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点生物实验总结 讲义_第1页
高中重点生物实验总结 讲义_第2页
高中重点生物实验总结 讲义_第3页
高中重点生物实验总结 讲义_第4页
高中重点生物实验总结 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高考 生物 重点 实验总结 实验一 观察 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1、 真核细胞的 2、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基绿对 吡罗红对 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 3、 盐酸的作用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盐酸使染色体中的 于 合 实验材料: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考点提示: 1、 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 2、 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 3、 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 4、 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 5、 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 1分钟 。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 2)试剂: 斐林试剂 ( 甲液: 液: 液), 现配现用。 ( 3)步骤:取样液 2 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 1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 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水浴加热 2 观察颜色变化(白色 浅蓝色 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 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第 2 页 2、脂肪的检测 (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 (滴苏丹 染 液 2 3滴切片上 2 3 滴体积分数 50%的酒精洗去浮色 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 1 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 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 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 1)试剂: 双缩脲试剂 ( 液, 液) (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 2加双缩脲试剂 匀 加双缩尿试剂 滴,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 (紫色 ) (先加 A 创造碱性环境 ,后加 B) 考点提示: (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 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 9)双缩脲试剂 A、 加 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 留出一 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第 3 页 实验三 观察 叶绿体 和 线粒体 在细胞中的分布 1、材料: 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 :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 ,球形或椭球形。 用 健那绿 染液染色后的 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 ,细胞质接近无色。 3 观察叶绿体 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4 观察线粒体 染色制片低倍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5 考点提示: 1、 观察叶绿体时选择藓类叶的原因:藓类属于低等植物,叶片是绿色的单层细胞,不需 加工即可进行观察。 2、 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的原因:保证细胞器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细胞器形态的观察。 实验四 观察 植物细胞 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 根尖 (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 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1. 解离 : 药液 : 质量 分数为 15%的盐酸 ,体积 分数为 95%的酒精 (1 : 1混合液 ). 时间 : 35目的 :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 2. 漂洗 : 用清水漂洗 约 10目的 : 洗去药液 ,防止解离过度 ,并有利于染色 . 3. 染色 : 用质量浓度为 胆紫溶液 (或醋酸洋红液 )染色 3 5目的 : 使染色体着色 ,利于观察 . 4. 制片 :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 ,加一滴清水 ,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 ,盖上盖玻片 ,在盖玻片上再加 一片载玻片 .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 目的 : 使细胞分散开来 ,有利于观察 .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 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 :细胞呈 正方形 ,排列紧密 ,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 分裂前、后、末期 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 10时到下午 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 4)解离和压片 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 第 4 页 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 能 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 13)观察洋葱表 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 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 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 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 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 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 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 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第 5 页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 丙酮或无水乙醇 提取色素 (2)各 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 提取 分离色素 方法步骤: ( 1)称取 5g 绿色叶片并剪碎 提取色素 ( 2)加入少量 研钵研磨漏斗过滤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 61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 制滤纸条 ( 2)在距剪 角一端 1(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 (匀 ,细 ,直 ) 滤液划线 ( 2)干燥后重复划 2( 1)向烧杯中倒入 3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纸上层析 ( 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 最宽:叶绿素 a; 最窄: 胡萝 卜素 ; 相邻色素带最近:叶绿素 b; 相邻色素带最远: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考点提示: (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 2) 二氧化硅 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 碳酸钙 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 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第 6 页 (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 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 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 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 (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植 物细胞 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 : 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 水等。 3、步骤: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观察 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观察 (液泡由大到小 ,颜色由浅变深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 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观察 (质壁分离复原 ) 4 实验原理 : 1、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当细胞大量失水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程度不同,导致 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5、结论 : 细胞外溶液浓度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6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内部条件: 具有半透膜 外部条件: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 考点提示: (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 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 (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第 7 页 (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 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 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 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 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 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 ,产 生二氧化碳和水 : 6 6 12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2 2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 1)检测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或使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由 蓝变绿再变黄 。 ( 2)检测 酒精 的产生:橙色的 重铬酸钾溶液 ,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 灰绿色 。 第 8 页 实验 九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 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实验 十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 1)洋葱长出约 1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 4 ),诱导培养 36h。 (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 入 卡诺氏液 中浸泡 h,以 固定细胞的形态 ,然后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冲洗 2次。 ( 3) 制作装片:解离 漂洗 染色 制片 ( 4)观察,比较 :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 ,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 3、 讨论 :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 十一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 足够大 ;选取群体中 发病率较高 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 (600度以上 )等 . 2、 方法 : 分组调查 ,汇总数据 ,统一计算 .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100% 实验 十 二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 :乙酸 ), 2,4乙酸 ). 哚丁酸 )等 2、方法: 浸泡法 :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 3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第 9 页 沾蘸法 :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 5s),深约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 ,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 单一变量原则 (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 ); 等量原则 (控制无关变量 ,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 ); 重复原则 (每一浓度处理 35段枝条 ) ; 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 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 三 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 实验原理: 小麦胚芽鞘的 尖端 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时受到光线的影响,向光侧的生长素部分移向背光侧,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实验材料: 小麦幼苗 仪器试剂: 培养皿、刀片、镊子、锡纸 实验步骤 : 长的 30棵小麦幼苗,等分成三组,按图示 处理:A 不处理作为对照, B 去掉尖端, C 在尖端一个不 透光的锡纸小帽,左侧光照射。 实验结果 : 光弯曲 , 生长不弯曲 , 立向上生长 。 实验结论 : 小麦胚芽鞘的弯曲与 胚芽鞘尖端存在 和 单侧光照射 有关;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胚芽鞘尖端 结果分析: 产生 A 组现象的原因是 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 产生 原因是 由于尖端被切除,没有生长素 产生 B 组现象的原因是 由于尖端被锡纸小帽盖住,不透光,生长素在尖端均匀分布 实验十 四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逐个计数 , 估算:样方法(双子叶植物、昆虫) ; 标志重捕法(动物) 1、 样方法 :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 双子叶草本植物样方大小为 常用方法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 2、 标志重捕法 : 常用于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时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设该种群数量为 N ,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 M ,第二次捕获数量为 n ,其中有标志 m, N:M =n:m 2、种群特征: 1、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里新产生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死亡率: 在单位时间里死亡个体 第 10 页 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及密度。 2、 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 迁入或迁出率 ,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3、 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 一般分为幼年 (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 (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 (丧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3 性别比例的应用 :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3、实验结论: 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的是: 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能够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方向的是: 年龄组成 ;能够间 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是:性别比例 。 5、考点提示: (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 M 只,标志后放回原处 。第二次捕获 N 只,其中含标志个体 Y 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 5)应用上述标志 重 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实验十 五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 和 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 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考点提示: 1、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 和 目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