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两道论述是: 1, 用年龄金字塔画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论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 分) 2, 什么是高新技术工业?论述为什么旧的工业区位理论不能解释高新技术工业的布局? (25 分) 3,论述人文地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25分) 三、论述题(80分) 1、联系我国的实际,论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途径。 (25分) 2、对比分析中国辽中南工业基地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工业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25分) 3、试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来分析欧盟的发展。 (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 (30) 1 文化区及其类型 2 人口迁移理论 3 城市化 4 文化景观 5 地理物象 6 国家 二、简答题: (40) 1 二战之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 3 试述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4 简述霍伊特的扇形理论。 三、论述题: (30) 试论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答案】 一、名词解释: (30) 1. 文化区及其类型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文化区 一般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2. 人口迁移理论 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从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 学等不同专业角度对其成因、机制和运动规律等作了深入探讨,提出很多有影响的理论和 模式。比如,拉文斯坦迁移法则;2)1946 年美国社会学家吉佛提出“引力”模型;3) 20 世纪 60 年代初广为流行的解释个体迁移成因的“推-拉理论”理论;4)美国芝加哥 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T.W.舒尔茨于 1962 年提出的成本效益理论;5)美国人口地理学 家泽林斯基于 1971 年提出的流转理论;6)英国经济学家 A.刘易斯于 1954 年建立的发展 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 3. 城市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不 同的学科对于城市化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 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 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4.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 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 地理物象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用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它是知 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 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6. 国家 国家是按一种政治功能而组织起来的。 它有一个统一政权控制的一定面积的领土和具 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国家的要素有四个:拥有确定的领土,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拥 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拥有主权。 二、简答题: (40) 1. 二战之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有: (1)外籍劳工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所产生的根源在于世界范围内 劳动力资源供求关系在国与国之间的显著的不平衡。20 世纪 50-60 年代,西欧国家人口增 长缓慢,甚至趋于停滞,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波斯湾沿岸国家此时大规模开发石 油资源,并带动了经济全面发展,其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人口素质均难以满足要求,而上述 国家出于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又不愿简单地吸纳永久性移民,于是纷纷采用 临时性输入劳动力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与此同时,不少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现象 严重,向外输出劳动力确实是一条改善经济的有效途径。 (2)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从 1951 年的 100 多万人,增至 1965 年的 980 万人,1981 年的 1300 万人,1994 年初达到 2300 万人。在 1990-2000 年间,每年都有超过 1,300 万人成为难民。 (3)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经济发达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国以优厚的经济待遇、较好的科研条件以及移民手段,吸引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人才。新加 坡、韩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也采取措施吸引人才。菲律宾、巴基斯坦、埃及、印度等国家人 才外流较多。 (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改变: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则由人 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即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迁往富国。 2. 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 (1)处延性 外延性即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通常语言留域都是由小到大向 外延伸(个别语言圈也有日趋缩小的) 。 (2)连续性 语言的连续性是指语言向外延伸的过程。语言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 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故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语言向远离语言源地的传播,是 通过人的移动(如英语传到美洲) ,人对人逐渐向外延伸的。 (3)层序性 由于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早期传入的古老语 言和后来传入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 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差别 很大。如有些青年人不懂古语,有些老年人不懂新语。 (4)复合性 是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它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如日语用片假 名书写的外来语就是复合语。 (5)竞争性 在传播过程中二种以上语言同时存在就会产生竞争和排它现象。 (6)演化性 语言通常是由单纯表现进入复杂表现。以“雨”来说可演化为“春雨” 、 “梅雨” 、 “暴 雨” 、 “台风雨”,使其含义有很大的变化,并逐渐增加了新义,例如“酸雨”一词是随 着人们对环境状况的认识而出现的。 (7)阶层性 语言传播过程中, 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 使语言有了明显的阶层性。 如同一语义语言, 在封建社会对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则有不同的称谓。 3. 试述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旅游规划按性质可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 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 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 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旅游开发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对旅游资源开发项 目和设施建设项目所做的进一步安排, 是旅游发展规划的落实与细化, 一般为五年以下短 期计划。旅游开发规划包括旅游地(区)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项目规划。旅游区规 划是指对(包括旅游度假区、游览区等各类形式)的开发建设所做的规划。旅游线路规划 是指对特定行程、 线路内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合所做的规划。 旅游项目规划是指对一组具 有独立功能的项目所做的开发规划。 4. 简述霍伊特的扇形理论。 霍伊特在其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 响,即线性易达性(Linear Accessibilty)和定向惯性(DirectionalInertia)的影响,使 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他把中心的易达性称为基本的易达性, 把沿着辐射运输 路线所增加的易达性称为附加易达性。 当人口增多, 贫民不能朝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发 展时, 也会循着不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 因此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 楔形。 三、论述题: (30) 试论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 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 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 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 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 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 筑各自的帝国。 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 这 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 ,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 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 20 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 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 逐渐解体,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新中国的诞生,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 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并以其辽阔的幅员、众多的人口、丰富的物产以及强大的组织 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新的重要力量。 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是对两极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日本战后 50 多年来在世 界经济、技术、贸易和金融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优势是众所周知的。其政治地理意义在于,一 方面它使日本不再是美国的附庸, 而是作为经济超级大国成为全球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另一 方面, 它推动了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从传统的以军事实力为基础向当代以经济技术实力为基 础的转变。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诸国(还有中国)等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技术、经济、贸易 上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亚太地区的实力,使西北大平洋沿岸成为一个重要的实力中心。 西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西欧经济取得 了长足的长进, 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政治上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开始了反对美国霸权运动; 70 年代欧共体在经历了多年迅速而稳定的发展后,其经济规模已与美国持平。西欧经济、 军事及政治实力的增强, 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实力中心, 从而在两极对抗的核心地区 出现了一设相对独立的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终结,进而成为两极 格局中一股范围广大的国际力量。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新的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振 兴民族经济的一系列集体行动, 如 “万隆会议” 、“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石油输出国组织” 、 “南北对话” 、 “南南合作”等。这一切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两极对抗格局。但是,一个独 立而握有主要经济资源的第三世界的存在,确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经济的全球性互依和区域化、集团化从总体上改变了两极格局的性质。战后,随 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 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 资本的跨国流动、 跨国公司、 技术与信息的国际传递, 以及国际经济组织无论深度和广度上都获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而构 成了全球经济的互依机制。 世界经济区域化、 集团化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其中最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是欧洲共同体进一步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 区的构建和亚太地区合作意识的强化。它抛开,甚至弱化了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政治上 的分歧,使国家安全开始建立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使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代之以一强多极的全球格局。 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出现的局部冲 突和全球性经济竞争,美国又无力独立承担世界的领导地位。无论是对伊拉克的武装打击, 还是对科索沃的空袭,都表明美国并不能单独充当世界警察,西欧、中国、日本,还有俄罗 斯都是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当代世界政治地图是一幅由约 200 个主权国 家,美国一强、西欧、中国、日本及俄罗斯多极力量构成的。 2008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复试专业课综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地域分异规律 2 绿州 3 “胡焕庸“线 4 经济区 5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 二简述 1 简述决定我国水热气候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2 简述我国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影响 3 简述(我抄错了,和上面抄重了) 4 简述地域结构的演化过程? 三论述简述中国经济布局战略的演变过程, 并对如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异, 促进全面协调 发展进行论述。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生复试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生复试题 答题要求:答题要求: 1、总分、总分100分。分。 2、答卷要求打印。无条件打印者,必须卷面整洁,字迹清楚;、答卷要求打印。无条件打印者,必须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3、论述题的回答每个不得少于、论述题的回答每个不得少于1500字,且必须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重要参字,且必须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重要参 考文献须注明。考文献须注明。 一、将下面的英文翻译成中文一、将下面的英文翻译成中文 (20分)分) The period from the fifth to the fifteenth century was one of sporadic and limited geographic work in Europe. Elsewhere, however, especially in the Islamic world and China, geography flowered. Again, what we find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on the one hand and societies experiencing expansion, and hence a thirst for geographic knowledge, on the other. Medieval Europeans knew little beyond their immediate domain as geographic horizons retreated and mapping deteriorated. Many of the advances made by the Greeks were lost and it was only in monasteries that serious geographic work continued. During the Middle Ages, geography as such no longer existed; the word “geography” did not enter the English language until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clearest evidence of decline relates to maps. Greek maps were drawn by scholars with expertise in astronomy,geometry,and mathematics. Medieval map makers,although scholarly,are less easily described. Their maps were symbolic,not geographic. They stylized geographic reality to arrive at a predetermined desired structure. These maps are less detailed and accurate than maps produced some 1, 500 years earlier. The best example is the twelfth to the fifteenth centurys T-O maps,which are a T drawn within an O. T-O maps show the world as a circle divided by a T-shaped body of water. East is at the top of the map. Above the T isAsia, below left is Europe, and below right is Africa. The cross of the T is the Danube-Nile axis and the perpendicular part of the T is the Mediterranean. These maps are ones of scriptural dogma;what was drawn was what Christians were expected to believe. Symbols triumphed over facts. A second type of medieval map divided the world into climatic zones, largely hypothetical, on either side of the equator. Other medieval maps were replete with decoration; the Ebstorf Mappemonde (c.1284) had as background a picture of the crucifixion, while the Hereford map (c. 1 300) is really an encyclopedia. Overall, medieval maps reflect medieval European geography, which, in turn, reflects medieval scholarship. Possibly the exceptions are the maps known as Portolano charts, which date from about 1300. These maps were used at sea and utilized a series of radiating lines. The lines did not serve to locate positions on the map, nor did the maps use any projection. Nevertheless these maps often succeeded in locating coastlines accurately. Medieval Europeans made very few additions to geographic knowledge. Norsemen sailed to Greenland and NorthAmerica,but no books resulted. Christian Europeans indulged in a series of crusades and military invasions to the Holy Land, but the result, as far as geographic knowledge was concerned, was minimal. The most significant exploratory journey was that of Marco Polo (1254-1323) , a Venetian who visited China and wrote a description of the places he visited. However, Marco Polo was unable to add to Greek knowledge because he was largely unaware of it. The distinction is not always an easy one,but Marco Polo was an explorer, not a geographer. It was outside Europe that the major geographic advances took place during the period after the Greeks and prior to the fifteenth century. Two contributions need to be noted. In China, a great civilization, clearly the par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developed before 2000 BC. The longest-lasting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China inevitably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geographic knowledge. Chinese writings describing their known world date back to at least the fifth century BC. The Chinese also explored and described areas beyond China;in 128 BC,for example,Chang Chien discovered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described his travels, and initiated a trade route. Other Chinese geographers reached India, central Asia, Rome, and Paris. Indeed, Chinese travelers reached Europe prior t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here is one important aspect in which early Chinese geography differed from the European equivalent. It is a difference of geographic perspective, that is, a different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Traditionally, Chinese culture views the individual as a part of nature whereas Greek and subsequent European culture typically view the individual as apart from nature. This distinction is closely tied to the differing attitudes incorporated in Confucianism (which dates from about the sixth century BC) and Christianity. Given the concern with humans and land as one, it is evident that Chinese descriptive geographies often focused on an integrated human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Maps were also central to geography in China. There is evidence of a grid system use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ird century BC to third centuryAD) 。 It appears that the Chinese map makers began as civil servants whose job it was to draw and revise maps. Viewed in this light, the map maker was an important individual in the service of the state. Maps were symbolic statements, asserting ownership of some territory. The second contribution to geography outside Europe came from the Islamic world. The religion of Islam began in the seventh centuryAD(the prophet Muhammad died in 632)and very quickly proved to be a powerful unifying force of previously disparate tribes. Consequently; at much the same time as Europe was immersed in the Dark Ages, civilization flowered in Arabia. Conquests beyond theArab region commenced, increasing the geographic knowledge base to include north Africa, the Iberian Peninsula, and India. By the ninth century, Islamic geographers were recalculating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earth. From then until the fifteenth century, a wealth of geographic writings and maps was produced based on earlier Greek work and Islamic travels. Geograp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车辆租赁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协议
- 2025版高校教师聘用合同(含教学成果奖励)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重组股权转让合同
- 2025版绿色家居社区地板砖安装劳务分包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室装修合同合同履行期限与时效
- 二零二五年度河南地区婚姻解除协议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兼职外教英语教学合同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建筑劳务临时用工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医院食堂餐饮文化传承与创新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电子合同合同履行监督与审计合同
- 中级职称评审述职报告
- 2025年9月-2026年1月安全工作安排表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建筑类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八十二: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案例分析八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工程类)-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2025年教育法学法规试题及答案
- 在接受诫勉谈话时的检讨及整改情况报告
- 汉教课堂观察汇报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级(三级)评茶员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真题卷(后附答案及解析)
- 2023成都高新未来科技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变电站接地网深井接地的设计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