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姓 名: 学 号:学院:软件学院系:软件工程专 业:软件工程年 级: 指导教师: 年 月摘要与OA相关的概念与软件产品由来已久。它的本质是提高机关或企业办公的整体效果。目前关于OA的理念,是以工作流为中心,基于Internet,支持移动办公,抽象管理要素,并关联各管理要素,以工作流为中心,组合各管理要素和经营资源,与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等高度集成,通过信息门户(员工门户和企业门户等)系统展现6。本系统从功能上来说,并不算完备,但是拥有了办公自动化的最核心的部分工作流系统。工作流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过程建模,是实现流程执行和控制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本系统通过3个包Info、Mgr和Role来设定工作流的信息及其具体实现,编写过程尽量保持对表示层的透明度和各包内容的纯净性。本系统基于Visual Studio 2008 和.NET 3.5开发,使用了一些.NET 3.5的特性来简化和规范开发,例如使用Theme与Skin统一页面风格,使用MasterPage统一网站布局,使用SiteMap及相关控件简化导航。整个系统采用三层机构开发,页面布局简单明了,易于维护。关键词:工作流;块化设计;层结构AbstractThe concepts and software products related with OA have a long history. The essence of it is to improve the authorities or enterprises in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office. At present, on the concept of OA is based on the work flow as the center, based on the Internet to support the mobile office, the abstract management elements and to associate the elements of the management. And it is based on the work flow as the center, and also is the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of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resources,knowledg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such as highly integrated, and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portal (employee portals and corporate portals, etc.) system to display. The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is not perfect, but it has hard core of the office automation - Workflow System. Workflow technology is originated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office automationin the mid-20th century 70s, the current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and is an effective wayof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The system se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its concrete realization through three packets like Info, Mgr and Workflow . In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I did my bust to maintain ththe level of transparency and purity of the contents of the package .The system is based on Visual Studio 2008 and. NET 3.5, so it use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 NET 3.5 to simplify and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use Theme and Skin to unify the style of pages, use MasterPage to unify layout and use SiteMap and related controls to simplify navigation. The system is three bodies of the mode development, and the pages layout simplely and clearly, easy to maintain.Key words:Workflow、Modular design 、Three Bodies structure目录第一章绪论111 课程背景112 主要研究内容213 本论文组织结构2第二章基本概念和工具421 基本概念及其技术4211 工作流介绍4212 模块化设计6213 三层体系结构622 使用工具及其介绍722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简介7222 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823 本章小节9第三章需求分析1031 初步的需求分析1032 详细的需求分析10321 可登陆用户的基本功能10322公司职员具有的功能10323 系统管理员具有的功能11第四章系统的设计1241 系统基本框架12411 功能上的划分12412 角色上的划分1342 绘制顺序图1741 登陆1742 个人资料2043 个人日程安排2244 工作流2645 公文流转2746 用户管理2843 类图29431 系统框架29432 Web 层29433 Logic 层29434 DB层3344 本章小结33第五章数据库设计3451 数据库需求分析345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355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3954 本章小结40第六章系统的实现4161 系统的运行界面4162 系统功能演示4463 本章小结45第七章总 结46致 谢47参考文献48ContentChapter 1 Exordium111 The Background Of Study And Significance112 The main research213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2Chapter 2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ools421 The basic concept and its technical4211 Workflow Introduction4212 Modular Design6213 Three-tier architecture622 Tool and its introduction7221 The Introduction of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7222 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823 Conclusion Of Chapter 29Chapter 3 Needs analysis1031 Initial needs analysis1032 Detailed needs analysis10321 basic functionsof Users logined10322 functions of staff10323 functions of System administrator11Chapter 4 System design1241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System12411 The division of Function12412 The division of Roles1342 Drawing Sequence Diagram17411 Login17412 Personal Data20413 Personal schedule22414 Workflow26415 Document Flow27416 User Management2843 Class Diagram29431 System Framework29432 Web layer29433 Logic layer29434 DB layer3344 Conclusion Of Chapter 333Chapter 5 Database design3451 Database Needs Analysis3452 The concept of structure of the database design3553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database design3954 Conclusion Of Chapter 440Chapter 6 System4161 Systems interface4162 System demonstration4463 Conclusion Of Chapter 545Chapter 7 Summary46cknowledgement47References48 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办公管理的主要目标了。在此之前,人们曾经开发出众多针对个人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来实现这一目标。而后,经过发展,一些利于提高整体办公系统效率的软件已经出现端倪。 而随着越来越多方便办公管理的新技术的出现,办公自动化这一概念也随之产生了。办公自动化不仅兼顾了个人办公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群体协同工作。协同工作意味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工作的协调与合作。由于网络的存在,这种交流与协调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并且不必担心对方是否在电话机旁边或是否有传真机可用。这里所说的群体工作,可以包括在地理上分布很广,甚至分布在全球上各个地方,以至于工作时间都不一样的一群工作人员。办公自动化可以和一个企业的业务结合的非常紧密,甚至是定制的。因而可以将诸如信息采集、查询、统计等功能与具体业务密切关联。操作人员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从而极大得方便了企业领导的管理和决策。与OA相关的概念与软件产品由来已久。从21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陆续开始实施了包括会计电算化在内的办公自动化试点工作。到90年代中期,国家和企业开始对OA进行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当时,OA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提高个人的办公效率上,然而OA的本质是提高机关或企业办公的整体效果。OA软件在我国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第一代OA,以单项事务为中心,基于单机,面向个别事务的处理,特点是解决了电子文本的输入、打印、归档等基本要求,缺点是只解决了单项事务,事务之间的关联性差;第二代OA,以关系型数据管理为中心,基于单机,面向个人或团队的事务处理,特点是解决了数据或文件的管理需求,体现了数据间一定的关联性,缺点是协同工作能力差,企业级信息集成能力差;第三代OA,以多事项的记录、反映为中心,基于局域网,面向多事项的记录,特点是部分解决办公中多种事项的关联与记录,提高了工作效率,缺点是无法实现复杂流程,缺乏与其他管理之间的有效协同;第四代OA,以工作流为中心,基于Internet,支持移动办公,抽象管理基础要素,并关联各管理要素,以工作流为中心,组合各管理要素和经营资源,与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等高度集成,通过信息门户(员工门户和企业门户等)系统展现。12 主要研究内容办公自动化是一个企业与整个世界联系的渠道,企业的Intranet网络可以和Internet相联。一方面,企业的员工可以在Internet上查找有关的技术资料、市场行情,与现有或潜在的客户、合作伙伴联系;另一方面,其他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你对外发布的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生产经营业绩、业务范围、产品/服务等信息。从而起到宣传介绍的作用。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自己的Intranet网络联接到Internet上,所以这种网上交流的潜力将非常巨大。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众多企业认识到尽快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并占据领先地位,将有助于保持竞争优势,使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本系统便是本着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方便,快捷的原则,如何实现办公高效的工作的目的去设计的,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办公自动化理论以及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在系统设计完成后解决了原有办公管理方式效率低、资源损耗高的问题。当然,由于本系统是个人独立开发完成的,所以从功能上来说,并不算完备,但是拥有了办公自动化的最核心部分工作流系统,可以说是开发OA系统的一个原型系统。本系统采用了ASP.NET语言和SQL数据库,基于B/S结构,应用了一些ASP.NET 3.5的特性,以下会详细介绍。13 本论文组织结构本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论文的课题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和组织结构。背景主要介绍了办公自动化概念的由来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当今国家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基本概念和工具。介绍本系统使用的技术,如工作流的介绍和基本概念及其举例,模块化设计模式和三层结构架构。以及系统的开发环境: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 2008等。第三章:系统的设计。主要介绍系统的设计模式,类之间的关联(类图),系统运行的整体流程和详细的图表说明。以及系统详细设计,主要系统基本框架和顺序图,类图的绘制。第四章:数据库设计。主要介绍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概念机构设计以及数据库逻辑机构设计。第五章:系统的实现。简要说明了系统的运行界面,包括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和各个控件的作用,并演示了各模块的功能。第六章:总结。总结了系统设计的经验以及个人对系统的评价等。第二章基本概念和工具因为本系统是以工作流为中心,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式和三层结构架构来实现,所以本章将从工作流的概述及其基本概念,工作流描述示例,模块化设计模式,三层体系结构等几方面分别介绍。21 基本概念及其技术211 工作流介绍211 1 概述工作流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工作。80年代初期,工作流技术走向商用(Image、Doc、E-mail),但是应用很少。80年代后期,OA的研究基本逐渐消失,代替它的是群件(Goupware)和Workflow Management。90年代以后,相关的技术条件逐渐成熟,工作流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热潮。工作流技术被应用于电信业、软件工程、制造业、金融业、银行业、科学试验、卫生保健领域、航运业、办公自动化领域。1993年8月,工作流技术标准化的工业组织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成立。1994年,工作流参考模型发布。2000年左右,Workflow应用开始在国内流行。2001年,BPMI标准组织成立,并于当年11月13日发布BPML 1.0规范。2002年8月9日,BEA、微软和IBM共同发布了一个新的规范BPEL4WS(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并提交到了OASIS组织。2004年底,BPM 2005:The Third Ware出版。工作流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过程建模,是实现流程执行和控制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实现工作流技术的关键环节在于建立工作流的概念模型。根据WFMC的定义,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简单的看,工作流由活动和活动之间的连接关系组成。活动反映了经营过程中的执行动作或操作,对应于经营过程中的任务。而活动之间的连接关系则代表了经营过程的规则和业务流程。工作流的执行实际上可以看做为业务过程中的各个活动按照一定得顺序关系来执行。现实中的工作流执行大都可以归结为这样几个基本的路由结构。 顺序路由:一个任务执行结束后,再执行下一个任务。 与连接:多个任务具有同一个后续任务,必须当多个前驱的任务都完成后,就 激发后续的一个任务。 或连接:多个任务具有同一个后续任务,只要有一个前驱的任务完成,就激发后续的一个任务。 与分支:一个任务有多个后续的任务。当前驱的任务完成后,后续的任务都激发。 或分支:一个任务有多个后续的任务。当前驱的任务完成后,有选择地激发一个后续的任务。或分支又可以分为隐式或分支和显式或分支。 重复路由:循环地执行某一个或多个任务。3当前的工作流管理系统都把过程建模工具作为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过程建模工具的主要任务就是经营过程的计算机化定义,也就是实现过程建模(工作流建模)的功能。过程建模所得到的定义通常可称为过程模型。通过过程建模,就可以根据实际的工程目标和系统约束条件,将系统内的活动组织为适当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经营过程。当企业或机构的经营过程发生变化时,通过过程建模工具修改过程模型就可以适应于新的经营过程,从而使工作流管理系统具有了较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211 2 基本概念根据工作流管理联盟的定义,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是定义管理和按照一种计算机化表示的工作流逻辑执行工作流的系统。在最高级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分为以下3部分。 创建时功能:定义和模拟工作流过程和其中的活动。 运行时控制功能:在一个可操作的环境中管理工作流过程。 运行时交互:在处理各个活动的步骤中与人或应用工具交互。其中创建时功能就是过程定义(Process Definition),也叫做过程建模(Process Modeling),即给一个业务过程一个计算机化的表示过程就是工程建模,也叫做过程模版(Process Panel)或过程元数据(Process Metadata)。建模在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建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了解用户需求,加深开发方和用户之间相互理解的过程。其次,过程建模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工作流的运行时功能是建立在过程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的。因此研究建模阶段的方法和技术是提高工作流系统的性能和更好地开发基于工作流应用的重要基础。目前用于过程建模的方法和工具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是将过程描述为IDEF0、流图、RAD(角色活动图)或Petri网,并辅以其他一些手段。212 模块化设计所谓的模块化设计,简单地说就是程序的编写不是开始就逐条录入计算机语句和指令,而是首先用主程序、子程序、子过程等框架把软件的主要结构和流程描述出来,并定义和调试好各个框架之间的输入、输出链接关系4。逐步求精的结果是得到一系列以功能块为单位的算法描述。以功能块为单位进行程序设计,实现其求解算法的方法称为模块化。模块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程序复杂度,使程序设计、调试和维护等操作简单化。模块化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各模块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结构清晰、借口简单。 控制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 提高元件的可靠性。 缩短开发周期。 避免程序开发的重复劳动。 易于维护和功能扩充。213 三层体系结构2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我们用三层结构主要是使项目结构更清楚,分工更明确,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升级三层结构包含:表示层(USL),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 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22 使用工具及其介绍221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简介1Visual Studio.NET是.NET平台下最为强大的开发工具,无论是软件服务商,还是企业应用程序的部署与发布,Visual Studio.NET都可以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Visual Studio.NET提供了包括设计、编码、编译调试、数据库联接操作等基本功能和基于开放架构的服务器组件开发平台、企业开发工具和应用程序重新发布工具以及性能评测报告等高级功能。Web 应用程序(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应用程序)的优点在于可以让企业间的商业数据及交易等行为,透过因特网的通讯来彼此交换讯息。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数据交换的时间,而且可以简化流程。但是在新一代的.NET 开发平台还没有出现之前,要让因特网应用程序达到上述的功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牵涉到的技术及程序开发语言,可能包括了HTML、ASP、VBScript、JavaScript、C+、ADO、SQL、COM、MTS 等。这样的环境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想要快速的开发一个功能强大且稳定可靠的Web 应用程序,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之前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TM(微软的解决方案开发平台)及Windows 上的一些架构及服务,已经帮助程序设计师由单机平台的程序开发转为主从式(Client/Server)的架构来开发应用程序。但是对于现在的环境而言,因为企业的客户或供货商等所使用的系统或软件可能不尽相同, 开发人员所要面对的挑战是要如何整合所有的异质性资源,所以必须把焦点转到如何发展分布式的因特网应用程序架构,好整合这些存在于不同平台或不同软件的异质资源。目前全世界有超过六百万的专业程序设计师,而百分之70 以上的人使用微软的Visual Studio 开发平台;现今最受欢迎的架构则为主/从式的架构,而发展最快速的架构则是以Web 为基础的架构。在这种架构下程序逻辑及数据的处理都是在伺服端,使用者是透过网络以浏览器来存取伺服端的数据。这种架构的开发工具,微软早在前两版的Visual Studio 中透过Active Server Pages(ASP)以及IIS 3.0 就已经提供了。为了因应Web 架构的快速发展及广大程序开发人员的需求,微软亦举办了不下百场的研讨会和开发人员沟通、交换意见;就是为了提供给开发人员更好的解决方案开发平台。而这个新一代开发平台目前已经推出了,即为Visual Studio.NET。VisualStudio.NET 开发平台里面包含Visual Basic.NET、C#、Visual C+、ASP.NET 以及VisualFoxPro。为了让这套开发平台更容易开发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应用程序,这个开发平台做了许多和以往不同的改革,这个改革就是.NET Framework。.NET 架构(就是.NET Framework,.NET念作dot Net)就是为了让开发分布式因特网应用程序架构变得更简单容易而发展出来的。222 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 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 绘图和图表制作软件有助于 IT 和商务专业人员轻松地可视化、分析和交流复杂信息。它能够将难以理解的复杂文本和表格转换为一目了然的 Visio 图表。该软件通过创建与数据相关的 Visio 图表(而不使用静态图片)来显示数据,这些图表易于刷新,并能够显著提高生产率。使用 Office Visio 2007 中的各种图表可了解、操作和共享企业内组织系统、资源和流程的有关信息。23 本章小节 本章详细介绍了工作流的相关知识和背景,并简要叙述了模块化设计和三层体系结构,同时对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和绘图工具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7进行了简要说明,使读者对本系统的设计有更好的理解。 第三章 需求分析1 初步的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完成下列一些功能:日程安排管理、公文管理、工作流管理、工作日志管理和客户管理,如果时间充裕再进一步完成论坛、聊天、公司动态信息管理、联系人管理、部门管理、邮件系统、资源管理等。其次,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权限,只能完成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操作。2 详细的需求分析初步设计三个角色来保证安全性:可登陆用户角色、职员角色和管理员角色,每个角色能完成各自权限的功能。21 可登陆用户的基本功能(1)登陆(2)个人资料 包括查看个人资料和修改个人资料22公司职员具有的功能(1)查看个人印签,显示内容包括主题、描述和图片。(2)修改个人印签,显示内容包括主题、描述和图片。(3)个人日程安排添加个人的日程安排按事件的开始时间顺序,列出个人未超期的日程安排详细信息根据事件ID来修改个人的某项日程安排,可修改的项包括事件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内容。删除个人日程安排(4)工作流创建新的工作流,每个用户创建的工作流的名字都不能相同,也不能为空,输入字段包括工作流名称、描述和流转过程。删除当前没有使用的工作流。查看工作流。(5)公文流转新建一个公文处理公文,可进行的操作根据选定的工作流来确定,包括查看、签字、回退、修改和完成。查看未处理的公文列表。23 系统管理员具有的功能管理用户。添加用户,包括用户名(唯一)、姓名、性别、年龄、电话、手机、E-mail、个人简介和权限。删除用户。修改用户权限。修改其他用户的用户密码。第四章系统的设计设计是软件开发的基础,对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本章将介绍本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的基本框架,系统的功能模块图等,以及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包括系统和各模块的顺序图、类图等。在系统设计阶段中,我们应该从宏观开始,首先设计系统的基本框架,然后绘制出顺序图和类图,为编码工作做准备。1 系统基本框架首先我们对系统做一个初步的结构分析,以便绘制顺序图和构建详细的系统结构。我们从功能上和权限上来分析整个系统。11 功能上的划分从功能上来看,本系统主要有以下一些功能:日程安排管理、公文流转、公文模版、工作流和用户管理。我们通过为其中大部分管理设置一个对应的类来实现管理,如表4-1所示表4-1 各个模块的命名功能名称类名日程安排管理ArrangementMgr公文流转DocMgr计划管理PlanMgr用户管理UserMgr工作流管理WorkflowMgr 其中每个类需要完成以下功能:(1) 个人工作安排管理 查看个人日程安排。 添加个人日程安排。 修改个人日程安排。 删除个人日程安排。(2) 公文流转。 添加新公文。 查看未批公文。 处理公文。(3) 用户管理。 验证用户名和密码。 添加用户。 修改用户资料。 删除用户。 查看公司员工联系方式。(4) 工作流管理。 添加工作流。 删除工作流。 查看工作流。12 角色上的划分121 角色的类型角色是现代软件系统中比较流行的用于负责安全的概念。在本系统中有三个角色: 可登陆用户角色 职员角色 系统管理员角色每个用户可以同时拥有以上一个或多个角色。在用户登陆的时候,系统将根据登陆用户的权限为用户创建相应的角色的实例,并将他保存在会话中,当用户以后进行操作的时候,系统将根据用户的请求获得操作对应的角色的实例,然后通过角色的实例来进行操作。其中,职员角色和系统管理员角色都继承于可登陆用户角色。当为用户设置权限的时候,只要为用户添加或删除角色即可。对于系统中每一个用户都拥有可登陆用户角色,允许该用户登陆、查看个人信息、修改个人信息和修改个人密码等基本操作。3钟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图4-1所示。图4-1 3种角色之间的关系122 角色的命名为了方便编码,需要为各个角色进行命名。命名表如表4-2所示: 表4-2 角色的命名角色代码中的名称职员角色ClerkRole可登陆用户角色LoginRole系统管理员角色SysAdminRole123 各个角色允许的操作根据上面的系统功能分析,就可以画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了。下面从可登陆用户角色、职员角色和管理员角色3个方面分别对功能模块图加以描述。可登陆用户角色的功能模块图如图4-2所示: 图4-2 可登陆用户角色的功能模块图可登陆用户为基本角色,其他角色如职员角色、管理员角色等必定同时也是可登陆用户角色。职员角色的功能模块图如图4-3所示:图4-3 职员角色的功能模块图管理员角色的功能模块图如4-4所示:图4-4 管理员角色的功能模块图42 绘制顺序图通过功能模块图的设计,整个系统的一部分类已经显现了出来,接下来就在此基础上绘制顺序图。有的同学常把顺序图当作最后的软件流程图,其实顺序图是用于发现类和构建整个系统用的。下面,给出本系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顺序图。41 登陆 登陆的过程如图4-5所示。首先,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然后,UserMgr类会从数据库中读取记录;接着,比较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会为该用户创建对应的角色;最后,将用户实例保存在Session当中。 图4-5 管理员角色的功能模块图创建角色的顺序图如图4-6所示。如果用户拥有职员权限,则为他创建一个职员角色;如果用户拥有可登陆用户角色,则为他创建一个可登陆用户角色;如果用户拥有系统管理员角色,则为他创建一个系统管理员角色。图4-6 创建角色顺序图42 个人资料查看个人资料的顺序图如图4-7所示。图4-7 查看个人资料的顺序图修改个人资料的顺序图如图4-8所示。图4-8 修改个人资料的顺序图43 个人日程安排添加个人日程安排的顺序图如图4-9所示。图4-9 添加个人日程安排的顺序图删除个人日程安排的顺序图如图4-10所示。图4-10 删除个人日程安排的顺序图修改个人日程安排的顺序图如图4-11所示。图4-11 修改个人日程安排的顺序图查看个人日程安排的顺序图如图4-12所示。图4-12 查看个人日程安排的顺序图44 工作流添加工作流的顺序图如图4-13所示。图4-13 添加工作流的顺序图45 公文流转添加公文的顺序图如图4-14所示。图4-14 添加公文的顺序图46 用户管理添加用户的顺序图如图4-15所示。图4-15 添加用户的顺序图43 类图接下来根据上面的顺序图来设计各种类,包括:类、类属性、类方法和类与类之间的关系。431 系统框架整个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最上面的层是Web层,中间层这里命名为Logic,最下面的层为DB层。432 Web 层该层负责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向用户展示操作环境。它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些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界面。433 Logic 层这一层是负责整个系统的逻辑层,或者说是业务层。这一层比较复杂,由3个包和1个类组成。4331 三个包与User类三个包之间的关系如图4-16所示,分别为Role、Mgr和Info。其中Role中包含各个角色,它定义了各个角色类和接口,以及各个角色允许的操作;Info中包含各种对象的信息,比如,用户信息、日程安排信息等;Mgr中包含进行各种信息操作的类,比如,日程安排操作类、工作流操作类等。图4-16 Logic层中的3个包1个类为User类,它聚合了ILoginRole、IClerkRole和ISysAdminRole,分别为可登陆用户角色、职员角色、和系统管理员角色。对于某个用户拥有某项角色的时候,该角色的接口不为空,比如,如果用户拥有职员角色,那么他的IClerkRole值不为空。4332 Info包该包中为用于记录各种对象信息的类,比如,用户信息、日程安排信息等,下面挑选一部分比较重要的类加以说明。首先,为了方便扩展,我为所有类设置了一个父类InfoBase。它只有一个属性ID,用于记录该对象的ID。ArrangementInfo用于记录日程安排的信息,它的类图如图4-17所示。图4-17 ArrangementInfo 类UserInfo用于记录用户信息,它的类图如图4-18所示图4-18 UserInfo 类DocInfo用于记录公文的信息,它的类图如图4-19所示。图4-19 DocInfo 类WorkflowInfo用于记录工作流的信息,它的类图如图4-20所示。图4-20 WorkflowInfo 类4332 Mgr包该包中为进行一些逻辑操作的类,比如,添加、删除和修改日程安排的ArrangementMgr。ArrangementMgr主要进行日程安排的添加、删除和修改,它的类图如图4-21所示。图4-21 ArrangementMgr 类4333 Role包Role包中记录了定义各个角色的类和接口,并定义了每个角色允许的操作,它们通过调用Mgr中的操作来完成整个业务逻辑。Login为可登陆用户角色,这个角色允许用户修改自己的个人资料,包括密码和其他一些信息。它的类图如图4-22所示。图4-22 LoginRole 类ClerkRole为职员角色,这个角色允许进行公司员工的操作,比如,创建、修改和删除日程安排等,它的类图如图4-23所示。图4-23 ClerkRole 类SysAdminRole为系统管理员角色,这个角色允许进行用户操作,比如,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等,它的类图如图4-24所示。图4-24 SysAdminRole 类434 DB层该层主要负责数据库操作,包括数据库连接、SQL语句的执行等,相对比较简单。44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以及比较重要的顺序图和类图,设计过程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分层设计的优势,各个层次之间设计简洁,调用方便,易于维护。第五章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在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库机构设计得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合理的数据库机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一致。下面对本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进行简要说明。51 数据库需求分析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收集基本数据、数据结构及数据处理的流程,组成一份详尽的数据字典,为后面的具体设计打下基础5。根据上一章系统功能的设计和分析,针对一般在OA系统中的需求,我制定了如下的需求信息。 用户有权限管理,每个用户拥有一定的角色,角色分为3类:可登陆用户角色、职员角色和管理员角色。用户表中必须包含权限这一个属性。 可登陆用户角色登陆后可以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查看、修改自己的信息和密码。 用户表中必须记录用户的各种信息,包含:用户名、用户密码、用户真实姓名、印签名称、电子邮件、电话、行动电话和地址等。 拥有职员角色的用户可以进行一些办公操作,包括创建、修改和删除日程安排,新建、修改和审批公文,新建、修改和显示公文模版,新建、修改和显示工作流。 日程安排表中应该至少能够记录所属用户、开始时间和内容等信息。 审批公文表中应该至少能够记录主题、使用的工作流、当前处于的状态、内容等信息。 公文模版表中应该至少能够记录主题、内容和所属用户等信息。 工作流表中应该至少能够记录所属用户、主题、工作流程中的每个流转和描述等信息。 流转表中应该至少能够记录所属的工作流、该动作的处理者、该动作需要进行的操作等信息。 拥有管理员角色的用户可以进行一些用户管理类的操作,包括:添加用户、查看用户信息、修改用户权限、修改用户密码和删除用户。 从管理上来讲,用户表中还应该能够记录用户权限信息。5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根据以上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下面简要介绍本系统各实体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数据流动。用户与日程安排之间的E-R图如图5-1所示。图5-1 用户与日程安排之间的E-R图用户与工作流及工作流与转换之间的E-R图如图5-2所示。图5-2 用户与工作流及工作流与转换之间的E-R图用户与公文模版之间的E-R图如图5-3所示。图5-3 用户与公文模版之间的E-R图用户与公文之间的E-R图如图5-4所示。图5-4 用户与公文之间的E-R图用户与已处理公文之间的E-R图如图5-5所示。图5-5 用户与已处理公文之间的E-R图用户信息实体E-R图如图5-6所示。图5-6 用户信息实体E-R图用户安排信息实体E-R图如图5-7所示。图5-7 用户安排信息实体E-R图公文模版实体E-R图如图5-8所示。图5-8 公文模版实体E-R图工作流实体E-R图如图5-9所示。图5-9 工作流实体E-R图工作流中的转换实体E-R图如图5-10所示。图5-10 工作流中的转换实体E-R图公文实体E-R图如图5-11所示。图5-11 公文实体E-R图已处理公文实体E-R图如图5-12所示。图5-12 已处理公文实体E-R图5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根据OA系统使用情况的不同,数据库可以采用MSDE、Acess数据库或SQL Server数据库。本系统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共有以下几个表:用户表、日程安排表、公文模版表、工作流表、工作流转换表、公文表、已处理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州安全员培训课件
- 内部安全员培训通知模板课件
- 初中校园安全培训心得
- 内蒙访古课件职高
- 内蒙安全生产培训中心课件
- 化学安全科技培训课件
- 内科泌尿系疾病课件
- 11宇宙生命之谜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蒙台梭利教育法核心解析
- 医疗设备绿色设计策略-洞察及研究
- 上海市静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TPM管理知识培训
-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地市级)
- 关于无梁楼盖和梁板式楼盖经济性的比较
- 第十四杂环化合物
- RB/T 306-2017汽车维修服务认证技术要求
- 《数学软件》课程教学大纲
- 《细胞工程学》考试复习题库(带答案)
- 粤教花城版小学音乐歌曲《哈哩噜》课件
- 第六讲:RCEP服务贸易与投资解读课件
- 展筋丹-中医伤科学讲义-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