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及答案.pdf_第1页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及答案.pdf_第2页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及答案.pdf_第3页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及答案.pdf_第4页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及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复习提纲 基本概念 1.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 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 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环境灾害.:由 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 3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 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 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4.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 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 境决定论 5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 1972 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 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6.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 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 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 平衡的过程。 7,。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 ,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 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 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 应。 8.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 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 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9.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 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10.绿色消费: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 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 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 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 费方式的统称。 11.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2.赤潮: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 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思考题及问答题 1地下水污染来源主要有哪几类? 一、工业“三废”污染源 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工业废水 如:(1)工业电镀废水,其主要污染成分有 CN,Cr,Cd,Ni,Zn,Hg 以及 “三酸” (HCL,HSO4,HNO3) 等;(2)工业酸洗污水,主要成分为三酸;(3)冶炼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有铜、铝、锌、镍、镉 等金属污染物质;(4)轻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碱类、脂、醇、醛类、氨氮、染料、硫等;(5) 石油化工有机废水,污染物成分以各种硝基、氨基化合物、油类、苯酚类、醇类、酸碱类等。 这些有毒有害废水,若不经过处理而排入城市下水道、 江河湖海或直接排到水沟、 大渗坑里, 都是导致地下水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工业废气 一些典型的工业废气,SO2、H2S、CO、CO2、氮氧化物、苯并芘等物质会对大气产生煤烟 型严重污染,这些污染物随降雨下落,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循环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二 次污染。 (三)工业废渣 工业废渣包括高炉矿渣、钢渣、粉煤灰、硫铁渣、电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铁渣、选 矿场尾矿及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等。 这些废渣有的天然堆放,有的埋入地下,如遇隔水不好地层, 经风吹、雨水淋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挥发性酚、氰化物等进入水体和土壤。 其中部分随降水直接入渗,部分随地表径流往下游迁移并下渗,从而对地下水形成面状和线 状污染。 二、城市生活污染源 长期以来,城市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只是靠地表水体的自净能力 来消除其中的污染物质,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据统计,我国约有 80%以上的河流遭到 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甚至不能用于灌溉农田,同时也污染了地下水源。 (一)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是 SS(悬浮固体)、BOD(生化需氧量)、NH4-N(氨氮)、ABS(合成洗涤剂)、 P、CL、细菌等。生活污水和医院排放的废水中所含污染物多为氨氮、磷、合成洗涤剂、厌 氧细菌、挥发性酚、汞、病毒及放射性物质,多数排入河道、沟渠或渗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 产生污染。任意堆放的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通过风吹、降水淋溶,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 水体也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 (二)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一般用埋填法处理,而这些大量被填埋于城市周围的垃圾,随着日晒雨淋及地 表径流的冲洗,其溶出物会慢慢渗入地下,污染地下蓄水层。 生活废弃物中富含有机物质和盐 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故而在地下水中三氮 检出率为 10%46%,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检出率为 10%26%。因而生活垃圾,还有居民区的 化粪池都是造成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渠道。 三、农业污染源 由于农业活动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剩余农药、 化肥、 动植物遗体的分 解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等。它们引起大面积浅层地下水质恶化,其中最主要的是 NO3-N 的 增加和农药、化肥的污染。 (一)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对人类及动物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据报道,在 30 年前使用于 DDT 的地方,目前地下水中仍然存在这种农药,且有的地方每升地下水中 DDT 含量超标几千倍。 如 今广泛使用的农药,经大气降水淋渗,较大面积地以“源”的形式构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二)化肥污染 一方面过量使用氮肥可使水的 NO3 含量、 永久硬度和矿化度升高,另一方面,造成水体富 营养化,当无机氮含量超过 300mg/m3、总磷在 20mg/m3 时,就会出现富营养化,引起水生生物 大量死亡。 (三)污水灌溉 许多污水中含有有毒元素及化合物,在地下水埋藏较浅,包气带渗透性较好的砂土地带, 常常带来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如西安市六座污水库、20 余座污水塘,蓄水 30 万 m3 以上,使 渭河一、二阶地受到广泛污染。 (四)重金属及放射性污染源 重金属如 Hg、Cd、Pb、Cr、Zn、Co、Ni、Sn 及类金属 As 等,以 Hg、Cd、Cr 及 As 的污 染最为突出;放射性污染主要是由放射性核元素引起的一类特殊污染,包括放射性水污染。 天 然放射性核元素以及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其他工业中的放射性废水及废弃物都会污染地下 水,引起癌症和遗传病变。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异同之处?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原理造成的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生态的损害, 严重 时会造成生态破坏。 而生态破坏是指,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的因素造成的生态系统上短期内 不可恢复的破坏,比如食物链的断裂,某个物种的消失,等等,以至于无法正常维持生态系 的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问题就是指生态破坏。生态破坏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后者可能导致前者。污染是 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而破坏则可理解成是指某一种资源的不 可恢复(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臭氧空洞等) ,治理难度很大。 环境污染指由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 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中原有的物质成 分和结构, 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 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 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 导 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即自我平衡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 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环境污染可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 但生态破坏不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3.阐述环境保护的目的和内容 环境保护的目的应该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活动不 断增加的同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寻找避免和减轻对环 境破坏的途径和方法,化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既要重视自然原因对环 境的破坏,更要研究人为原因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因为后者往往更存在危害的广泛性和 潜在性。 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食物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 治、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以及海洋污染防治、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等。 4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成因是营养物质的增加, 使得藻类和有 机物增加所致。营养物质主要是磷,其次是氮,还有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等。由于磷在水 体中不完全循环, 使得世界上很多地区的水域都严重缺磷, 以致磷成为其初级生产力的重要 限制因素,一旦大量磷进人水体往往引起浮游植物的迅猛生长,而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富营养化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 气的释放,同时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严重不足,而水 面植物的光合作用,则可能造成局部溶解氧的过饱和。溶解氧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 对水生动物(主要是鱼类)有害, 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富营养化水体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 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 以及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如石房蛤毒素)也会伤害 水生动物。 (2)富营养化水中含有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 会中毒致病等等。 (3)水体富营养化,常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紊乱,水生生物种类减少,多样性受到破坏。此外, 由于藻类带有明显的鱼腥味, 从而影响饮用水质。 而藻类产生的毒素则会危害人类和动物的 健康。 5环境问题按期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哪俩种 生态环境修复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 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如地震、 洪涝、 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 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 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 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 6.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以及解决途径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 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 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 再生和增殖的周期, 加剧了资源 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 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 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 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 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环境问题的本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 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三大根源:一是发展观根源,二是制度根源,三是科技根源 环境问题的解决 由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最终根源是人, 那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还要落实到人身上。 具体地讲,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起到关键作用。 政策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而政策出自政府。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它有权利,也有责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因此,政府在环境问题的解 决中起到关键作用。 公众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环保要靠政府,但不能仅靠政府,它需要公 众的积极参与。公众是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公众在环境问题 的发现、反映、制止、提议等方面的作用都是基础性的。我国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最大的特 殊性就是污染容易治理难,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 意识。 企业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起到直接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给社会创造大量财富, 也为社会提 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企业也是造成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屡屡曝光的黄河、 长江的水污染问题大都由企业造成。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会直接减少环境污染。因此, 企业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起到直接作用。企业要树立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做到守法经营。企业要特别注重环保创新,注重技术的进 步,不断地创新出新的环保产品,创新出新的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方法。企业在环保上所做 出的任何努力都会惠及社会和自身,直接减轻政府和公众的环保难度。 7.环境灾害的防灾,减灾和抗灾? 战略措施 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 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 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居安思危,预防为 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 合。 战略措施 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 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 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 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 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 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 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 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 加强灾害 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 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依靠科技的力量,做好预警工作。 战略措施 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 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 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 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 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 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战略措施 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 应急管理机制。 “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 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 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 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战略措施 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 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 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战略措施 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 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 组织开展人工增 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 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 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开展灾害风险调 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 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 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 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 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 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 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理念 从全球普遍认可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共同发展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 系统的 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 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 只要一个系统发 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 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 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 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公平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 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 题。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 为局部而上升 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 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 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二是空间纬度 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高效发展 公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 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 可持续 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因此,可持 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多维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但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而且 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此外,因为 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因此,可 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 目标的约束和制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 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 ,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 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 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 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 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 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 (2)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以“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 扩大再生产为中心, 解决好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 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 (3)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 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 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 能力,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9.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 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 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 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 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 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 发展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在满足需要的 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 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 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 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 因此,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 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有机结合。 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 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10.地下水污染物主要有哪些? 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生活污染源(生活 污水、生活垃圾) ;农业污染源(农药污染、化学污染、污水灌溉) ;重金属及放射性污染源 11.我国当前环境的总体形态 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 峻,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12. 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简述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含义: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从中获取各种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因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 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 起。 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怎样相处: 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 的朋友。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 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 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只有通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 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 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13.可持续发展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 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 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 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 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4.环境灾害的一般成因 一方面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认为因素,对环境的过度利用等。人为 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 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15.环境灾害的常见类型 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生物灾害:有病害、虫害、草害、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