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1页摘 要本文运用知识产权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现状对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从社会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侵权危机入手,分析了社会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类型和侵权表现;又基于现实报告分析了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我国社会公益发展不成熟、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和社会公益组织维权难;接下来分析了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宏观层面建议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对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做出应有贡献,微观层面,社会公益组织本身观念的改变以及行动的具体落实是改变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的关键。关键词: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 中国矿业大学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1页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P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and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start out from the crisis of IPR infringem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alyzes the types and performance of infringement of IPR of the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as well based on the reality report analyzes of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in the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mainly about the institutional obstacle to th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not mature, lack of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awareness of IPR protection and the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strength weak, safeguarding rights activist difficult, and so on; then analyzes the cause of problem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e macro level suggest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make du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of IPR protection, the micro level, the key of changes in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infringement is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the organization itself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actions.Key words: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fringement 目 录一、我国社会公益组织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侵权危机1(一)社会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类型11.社会公益组织的著作权22.社会公益组织的商标权23.社会公益组织的专利权2(二)目前国内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表现21.目前国内社会公益组织的侵权现象22. 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种类3二、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4(一)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41.社会公益组织注册登记门槛高42.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不足4(二)我国社会公益发展不成熟51.发展初期的模仿本能52.各地社会公益项目趋同53.社会公益组织机制不健全6(三)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61.社会公益组织忽视组织知识产权价值62.社会公益组织对合同的重视程度不高63.人才配备不足及“吃哑巴亏”的心理6(四) 社会公益组织维权难71.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费用较高72.维权成本高,组织无力承担7三、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7(一)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71.公益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72.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立法不足83. 员工签约模式的弊端及专项资金的缺乏8(二)我国社会公益组织发展不成熟81.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存在问题82.需求趋同导致公益供给的趋同83.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自身存在问题8(三)社会公益组织维权力量弱91.组织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92.合同订立不规范93.项目创新门槛难越9四、建议及对策9(一)宏观层面101.政府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102.社会其他组织进行法律支援10(二)微观层面111.培养社会公益组织维权意识112.注重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113.社会公益组织自身维权资本增强124.积极进行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维权13参考文献14参考书目15英文原文16中文译文21致 谢26 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14页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剖析一、我国社会公益组织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侵权危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益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公益组织作为公益的依托所在,随着公益的发展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益事业的主力军。公益组织通过组织化运作向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发挥补充功能。 王方.我国公益组织的法律规制困境与治理转型博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06):17-18特别是在我国逐渐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兴起、公益资源垄断打破、民间志愿精神发扬、社会组织(NPO)就业功能凸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公益事业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不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发展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很多问题,这其中社会公益组织权益保护问题就是困扰组织发展的一大难题。而目前我国学者在政府与公益组织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立法监管方面,关注的主要是公益组织发展中的存在的不合理的方面,却忽略了在公益组织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法律援助,未能在维护公益组织权益方面做出应有的研究。可以明确的是知识产权问题的存在在公益界不是空白地带,不仅不是空白,而且随着社会公益组织的不断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以及其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知识产权问题会愈加突出。同时,社会公益组织对机构的品牌建设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那么目前社会公益组织中存在怎样的侵权现象及如何解决社会公益组织中的侵权行为成了社会公益组织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在其中又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究竟是运用法律法规约束还是进行思维引导都是目前专家学者反复思索的重点。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频发,例如,比较著名的公益商标“红丝带”商标抢注案以及“快乐小陶子”所引出的公益创意保护问题,这些案件无一不在反映社会公益组织所面临的侵权危机。那么,到底社会公益组织都有哪些知识产权,有没有硬性的标准对侵权行为进行衡量?本文将在上述方面对社会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现状进行剖析。(一)社会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类型部分学者认为公益事业是开放的,因此社会公益组织中产出的一切都应该是开放的,在知识产权方面也就不存在侵权不侵权,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社会公益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他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在这发展之中所产生的有价值的创意、图像、标志、产品和声誉是组织特有的产物,按照知识产权中“牛犊归母牛”的原则,这些都是社会公益组织的资产,是组织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但现阶段我国社会公益组织在组织知识产权方面没有相关意识,一方面这些宝贵的财产往往被组织所有者忽视,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另一方面组织所有者同样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组织在侵犯其他组织的权利,比如使用他人的商标、创意。即使这些可能都是无意识的,但一旦被发现可能就要有一场官司风波。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主要为著作权、商标权与专利权,接下来就进行具体的分析。1.社会公益组织的著作权在我国,版权就是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保护著作权也就是保护权利人的原创作品,通常来说,只有作品的创作人才享有著作权和著作权相关的其他权利。但在社会公益组织中,一份作品的创作人可能是由社会公益组织集体创作也可能是由个体成员创作而成,这时作品创作人到底是集体还是个人的确定就依赖于作品创作时的特殊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年)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年)./Act/Act_Display.asp?ChannelID=1010100&KeyWord=%D6%F8%D7%F7%C8%A8%B7%A8&rid=660882,2015-3-20在社会公益组织中应当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应当包括:教育手册、培训资料、员工手册、宣传资料,任何工艺品以及照片等。虽然法律保护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但很多情况下为了预防侵权的产生,需要原创作品创作者进行相关的申请工作,即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至我国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依法申请。2.社会公益组织的商标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年)第八条对可以注册的商标做了以下定义:“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年)./Act/Act_Display.asp?ChannelID=1010100&KeyWord=%C9%CC%B1%EA%B7%A8&rid=1150487,2015-3-20一般来讲,法律保护已注册的商标及先注册的商标,商标保护本质上是保护品牌和声誉的一种手段。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一种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商标的注册是不可避免的,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社会公益组织主要可以注册的应是组织商标和集体商标。作为组织本身,其名称就是一种商标,将影响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除了名称之外,组织的相关特有项目的名称也将是一种商标。3.社会公益组织的专利权专利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修正)./authserver/login?TARGET=/dcc,2015-4-2我国专利法所指的发明创造指的是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期限分别为自其申请之日起20年、10年和10年。专利所有者可以对任何人的侵权提起民事诉讼,包括任何没有经过授权产生的生产、使用或销售专利发明的行为。经判决,如认定侵权行为存在,则有关部门可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要求侵权方予以被侵权方相应的赔偿。(二)目前国内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表现1.目前国内社会公益组织的侵权现象目前国内社会公益组织很少有能够做大做强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组织在发展初期不懂得维护自身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权益。现实对社会公益组织的要求却是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社会公益组织如果不能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而放任他人侵犯组织权益,那么这种组织的发展也必将不会长远。下表为我国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部分侵权事例,根据表格可明显看出目前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领域主要集中于著作权、商标权与专利权方面。表1 我国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部分侵权事例年份事件被侵权方侵权方侵权类型2010年红丝带公益标志被抢注红丝带志愿者“红丝带”商标抢注方商标权2012年公益项目被抄袭快乐小陶子教育公益工作室公益项目“书香中国流动图书馆”专利权2012年残联盲人影院被指抄袭民间助盲机构红丹丹的“心目影院”中国残联直属单位中国盲人图书馆专利权2013年民间NGO禾邻社状告万科公益基金上海民间NGO禾邻社万科公益基金会著作权2013年“爱心衣橱”遭重名爱心衣橱基金河南东方今报商标权2. 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种类 目前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主要集中于著作权与商标权的侵犯,对于专利权的侵犯则不多见,因此接下来将主要分析侵犯著作权与侵犯商标权的情况。(1)侵犯社会公益组织著作权在社会公益组织中应当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包括:教育手册、培训资料、员工手册、宣传资料,任何工艺品以及照片等。目前社会公益组织著作权的侵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社会公益组织作为组织在与自己的员工签订协议时忽略了有关著作权相关问题,协议中未明确指定谁拥有独立承包商、顾问和志愿者组织的任何作品的权利,这很可能为组织带来本可以避免的侵权诉讼以及一大笔相关费用。在这方面两种易产生纠纷的情况是:员工以个人名义利用组织相关作品;组织将组织中个人作品据为组织所有。2)社会公益组织忽视组织原创作品的价值,忽视了著作权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社会公益组织滥用其他组织著作权导致知识产权侵权,或者被其他组织侵权而不自知。比如上海有一家社会公益组织,为了增强组织影响力,在网络上搜索图片,搜索到之后又把这些图片挂在了组织官网上,结果遭到来自境外一家称拥有图片著作权的企业的索赔。该企业认为,这家社会公益组织官网页面中有17张图片侵权,每张图片开出了1万元索赔价码,总计17万,并向该公益组织下发了索赔函。该公益机构在咨询相关法律界人士后,为避免被追诉的风险,随即主动将官网、微博中涉嫌图片全部删除以此来补救,但这样依然给组织带来了前、后期宣传不一致的负面影响,最终该机构因为业务量下降,面临关门。(2)侵犯社会公益组织商标权法律保护已注册及先注册的商标,同时明确指出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目前商标权的侵权主要表现在:1)我国社会公益组织名号、图标未进行相关注册登记,不受法律保护而被滥用。2)社会公益组织在进行项目设计时直接在网上搜寻合适的图标,而不去确认这些是否已经侵犯了其他组织的商标权。3)社会公益组织的标志被非公益组织抢注,如红丝带公益标志被抢注,志愿者历时4年才维权成功。(3) 侵犯社会公益组织专利权专利权的侵权主要表现在:1)按照现有法律规定,社会公益组织无法为组织机构的名称、组织项目的名称及其他进行专利申请,这导致社会公益组织中知名的活动被换一个商标继续进行,造成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2)社会公益组织合同订立不规范、不完善,因在项目执行中产生的专利所属产生纠纷。如与员工合同订立不规范,未规定在组织项目进程中产生的专利所属。二、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一)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这里的制度性障碍是指阻碍社会公益组织维护知识产权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的集合体 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6):23-30,主要包括社会公益组织注册登记门槛高及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不足。1.社会公益组织注册登记门槛高我国在社会组织登记要求方面设立门槛较高,限制了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显示:“我国每万人平均拥有民间组织数量为1.45个,而法国为110.45个,美国为51.79个,巴西为12.66个,印度为10.21个,埃及为2.44个。”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5可明显看出我国民间组织的万人拥有量低于国外水平。另外,虽然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3年)./n/2013/0315/c1001-20796789-2.html,2015-4-23,标志着我国跨过了“双重审核”的硬门槛,但在登记注册方面社会公益组织的“软约束”依然存在,包括组织名称、业务范围、注册资金、办公场地等方面,现状仍未得到改变,大量新发展起来的公益组织越不过登记门槛,从而一直在合法的门外游离。2.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不足(1)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招募制度设置的不足我国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性、民间性程度低,组织与政府混合作业,导致社会公益组织中相关政府部门的兼职人员占比较高,而真正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专职人员反而不足,甚至于在部分未设置专职人员的组织中也有兼职人员的身影。而且现阶段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税收减免、收费许可等方面缺乏完善的、相配套的法规与政策,使得多数组织人才队伍不稳定,活力不足、凝聚力差,导致组织自身缺乏招募到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硬件标准。(2)组织内缺乏专门的针对知识产权人员的机构、制度及培训目前我国社会公益组织中大多未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机构,没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缺乏法律人才与法律培训,同时也未与社会上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处于真空状态。在由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中心调研完成的上海市公益组织法律服务需求现状调研报告中显示,在选定的70个公益机构样本中,有法务人员的NGO比例非常低,很多机构内专职、兼职、志愿者这三种类型的法务一个都没有。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中心.上海市公益组织法律需求现状调研报告./news-16726.html,2015-1-17这就导致组织缺乏专业的法律人士来对社会公益组织进行行为合法与非法行为的界定,没有专业的人员或机构参与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组织面临法律纠纷、法律问题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甚至因此导致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违规运营状况得不到解决,对于公益组织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或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无形资产都是非常不利的,给社会公益组织本身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设立和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员参与是社会公益组织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应用的基础,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至关重要,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图1:上海市公益机构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机构配备情况(摘自上海市公益组织法律服务需求现状调研报告)(二)我国社会公益发展不成熟1.发展初期的模仿本能在网络化社会,信息流通速度快,一个地方能够做好的项目在媒体及网络的传播下将会传至其他地方。我国社会服务起步晚,社会公益组织规模小,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瓶颈,拿不出好的项目,这时候发现其他组织有好的创意进行模仿,又没有相应审查机制,模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在一定情况下,项目的复制也说明项目确实存在一定的效果,能够服务到更广的人群,这种复制应当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推广。2.各地社会公益项目趋同社会公益项目是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表现形式,项目是否能做好、做大、做强直接关系到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社会公益组织表现出来一个很明显现象就是社会公益项目趋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全国各地每年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募捐,有的捐钱有的捐物。当然,募捐只是社会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公益服务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作为最直展现在大众面前与大众利益相关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于社会公益组织的看法。另外,像多地均存在“爱心包裹”以及其他各地相似的社会公益项目已是屡见不鲜,存在趋同的现象好与不好要根据其是否违法来进行判定。3.社会公益组织机制不健全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组织机制不健全,因为发展的不成熟,确实存在知识产权侵权,另外还应注意到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类型正朝着多元化发展,主要包括:组织与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属纠纷;组织与合作者(政府、基金会、企业等)之间的侵权纠纷。并且随着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及影响力日益增强,公益组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参与到公益组织之中的人越来越多,公益组织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公益组织的侵权事件以及被侵权事件的数量必将会开始显现上升的趋势。(三)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我国现阶段,公益组织中知识产权往往被组织所有者忽视,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公益组织所有者同样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组织在使用他人的商标、创意,这正是侵犯其他组织的权利的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年)第二条中提到:“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2公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作品也同样享有著作权。1.社会公益组织忽视组织知识产权价值知识产权是社会公益组织的重要资产,但在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往往被忽略,有时甚至完全忽视了知识产权的存在,甚至有公益组织认为在现阶段公益组织无法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当然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社会公益组织中的知识产权多种多样,比如,最典型的知识产权就是社会公益组织的名称,也就是组织的名称、商号或商标权。另外,公益组织的文案、项目策划书,以及具有独创性的广告或宣传也应予以保护,因为这些根据一定的法律条件也能构成知识产权或专有知识。同时,随着社会公益组织的不断发展、科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深入,也有一些公益组织开始申请自己的发明专利。在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中心所做的上海市公益组织法律需求现状调研报告中提到在其进行调研的问卷发放阶段,有1/3的组织拒绝了关于法律需求的调研,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社会公益组织没有意识到法律对于社会公益组织的重要性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将其法律需求对外披露。8上海作为我国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最先进的城市之一,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不普及,国内其他城市产权保护意识很可能受重视程度也不高。2.社会公益组织对合同的重视程度不高产权保护意识不足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合同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承接项目时未与另一方进行合同的签订;在签订合同时多采用口头约定而没有将相关条款落实在纸质合同上;社会公益组织中专职人员不足,兼职人员较多,而且并未与兼职人员签订用工合同,这在这方面值得注意是大量公益组织使用兼职人员,这也是未签订用工合同的重要因素,但就法律而言,兼职人员也应用合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不必要的争议。83.人才配备不足及“吃哑巴亏”的心理此外,社会公益组织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表现在人员配备上,社会公益组织基本都没有法律顾问,缺乏法律专业人员的投入,也很少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人才引进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预算资金。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现象是在发现组织知识产权被侵权之后明知自身知识产权遭受侵犯,依旧放弃了维权。这种“吃哑巴亏”的心理事实上是对侵权行为的一种变相认可,不利于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4) 社会公益组织维权难1.注册商标、申请专利费用较高虽然单独进行一项商标或者专利的注册或申请价格并非特别昂贵,但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一种非盈利机构,其本身并不能完全支配组织资产,而且组织并不单单只是注册商标或者申请专利,而且还有其他相关衍生品。目前在我国进行组织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以及其他衍生品的相关费用,几项加起来大概需要上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社会公益组织来说很难承受。难以承受的高费用使得社会公益组织不得不暂时不进行商标、专利的申请,导致组织本身商标专利得不到保护,在被侵权时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进行维权。2.维权成本高,组织无力承担维权成本也是制约维权的因素之一。与其他组织相比,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普遍比较弱小,还难以同有规模的商业机构相抗衡,由于进行维权或诉讼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资金投入,组织难以应对。另外,在维权中如果让侵权机构停止项目活动,可能会遭到利益相关方的反对,以及遭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这都是组织哑巴吃黄连的原因。一般来讲,目前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公益调解来解决的,很少上升到上法庭。目前公益界的主流思想就是:项目纠纷最好能通过调解达成合作,既然都认同该项目,那就敞开心胸,互相合作,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三、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一)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制度性障碍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公益组织在起步阶段长时期处于政府“派生机构”的位置上,政府严格监督、把控民间组织的发展,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惯性,未能在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新形势下得到改变,其中主要包括公益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及社会公益组织注册登记门槛高及人才队伍建设立法滞后。1.公益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公益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指由于我国在过去对社会公益组织进行的政策、法律支撑不符合现有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公益组织存在登记门槛高、注册难,活动地域范围小、服务少,纯公益性组织少、互益性组织多等问题。政府对社会“原生”公益组织依然维持着政府“派生”的身份态度,希望其仍然能够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工作,但这种管理方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政府应当进行规则层面的变动;我国对社会公益组织跨地域活动范围的严格限制与目前组织注册门槛高,新成立组织难以满足要求而无法扩展活动范围及进行相关注册活动。2.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人才建设立法不足目前我国针对社会公益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立法较少,仅有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几部相关法律法规,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和重大政策的指导方针,但意见、规划的实现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的制度保障。3. 员工签约模式的弊端及专项资金的缺乏社会公益组织中管理机构、制度设立的不足,人员配备同样具有现实因素,一方面公益组织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专业法律工作者,而且目前社会公益组织员工签约一般为短期,中小型社会公益组织在承接项目时往往是一年或半年进行一次签约,导致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资金短缺,造成组织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社会公益组织也难以承担外聘法律顾问的成本,按照目前外聘法律顾问的价格,外聘一年按公益价也要几万元,组织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来源。(二)我国社会公益组织发展不成熟1.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存在问题我国社会公益起步晚、发展快,社会公益组织竞争压力大,发展环境不成熟,政府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益组织在进行自身发展时无法可依,发展全凭本能。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现有的社会公益组织多为中小型组织,组织机制不健全、创办者一言堂、无良好的制约机制,但又迫切期望发展,同时,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基金会、企业等资助方的资助,要想拿到资金,就必须拿得出好的项目,为获得发展资金寻找好的项目进行抄袭,这就涉及到了侵权。2.需求趋同导致公益供给的趋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显现出相似的社会状况,多数地区的社会公益需求也趋于相似,加上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高速发展,在不同的地区所进行的公益援助也多有相似。正是因为社会需求趋于一致性,在这种趋于一致的社会需求下发展出来的社会公益组织在解决相似的问题时容易运用相同的解决方法。在社会需求趋同、组织发展不成熟的现状下,社会公益组织向外寻找好的做法时能够找到符合组织所在地区需求的项目,在此基础上不经改动的照搬也成了正常的事情,而这就触及了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3.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自身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数量少,影响力不大再加上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知识欠缺导致组织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忽视;而社会公益组织对合同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因为首先机构未注册,不具备签合同的主体资格,其次是认为口头约定就够了,没有必要签订纸质合同,另外,人员流动性大也是某些机构不与员工签订合同的重要原因;而组织的“吃哑巴亏”的心理作用导致社会公益组织担心会由于侵权诉讼损害公益形象,或者不愿意牵扯到法律事务中去而不去维权,认为虽然组织权利被侵犯了,但毕竟都是在做公益,都是在为社会服务,就放弃了维权。(三)社会公益组织维权力量弱1.组织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维权最大的问题就是无主体。依据我国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基金会管理办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公益组织需要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在现行法规的规定下,很多公益组织难以进行正式注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也就没有起诉资格,无法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名称、LOGO等知识产权,存在被其他机构或个人冒用名义的风险。2.合同订立不规范在由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服务中心调研完成的上海市公益组织法律服务需求现状调研报告中显示,在选定的70个公益机构样本中,有20家机构产生纠纷的原因为合同部分内容不明确,此外还有4家选择违约,2家选择发生合同被撤销或无效的情形。基于目前国内公益组织大多人员资金短缺,公益组织中有专人负责合同审阅的往往是比较成熟的、大型的组织或是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公益组织。而大多数的组织没有专门人员处理合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益组织合同的标准化和日常管理。目前,公益组织可以通过寻求外部法律协助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长期来看组织内部法律部门或人员的设置是一个必然趋势。3.项目创新门槛难越一般而言,创新都带有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对于社会公益组织而言,其项目创新的社会目标就是能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而商业目标就是维持盈利或自负盈亏而不至于使得项目无法维持。但在现实中,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的创新项目往往面临着想象不到的困境。位于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一楼的简餐厅是一个旨在为智障人士在餐饮业就职提供实训的公益项目,在其成立初期面临着障人士在学习初期,原料浪费严重;培训中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工具无法让智障人士立刻上手;再加上项目没能盈利反而一直在亏损,使得这个项目几近破产。这种情况在社会公益组织进行项目创新中并不少见,这就使创新风险高、不走俏,公益组织转而关注去复制那些已经被经营的很好地项目,这样很可能造成知识产权的侵权。四、建议及对策近年来,社会公益组织遭受知识产权侵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比较突出的有:社会组织的名称(字号)、标志和标识设计、各种文案作品受到侵犯。任何权利的保护都不是被动消极的,社会公益组织必须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积极主动地捍卫自身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社会公益组织不应仅着眼于侵权纠纷的解决,更应防患于未然,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应加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的安全防范意识、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学会法律风险的防范以及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除了社会公益组织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与社会也应贡献出应有的作用。接下来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如何解决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一)宏观层面1.政府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目前社会公益组织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来为社会公益组织解决其发展中所经历的制度性障碍,尽快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降低社会公益组织登记门槛。确保国家“放开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规定,尽快改变“双重管理”的现状,同时各地应出台有利于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条款,及时解决社会组织在发展、运作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另外,目前我国公益诉讼的原告还不能完全覆盖到有主体资格的社会公益组织中,因此在民间公益组织维权方面,需要法律进行明确的规定,使社会公益组织在进行维权时有操作上的依据。在人才立法方面应出台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的文件,对我国社会组织中的人才进行合法有效的政策支持,方便社会公益组织运用政策维护组织权益及组织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合法权益。2.社会其他组织进行法律支援从社会层面来说就是需要社会对公益组织进行相应的法律援助,当然,社会进行相应的法律援助也可以说是由有能力的法律人士成立具有法律服务性质的社会公益组织来提供的法律服务,这种法律服务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培训培训应该做在前头,要能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组织应安排专业的法律人士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开展专业的知识产权培训,也就是进行专题培训,对症下药,同时要对一些特殊的社会公益服务组织提供特殊的法律服务。另外这种法律培训也应不仅仅停留在培训上,而是进行日常服务,做好倾听,梳理好社会公益组织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援助然后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组织还可以收集相关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发布在网站和新媒体上,或者印制成相关宣传册,给各社会公益组织以借鉴,同时,这些案例也应作为培训的重点向各组织宣传。(2)法律援助首先应当做好政府政策解读,尤其是民间非营利组织注册程序的梳理;其次应提供适合社会公益组织的订立常用合同的模板,有专业的法律人士进行合同审查以及提供复杂合同拟定咨询服务和制作相关签订合同需要注意的风险与陷阱的小册子;然后应当加大法律援助宣传的力度,毕竟很多组织在遇到侵权问题时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寻求法律援助,宣传做好了,社会公益组织在处理侵权事件时也就有迹可循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非营利组织都有能力聘请律师,因此这种专门面向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的公益法律服务将切实帮助组织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做好侵权维护。(二)微观层面在社会大环境保护支持公益组织发展,维护公益组织知识产权利益的情况下,打铁还需自身硬,社会公益组织也应做好知识产权维权。1.培养社会公益组织维权意识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提高对组织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进行专门的组织知识产权规划,在组织预算中留足一部分以供组织知识产权登记所用(如进行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以及其他保护行为)。社会公益组织应当聘请专门的知识产权人士梳理组织中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并定期审查组织内是否有侵权情况,及时清查,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侵权。另外,社会公益组织在发现有其他组织侵犯自身权益时,应咨询相关专业法律人士,与其他组织及时进行沟通交流,调解不成则可进行诉讼。最后,社会公益组织应当广泛联系企业、政府、基金会等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用外部资源保护自身权益。此外,公益组织应该加强与社会上知识产权保护的中介机构或其他专业的法律公益组织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通过邀请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派人员到有关机构进行调研学习,以及举办专门的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其内部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专业性。2.注重社会公益组织知识产权保护为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社会公益组织应做好提前防范,进行相关的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其他的保护行为。未注册的组织应尽快到相关部门注册成为正式的社会组织,取得合法身份,以进行相关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其他的保护工作。同时,在社会公益组织项目进行过程中按照合同规定所产生的文档、图标等都应属于受保护的范围。(1)社会公益组织商标注册社会公益组织应及时将组织名称(字号)、标志和标识设计、和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并认真管理已注册的商标,必要时可进行著名商标申报,扩大保护类别。(2)社会公益组织著作权登记社会公益组织有相关作品的,应对其作品进行版权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10年),可进行登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2在这里,应当注意,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2同时,社会公益组织应当利用好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来服务其公益目的,合理使用是指,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向其支付报酬 刘培兰.对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用的思考.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6):11-12+23。但应注意的是在进行“合理使用”时应当确定未侵犯著作权人其他权利,否则即使符合合理使用的范围,仍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可能。 社会公益组织较容易利用的方式有: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将已经发表的汉族文字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禄晓红.禾邻社与万科知识产权之争./news-17257.html,2015-3-13(3)社会公益组织专利申请如果社会组织有任何发明创造、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发明,也应向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申请。我国公益组织“爱心衣橱”在专利申请方面走在前面,其执行总监乔颖向公益时报记者讲述组织防止遭遇侵权的办法时说道:“机构成立之后就注意到商标品牌以及衍生品相关的专利问题,主动到工商部门申请过专利保护,2013年中申请了七、八项专利,涉及到机构品牌logo、衣服图标和相关衍生品等,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降低被侵权的风险,一旦遭受侵权,进行维权时也是最有力的证据。” 张明敏.公益知识产权侵权与维权反思./html/yaowen/6326.html,2015-4-22(4)其他知识产权保护行为社会公益组织内部应建立一定的保密制度专门针对那些不适合用著作权或专利保护的、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资料或项目信息,并确保其贯彻执行;对外为保证有价值的项目创意和计划书不被他人剽窃,应当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与相关单位或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另外,随着网络世界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许多社会公益组织都有了自己的域名,组织应当维护自身权益,保护好自身域名,防止域名被盗造成某些借公益活动、社会组织等名义进行敛财、欺诈情况的发生,造成不良影响。3.社会公益组织自身维权资本增强(1)完善组织制度、招揽专业法律人才社会公益组织需要根据组织自身特点,因事制宜,设定符合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条件的组织应当招募高素质的能够协助组织发展的法律人才。同时要使设立的制度真正在组织之中实行起来,招募到的人才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保障好员工的合法利益是留住员工的首要准则,社会公益组织也不例外,维护的方式不仅要是物质上的还应当包括精神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将可能留住更多的法律人才为公益组织服务。(2)重视签订书面合同目前出现的因合同产生的纠纷总体来说都可以通过完善合同内容来降低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另外还有机构会遇到违约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社会公益组织应在合同中清楚界定各方的违约责任或者设立责任限制/排除条款,这样在遇到违约情形时被违约一方有理可循有理可依。特别是在组织没有专利、版权的情况下,为避免遭受侵权,就应该在合同中将所有细节细化清楚,双方权利、义务进行对等,这样来降低自己遭受侵权的风险。另外,应当注意的是,在与其他组织有相关合同要进行约定时,应当进行书面合同的签订而非口头或其他约定,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fulltext_form.aspx?Db=chl&Gid=21651&keyword=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EncodingName=&Search_Mode=accurate,2015-4-22法律并未规定合同的订立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但是在现实中一旦发生纠纷,口头等其他形式的合同存在着取证难、责任界定难等问题。即使部分组织以口头或其他形式订立合同主要与中小型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资金、人员方面短缺的问题有关,而并非没有将合同书面化的意识,但为避免不必要纠纷的产生,社会公益组织还是应尽量将合同书面化(特别是重大合同)。出于高效和节约成本的考虑,建议机构在日常运作中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营销 课件 第1章 绪论
- 千之家加盟合同范本
- 委托销售珠宝合同范本
- 玉产品采购合同范本
- 医院工程就业合同范本
- 房屋按揭银行合同范本
- 防水供销合同范本
- 居委 调解 追债合同范本
- 连锁餐饮合伙合同范本
- 社区安全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一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2024)-第四单元汉语拼音】14. ang eng ing ong第二课时课件
- 2025年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及驾驶安全理论知识试题库(附含答案)
- 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胎膜早破护理胎膜早破护理查房模板
- 镇痛镇静指南解读
- 2025年贵州贵阳市水务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2025届中国南方航空“明珠优才管培生”全球招聘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护理措施课件
- 《阿房宫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DB54T 0498.3-2025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 第3部分: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 桥小脑角肿瘤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