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新整理的答案.pdf_第1页
建筑结构新整理的答案.pdf_第2页
建筑结构新整理的答案.pdf_第3页
建筑结构新整理的答案.pdf_第4页
建筑结构新整理的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结构A卷答案 1 选择题 1. 荷载分项系数:在设计计算中,反映了荷载的不确定性并与 结构可靠度概念相关联的一个数值。 一般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4;一般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0(对结构有 利)1.2(对结构不利) 2. 混凝土受侧向压力,复合应力 混凝土三向受力时,各个方向的抗压强度都有所提高,这种情况 下混凝土强度提高的原因通常用侧向约束的概念来说明;侧向约 束限制了混凝土受压后的横向变形,包括限制了内部裂缝的产生 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在受压方向的抗压强度。 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很少使混凝土处于理想的单向受力状态,而更多 的是处于双向或三向受力状态。 3. 双筋截面矩形梁(受弯构件) 【1】 公式(计算) 【2】 适用条件 【3】 使用条件:1结构或构件承受某种交变的作用2.截面承 受的弯矩设计值大于单筋截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设 计值,且截面尺寸不能改变。 4. 斜截面抗剪截面选取:支座边缘截面,腹板宽度改变处,箍 筋直径和间距改变处,受拉区弯起钢筋弯起点处。 5. 偏心受压:(1)公式:当结构构件的截面上受到轴向压力和 弯矩的共同作用或受到偏心力的作用时,该结构构件称为偏 心受压构件。(2)受拉破坏特征(大偏心):受拉钢筋首先 达到屈服强度,最后受压区混凝土达到界限压变而被压碎, 构件破坏。此时,受压区钢筋也达到屈服强度。 受压破坏特 征(小偏心):临近破坏时,构件截面压应力较大一侧混凝 土达到极限应变而被压碎。构件截面压应力较大一侧的纵向 钢筋应力也达到了屈服强度而另一侧混凝土及纵向钢筋可能 受拉,也可能受压,但应力较小,均未达到屈服强度。 (3)判断公式: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荷载选取荷载设计值,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荷载选取荷载标准值。 7.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化学胶着力,摩擦力,机械咬合 力,钢筋端部锚固力。 8. 预应力Ap作用:Ap(预应力钢筋截面的截面面积) 9. 先张法预应力通过台座建立(采用台座长线张拉或钢模短线 张拉);后张法是在孔道中穿筋,并在构件上张拉预应力钢 筋至控制应力 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先张法构件后张法构件 混凝土预压前(第一 批)的损失 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 150mm*150mm*300mm ; 砂浆试件:70.7mm*70.7mm*70.7mm; 尺 寸效应:100*100*100大于150*150*150大于200*200*200 2 填空 1.荷载的分类:按时间变异分类: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偶然荷载 按空间位置的变异分类:固定荷载,可动荷载 按结构的反应分类:静态荷载,可动荷载 2.超筋梁的破坏特征:受压区的混凝土被压碎,受拉区纵向受力钢 筋不屈服。 3. 适筋梁的破坏特征:首先受拉区纵向受力钢筋屈服,然后受压区 混凝土被压碎,钢筋和混凝土强度都得到充分利用。 4. 先张法预应力通过台座建立; 后张法是在孔道中穿筋,并在构件上张拉预应力钢筋至控制应力 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 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6.小偏心受压破坏:构件的破坏是由于受压区混凝土到达其抗压强 度,距轴力较远一侧的钢筋无论受拉或受压,一般均未达到屈服, 但近纵向力一侧的钢筋一般均能达到屈服,构件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受压区混凝土。 7.适筋受弯截面受力的三个阶段:1.截面开裂前的阶段2.从截面开裂 到受拉区纵向受力钢筋开始屈服的阶段3.破坏阶段 8.纵向钢筋对抗剪的作用:纵筋配筋率越大则破坏时的剪压区高度 越大,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剪能力。 10.双筋矩形截面的适用情况:1.结构或构件承受某种交变的作用使截 面的弯矩改变方向 2.截面承受的弯矩设计值大于单筋截面所能承受的 最大弯矩设计值,而截面尺寸和材料品种等由于某些限制又不能改 变。 3 简答 1. 混凝土徐变的问题: (1) 产生的主要原因: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水泥石中的凝 胶体产生流动,向毛细管内迁移,或者凝胶体中的吸 附水或结晶水向内部毛细孔迁移渗透所致。 (2) 影响徐变的主要因素:水灰比,混凝土龄期,温度和 湿度,材料配比等。 (3) 减少徐变的措施:提高养护温度,湿度,水泥水化作 用充分,减小水灰比等。 (4) 徐变对结构的影响: 使构件变形增大;在轴压构件中,使钢筋应力增加,混凝土 应力减小;在预应力构件中,使预应力发生损失;在超静定 结构中,使内力发生重分布 2. 混凝土对钢筋的要求:延性,加工工艺,强度要求 3.斜截面适用条件(1)最小截面尺寸(防斜压破坏);(2)最小配箍率 和箍筋最大间距(防斜拉破坏) 4荷载的最不利组合(详见P125) 如求某跨跨中截面最大正弯矩时,除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个,还应在 其左,右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如求各中间支座最大负弯矩时,除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 外,还应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5. 受拉破坏特征(大偏心):受拉钢筋首先达到屈服强度,最后受压 区混凝土达到界限压变而被压碎,构件破坏。此时,受压区钢筋也达 到屈服强度。 受压破坏特征(小偏心):临近破坏时,构件截面压 应力较大一侧混凝土达到极限应变而被压碎。构件截面压应力较大一 侧的纵向钢筋应力也达到了屈服强度而另一侧混凝土及纵向钢筋可 能受拉,也可能受压,但应力较小,均未达到屈服强度。 判断公式:P102 6. 双筋矩形截面的适用情况:1.结构或构件承受某种交变的作用使 截面的弯矩改变方向 2.截面承受的弯矩设计值大于单筋截面所能承 受的最大弯矩设计值,而截面尺寸和材料品种等由于某些限制又不 能改变。 B卷 1 选择 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 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2. 活荷载:指在设计基准期内,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 值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 3. 超筋梁的破坏特征:受压区的混凝土被压碎,受拉区纵向 受力钢筋不屈服。 4. 正常使用梁的工作状态: 5. 受箭承载能力:斜压剪压斜拉。 6. 最小钢度原则:对于简支梁即取最大正弯矩截面按式计算 的截面刚度,并以此作为全梁的抗弯刚度。 7.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化学胶着力,摩擦力,机械咬合 力,钢筋端部锚固力。 8. 预应力Ap作用:Ap(预应力钢筋截面的截面面积) 9. 先张法预应力通过台座建立(采用台座长线张拉或钢模短 线张拉);后张法是在孔道中穿筋,并在构件上张拉预应 力钢筋至控制应力 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先张法构件后张法构件 混凝土预压前(第一 批)的损失 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 度:150mm*150mm*300mm ; 13. 现浇框架结构伸缩缝规定值:伸缩缝最小宽度为50mm 最 大间距为55mm。 2 填空 1. 钢号代表意义: 2. 结构功能要求: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 3. 斜截面破坏的形态:1.斜拉破坏2.剪压破坏3.斜压破坏 4. 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形态:(1)受拉破坏大偏心受 压破坏(2)受压破坏小偏心受压破坏 5. 钢结构轴心受拉强度公式:P211 7. 框架的布置方案:(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2) 纵向框架承重 方案(3)纵横框架双向承重方案 8. 应力钢筋张拉控制力和延性的关系:当构件截面尺寸及配筋量 一定时,&越大,在构件受拉区建立的混凝土预应力也越大,则 构件使用时的抗裂度越高。 9.按弹性理论梁板的折算:P124 10.裂缝的等级:正常使用阶段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裂缝 控制等级属一级:正常使用阶段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裂缝控 制等级属二级;正常使用阶段允许出现裂缝但要控制宽度的构 件,裂缝控制等级属三级。 3 简答 1.塑性铰定义及与理想绞的异同:塑性铰特点:(1)只能沿弯矩 方向绕不断上升的中和轴单向转动,而不像普通绞那样可沿任意方向 转动(2)只能在从受拉区钢筋开始屈服到受压区混凝土压坏的有限范 围内转动,而不像普通绞那样无限制地转动(3)在转动的同时,能传 递一定范围的弯矩,即截面的极限的弯矩,而不能传递 M1M2弯 矩。 2.钢筋混凝土梁中各钢筋的作用:P62 3.对称配筋: 4荷载的最不利组合(详见P125) 如求某跨跨中截面最大正弯矩时,除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个,还应在 其左,右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如求各中间支座最大负弯矩时,除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 外,还应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5. 受拉破坏特征(大偏心):受拉钢筋首先达到屈服强度,最后受压 区混凝土达到界限压变而被压碎,构件破坏。此时,受压区钢筋也达 到屈服强度。 受压破坏特征(小偏心):临近破坏时,构件截面压 应力较大一侧混凝土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