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2节.ppt_第1页
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2节.ppt_第2页
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2节.ppt_第3页
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2节.ppt_第4页
人教语文第二部分第二编专题三第2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第2节节 鉴赏诗鉴赏诗 歌的语语言 一、考纲通览,把握考情 考纲解读考情分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 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 出诗歌语言所蕴涵的具体意义 ;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 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诗 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 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 顿挫等)。 从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看,2011年高 考天津卷,2010年高考广东卷、重庆卷、湖 南卷等都考查了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 能力。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 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 言美,进而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 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考查内容主要包 括以下四个方面:(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即分析其含义及表达作用;(2)品评某一字 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某一句的含意; (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2.考查重点。重点考查炼字炼词。考生 赏析时应联 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 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 者炼字炼词的精妙之处。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二、考点整合,知识储备 一、“炼字”类型举例 (一)炼名词 分析 一首诗中有时以名词的叠加作为意象来表情达意,能达到强烈的表 意作用。有时则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名词,表情达意。 举例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倍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 灯,所以诗人黄庭坚接下来在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 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中选择了灯这 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 “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 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 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二)炼动词 分析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 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 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 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 主要内容。 举例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动词“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 ,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 . .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三)炼形容词 分析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 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 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举例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用得好。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 。潜,偷偷地;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 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 (四)炼叠音词 分析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叠音词,往往能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 声音形态,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举例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起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全用叠音词,不仅使词律节奏感强,而且使全词笼罩 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二、常见的古诗语言风格 风格说明例句 豪迈 雄奇 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 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 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 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 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 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遥 寄卢侍御虚舟) 沉郁 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 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 在胸,而 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悲壮 慷慨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 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 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 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 昂登幽州台歌) 朴素 自然 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 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 ,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 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 饮酒) 婉约 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 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 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含蓄 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 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 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 思而得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 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 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 部) 清新 明丽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 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 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 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幽默 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 笔调和趣味。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 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 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三、诗歌语言的分类 从内容的角度划分诗歌的语言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 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 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 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 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 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 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 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 的消沉。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 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作者意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 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 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还有熟悉的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 有感等。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 子卷下:“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 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 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的故事; 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 的诗句。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三、考向探究,题型归类 题型一 炼字类考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 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 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诗歌“炼”字,主要是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曹操短歌行 【问题】 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分析“何枝可依”一句中的“依”字 的双重意蕴。 _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分析“依”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手 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答案】 “依”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步骤一)作者用小鸟找 树枝落下来比喻人才找到用武之地。(步骤二)形象、生动。(步骤三)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典例剖析 (2011年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_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首描写骤雨 景象的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骤雨的状态,接下来三句交代骤雨中牧童 的情况,最后一句写雨停后的清新景色。考生在鉴赏诗歌中词语的表达 效果时,可从词性方面入手,“卷”、“吼”都是动词,由此考生可以 分析这两个词的观察角度是什么,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答案】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 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通关金钥 1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 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 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 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 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2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 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3炼字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作者的情感。 1(2010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 “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 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 “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 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 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题型二 赏析句子型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 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 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杜甫登高 【问题】 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 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_ _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 赏析诗句时,应从诗句的内容(描写了什么)、语言(平实、朴素、华丽等)、 表达技巧(情景交融、对仗、拟人、对比等)、表达效果等方面来分析。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答案】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 情景交融。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 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 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 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 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典例剖析 (2011年天津卷)骤雨原诗见前文(题型一)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_ 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赏析诗歌 的最后一句。考生解答本题时,可以分析诗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 “骤晴”、“又”、“绿”等词语体现出的描写对象的特征;同时,还 要注意联系牧童的心理。 【答案】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 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通关金钥 “语句型”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 第二步: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者写法特点。 第三步: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或是蕴涵着怎样的情趣或理趣。 2(2011年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 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 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对这 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_ 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综合鉴赏能力。分析此诗,应从对仗 手法、情景关系等角度考虑。“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一联在 当时广为传诵,诗人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我 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其中苦还是乐,怜还是惜,悲还是喜,令人难 以察觉,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 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 “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 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题型三 赏析诗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 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清照 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瘦”字便是全篇 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 境显得十分协调。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杜甫登高 【问题】 阅读杜甫的登高,有人评论说 ,“悲”是全诗的关键,你是 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_ 【解析】 本诗共有四句,第一句写登高所见,景象凄清苍凉,悲凉意味蕴 涵其中。第二句写时光流逝,壮志难酬,“悲”情可见。第三句写客居他乡,体 弱多病,“悲”不言自明,“悲秋”一词点明情感。第四句国事家事“艰难苦恨” 而又因体弱多病不得不新停酒杯,“悲”情更是无法排遣。 【答案】 同意。“悲”字是点睛之笔,四句分别写眼前景象的悲凉,时光飞 逝的悲慨,流落他乡的悲苦,国难家愁的悲愁。(步骤一)暗含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悲痛。 (步骤二)可见“悲”是全诗的关键。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典例剖析 (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_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鉴赏“诗眼”。 解答此题,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 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 字写了哪些内容。第三步,从该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 际上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的内容,使诗歌内容多而 集中。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答案】 本诗以“乱”为诗眼,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的忧国之思。首 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 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 写忧 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 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通关金钥 1解题思路 解答赏析诗眼类题目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诗眼的作用。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奠定 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进行品 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2)这类题 目一般有以下设问方式: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某词统领 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2答题步骤 解答赏析诗眼类题目可采用如下步骤: 步骤一: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步骤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 所起的作用。 3阅读下面的一首汉代民歌,完成文后题目。 古 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 中车轮转。 【注】 飙风:暴风。思:悲感,悲伤。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说。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 体现诗歌情感或者诗人思想的词语。这首诗主要表现“我”在外的悲凉,开篇 用“秋风”的意象直接表达忧愁,接着写忧愁的原因是“胡地”、“离家”。 全诗围绕着“愁”行文,所以诗眼是“愁”。 【答案】 本诗的诗眼是“愁”。诗歌开篇用环境描写渲染诗人的“愁”; “出亦愁令我白头”五句以“愁”为中心,表现“我”的哀愁的深重; “胡地修修”两句说明原因;最后四句继续写“愁”,表现“我”憔悴的 形象。 题型四 分析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 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 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李清照声声慢 【问题】 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指出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并作简要分析。 _ _ 【解析】 这首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将个人感情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为一体, 写“晚来风”“雁伤心”“黄花积”“梧桐”“细雨”,都是为了抒发自己亡国丧夫 后的悲痛心情。在此基础上总结语言风格即为沉郁悲怆。 【答案】 风格特征:沉郁悲怆。(第一步)这首诗把个人的感情与自然现象结合在 一起,写自然的凄凉,给人以沉郁悲怆之感。(第二步)表现了作者在亡国丧夫后的无比 郁闷的心情。(第三步)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典例剖析 (200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 “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_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要赏析这首诗“新丽”的特点,首先要注意到前两 句的暗喻,诗人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其次要注意到下 阕把春比拟为人,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还能和友人在江南同住。这 样,诗人就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一般。体现了“新丽” 的特点。 【答案】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 ,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 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通关金钥 1答题思路 (1)用一两个准确的词语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质朴无华、 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奔放、简练生动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的语言风格多指诗的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 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表现在诗 作中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通过思考而 有所得。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语进 行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依据具体的题目要求而定) 2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请谈谈这 首诗的语言艺术。 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鉴赏本诗的语言 特色时,考生必须抓住“十年”、“一别”、“相逢”、“马首”、“何处” 等关键词语,平淡的语言却抒发了作者与久别友人相逢再离别的无限感慨。 【答案】 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与友人久别重 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而平淡中蕴涵着深切的情味。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四、对点演练,考点突破 题组一 炼字(诗眼)类 1(2012年河北冀州中学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原:原野。 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答案】 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 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字写出了 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这句的诗眼是哪两个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答案】 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因为只有在这样 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的流离之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表现了 对友情的珍视。 题组二 炼词(句)类 3(2012年甘肃华亭一中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注】 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 _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重点考查情景 交融的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总结:情景交融, 韵味悠长。 【答案】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 一切是那么空寂!),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 (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碛【注】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 碛(q):沙漠。 (1)本诗首句历来为诗家所称赞,请简要赏析。 _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化句为词,将鉴赏句子转换为鉴赏词语;二 是要高度重视词语中的动词、副词等;三是要明确所鉴赏的词语及句 子在全诗中所占的地位,从“首句标目”与“卒章显志”着眼,从而 明确句子的作用。 【答案】 “走马西来欲到天”一句,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显示出主人公旅途劳顿,急于赶路;“西来”,点明了行 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 旷天低的气势。本句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2)本诗收束句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 _ 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 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古代诗歌抒情的基本脉络,一般是先写景后抒 情,景为铺垫,情为重点;二是诗歌收束的方式一般有以景结情、直接抒 情两种,而本诗采用的方式为以景结情;三是通过作者描绘的景象来体会 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从而鉴赏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收束句融情于景,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夜幕降临,荒 凉的大漠无际无涯而又朦胧隐约 。苍凉的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融为一体。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题组三 语言特色、风格类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 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_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诗写作者登岭看 远山,起先看时,山如伏涛般平伏不耸高,待自己在山上每登高一段, 就回顾刚才所看的山时,却发现自己站得更高时,山却变得更高了。作 者把山欲与人争高,人急着翻过山,把山踩在脚下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 真,令人忍俊不禁。 【答案】 登山本是一件极平淡的事,而诗人不写人登山之难,却写 山与人争高。诗人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却先写山下;要写 登山难,却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脚高 山更高,这实际 上暗示了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整首诗表现出一种 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 格,让人读后忍俊不禁。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石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毬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 石 :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_ _ 【答案】 含蓄隽永。该诗的后两句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含蓄,杨花只“忙” 一春,而“我”却要一直“飘荡”,言外之意是自己飘零四时。但诗人不说自 己,而说杨花,余味不尽,令人感慨万分。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题组四 综合训练 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碧湘门:长沙(今属湖南)城门。行(hn):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 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 能力。“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 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 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考生 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看其所在的句子是 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2)本题考查考生对 诗句的理解能力。对于第一句,考生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 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对于第三句,考生要抓住 “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 “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 “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答案】 (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 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 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江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 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第一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像碧绿的水波。第 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 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时所见到的远景, 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京师得家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_ (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 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能力。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 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 在了一起。(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 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 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一字不得,恰到妙处。(3)本题考查 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古代诗歌有一种写法, 即假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 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 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 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答案】 (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 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 盼望早归的心情。 (3)这两首诗歌都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都不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 袁诗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白诗写家中亲人深夜独坐,说的都 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五、总结反思,开拓思路 分析语言特色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1鉴赏诗 歌中某一语句的语言特色时,要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 古人总是在遣词造句方面颇费工夫,所以留给我们许多经典的名句, 而这些名句,往往又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考查点。从命题形式看,此 类题目一般会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其妙处。鉴 赏关键语句,包括语句的含意、色彩、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考生要结 合语句中的词语,尤其要注意语句中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 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语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2鉴赏整篇诗歌的语言特色时,要抓住关键词语 。不同类型的诗歌呈 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诗(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语 言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 隐晦朦胧、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此类题目的命题形式多为要求考生概括诗 歌的语言特色,或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以评析。这类试题 不是要求考生 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而是要求考生抓住关键词语 来品味整篇诗歌 呈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 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 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答题时一般用一两个词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并用相 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其对表达感情、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六、专项巩固,提能过关(活页)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的,后人对 其评价极高。 (1)“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中哪几个字用得最为巧妙?试 加以简析。 _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解析】 本题设有两个小题。第(1)小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炼字艺术。 作答此题,首先,考生应点明这两句诗分别有哪几个字用得最巧妙;其次, 考生应具体指出其所用的艺术手法;最后,考生应说明这几个字在营造意境、 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这首诗的抒情方 式别具特色,作者表面是写美景,其实是用以反衬内心的哀愁。 【答案】 (1)这两句诗中“匀”、“弄”二字用得巧妙,作者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 ,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 用得也很巧妙,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是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 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 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人思乡之情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 思乡,但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离亭燕 张 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分析。 _ (2)在词的下片中,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_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答案】 (1)“浸”字用得最妙。词人随着浩瀚的江水望去, 天幕低垂,天水相连,看不到尽头,如此壮阔的景色,作者用一个 “浸”字就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2)一是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衰的无限感慨;二是借景抒 情,通过描写远处水上云帆高挂、近处村头酒旗低垂、夕阳西下等 凄冷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1)词人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_ (2)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词中的“绕”、 “满”、“红”、“白”、“黄”、“远远”、“隐隐”、“啼”、 “舞”、“忙”等简明浅显的词语可知,作者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 描绘的是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农村田园风光图。(2)本题考查鉴 赏诗歌的语言。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掌握有关语言特点方面的术 语。其次,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答案】 (1)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 发的田园风光图。 (2)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是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如“树绕村庄,水满陂 塘”、“远远围墙,隐隐茅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田园风 光图;“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 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4(2012年南宁二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第二部分 考点专题突破篇 这首诗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