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审计期末复习.pdf_第1页
山东财经大学审计期末复习.pdf_第2页
山东财经大学审计期末复习.pdf_第3页
山东财经大学审计期末复习.pdf_第4页
山东财经大学审计期末复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计学期末复习资料审计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一、审计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 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 二、审计发展阶段二、审计发展阶段 按对象划分:1 查错防弊阶段(英国式审计)(19 世纪中叶 20 世纪初) 2 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美国式审计) (20 世纪前 30 年) 3 财务报表审计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 ) 按模式划分:1 帐项导向审计阶段 2 内控导向审计阶段 3 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三、审计发展中的大事及三、审计发展中的大事及审计的分类审计的分类 1721 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 。当时的“南海公司”以虚假的会计信息诱骗投资人上当,其股票价格一时扶摇直上。 但好景不长, “南海公司”最终未能逃脱破产倒闭的厄运,使股东和债权人损失惨重。英国议会聘请会计师查尔斯斯 奈尔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斯奈尔以“会计师”名义提出了“查账报告书” ,从而宣告了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 师的诞生。 1853 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 师的诞生。 1988 年 11 月 15 日,财政部领导下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成立。 按审计主体划分:政府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 类型立法、司法、行政、独立型 独立性单向独立 民间审计:主体会计师事务所 类型合伙、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合伙 独立性双向独立 内部审计:主体被审单位内部专门机构 类型总会计师、总经理、董事长下设 独立性相对独立 按审计的目的和内容划分: 会计报表审计(报表合法公允) 经营审计(又称管理审计,经营管理效率效益)即 3E 审计:经济性( Economy)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 和质量的产出。也就是节省的程度。效率性(Efficiency)是指从一个部门或一个项目的资源投入,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 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效果( effectiveness)是指既定的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一项活动预期的影响与实际影响之 间关系。5E 环境(Environment)、公平性 (equity). 合规性审计(某活动符合标准) 其他分类实施时间事前审计定期期中 事中审计不定期期末 事后审计政府、民间审计 客户关系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政府、民间审计 法律义务法定审计 自愿审计 检查范围专项审计 全面审计 综合审计 四、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种类、归责原则四、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种类、归责原则 违约:自治原则 过失: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的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 1.普通过失:专业标准 2.重大过失:普通人标准 欺诈:主观上的故意 推定欺诈:极端或异常的过失 严格责任:共同过失 五、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情况,对会计师监管的模式五、我国注册会计师管理情况,对会计师监管的模式 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原则,二是具体要求。 基本原则: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怀疑态度,保密,职业行为、技术准则等。 具体要求包括: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保密,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 以及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等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 获知的信息保密。 1.独立、客观、公正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客观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力求公正,不因成见或偏 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其独立性。公正性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在各种压力面前不屈服, 能够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对待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的利益为条件而使另一方收益。 2.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专业胜任能力既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又要求其经济、有效地完成客户委托的业务。不得宣称自己具有 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不得提供不能胜任的专业服务。 应有的关注是指专业人士对其所提供服务承担的勤勉尽责的义务。具体到审计服务而言,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勤勉尽责的态度执 行审计业务。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获取和客观评价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 3.对客户的责任 (1)注册会计师应当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竭诚为客户服务; (2)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业务约定履行对客户的责任; (3)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保密责任不因业务的终 止而终止 (4)除有关法规允许的情形外,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或有收费形式为客户提供鉴证服务等。 4.对同行的责任 (1)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同行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配合同行工作; (2)注册会计师不得诋毁同行,不得损害同行利益; (3)会计师事务所不得雇用正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会 计师事务所执业; (4)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不正当手段与同行争揽业务等。 5.其他责任 注册会计师应当维护职业形象,不得有可能损害职业形象的行为; (1)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不得采用强迫、欺诈、利诱等方式招揽业务; (2)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 (3)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向他人支付佣金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也不得向客户或通过客户获取服务费 之外的任何利益; (4)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不得允许他人以本所或本人的名义承办业务等。 六、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六、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审计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是某一执业组织以公约、守则等形式公布的,其会员自愿接受的职业行为标准。注册会计师职 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要求: 一.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 客观和专业怀疑;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得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 推断其公正、客观或专业怀疑受损害 审计人员从事鉴证业务时,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可能威胁独立性的情形包括经济利益、自我评 价、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等。 对独立性的损害行为:经济利益因素,自我评价因素,关联关系因素,外界压力因素 1.经济利益 (一)与鉴证客户存在专业服务收费以外的直接经济利益或重大的间接经济利益 直接经济利益,比如说事务所与客户存在着除了业务收费以外的其他经济利益,比如说办公用房是客户的或者持有客户的股 票; (二)收费主要来源于某一鉴证客户 “客大欺店” (三)过分担心失去某项业务 (四)与鉴证客户存在密切的经营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成员与鉴证客户或其管理层之间存在密切的经营关系, 或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客户之间存在密切的 经营关系,会带来商业的或共同的经济利益,并产生经济利益威胁和外界压力威胁。 2.自我评价威胁 (一)鉴证小组成员曾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 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 (二)为鉴证客户提供直接影响 鉴证业务对象的其他服务(会计 信息系统设计资产评估) ; (三)为鉴证客户编制属于鉴证 业务对象的数据或其他记录。 3.关联关系 (一)与鉴证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 的员工; (二)鉴证客户的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前高级管理人 员;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签字注册会计师与鉴证客户长期交往; (四)接受鉴证客户或其董事、经理、其他关键管理人员或能够对鉴证业务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的贵重礼品或超出社会礼仪 的款待。 4.外界压力 (一)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与鉴证客户存在意见分歧而受到解聘威胁; (二)受到有关单位或个人不恰当的干预; (三)受到鉴证客户降低收费的压力而不恰当地缩小工作范围。 解决措施: 当识别出损害独立性的因素时,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消除影响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 包括: 要求小组成员保持独立建立监督和惩戒机制及时沟通采取定期轮换负责人和请第三人复核将缺失独立性的人 调离小组 当维护措施不足以消除损害独立性因素的影响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拒绝承接业务或解除业务约定。 二.专业胜任能力 (1)注册会计师不得宣称自己具有本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 (2)注册会计师不得提供不能胜任的专业服务。 (3)在提供专业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在特定领域利用专家协助其工作。 (4)在利用专家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专家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保密 会计师有义务对其在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客户的信息予以保密。 这一保密责任甚至在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关系终止后仍 应继续。 注册会计师在以下情况下可以披露客户的有关信息: (1)取得客户的授权; (2)根据法规要求,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以及向监管机构报告发现的违反法规行为; (3)接受同业复核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监管机构依法进行的质量检查。 四.收费与佣金 (1)收费的依据 专业服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所需专业人员的水平和经验; 每一专业人员提供的服务所需的时间; 提供专业服务所需承担的责任 (2)低价收费 如果收费报价明显低于前任注册会计师或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应报价,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确保: 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工作质量不受损害,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守执业准则和质量控制程序; 客户了解专业服务的范围和收费基础。 (3)或有收费 或有收费是指收费与否或收费多少以鉴证工作结果或者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 除法规允许外, 会计现事务所不得以或有收费方式提供鉴证服务, 收费与否或多少不得以鉴证工作结果或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 对或有收费的规定,仅仅针对的是注册会计师为客户提供鉴证类服务,对于非鉴证 (4)佣金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为招揽客户而向推荐方支付佣金,也不得因向第三方推荐客户收取佣金。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因宣传他人的产品或服务而收取佣金 类服务中的或有收费并没有完全禁止。 五.与执行鉴证业务的不相容的工作 (1)注册会计师不得从事有损于或可能有损于其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或职业声誉的业务、职业或活动; (2) 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为上市公司同时提供编制会计报表和审计服务。 (3)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员工不得担任鉴证客户的董事(包括独立董事) 、经理以及其他关键管理职务, 六.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 (1)基本观点: 在接受委托前,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必要沟通,并对沟通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 (2)接受委托前的沟通 后任注册会计师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的内容应当合理, 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审计客户授权前任注册会计师对其询问作出充分的答复。 前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对后任注册会计师的询问作出及时,充分的答复。 (3)接受委托后的沟通 如果后任注册会计师发现前任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应当提请审计客户告知前任注册会计师,并要求审 计客户安排三方会谈,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 七.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 注册会计师应当维护职业形象,在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时,应当客观、真实、得体。 (1)广告 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利用新闻媒体对其能力广告宣传,但刊登设立、合并、分立、解散、迁址、名称变更、招聘员工等信息以及 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会员所作的同意宣传不受此限制 (2)业务招揽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采用强迫、欺诈、利诱或骚扰等方式招揽业务等。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招揽业务时不得有以下行为: 暗示有能力影响法院、监管机构或类似机构及其官员; 作出自我标榜的陈述,且陈述无法予以证实; 与其他注册会计师进行比较; 不恰当地声明自己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 作出其他欺骗性的或可能导致误解的声明。 (3)宣传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宣传时,不得有以下行为: 利用政府委托或特别奖励 谋取不正当利益; 当会计师事务所将其名称、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其他必要的联系住处载入电话薄、信纸或其他载体时,含有自我标榜的措 辞; 当注册会计师就专业问题参与演讲、访谈或广播、电视节目时,抬高自己及其会计师事务所; 当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的招聘信息时,含有抬高自己的成分。 七、审计质量控制:七、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所谓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 策和程序的总称。 一、质量控制目标: 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及其业务准则 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体系 (一)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控制政策和程序,要素包括: 1.对业务质量承担最终领导责任 合理决定管理责任,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文化以及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的政策和程序,投入足够的资源 2.职业道德规范 领导示范;教育和培训;监控对违反规定的处理 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 已考虑客户的诚信 具有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4.人力资源 招聘;业绩评价;人员素质;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的发展,晋升;薪酬 5.业务执行 指导、监督与复核,咨询,意见分歧,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在出具报告前,对项目组做出的重大判断和在准备报告时形成的结论做客观评价的过程。 复核的范围取决于业务的复杂程度和出具不恰当报告的风险。 6.业务工作底稿 安全保管和保密,完整性,便于检索和使用 归档期:业务报告日后 60 天内;中止:中止 60 日内;保管期:报告日起,至少 10 年 7.监控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1.对审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项目负责人应当对会计师事务所分派的每项审计业务的总体质量负责。 项目负责人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中负责某项审计业务及其执行, 并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主任会计师或经授权签 字的注册会计师。 2.职业道德规范 3.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4.项目组的工作委派 5.业务执行 (1)指导 项目负责人在指导审计业务时应当告知项目组成员下列事项: 项目组成员各自的责任;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 与风险相关的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 执行审计业务的方案。 (2)监督 (3)复核 6.监控 八八、审计目标的定义审计目标的定义: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人员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审查要证明和解决的问题。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所期 望的结果,又是衡量审计工作结果的标准,因此,审计目标的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九、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对审计过称的各个阶段的特点(简答)九、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对审计过称的各个阶段的特点(简答) 1查错防弊阶段。主要是指 1933 年以前的时期 此阶段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审计方法主要是详细审计,即逐笔审查会计记录和账簿 2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阶段。主要是指 1933 年1988 年这段时期 审计目标进入“验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性”阶段,主要采取抽查的方式,并逐步使用系统基础审计。 3查错防弊和财务报表验证并重阶段(1988 年至今) 。 AICPA 在 1988 年发表了第 53、54 号审计准则公告把揭露错弊和非法行为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而使得财务报表审 计的目标演变成了查错防弊与验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性并重 主要采用风险基础审计,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考虑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十十、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 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会计记录中的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十一十一、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 记录。 十二、审计证据的种类十二、审计证据的种类按形态分 实物证据观察和检查实物资产实物资产 优:存在性缺:所有权、估价、完整性 书面证据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书面资料 优:基本证据缺:证明力、可靠性有待分析 口头证据询问答复 优:提供线索;缺:证明力较弱(佐证) 环境证据观察、调查事实 优:提供线索;缺:证明力较弱(佐证) 按来源分外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以外的人编制的 亲知证据: CPA 编制的计算分析表 内部证据:由被审计单位内部人员编制的 按照对审计结论的支持程度(1)直接证据(2)间接证据 按照证据的逻辑分类(1)正面证据(2)反面证据 与直接所提的证据相对抗的证据,或者足以否定所述事实的证据。 证据的证明力充分证明力: 部分证明力:口头、环境、内部、外内证据 无证明力:管理当局声明书 总结:a. 实物证据证明存在性最强 b. 口头、环境证据证明力较弱 c.外部证据证明力一般高于内部证据 d.书面证据有被伪造涂改的可能 十三、审计证据的特征十三、审计证据的特征 数量特征充分性(样本量)证据数量足以支持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 质量特征适当性(证明力)证据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应考虑的因素:1 审计风险大小 2 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 3 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 4 审计中发 现的问题的性质 5 审计证据的类型和获取途径 6 成本效益制约 7 审计总体规模和特征 (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1 相关性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相关 2 可靠性审计证据客观真实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来源的独立性 2 提供和评价证据者的资格 3 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有效性 4 审计证据的客观性 5 篡改或伪造的难 易程度 6 审计证据的综合证明力 (三)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关系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的适 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四)充分性和适当性的特殊考虑 1, 对文件记录可靠性的考虑2 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时的考虑 3 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 十四、审计证据的评价标准十四、审计证据的评价标准 没找到没找到 十五、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原则十五、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原则 (一)归档期限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六十天内。 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六十天内。 如果针对客户的同一财务信息执行不同的委托业务,出具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报告,应分别归档。 (二)归档性质 如果在归档期间对审计工作底稿作出的变动属于事务性的,注册会计师可以作出变动:(1)删除或废弃被取代 的审计工作底稿; (2)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和交叉索引; (3)对审计档案归整工作的完成核对表签字认可; (4)记录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与审计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审计证据。 (三)归档后的变动 (1)允许修改或增加修改或增加的记录要求: 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的时间和人员,以及复核的时间和人员; 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的具体理由; 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结论产生的影响。 修改:在保持原工作底稿中所记录信息,即对原记录信息不予删除(包括涂改、覆盖等方式)的前提下,采用增加新信息的方 式予以修改。 情形:原记录不够充分;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例外情况 (2) 不得删除或废弃 (四)审计报告日后的变动 例外情况: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与已审财务信息相关、且在审计报告日已存在的事实,该事实如果被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前 获知,可能影响审计报告。 要求实施新的或追加的审计程序,或导致注册会计师新的结论,应予以记录。 (五)保存期限 1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 2 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 3 连续审计:当期归整的永久性档案虽包括以前年度获得的资料,但由于其作为本期档案的一部分,应视为当期取得并保 存十年;这些资料在某一审计期间被替换,从替换的年度起保存十年。 十六十六、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 据财务报表做出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十七、审计风险十七、审计风险(Audit Risk,简称 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 十八、重要性的量化十八、重要性的量化(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存在一个“临界点”,该临界点是财务报表中包含的错报能否影响特定报表使用者在特定情况下对财务报表全面 反映公允性的整体理解,超过该“临界点”,就会影响其做出正确判断或决策;低于该“临界点”,则不会影响其做出正确判 断或决策。该临界点的确定就是对重要性的量化,也称为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包含两个层次 :财务报表层次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即总体重要性水平。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 : 即可容忍错报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之间成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应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对重要性的判断、评价和应用始终贯穿于审计整个过程。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报告阶段: 最为典型的是在审计计划阶段和审计结果评价阶段 (一)编制审计计划时的应用 计划阶段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或“计划的重要性水平” 。 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及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需要大量运用以往的审计经验以做出专业判断,以便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的分配。 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因素: 以往的审计经验 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性质及组织形式等基本情况 审计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使用者可能关注流动性较强的项目)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可能会引起使用者的注意) (二)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水平的应用 目的:最终修正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意见类型 1. 对重要性水平的再次判断 随着对企业了解的增加,报告阶段最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往往不同于计划阶段。 报告阶段重要性水平高于(或等于)计划阶段 执行了充分的审计程序 报告阶段重要性水平低于计划阶段 追加审计程序 2.汇总错报 包括: 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 事实的错报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 推断的错报或漏报 通过测试样本推断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 3.评价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的影响 : ()错报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考虑扩大审计程序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报表,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报表并且 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满意 ,就应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 ()错报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实施追加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 (3)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并且特定项目的尚未更正错报也低于考虑其性质所设定的更低的重要性水平 发表无保留意 见的审计报告 。 十九、重大错报风险十九、重大错报风险 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 管理层诚信 组织结构(可能的监督乏力) 商业周期 宏观经济环境(经济萧条的影响) 舞弊 错误 概念: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 (一)重大错报风险 1. 分类 同重要性水平一样,可分为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2.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按以下顺序: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 ; 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 ; 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 ; 注册会计师就该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 二十、检查风险二十、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与重大错报风险不同,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的固有限制: 1.审计程序固有的缺陷; 2.非针对所有的账户进行检查; 3.做出错误判断,选择了错误的审计程序,或者程序执行不当。 检查风险的应用 1、对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2、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 检查风险不能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出具保留或无法表示意见。 二十一、审计风险模型二十一、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了通常被称为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后两者是乘积关系而非相加关系,是因为二者存在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 (一)期望审计风险的确定 期望审计风险是在审计完成并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之后,注册会计师所愿承担的一种主观确定的、财务报表未公允表达的风 险。 从大多数审计组织的审计手册来看,一般期望审计风险均确认在5%。 (二)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确定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等于期望审计风险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之商。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并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 检查风险水平。 检查风险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计划收集证据的数量 二十二、审计风险之间与重要性水平的关系二十二、审计风险之间与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之间成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七个关系! 1、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互为存在条件 重要性水平是建立在信息使用者的基础上 这种关系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衡量的,不涉及定性 使用于同一对象(不同对象之间没有可比性) 会计师不能通过人为的调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审计风险 2.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3.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4.可容忍误差(可接受风险)与审计证据关系 5.审计人员评估的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水平 6.评估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关系 7.审计重要性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二十三、控制测试二十三、控制测试是指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二十四、实质性程序二十四、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 二十五二十五、细节测试是细节测试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的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 错报 二十六、二十六、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所谓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二十七、信赖过度风险是二十七、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与审计的效果有关。 二十八、信赖不足风险是二十八、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不足风险与审计的效率有关 内 控实际状况 抽样结果 实际运行达到预期信 赖程度 实际运行未达到预期信赖 程度 肯定正确的决定信赖过度风险 否定信赖不足风险正确的决定 变量抽样风险矩阵图变量抽样风险矩阵图 实际情况 抽样结论 符合相关法规不符合相关法规, 有重要误 差 肯定正确的决定误受风险 否定误拒风险正确的决定 二十九、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二十九、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五个阶段五个阶段 ) 1.内部牵制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以前) 实物牵制机械牵制 体制牵制簿记牵制 2.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 世纪 40-70 年代) 1958 年,内部控制二分法:会计控制管理控制 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 世纪 80-90 年代) 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 4.内部控制综合框架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2004)1992 年 9 月,COSO 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1994 年进行了增补) ,即 COSO 内部控制框架。提出内控三目标: 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与规定的遵循 5. 风险管理框架(2004 年以后) 2001 年,COSO 委托普华永道开发一个对于管理当局评价和改进他们所在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简便易行的框架,2004 年 9 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文本发布。 内部控制的概念: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 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三十、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三十、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 1992 年,COSO 委员会提出内控五要素: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含义:指管理层识别与分析对企业目标实现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内外因素,测量风险可能导致的影响程度的大 小,确认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而针对关键控制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活动 。 范围: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策略: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 控制活动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分离:经济业务的批准与执行 经济业务的执行应与会计记录及审查稽核 资产的保 管应与会计记录及财产清查 2 授权审批控制常规授权特别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 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 会计系统控制 4 财产保护控制企业应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 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 严 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5 预算控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 6 运营分析控制 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 7 绩效考评控制 信息与沟通 内部信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 外部信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监督日常监督 专项监督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三十一三十一、审计抽样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 会 特点特点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 三十二、审计抽样的分类三十二、审计抽样的分类 (一)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1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指运用概率论等原理,遵循随机原则,从被审总体中抽取适当样本量进行审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 种方法。 统计抽样特征:随机选取样本运用数学模型评价样本结果 统计抽样优点: 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