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新课标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新课标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江西省大余中学何永安制作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识记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3、理解文章寄寓的情和理。重点难点 1、识记文学常识;识记文言字词。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知人论世,识记文学常识;学习12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一、导入1、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历代文人骚客、雅士名流,多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吟诗作赋,借以抒发胸中感慨。或仕途失意,或忧国忧民;或从容淡定,或超然物外;或寓情于景,或因事见理。王羲之的在感慨于良辰美景的同时抒发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修短随化悲叹;苏轼月游赤壁,描绘了“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美妙景色,抒发了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2、学习目标:三、走进文本。自主学习,要求(8分钟)1、走进王安石;2、了解“记”;3、自读一遍,疏通字词。四、走进文本。探究上述问题。1、知人论世-走进王安石;2、文体知识-了解“记”。 “记”是古文中的一种,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较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与抱负,或阐述作者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等的感悟。在写法上往往是寓情理于事、或因事见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3、自读课文一遍,疏通字词。检查字音,齐读一遍课文。五、探究学习第一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意,注意关键字词、句式。8分钟1、重点字词。址:基址,指山脚;舍,名动,筑舍定居;以,因为;乃,为、是;阳,山南水北;文,碑文;名,名词作动词,说出名称。名词作状语,往东2、文言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分析: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3、翻译几个句子;4、概述大意-介绍褒禅山概况 。5、朗读五、探究学习第二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意,注意关键字词、句式。8分钟1、翻译全段。 2、重点字词。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穷、见、至、极3、概述大意-记游洞经过。游洞经过-前洞,平旷,记游者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游洞感受-悔4、朗读。六、课堂训练。整理文言字词;完成导学案预习交流部分第2课时江西省大余中学何永安制作学习目标:1、学习第35段;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翻译文意;3、感受作者游山心得,体会文章主旨;一、 复习导入,翻译几个句子。距其院东-;既其出-。提示言文翻译的两个标准:1、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2、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二、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1、学习第3、4段;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感受作者游山心得,把握文章主旨;4、初探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三、自主学习第3、4段。自读要求。自主或合作翻译全段;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感受作者游山心得。四、师生合作探究学习第3段。1、梳理第三段重要词句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 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达到某种程度;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句中语气词。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注意特殊句式;变式句(介词结构后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省略句。不随以止也 2、翻译几个重要的句子;3、归纳大意-写游洞华山的心得4、探究思考。古人为何“往往有得”?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五、师生合作探究学习第4段。1、梳理第四段重要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翻译段意。3、探究思考: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4、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六、师生合作探究学习第5段。1、大意。第五段:补叙同游者。2、翻译。3、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七、回顾文章脉络八、通过训练,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点1、课堂训练1,古今异义2、课堂训练2,归纳其字的用法3、课堂小结。4、归纳中心。5、背诵第3、4段第3课时江西省大余中学何永安制作学习目标:1.领会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2.掌握“其”、“盖”、“乃”、“然”等词的用法3.完成课后习题一、导入1、默写3、4段。 二、鉴赏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