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doc_第4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都昌一中 於国正一、 教材依据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4课二、设计思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议学生课前预习: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2、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3、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四、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五、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六、教学准备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4、制作课件。5查找音乐、歌曲,录制,以备上课之用。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七、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课文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2导语。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二)、屏幕显示: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剧本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西厢记故事的来源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调笑转踏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董西厢是说唱艺术,它以六分之一篇幅叙述孙飞虎与法聪、白马将军的战斗,不免偏离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题。至于对张生、莺莺、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虽已扭转了莺莺传的思想偏颇,但有些地方为了耸动听众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着力描摹书中人物的情态时,不免有过火的地方。唱词说白的生动、泼辣,是说唱家的长技,但通俗有余,优雅不足,未能充分显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张生和莺莺的性格特征。这些地方,只有到了杰出戏曲作家王实甫手里才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从而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调到杂剧的重新创造。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要求: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2.学生自行默读.(要求:结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3.观看中选段.请学生用几幅图表现曲目内容.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投影画面,指名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小标题:送别途中临别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四)、赏析1、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过渡语(投影:画面一“送别途中”)“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如果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亲事。历尽艰难刚刚获得承认的一对有情人,今天又要别离,这真是“成亲时难,别亦难”。1、赏析端正好指名学生朗诵,设计若干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晓来谁染霜醉”这一句中,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边讲析边板书端正好碧云天烘托气氛情景交融黄花地诗情画意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穿插板书讲析时联系的诗词杜甫登高范仲淹苏幕花晏殊喋恋花张继枫桥夜泊集体背诵。(投影:画面“送别途中”)3、赏析滚绣球指名学生朗诵、思考、回答问题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提问、点拔、板书板书滚绣球柳丝玉骢借情疏林斜晖离情难舍景中马儿车儿抒见松了金钏情景减了玉肌夸张身心交瘁学生背诵滚绣球,把握哀怨的情感。小结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投影板书。长亭送别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感情变化:痛4、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1)、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2)、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五)、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气氛自己命运的痛苦。(课堂整体板书:叛逆倔强)(六)、课堂练习(设影画面四:“惜别目送”)总结课文,布置课堂作业。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求学生阅读欣赏一煞收尾二支曲子,写一篇赏析短文。要求:(投影并适当提示)(1)运用想象、联想;(2)时间五分钟,可讨论,字数100200字;(3)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来写。(设影“惜别目送”片断),请一位同学朗诵,要求学生写短文。(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七)、评点学生习作。小结用“念”字来概括莺莺在“惜别目送”时的心理。(八)、投影板书设计长亭送别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感情变化:痛恨怕念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背景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