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姜海燕.docx_第1页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姜海燕.docx_第2页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姜海燕.docx_第3页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姜海燕.docx_第4页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姜海燕.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姜海燕(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族中小学) 摘要:语文课堂学习,不单纯是用一本书传授语文知识的阵地,而应是丰富的、充实的,将课本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积极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充分利用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将语文引向生活,融入生命,带领学生感受语文魅力,体验语文气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实现自我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但注重知识的传递,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简言之,“素养” 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呢?语文教学中,我们无疑应当注重与本学科相对应的核心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讲,语文素养应当包含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的基础地位,决定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语文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在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怎把握好语文课堂,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一、语文课堂应“丰富化”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关注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工作,创建最优化的环境,使自己引领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成长乐园”。 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各种条件都相对滞后的农村中学里,如何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成为时代主流。但在很多农村中学,特别是偏远的山村中学里,教育均衡带来的改变还没有真正得以运用。例如: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的配备虽基本到位,但人才的配备却远远不足。很多偏远的山村中学,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这些教了一辈子语文的老教师们,习惯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育模式,他们自身知识虽渊博,经验也丰富,但大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不愿去改变语文教学的固有模式,造成语文课堂和语文学习都局限于教材。然而,我们深知: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语文学习材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大语文”所倡导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学会充分运用好语文教材,又学会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扩充语文学习材料,使语文教学丰富起来,使语文课堂丰富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中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非常有意义。可见,只有课堂丰富了,才能让学生“见多识广”,积累更浓厚的文化素养。二、语文课堂应“生活化”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我们在成长和认知的过程中,应当走向社会。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社会和自然的,我们的语文知识亦是如此。然而在很多农村中学,受现实条件的限制,语文课堂基本还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居多,学生家长这一重要的角色在学生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使得教育仅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活动。语文教学,大多情况下也仅限于课堂学习,而语文的“生活性”很难得以体现。学生学习语文,仅限于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方法,无法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运用和体会,语文学习也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这与当今提倡的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是相违背的。新时代的语文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学生应当有机会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从而提升他们的观察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甚至是与人交往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游记类或写景的文章时,语文学习就可由课内内容加以扩展:在品析课内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对教材进行丰富,从而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设计课外的语文活动:学生与父母游览某处旅游胜地,真正地亲近自然,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在旅游胜地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重新带入课堂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然而,在农村中学,将语文引向生活,阻力重重,还待教师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三、语文课堂要有“味道”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倾向,这就使得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以为追求“人文性”目标,而舍本逐末,抛弃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语文课流失了甚至是没有了“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要求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和统一起来,使语文学习“味道”十足。在无法改变的“应试”环境下,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依据有限地培训和学习观摩所得的“经验”,在语文课堂上过度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忽略可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新一轮课改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步步得以体现,很多新的学习模式不断走入老师们的视野,于是,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开始学习“先进模式”,忽略了校本条件的差异性,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教师讲解,没有了适时的读写训练,更缺少了必须的基础知识的积累,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这都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见,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在语文学习中,应当着重帮助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从而引导他们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感。四、语文课堂当有“实效”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因此,“课改春风”遍地起的时期,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都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然而,现在许多教学方式一味求“活”,有的老师为了表明不是一言堂,在讲课的过程中时时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例如“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好不好呀?”,有的即使提出了有深度的问题,层次性也不够,学生们或是七嘴八舌或是齐声回答,这样,语文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看似热闹,实质是无效的。更不利的是,由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拼接成了解答,你想不到的我想到了,我想不到的他帮我补充了,而他想不到的,你和我又帮助解决了。这样一来,问题看似顺利解决了,答案也归纳形成了,但每个人都没有独立完成一个有效的思考全过程,更没有得到一个有一定强度的语文思维锻炼,长此以往,语文思维水平总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上,课堂交流华而不实。孙维刚老师说:“我们的信心,无论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都不是呐喊出来的,而是冷静地思考的结果。是实在的、深沉的,而不是表面的、虚假的热烈。”可见,语文课堂,在丰富学生思维方式的过程中追求“活”,在“活”的过程中,又不能仅追求形式,应当做到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做到以实落脚,让语文教学充满“实效”。五、让语文课堂须有“气度”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学校,特别是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中学,为了提高所谓升学率,要求老师的教学要紧扣考试大纲,教师的讲也好,学生的练也好,无不抓住“考点”“知识点”“采分点”,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的学习和训练,似乎变成了“捞分”训练,学生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问题设置,早早熟背了各种“公式”,以得分为最终目标,小心翼翼。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考试为目的,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尽量“紧缩”在考纲之内,凡是与考试有关的就细细学,小心学,凡是与考试关系不大的就粗枝大叶被忽略。语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被榨挤得干瘪无味,没有了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学来小心翼翼,在答题的格式和表述的语序上也会斤斤计较,失去了语文应有的“气度”和语言的磅礴生气。蒋红森老师指出:语文是育人事业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因为它不仅带给我们知识,给我们识字断文的本领,更因为语文能帮我们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累积人生智慧,塑造人格精神,点亮人性光芒,焕发生命激情,正因为如此,有人把语文叫做生活语文,语文生命。 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当是引导学生从语文中获得一些生命的张力,从语文中获得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持续性动力。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仅仅是知识,也不是仅仅道德,而应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语文学习,应该有“气度”。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堂学习,不单纯是用一本书传授语文知识的阵地,而应是丰富的、充实的,将课本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积极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