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doc_第1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doc_第2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胡小刚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比较感人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分析应侧重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对全文情感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到震撼,并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并自然引出对标题的分析。并让学生课前合作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思那段历史,反思人性,得到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教学目标: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2、理解课本中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3、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教学重点: 透过作者深沉的情感,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把握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这节课,我先给同学们朗读一首诗歌,诗歌的题目叫蝴蝶。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巴维尔,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那是美、是生、是自由和尊严的图!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这里有试验室,这里有毒气室,这里有焚尸炉这里曾倒下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之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二、整体感知先听课文朗读,然后让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带着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勾画出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经发生过的让人惨不忍睹的事实和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表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讨论、交流、发言。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明确:、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惨不忍睹的事实:“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表情的变化:“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无人道,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工厂”。三、精读品析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下面让我们再来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那什么是细节呢?明确: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细节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更离不开一些细节的描写,本文也不例外。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2、教师点拨、肯定、补充、归纳,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怒放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品读细节,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温和地微笑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老师小结: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在寒冷中寻找温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正是文章审美之所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两个片段,感受生命的坚韧、顽强、美好。、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四、感悟提升文章读到这里,可以说,我们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沉重、压抑,抑或震撼,感觉作者也写了不少,但作者却在文章中反复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报道,请在原文中找出来,为什么?是不是矛盾?第六自然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不矛盾。什么叫新闻?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这样一种新闻文体,即是消息。它的特点是:及时性、客观性、简明性。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但作者还是写了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第六自然段:“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是啊!此时的他已被深深地震撼,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的话,就对不起逝去的那些人,并以此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反省人性。总结:这篇新闻与一般的新闻有什么不同?1、一般新闻所写的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而罗森塔尔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严格意义上讲,这算不得新闻。2、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叙述,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沉重、压抑感。3、时效性不强。这就是标题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因。但它还是一篇新闻,只不过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大家分析一下一篇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能获得大奖?这是因为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让我们来欣赏它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五、课堂总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是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因为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在世界上不断发生,作为万物之主宰的人类为何不吸取教训呢?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啊!六、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温和的微笑七、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下面的选文片段,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读后感,不少于300字。(课外完成)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