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概括(二轮突破).ppt_第1页
分析与概括(二轮突破).ppt_第2页
分析与概括(二轮突破).ppt_第3页
分析与概括(二轮突破).ppt_第4页
分析与概括(二轮突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节课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要点的概括。 2、文章段意、主旨的概括。 3、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 分析综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折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现代文阅读题总体的解题思路: 一、读整体,悟中心 二、重背景,懂感情 三、清思路,理结构 四、查题干,明要求 五、辨类型,思方案 要点概括型阅读题的解题思路及步骤 : 一、锁范围,定信息 二、分层次,圈要点 三、看赋分,配答案 四、炼语言,分条答 1. 中心主旨句(关键词)摘录法 2. 关键语句、中心词改写法 3. 分层(句)合意综合法 概括的主要方法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 意概括回答。 (200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9题)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 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 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 ,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 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 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 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 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 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 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 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杜甫的苦寒人生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矛盾冲突) 摘录法 下面这段文字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 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 (2004年浙江题)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 ;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 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 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 。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 ,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 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 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 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 不知洞深几许。 答案:野性、神秘、幽黑、深邃、寂静 改写法 (2004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根据本文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 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 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 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 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 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 。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 季的彼岸了。 答案: 出身高贵,童年幸福,生活优裕,突然间遭 受厄运与苦难。 出身高贵,童年幸福 生活优裕 突然间遭受厄运与苦难 。 综合法 内容要点概括能力的两个层次: 一、概括出某一个具体事物的特点。 二、概括一类事物中具有的共同的本质属 性。 做概括题常见的错误: 1、以偏概全,缺乏段落意识和句子意识。 (信息缺漏) 2、停留在一般的描述层面,用形象、含蓄语言 代替概括性语言。 3、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找错。不能抓住关键词语 和句子。 4、审题不到位,答非所问。 5、超过字数,语句不通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007江苏) 麦 天 雷抒雁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 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 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 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 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 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 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 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 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 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 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 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 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 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 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 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 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 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 ,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 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 ,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 化说明了什么?(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007江苏) 麦 天 雷抒雁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 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 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 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 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 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 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 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 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 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交通工具变了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 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 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 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 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 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 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 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 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 ,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 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 ,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割麦子用收 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了乡村在向现代 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麦客少了,割麦子用收割机 收麦子的时间缩短 1、需理清文章思路,不能慌张地随便抓几个答 案就写。 2、答题要回归文本,切忌凭印象答题。 3、不要将文章和题目复杂化。要以文解文,不 可放弃解题钥匙中心词语,连接词语,提示词语 等。 4、要分析题干,明确要求和答题范围。 答题注意点 注意三个意识 文本意识以文解文 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 词、过渡句、 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 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2007年宁夏)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 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 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 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 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 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 ,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 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 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 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 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 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 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 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 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 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 ,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 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 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 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 肺肝然”的。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 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 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2007年宁夏)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 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儿女们常常在 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 ,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 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 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 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 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 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 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 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 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 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用词、句式 即表达形式 思想、内容 答:第一问: 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 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 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 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 概括回答。(6分) 第二问: 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 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 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 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 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 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 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 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 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 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 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 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 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 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 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 互相鼓励和帮助 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兴之所至 无话不说 无功利目的 无所顾忌 心领神会 肝胆相照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 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 简要分析。(6分) 第一问: 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 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互相鼓励和帮助。 第二问: 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 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 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段义概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 找议论句、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 、情感句或内涵丰富的句子。 2、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抓思路,析关系,明重点,准确概括段义。 3、符合答案的表述要求。 字数、句式、角度等,既符合题干的明示 要求,又符合隐含要求。 4、合理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 摘录法,改写法,综合法。 5、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分散, 有时隐含于字里行间。 例一:请概括下面语段的主旨,不超过40字。 去年随着纳斯达克指数狂跌网络公司的倒闭,加 上美国经济的增长减速,不少人认为美国“新经济”已 告终结。这是对“新经济”的片面理解。美国新经济并 不仅限于信息产业和网络公司,还包括信息和网络技 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目前通过调整,把网络 公司股票泡沫挤掉,把不合格的公司淘汰出局,有利 于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美国继续扩大对信息 及相关高新技术的投资,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 术的发展与融合信息技术本身也在不断改进。并逐渐 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新经济发展必将进入 新的阶段。 通过调整、改进、发展、融合,美国以信息技术 和生物技术为引擎的“新经济”,将进入新阶段。 例二: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 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006天津18题)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三段: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 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 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 莹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有的心是 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 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 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 疮。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有的心是用眼 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第四段: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 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一颗潦草的心, 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 乱无章。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 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 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 。 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 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概括文章的主旨的一般方法。 整体阅读,把握中心大意,理清行文思路和结构。 分析标题,透过题目窥知中心所在。 找文眼,有些文章常出现表明其中心意思的主要句子, 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抓住文眼,也就容易抓住文章的 主旨。 注意开头和结尾。开头常与文章的中心有密切联系,往 往能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结尾常常总结全文,点明要旨,或卒 章显志。抓住开头和结尾,往往也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 注意层意归纳。理清思路,概括层意,再将层意综合归 纳得出主旨。 分析背景,了解写作意图,把握主旨。 分析写作手段(如象征等),根据文体特点,把准主旨的 着眼点。 最后将理解、分析的内容要点进行综合归纳,按照题干 规定的要求连缀成句进行表述。 概括的具体要求: 角度一致。 涵盖全面。 表述准确。 常见错误: 1、不能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想当然,把自 己的观点当成了作者的观点,不是随文就理,而是越 俎代庖。 例如;在下面的句子中,画线处应选的一项是( ) (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方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 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A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B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这个题目的正确选项是B,因为前提是“美方认识 到”,而许多人却选D,并认为万无一失,这就是“思 维定式”左右的结果。 2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抓住一点,不及 其余。 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 段落、层次、渗透在字里行间,作者在文章中 引述的材料和观点,也往往分散在各个角落, 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才能正确地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05年江苏卷) 下面这段文字阐述了波兹曼 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 40个字)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 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 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 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 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 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 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 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 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 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 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 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 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 为娱乐。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 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本段要点如下: 第一,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 方式的变化。 第二,阅读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书籍,人们得以进入传统 而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