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ppt_第1页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ppt_第2页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ppt_第3页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ppt_第4页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1、 考试说明: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2、教学要求: (1)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2)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 (3)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考点要求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 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 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 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能力要求】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 全面细致地分析文意 【读解思路】 通读全文、略读题目串译全文、圈画难点 “三联系”释疑、推断代入、检查、确认答案 注“三联系”:联系课内外、联系上下文、联系古与今。 课前预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 乘:登上、登临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 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答案:C 考试说明120实词: 爱、安、被、比、本、兵、病、朝、乘、诚、除、 传 辞、从、殆、怠、汉、道、得、度、发、方、 非、复 负、盖、故、顾、固、过、胡、患、或、 及、疾、即 既、假、间、见、就、举、绝、克、 类、名、莫、内 期、奇、迁、请、穷、劝、如、 若、少、稍、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 数、遂、率、说、私、素 通、徒、图、亡、王、 望、恶、微、闻、相、向、谢 悉、信、兴、行、 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已、易、 意、阴、引、右、逾、狱、再、造、知 直、置、 至、致、质、治、诸、族、足、卒、走、左 、坐 教材积累是前提 n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 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 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 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 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 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 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 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 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归纳总结很重要 n例: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 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 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 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 ;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下车( 新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还乡) 乞身(告老还乡) 掌握一词多义,强调多词一义 n如: n“造”、“诣”、“之”、“适”、“徂”、“至”、“ 往”等词,它们除了有其各自意思外,都 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到。 n如:“寻”、“旋”、“须臾”、“俄而”、“俄” 、“俄顷”、“既而”、“未几”等都有不久 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四、结构推断法 七、语境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二、引申推断法 三、字音推断法 五、联想推断法 六、语法推断法 检测练习 例:“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 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 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 是“ ”。 一、字形推断法 例:“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 子) 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 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 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竹质)马鞭 治玉 、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 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 、斤(斧)、殳(sh)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 、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 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 为有关,“禾”与五谷关; “贝”与金钱关;“皿” 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 求”与毛皮关; “旨”与美味关;“隹(zhu) ”与鸟 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 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 丝织品有关;“攴(p)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 关 ;“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 眼。 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 )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 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 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例:“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 牛) 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 ,可知“中的“刃”用其本义。 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 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2具体向抽象引申。 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 析: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由“转”引申为“快 ”,由“快”引申为“ ”之义,具体的“旗 帜飘转”引申到抽象的“时间不长”。 二、引申推断法 时间短、不久 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 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析: “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 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去掉“弓”,向一 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4联想引申。 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 析:“蒙”,从“屮屮 ”冡(mng)声。本义:玉女 、茑萝一类的蔓生草名。草性贱,丛则覆地,由此 引申为“覆盖”“蒙蔽”等义。 3因果引申。 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乐府陌上桑 析:“好”,从女从子。“子”表男子,女子得男子 为伴表示貌美。取的就是此本义。貌美当然“好”, 词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 三、字音推断法 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 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影 总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 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 胆逆推。 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 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 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 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 ,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娶 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 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 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 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 “劳苦倦极劳苦倦极” ”与与“ “疾痛惨怛疾痛惨怛” ”相对相对 。“ “疾痛惨怛疾痛惨怛” ”并列陈述几种情并列陈述几种情 况,译为况,译为“ “疾病、痛苦、凄惨疾病、痛苦、凄惨 、忧伤、忧伤” ”,那么,那么“ “劳苦倦极劳苦倦极” ”的的“ “ 极极” ”就不可译为就不可译为“ “极点极点” ”。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 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 “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 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 ,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 而解,可以推断是“ ”的意思。 疲劳 年幼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 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 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 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 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 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 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 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D 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贤俊者 自可赏爱”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五、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 熟悉的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 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 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 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 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 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 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 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 ,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 北指败逃者。 兰芝初来时,府吏兰芝初来时,府吏见见叮咛叮咛 不以外夷见忽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 求全责责备备 日日薄薄西山西山 不不速速之客之客 疾疾风知劲草风知劲草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哪些课文语句或成 语中有相同的意义? 提示:本文是韩愈对求学者勉励的话。“登崇” 与“拔去”“占”与“名”“录”与“庸” 相对应,均为 动词,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对。“登崇”可联想“ 推崇”,为选拔、推崇之意 ,与“拔去”(除去) 意义相对;“名”可联想“不名一钱”,与“占”同 义,“占有”的意思;“庸”可联想“毋庸置疑”, 与“录”同义,“任用”的意思。 “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 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韩愈 进学解)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 ”中的“妄”义同,为“ ”之意 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 的“恪”同成语“ ”中的“恪”,是“ ”之意。 恪守不渝 谨慎而恭敬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 ”中的“副”,为“ ”之意。 名副其实符合 轻举妄动胡乱 六、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 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 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 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 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 ,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 义。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答案:C 在句中作什么 成分? “樵”作“取”的宾语, 应为名词,指柴草。 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 为动词,“腰”也为动词,“ ”之意。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 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 据此推断“固”为 之意。险固的地方 腰佩 “明”是主语,“察”是谓语,若将“明”解 为“明亮”则搭配不当,应理解为“ ” 才正确。 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 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 “ ”,“锐”解“ ” 才能搭配。 坚硬的盔甲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锐利的兵器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视力视力 信誉 相信 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 置上,是动词,为“ ”之意。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信义著于四海 (赤壁之战) 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 ;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 “ ”之意。确实 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 上,为名词,故“信”为“ ”之意。 句句“ “无无” ”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为动词,处在谓语的 位置,位置,“ “信信” ”处于宾语的位置,处于宾语的位置, 所以所以“ “信信” ”为为“ “ ” ”之意。之意。 信物信物 (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 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 樵打柴。是否正确?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 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 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 应该是“ ”的意思,“打柴”是 动词,明显不当。 木柴木柴 七、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 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 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 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 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城”作主语, 是“攻取”还是 “被攻取”? 需要“老弱女子” “巡视”城楼吗?答案:C 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 词的位置上,动作对象为“诸侯”,而“对” 为“回答”之意,故“应”为“ ”。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 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 ”。随着,和着随着,和着 应答应答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 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 ,只有“ ”一义合适,其余三个 义项均不合文意。 如: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 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 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寻求寻求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 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 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 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 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 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 儿”为褒义,故选B。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 ,尤事乐侯史高。 “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 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 自尽”看来,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 搭配看,可推断为 “ ”之义。阿谀奉承、钻营取巧阿谀奉承、钻营取巧 分析:从上文看,“哀愈毁礼”是说母亲去 世,由于悲哀过度丧事超过了一般的礼节 。“每至”是“每到的时候”;再从 字形看,“踊”从“足”,是“跳跃”的意思, 与“哭”并列,是说痛哭及极度悲哀的情状 ,因而可推断为“ ”。 母丧去官,哀逾毁礼,每至哭踊,顿 绝方苏。 “顿绝方苏”是“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呢 ,还是“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困顿晕倒困顿晕倒 课堂检测练习 则天将不利王室(篡位),越王贞于汝南 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 人五千余,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御史,哀其诖误,止司刑使 ,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 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 愿哀其诖误。”表奏,持敕配流丰州。诸 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 使君活汝也!”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 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n 武则天准备称帝,纂夺李氏皇位,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士人和 百姓因受牵连而被判死罪的有六百多人,五千多人做了官奴,监督行刑的官 吏相继来到,催促处决死囚。当时狄仁杰对那些受牵连的人颇为同情,便让 监斩官暂停行刑,使飞骑奏报武则天说:“我想禀奏圣上,似乎是替反贼说情 ;知道了不说吧,又怕违背了您怜悯百姓之心。写成奏本又毁掉,主意总拿 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原本不是想要造反,请您同情他们不得已而受到牵连 。”这番话禀奏则天后,死囚们获特赦免去死罪,被流放到丰州。囚犯们被押 解到宁州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狄使 君救活了你们的命吧?”于是囚犯们相互搀抉着在狄仁杰任宁州刺吏时百姓为歌 颂他的功德而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斋戒三天,这才离开宁州。囚犯们到丁 丰州,又立石碑纪念狄仁杰放命的恩德。当初,张光辅以宰相身份讨伐越王 ,平定越王势力之后,那些将士仗着威势,征敛没有限度,狄仁杰一概不听 从。张光辅恼怒地说:“你们州官要怠慢元帅吗?为什么不来上交征用物资呢? 狄仁杰,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只越王李贞一个人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 越王死了,而千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