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链及机制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灾害链及机制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灾害链及机制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灾害链及机制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20世纪以来河南省灾害链及机制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1)引言(1)1、20世纪以来河南发生的典型、重大自然灾害(2)1.1洪灾(2)1.1.1 20世纪以来河南洪灾回顾(2)1.1.2对洪灾的反思(3)1.2旱灾(4)1.2.1 20世纪以来河南严重的旱灾(4)1.2.2旱灾成因(4)1.3大风灾害(5)1.3.1 20世纪以来河南省大风灾害记载(5)1.3.2大风灾情成因(5)1.4地质灾害(6)2、灾害链分析(6)2.1灾害链(6)2.2河南省灾害链分析(7)2.2.1暴雨灾害(7)2.2.2山洪灾害(7)2.2.3泥石流、滑坡灾害(8)2.2.4生物灾害(8)3、灾害机制(9)4、对策及建议(10)5、结语(10)参考文献(11)Abstract(11)20世纪以来河南灾害链及机制研究 摘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罗列出20世纪以来河南省典型重大自然灾害灾,对其各自分析研究,并结合这些重大或典型灾害进行灾害链分析及机制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灾害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最大可能的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从而在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对河南省灾害链及机制的研究梳理,有利于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重点关注20世纪以来河南省的典型重大灾害的发展及其灾害链及机制,为新时期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和参考。关键词:河南;灾害;旱灾;涝;风灾;灾害链引言20世纪是个多灾多难的百年,也注定是我们人类史的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在这100多年来,美丽神奇的地球给我们带来无数的财富和惊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数不尽的灾害。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主要有旱、涝、风、雹、低温、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由雨涝而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生物灾害等等。水旱灾害几乎年年都有,灾害频繁,春旱秋涝,久旱骤涝,涝后又旱,此旱彼涝,旱涝交错,旱灾范围广,洪涝灾害重,每年旱涝成灾面积占全部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80%左右,造成粮食减产每年达40亿斤左右;大风、冰雹、低温冻害灾害连年发生或一年多次发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学术届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从各个方面研究分析20世纪以来河南省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问题,探讨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的诱发原因,已经提出多方面应急对策及预防预警机制,最大可能的减少灾害给我省带来的损失。但在关于灾害链及机制研究方面有所欠缺。在这里,且以20世纪以来河南发生的典型重大自然灾害为例进行分析进而对河南灾害链加以分析探究,总结经验教训,减轻自然灾害对我省的影响,做好未来的减灾工作。第2页(共11页)1、20世纪以来河南省发生的典型、重大自然灾害灾害(1)1920年包括今豫鲁冀晋陕在内的华北大饥荒(2)1921年淮河大水灾(3)1928-1930年西北、华北大饥荒(4)1931年江淮大水灾(5)1933年黄河大水灾百年黄河第一灾(6)1935年长江、黄河大水灾(7)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8)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三年自然灾害(9)1975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灾(10)1991年江淮大水灾(11)2005年河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来源:见下文参考文献)1.1洪灾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河南地处黄淮流域,降水季节分明、雨量集中且量大,水灾发生较为频繁。1.1.1 20世纪以来河南洪灾的回顾1921年淮河大水灾在当时被称为“百数十年所未有”的“剧烈水灾”或者是“非隔百年以上所不轻见者”1。危及鲁豫苏皖等几省市,其中尤以我河南省灾情严重,特别是豫东、豫南各县洪水横流,庐舍荡然。1931年淮河流再次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100余县受灾,再加上江、淮并涨,汇成灾难与死亡的世界,淮河上游的河南可以说,是当年面积广袤的江淮水灾区中受灾最重要的华北省份2。1975年8月上旬受3号台风影响,河南省西南部山区的驻马店、南阳、许昌等地区发生了我国大陆上罕见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林庄最大24小时雨量1060.3mm,连续3天雨量1605.3mm1,造成来淮河上游洪汝河、沙颍河的特大洪水致使两座大型水库垮坝,下游7个县城遭到毁灭性灾害。1991年5月15日至7月14日,江淮地区高强度、大范围的梅雨天气持续近两个月,淮河流域和太湖发生大洪水,安徽、江苏、河南、上海、浙江等省市大面积受涝3。1.1.2对洪灾的反思水灾不仅在中国更是在河南的大地上曾一度到处留下了饥馑和死亡。而又何以至此呢?除了自然方面的因素之外,与人口的剧增、人类对自然界无止境的的索取、掠夺,致使环境恶化,灾害丛生有关;同时也与城市村镇的选址规划建设、国土的规划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失误有关。1)人口的剧增,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河南本就是历史以来人口大省,且在20世纪初当时的人口政策尚未明确,人口不断的增加,无疑增大了对资源的需求,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这是造成毁林垦荒、水土流失、围湖造田、与水争地的社会学原因。2)城市发展选址的失误古代的城市有许多选址在一般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依山傍水,有用水之利,而避水之害,达到“水用足”,而“沟防省”2的目的。近代,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新城区多向地势较低的洪水淹没线下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决策者缺乏洪水风险意识,许多新城区选址于洪水淹没线以下,城市防洪设施却没有建设,或远远滞后,这在洪水袭来时必然造成巨大损失。3)城市防洪标准普遍低我省在20世纪远远未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城市防洪标准普通偏低,是20世纪洪灾严重的重要原因。城市内及附近的河、湖、塘、洼等水体,均有调蓄雨洪的作用。水体被填占,面积锐减,将导致暴雨后的内涝之灾。尤其是在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涨,雨洪无法自排,城内水体又无法调蓄,将形成严重的涝灾。1.2旱灾河南省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受季风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一年中干旱时间长,降水区域分布差异大,因而在历史上干旱灾害十分严重。旱灾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而且还会引起城乡缺水,影响工农业生产,造成城乡人畜饮水困难。由此而派生的蝗灾、干热风、沙暴、水质恶化、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塌陷等,给国计民生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河南省旱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1 20世纪以来河南严重的旱灾1920年的包括河南在内的华北大饥荒是一场北国大浩劫,持续的亢旱之外,蝗、雹、水、疫交相叠乘。其中河南的灾情更加严重,全省除豫南东部的几个县还有点收成外,其余各地大都四望无垠,一片赤地,不仅秋麦一点未收,秋禾也几乎全数枯死1。1928-1930年西北、华北大饥荒,位于中原的河南是被时人称为“灾上加灾”4的荒情奇重地区。在这场大旱荒中,几乎无县无灾。灾情最重的地区是豫西21个县和豫西南南阳各属。1928年因旱、蝗、风、雹相继为害,粒米未收,第二年春至夏滴雨未降,风、蝗肆虐3。1942-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全省大部分地区除了夏秋之交稍沾雨水外,自春至夏,自夏至秋,赤日炎炎,滴雨未下,夏秋两季庄稼几乎颗粒未收。绝大多数灾民无不从节俭中求生存,从最初的一日三餐到两餐、一餐,然后只能吃谷皮、麸皮,最后则只能靠吃树叶、树皮和黄土等维持生命等等,甚至人吃人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也已变得司空见惯了。一位记者曾这样描述灾荒的河南农民,好像苦霜后的树叶子一样,正默默无声地凋落着1。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是发生在中国大地的大饥荒,更是河南民众的大饥荒时期。由于降水少,土壤含水量急剧下降,大部分耕地含水量只在12%-15%1左右,连续三年的干旱造成大面积耕地绝产,再加上蝗灾,饥荒蔓延。1.2.2旱灾成因就自然因素而言,河南地处中东部的中纬度内陆地区,气候存在着自南向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地理过渡的两个过渡性特征,大陆性气候过渡明显,降水少,且内部降水不均,因此旱灾频率较高,局部旱灾几乎年年出现,大范围的、全省性的大旱也时常发生,造成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就社会因素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水利废弛。时局动荡,水利机关漫无统治,加上经费短缺,致使堤坝年久失修,河道疏于管理,旱灾防治不力。二是作物种植结构比例失调。经济作物栽培面积增扩,如1942年强制彰德、汤阴等8县种植鸦片达六万余亩,并要求鸦片的种植,择肥沃土地大肆种植,以致农产品减少,粮食缺乏。1.3大风灾害瞬时风力达8级或8级以上,或瞬时风速17m/s即为大风。其中,龙卷风是河南省常发生的一种大风灾害。龙卷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小尺度风暴,龙卷风所到之处常能在短时间内带来灾难性后果。在河南因大风造成的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河南历史上较强级别的龙卷风物象破坏特征为:途径之处多数房屋倒塌、屋顶被掀起;人、畜严重伤亡;大树被连根拔起、电杆被折断;大水缸或牛犊等被卷到空中,太阳能热水器等被刮飞到较远地方,石磙被刮跑;树木连片东倒西歪、农作物大面积倒伏或绝收5。1.3.1 20世纪以来河南省大风灾害记载由于观测、记录等条件受限,加上人们对灾害天气的重视程度不同,龙卷风又来去迅速,所以较早年代发生的龙卷风记载不明晰;这里主要是河南省19492011年以来龙卷风记载,河南省建国以来龙卷风的记录共有128次,龙卷风一般发生在5-9月,7月最多,占总数的将近一半,空间分布上,发生过5次的有汝南和潢川县,发生过4次的有西平和固始县,发生过3次的只有遂平县,发生过2次的有10个县(市),发生过1次的有9个县(市)6。1.3.2大风灾情成因一年四季中,夏季大风灾情最多,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少。春季是一年中冷空气活动最多的季节,蒙古气旋也频频活动,造成大风灾情出现的机会也较多;秋季前期雷雨比夏季明显减少,后期冷空气势力又较弱;所以出现大风灾情的几率少;冬季受地面冷空气的控制,因而大风灾情出现也少。加上近年来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自然植被受到较大的破坏,气候异常,易出现大风灾情;另外国民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如电力网、通信网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现代农业广泛使用塑料大棚等,这些都容易因受大风天气的影响而形成灾害。1.4地质灾害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境内北、西、南三面为山地、丘陵和台地,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较强烈,以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较发育,崩塌、泥石流主要分布于豫北、豫西、豫南山区、丘陵及中部黄土丘陵区,滑坡主要在豫西山区。仅仅2005年,河南省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79起,其中滑坡46起、崩塌15起、泥石流6起,经济损失4476万元,共有18人伤亡或失踪,其中1人死亡,8人失踪7。2、灾害链分析2.1灾害链灾害链是指原生灾害及其引起的一种或多种次生灾害所形成的灾害系列。各种自然灾害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自然灾害尤其是范围广、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集中出现,形成多种形式的灾害群或灾害链。一般可以分为五种灾害链情形:因果型: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例如,大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之后引起森林火灾等。同源型:这是指形成链的各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重现型: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互斥型: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民间谚语“一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灾害链的意义。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震的记载,这也是互斥型灾害链的例子。偶排型: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2.2 20世纪以来河南省典型、重大自然灾害链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河南省灾害链主要是由于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属于因果型的灾害链条。特别是豫西山地灾害链机制尤为明显,这里以豫西山地为例分析。在季风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下,豫西山地成为一个比较容易发生多种自然灾害的区域,其中最易形成的就是暴雨灾害链。豫西山地暴雨灾害链主要是由:暴雨一山洪一泥石流、滑坡一生物破坏等灾害组成的链条。2.2.1暴雨灾害豫西山地正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过渡性明显,季风影响强烈。一般情况下,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多东南风,水汽随季风不断输入,雨量充沛,冬季主要为变性极地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北风,雨量稀少。该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年降水量500一l100mm,但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的50一608。每逢夏季来临,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干冷气流相遇,在冷暖气流交汇的锋线上,气团升降激烈,经常出现大的暴风雨。豫西山地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是我国两进水汽的第一个屏障,山脉与水汽入流呈迎风坡态势,气流受地形影响急剧抬升,尤其是呈喇叭形的地形区更加强烈,极易产生强烈暴雨。如“1975年8月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使山区溪河短期内暴涨,成为诱发山洪等自然灾害的首因,这个时期也就成了暴雨及其他自然灾害的频发期。2.2.2山洪灾害山洪是发生在山区溪流之中快速、强大的地表径流现象。特指发生在山区流域面积较小的溪沟或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为历时较短,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山洪的形成条件:一个是地形条件,即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另一个是水源条件,即大量的水源易形成洪流。豫西山地具备发生山洪的条件。在地形上,该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河流的上中游地区,又属于中高山区,海拔高度多在l0002000m,山势相对高差大,多“V”字形山谷,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河谷坡度陡峭,沟床纵度降差大。夏季发生暴雨时,水流易汇集却排畅不利,而河谷又往往狭窄陡峭。这些汇集的降水能使溪流水位在短时间内陡升,成为大的地表径流,然后以山洪的形式迅猛直泄而下,水势汹涌,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往往造成下游的房屋倒塌,生产和生活设施的严重破坏。2.2.3泥石流、滑坡灾害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山坡上,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闲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豫西山区具备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夏季的集中性强降雨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不良的地貌条件和植被覆盖条件使该区的水土砂石难以保持,易被搬运,为高含沙山洪和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松散固体物质;而许多中高山区,多幽深山谷,是易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能够使水流汇集到一起,成为强大的地表径流,从而能带动砂石、泥土,形成泥石流。豫西山地的许多区域,一旦出现诱发滑坡的因素,如:夏季强降雨,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增强。然而滑坡又为泥石流的形成和增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因此,滑坡和泥石流的出现使山区洪流的破坏能力倍加。2.2.4生物灾害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破坏了原始的地质地貌形态和植被盖度,打破了人类与其生活环境间的生态平衡,构成了某些生物灾害易于流行的条件,使生物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例如,空气湿度增加,易使某些细菌、传染病病原体滋生,从而诱发灾后的流行病。再如,某些林木害虫的幼虫或卵随着水流转移到别处,一旦条件具备,其可能迅速繁衍。综上所述,灾害链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灾害能量的传递、转化、再分配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原生灾害活动的同时或以后,发生一种或多种次生灾害。例如,1975年8月,河南省西南部山区的驻马店、南阳、许昌等地区发生了我国大陆上罕见特大暴雨,导致板桥水库坍塌。板桥水库高24.5米的大坝溃决时,出库洪峰声如山崩地裂,形如倒海翻江,所到之处,建筑、树木一瞬间消失了踪影,干流水面上,人头攒动,拼命挣扎、呼救,遇难人的尸体和猪、羊、牛、马、鸡、鸭等动物尸体,顺水漂流,洪水过后,只留下一片灰蒙蒙的大地,昔日人欢马叫的遂平县城,顷刻之间一片汪洋,沉睡在梦乡中的人们,在浑然不觉中变成沉溺水底的冤魂。正是豫西山地暴雨灾害链效应的综合反应。山洪诱发滑坡、泥石流后,强大的泥石流可以顺沟谷而下,直冲谷中和谷口外的村落、工厂,漫盖而下,造成的危害是致命的,远高于单单的山洪暴发,而发生暴雨等灾害后,如果引发了灾后流行疾病等生物危害,生物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将不亚于暴雨本身。可见,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不是单一发生的,由暴雨所引发的自然灾害链常常是多种灾害并发,这样其造成的影响也不仅仅是两种危害的简单叠加,其危害将十分巨大。自然灾害链的危害效应对人们影响非常巨大,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3、灾害机制分析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本省境内东部是广阔的大平原,西部是连绵的丘陵山。受西部起伏地形的影响,使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受到削弱,形成了气候空间分布的更复杂的变化。这一自然地理环境造就河南省灾害频繁发生的自然基础。灾因除了自然原因外,许多学者更多从社会因素论及。大致可以从农村经济衰败、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利失修、政治腐败、战争破坏农业生产力低下、仓储空虚而致御灾物资匮乏等方面。例如在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灾荒后可指出人祸始终笼罩着这一时期的灾荒,国民政府的横征暴敛与贪污腐化、对防灾建设漠不关心成为灾荒蔓延和新一轮灾害的诱因9。此外,1942-1943年河南灾荒后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的腐朽和自然灾害的连续袭击是此次灾荒后果严重的必然原因9。可见,在20世纪以来历次河南灾荒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降水不均衡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是造成灾荒的直接原因,日寇的侵略、掠夺水利失修、政治腐败加重了人民的灾难程度,同时政府的不作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对策及建议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树立起现代的应急管理理念,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好抓实(1)大力加强绿化和水土保持。禁止滥砍滥伐,强化绿土面积管理。(2)对于持续、大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及取水成本高的城市,应采取控制开采、分层开采,开辟新水源地等措施,解决城市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3)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灾害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合作机制;鼓励开展减灾救灾政策理论研究;积极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和推进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增大灾害研究和防治经费投入。(4)大力宣传,普及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群测群防体制。(5)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机构。5、结语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是受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发生的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主要有旱、涝、风、雹、低温、霜冻和干热风等灾害,而尤以干旱、雨涝和干热风的危害最大。通过对豫西灾害链分析可知,这些自然灾害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一个灾害群,是一个灾害系统。这个自然灾害系统/链的危害往往不是几种灾害的简单叠加,而是几种灾害破坏能力的倍加,因此,对于自然灾害链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大力推进自然灾害的预防研究,不仅有利于防灾和减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整个河南省的安全生产和生活。参 考 文 献1 夏明方,康沛竹.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上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2 李茂松,李森,李育慧.中国近50年洪涝灾害灾情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4,01.3 朱焕国,王印焕.1928-1937年华北的旱涝灾情及成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3,04.4 虞震东.20世纪中国大旱的一个重要原因J.前沿科学:2012,06.5 刘和平,代佩玲.河南大风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6 申占营.河南省1949-2011年龙卷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J.农业灾害研究:2012,05.7 武艳敏.河南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8 王记芳,朱业玉,刘和平.近28年河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9 王小静.试析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灾荒的成因J.商丘师范学院报:2008,05.Study on the Chain and the Mechanism of disaster in Henan Province since 20th Centur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