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从业人口的结构及时空特征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河南从业人口的结构及时空特征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河南从业人口的结构及时空特征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河南从业人口的结构及时空特征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河南省从业人口的结构及时空特征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1) 1 引言(1)1.1 从业人口(1)1.2 研究背景(2)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3)1.4 研究意义(4)2 研究区域概况(4)2.1区化(4)2.2人口(5)2.3经济(5)3 河南省从业人口时间特征(6)3.1 河南省从业人口时间上变化特征(6)3.2河南省历年从业人口现状(见下表)(7)4 河南省从业人口空间特征(8)5 总结. .(10)参考文献.(10)Abstract.(11)河南从业人口的结构及时空特征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河南省从业人口的类型和数量,从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角度研究发现河南省从业人口的特征。在时间上列举了近几年省内从业人口变化的特征,在空间上主要研究的是从业人口在省内十八个地级市的分布特征。本文中主要运用了折线图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在时间上从业人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结构分布越来越明显,在地区上从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关键词:河南省;从业人口;时间;空间;分布特征1 引言1.1 从业人口从业人口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人口,它包括职工、城镇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农村社会劳动以及其他社会劳动者。从业人口的数量、构成和分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而成为衡量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从业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区别。劳动年龄人口中有一部分因就学、单一从事家务劳动、待业、失业及其他原因未参加职业活动,反之,从业人口中也包含了一些不在劳动年龄范围以内的人口1。构成外,从业人口的数量和分布还受到经济发展速度、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劳动政策、社会保障体制以及文化教育等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法人单位指的是具有以下条件的单位:1、依法成立,有自己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债务,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法人单位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产业结构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样的分工大致反映了经济活动发展、社会分工和人类生活需要的不同阶段,反映出了社会需求结构与社会生产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国民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电力、热水、采掘业、制造业、煤气、自来水)和建筑业;为消费和生产提供给服务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就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部门。根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分为二十个部门,具体代码和分类如下:1、 农林牧渔业2、 采矿业3、 制造业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简单称为电气水业)5、 建筑业6、 交通运输业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 批发和零食业9、 住宿和餐饮业10、 金融业11、 房地产业12、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1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1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 教育1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 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 国际组织1.2 研究背景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从业人口在时间和空间结构上的巨大变化。第一,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从业人口的空间结构被打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和郊区的城市化,而且造成了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现象:第三,部分城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原有的工业形式面临转变,于此同时新形成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也存在着空间上的竞争,城市正在经历着很大规模的功能上的置换。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它的城市化和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河南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我省是中国主要的产粮大省,农业在整个国家中占有主要地位,因此我省在保证第一产业规模和产量不变,甚至逐年增产的前提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在省内十八个地级市中逐渐形成规模,出现了一大批工业园区,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第三产业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逐渐加大2。这种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由此带来了从业人口的分布特征的变化,进而与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居住、商业等问题密切联系,对河南未来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从业人口在时间和空间角度去探讨河南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优化省内城市功能,保持省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思。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业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城市内部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核心部分,也是诸多相关研究的基础(冯健,2005)。根据城市人的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从业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居住人口的空间分布。这是城里居民对不同经济的活动自己选择的结果,是城市空间结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曾海宏,孟晓晨,李贵才,2010)。城市居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反映出来的是城市的社会特征,他常常是研究社会关系。从业人口的空间分布主要反映城市的经济特征,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的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从业人口的空间变动时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西方很早就有学者做了研究。杜能(1826)发表了著名的古典区位理论,最早对城市从业人口和城市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1909年韦伯又提出了“工业区位论”,论证了不同行业的最优区位选择。此后,一些学者们又对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模型进行研究,如Alonso W(1964)建立了一个单中心城市模型,认为从业人口的空间分布是市场条件下自由竞争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结果。后来,又有一部分学者增加了交通、生产、住宅等要素。一些学者还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业人口的空间变动、经济活动变动和多中心经济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对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加以完善。国内对城市从业人口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居中在空间结构方面(魏立华等,2007,高向东,2003),朱宇(2004)依据全国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上海市从业人口的结构变化和空间差异,得出结论;何流、黄春晓(2008)根据第五次普查数据,以南京市各区为基本单位,分析南京市女性从业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董丽晶、张平宇(2008)依据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利用从业区位墒模型,从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市辖县的角度分析其从业人口结构和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发现沈阳市从业人口原有的空间向新的空间转移。相比之下,根据以工作的为基础的经济普查数据对从业人口空间结构的研究十分稀少。这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居住地人口的数据统计活动开展的比较早,而且容易取得,很大部分研究是以历次人口普查数据位基础进行的。一些学者(王振波,朱传耿,2007)利用人口普查中居住人口的分行业数据分析城市的从业空间结构,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中国对户籍限制条件的放松,居住地和工作分离的现象逐渐明显,这时候如果继续以居住地为基础的人口普查数据区研究城市经济活动和从业的空间结构将有很大的局限性,更甚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我国在1996年和2001年进行了两次基本单位普查,2004和2008年开展了两次经济普查,如果根据这些以工作地为基础的经济普查数据区研究,无疑能更加确切的反映城市从业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1.4 研究意义国家经济中,产业结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个体经济行为在宏观经济中的反映,而且是连接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纽带,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存在着深远的影响。我国乃至我省都处在快速城市化时期,2011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50%。所以,预测到2020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上下,城市已经成了从业人口的主要载体。由于河南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其从业人口空间结构变化就具有了重要意义。虽然国内和国外对城市从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是由于相关数据非常有限,以工作地为基础对城市呢经济活动及从业人口空间结构变化的特征研究并不多见。正是有了这些不足的地方,也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2 研究区域概况2.1河南省区化截至2014年1月底,河南省辖18个地级市、10个省直管县市,50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82个县(不含省直管县市),下辖556个街道办事处、1452个镇、219个乡。截至2013年底,全省常住人口9413万人,居全国第三。2.2人口2013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万人。出生人口130万人,出生率为12.27;死亡人口72万人,死亡率为6.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1。城镇常住人口4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2,558,06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465,507人,增长1.58%。年平均增长率为0.16%。2.3经济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GDP)32155.86亿元,增长9.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8.4%,二季度增长8.4%,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4058.9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17806.39亿元,增长10.0%,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15960.60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10290.49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为12.6:55.4:3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98.03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34元,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20.92亿元,增长22.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5321.52亿元,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76.61亿元,增长13.8%。进出口总值599.51亿美元,增长15.9%,其中出口359.92亿美元,增长21.3%;进口239.59亿美元,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9454.79亿元,增长14.1%;利润总额4410.82亿元,增长12.8%。地方财政总收入3686.81亿元,增长1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13.06亿元,增长18.3%。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4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4.57亿美元,增长11.1%;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197.5亿元,增长23.3%。全省共180个省级以上产业集聚区,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数量居全国第五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量居全国第六位。3 河南省从业人口时间特征我国经济普查制度的建立为准确地分析城市从业人口的空间结构提供了可能性。在1996和2001年相继开展的两次基本单位普查的基础上,整合了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而且将建筑业纳入普查的范围,从而形成了中国经济的普查制度。2004年和2008年又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对象和数据口径上并非完全一致的。基本单位普查对象包括农业企业法人,但不包括个体工商户;所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GB/T4754-94。经济普查对象为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所执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GB/T4754-2002。3.1 河南省从业人口时间上变化特征建国60多年来,河南省人口控制工作经历了无计划增长到有计划增长的过程,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生育观念发生转变。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至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5.3量为9869万(2007年),位居全国第一;到了2012年底河南省城镇让人口已经达到4473万人,城镇率达到了42.4%。从河南省人口现状表我们可以看出随时间的增长河南省总人口在不断增加,而且随时间的增长城镇人口也在不断的增长。城镇人口是城市从业人口的基础,为研究城市从业人口提供了可能性。河南省历年人口现状3(表1)年份总人口(万人)按性别(万人)性别比(女=100)城乡(万人)城镇率(%)男女城镇乡村2000948848954593106.62201728723.22001955549154640105.92334722124.42002961349464667105.92480713325.82003966749804687106.32630703727.22004971750004717106.02809690828.92005976850454723106.82994677430.72006982050744746106.93189663132.52007986951004769106.93389648034.32008991851254793106.93573634536.02009996751504817106.93758620937.720101043754075030107.54052638538.820111048950725072106.84255623440.620121054350875087107.24473607042.43.2河南省历年从业人口现状4从河南省从业人口表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2000年到2012年这几年里河南省从业人口随时间的发展的变化趋势,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12年河南省城市总得从业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从2000年到2012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数量基本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切降低的幅度较大(从占总数的64.0%降到占总数的41.8%);从2000年到2012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基本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切增长的幅度较大(从占总数的17.5%增长到占总数的30.5%);从2000年到2012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也不小(从18.5%增长到27.7%);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仍然最大(41.8%),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其次(30.5%),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最低(27.5%)。出现上述现象,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河南省一直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是我国粮食产量的基础,所以一直以来第一产业在河南省所占的比重份额较大,从业人口所占的份额最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的从业人口的数量在不断的降低,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没有动摇,农业依然是河南省重点发展的产业。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勤劳、勇敢的河南人民在废墟和田野上谱写了一曲曲齐心协力、自力更生、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英雄赞歌,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煤炭、电力、石油工业为基础,以装备、汽车、食品、有色、钢铁、化工、纺织、轻工等主导产业为支撑的,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各个重要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和产品,工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纵观这一时期的发展态势,无论是总量、结构的调整,还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及运行机制的转变,都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纵观这一时期的发展态势,无论是总量、结构的调整,还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及运行机制的转变,都取得了积极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伴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文化大省的建设、居民消费结构的转换以及投资力度的加大,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历史性的突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整体水平不断体系高,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扩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河南省历年从业人口现状(表2)年份从业人员(万人)从业人员构成(以从业人员为100)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55723564977103164.017.518.5200155173478997104263.018.118.92002552233981038108661.518.819.72003553633321084112060.219.620.22004558732461142120058.120.421.22005566231391251127255.422.122.52006571930501351131853.323.623.02007577329201481136650.625.823.72008583528471487142448.826.824.42009594927651564150946.528.225.52010604227121675157744.929.026.12011619826701753167543.129.927.02012628826281919174041.830.527.74 河南省从业人口空间特征对于河南省从业人口的空间分布,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业人口在河南省内18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特征,把河南省看做一个整体,研究从业人口在18个地级市的分布情况。通过上表我么可以得到,对于河南省来说从业人员的就业情况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3个城市,第二部分包括5个城市6。第一部分的城市有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新乡市、濮阳市、焦作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和济源市,这13个城市为我省主要的工业城市,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是有城市的性质决定的。但是郑州市是比较特殊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在河南省内居于首要地位,其发展和经济辐射都影响的全省,所以郑州的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比重最低,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却是最高的7。其他的5个城市为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这几个城市受到自身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众多,农业经济比较发达,而且大部分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其余一大部分为外出务工人员所以第三产业从业人口的数量也比较多。河南省从业人口产业分布(表352012年底)市从业人口(万人)从业人员构成(以从业人员为100)从业总人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省6287.502628.011919.311740.1841.830.527.7郑州509.0999.71193.84215.5519.638.142.3开封309.32142.1191.8575.3645.929.724.4洛阳429.62153.01136.22140.3935.631.732.7平顶山316.05144.2692.6880.1045.629.025.3安阳349.75138.44122.7588.5639.635.125.3鹤壁90.4030.0833.4626.8633.337.029.7新乡323.34123.6311.8983.8238.235.825.9焦作234.5878.1787.1469.2733.337.129.5濮阳240.95109.9675.7155.2945.631.422.9许昌315.77104.16106.79104.8233.033.833.2漯河163.4269.6456.1337.6542.634.323.0三门峡136.3862.2332.6041.5445.623.930.5南阳691.39333.12184.30173.9748.226.725.2商丘512.93224.49159.69128.7643.831.125.1信阳491.18213.64118.47159.0743.524.132.4周口686.62319.71196.58170.3346.628.624.8驻马店579.38274.80158.81145.7747.427.425.2济源45.3013.9918.8612.4630.941.627.55 总结从河南省从业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我们可以发现,随时间的推移河南省从业人口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口数量在不断的降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增加8。第一产业让然河南省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的主体,特别是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逐渐形成规模。在空间上,河南省从业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地理环境好、人口众多的几个平原面积广阔的市;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口侧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市;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的分布在郑州及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和外出务工人数多的市。从业人口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直接反应的是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下,省域经济的空间分化加强,城市快速发展,产业密集带和密集区逐步形成,已从建国初期均质、单一、封闭和自给性农业经济区域布局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主要交通线为骨干、区域经济网络相对健全的工业经济区域布局。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以京广、陇海大十字为骨架、以黄河经济带为内聚外联轴线的省域生产力布局构架已基本形成。这一构架不仅将进一步促进省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将对我国的经济运行和梯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河南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9。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河南省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参 考 文 献1 江志. 上海市从业人口空间结构变化的趋势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3(4).2 黄建军. 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择J 河南理工大学,2009(12).3 段亚伟. 加快河南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07.4 河南省统计局Z 河南省统计局数据库,2013.5 河南省统计年鉴.Z 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库,2013.6 冯健. 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启示J 城市规划,2005(8).7 高向东. 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