳动比率的减函数,在资本贫乏的国家中是资本劳动比率的增函数。固定的产业内份额曲线描绘在图7中,对于要素价格均等化设定下的禀赋条件(见Helpman and Krugman,1985, Chap. 8 得到更多这些曲线性质的证明)。对角线代表了份额为1,然而O*Q代表了份额为0。越远离对角线,份额越低。从这个图中非常清楚地看到在要素组成中的差别越大,那么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就越小,并且产业内贸易份额越小国家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越大。第二个关系可能相当弱。更多关于产业内贸易份额决定因素的见解可以通过考虑一个多国家多种产品的环境中获得,生产要素只有两种。这次考虑了要素报酬不平等。在图8中描绘了三个国家和四个产业的情况,借助于一个Lemer 图(严格来说,这个图旨在生产函数是累死的才是实线的;可以看elpman and Krugman, 1985, Chap. 8得到更多细节)。每一个等产量线代表了以美元的产出,每个向下倾斜的线代表着以美元的要素成本。上标代表着国家(也就是 是国家j的工资租金比率。)然而穿过原点的射线描述的是在三个国家中有效的资本劳动比率。假定图中描绘的结构,国家1生产产品1和产品2,国家2生产产品2和3,国家3生产产品3和4.如果这些是差异化产品,然后国家1和2,国家2和3都存在产业内贸易,但是国家1和3没有产业内贸易。这个观点可以一般化表述为对于有着相似要素组成的国家而言,要素报酬不平等时许多国家在双边贸易量中的产业内贸易份额更大。另一方面,对于一组国家, 组内在要素组成中分散度越小,产业内贸易份额在国家组内的贸易量应该更大。国家间要素组成的差异可以用国家的人均收入来衡量。当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并且所有的产品时自由贸易的时候,这种方法很准确。给定这个代理,我们的分析意味着两个假设,一个有关双边贸易流量的组成,另一个有关组内贸易流量的组成(见Helpman, 1981):(a)在双边贸易流量中,产业内贸易份额可能对于有着更低人均收入的国家来说更大。(b)在国家组内贸易流量中,产业内贸易份额在组内人均收入的分散度更小的时候更大。 为了检验这些假设与数据的一致性,我计算了样本中14个工业国家1970年到1981年双边的和国家组内的贸易份额。双边贸易流量被计算为: (9)众所周知这个指数在贸易不平衡时是有偏的(见Aquino, 1978)。可以从图6中看出这个偏向。如果贸易的不平衡是由于母国出口更少的X(因此有一个贸易逆差),这样就会降低(9)的分母,但是不会改变分子,因此产业内贸易份额更大。另一方面,如果外国出口更少的差异化产品将会更小。最后,如果外国出口更少的Y,将会更大。于是我们看到这个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偏差是取决于其来源,只是简单的调整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原因,我用公式(9)进行估计,得到了相关结果。为了检验数据与假设所关注的双边贸易流量之间的一致性,我用从1970到1981年每一年的截面数据估计了下面的方程,这里代表j国的人口。为了捕捉国家相对规模的重要性引入了GDP的最高和最低水平(Loertscher和 Wolter (1980),他们对制造业估计了一个相似的方程,强调了结合贸易国家规模的重要性,国家规模用联合的GDP表示)。方程是用4位数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SITC数据。表2中展示了结果,括号中表示的t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确实在样本中产业内贸易份额和人均收入差异之间存在负的偏向相关,这个关系在最后的样本时着被减弱了。更小规模的国家对产业内贸易份额有着正的效应,更大规模的国家对产业内贸易份额有着负效应,这个观察是有趣的,这也与规模更相似的国家有着更大的产业内贸易份额的假设相一致。此外,因为估计是为正的,两个国家的联合规模对他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份额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结果证实了一个联合国家变量的使用是正当的,正如Loertscher和Wolter(1980)所做的那样,尽管在这个说明中应该谨慎,因为在一般的显著水平上不显著异于0。为了间接地检验联合规模和相对规模之间独立的影响,表3报告了对以下方程的估计:这些结果报告了之前的结论,尽管联合规模的影响似乎是在样本的下半部分时期是相当弱的。系数代表了相对国家规模的影响。为了检验第二个假设,我们需要计算在国家群组的贸易量中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并且衡量组内人均收入的分离度。在下面内容中说明。组内总的贸易量用双边出口相加来计算:也就是然而组内的产业内贸易量被计算为:然后,组内的产业内贸易份额被计算为: (10)这些计算的时间序列是从1970年到1981年,被报告在表4的第一列。这些值都是以SITC4位编码的数据为基础并且计算的是列在表1底部的14个工业国家,使用所有部门到计算中(不仅只有制造业向量)。表4中报告份额的特征之一是比起其他的计算更小。例如,Havrylyshyn (1983)报告了工业国家组在1978年的份额为0.638。这个值大于表4中报告值的1.5倍。我的结果与其他人的结果不同有三个原因:(a)典型的计算(包括Havrylyshyn, 1983)都是只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因此结果是向上偏的。然而,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本节最开始得到的假设是以所有的部门为基础的。因此,用来检验这些假设合适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考虑所有部门,而不仅是制造业。(b)典型计算的组内产业内贸易份额是在他们和世界剩余部分的贸易量中单个国家产业内贸易份额的平均数,使用一个或其他的权重系统。这个过程并不与计算(10)相等,并且产生的偏向大小取决于权重系统。然而,理论似乎意味着(10)是可变的。(c)典型的计算是在三位数层面分解的,然而我使用的是四位数分解的。为了检验组内的产业内份额和人均收入的分散程度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一个分散指数。为此使用人均收入的标准差占它均值的比率是合适的。因此,用表示国家j 的人均收入,我们的指数是: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