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形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_第1页
河南省地形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_第2页
河南省地形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师范学院20 XX 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河南省地形因子与县域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1)1河南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2)2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2)2.1数据来源与预处理(2)2.2分析过程(3)3结果分析(5)3.1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因子的相关程度(5)3.2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因子相关程度差异及原因分析(6)4结论与讨论(7)参考文献(7)Abstract(8)河南省地形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摘要:基于近十年来的各县市人均GDP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基于美国SRTM-DEM 数据,在GIS 平台下,通过对SRTM-DEM 数据的前处理,制作了河南省数字高程模型(90 m90 m)并提取了河南省各县域的平均海拔高度值。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地形因子做相关分析,揭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地形因子的相关程度越来越显著,并且浅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其次,低海拔平原区县域经济普遍落后。关键词:县域经济;地形因子;相关分析;人均GDP;河南省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 但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留出了空间, 但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将会给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可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1。不少学者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的较多,樊新生等(2005)分析了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得出工业发展的水平差异是影响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雒海潮(2006)运用GIS技术,得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成因有: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市场化优势;杨波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提出河南省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密度、各地区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县域经济第二产业比重2。这些文献为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影响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因素众多,本文从县域地形因子的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差异。基于近十年来的各县市人均GDP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综合运用ArcGIS9.3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并提取各县市的DEM地形因子获得高程数据,以河南省各县域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和各县域地形因子特征为主要分析内容,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地形因子做相关分析,揭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因子的关系。1 河南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河南省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拥有将近一亿的人口。同时河南省也是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较大的省份之一。河南省拥有108个县,各个县域由于受资源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政策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通过对河南县域经济差异的测度表明县域经济的差异呈扩大趋势, 并且县域经济间的差异大于地市间的差异3。根据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河南省108个县中有15个县的人均GDP超过40000元,其中义马市人均GDP超过8000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这些区域是河南经济最发达的县区;有46个县的人均GDP超过20000元,其中有31个县的人均GDP处于20000-40000元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是河南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区;有13个县的人均GDP低于12000元,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50%,是河南经济最不发达的县域4。在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四个市庞大的人口占全省的37.6%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2.7%。在河南省内,黄淮四市与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地区相比,从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外贸出口总值等多个指标来看,均落后于其它三个经济区,形成了“经济塌陷区”。尤其是2000年以来,不同区域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更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年均增长12.3%,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分别增长11.5%和11.0%,而黄淮地区年均增长仅有8.9%。发展最快的中原城市群与最慢的黄淮地区竟有3.4个百分点的差距。 黄淮四市由于远离河南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导致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进而导致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5。 2 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本文中使用的DEM数据来源于国家科学数据服务平台的美国SRTM-DEM 数据(90 m90 m),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2000-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基于美国SRTM-DEM 数据,下载覆盖河南省的全部高程数据模型,共分为四块,在GIS 平台下,通过运用ArcGIS9.3中的Mosaic工具对四块栅格数据集进行拼接得到完整的河南省数字高程模型(90 m90 m),然后将获得的完整的河南省行政区划图利用ArcGIS9.3软件去除18个地级市行政区并将处理后的行政图的多边形矢量数据转化为栅格数据,最终将高程模型图与转化后的河南省行政区划图进行配准叠加并获得平均海拔高度值;通过查询2000-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对全部数据去除18个地级市包括济源市在内的经济数据,其中对1999年和2000年的数据为了便于统计与计算保留了整数位,由此获得河南省108个县域的最近12年的人均GDP经济指标数据。在ArcGIS9.3中利用clip工具对拼接后的高程数据模型按照河南省行政区划图的多边形矢量数据进行修剪得到河南省高程图如下图1所示:图1 河南省高程数据模型从配准叠加后的高程数据模型中提取的河南省108个县市的平均海拔高度值如表1所示:表1 各县域平均海拔高度表县市 高度县市 高度县市 高度 县市 高度中牟县82汤阴县61襄城县91永城市38巩义市237滑县57禹州市246罗山县96荥阳市140内黄县53长葛市97光山县71新密市261林州市392舞阳县73新县237新郑市136浚县65临颍县61商城县220登封市501淇县155渑池县597固始县49杞县62新乡县75陕县718潢川县47通许县64获嘉县77卢氏县1047淮滨县34尉氏县74原阳县76义马市524息县46开封县71延津县68灵宝市862扶沟县59兰考县63封丘县67南召县542西华县54孟津县246长垣县60方城县202商水县49新安县422卫辉市202西峡县669沈丘县40栾川县1159辉县市459镇平县237郸城县40嵩县782修武县494内乡县403淮阳县47汝阳县628博爱县367淅川县308太康县53宜阳县429武陟县91社旗县128鹿邑县43洛宁县764温县109唐河县117项城市42伊川县320沁阳市356新野县92西平县67偃师市186孟州市139桐柏县207上蔡县51宝丰县169清丰县47邓州市134平舆县45叶县110南乐县43民权县62正阳县61鲁山县387范县44睢县58确山县144郏县197台前县39宁陵县58泌阳县196舞钢市141濮阳县51柘城县49汝南县56汝州市377许昌县79虞城县47遂平县97安阳县128鄢陵县60夏邑县44新蔡县412.2 分析过程将获得的各县市的高程数据分别与查询年鉴得到的1999-2010年的人均GDP经济指标数据利用excel进行相关分析,得到12组相关系数,并将它们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如下图2所示:图2 1999-2010年相关系数折线图3 结果分析3.1 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因子的相关程度由检验相关系数临界值表中查得当N-1=100,为0.05时,其临界相关系数=0.1946,对所计算出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检验,由图2中查的最小的相关系数为2001年的0.1885532,可见0.18860.1946,则表明1999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因子相关程度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因子的相关程度已达到显著水平。此外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系数值总体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这说明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因子的相关程度越来越显著。再由检验相关系数表中查的在0.001水平下,1999年至2004年相关程度呈现一般相关显著,而2005年至2010年的相关程度呈现出极显著水平。有学者采用ARCGIS 提供的属性统计工具分析各县域十几种的经济指数与平均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平均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平原地区经济普遍落后,海拔低于200m的平原县共71个, 平均经济综合指数为0.718,71个县市中只有中牟县和新郑市属经济发达县市, 12个县市为经济较发达, 剩余的经济欠发达与落后县域共57个, 占平原县市数的80.3%; 山前平原及浅山丘陵区经济水平较高,海拔高度在200600m 之间的县市数共29个, 其中5个县域( 鲁山、宝丰、泌阳、林州、商城) 经济落后, 3个( 汝州市、禹州市、方城县) 为欠发达县域; 其余11 县市为经济发达、10个县域为经济较发达, 两者占72.4% ,该区平均经济综合指数为1.14, 位居河南省之最;平均海拔大于600m 的县市共9个, 平均经济综合指数0.900该区无经济落后县,卢氏、陕县为经济欠发达,栾川、灵宝为河南省经济发达县市, 其余5个县为经济较发达县6。3.2 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因子相关程度差异及原因分析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集中分布在豫北、豫西和豫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豫西北部分地区、豫西山地的东缘和豫南山地北部边缘,多与山地相伴分布, 平原主要分布在豫东, 有黄河平原、淮河平原、南阳盆地、伊洛河平原等7。河南省经济水平与地形因子相关程度差异主要表现在:山区县域经济实力高于平原县域。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依赖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位条件等初级生产要素的低级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南省西部也就成为了全省资源禀赋较高的地区。西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传输慢,但林、矿、水力、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极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8。以南阳西峡县为例,全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但山区就占去80%,但近几年来,西峡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县,西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留住了碧水青山,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西峡针对山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整合原有产业和要素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了特色农业、民营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特色产业。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县三大特色农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61和63;民营工业总产值达到8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8.6%,上缴税金2.33亿元,占“两税”总数的96%,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贡献份额达到97%,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9。东部平原广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种植业,是河南成为农业大省的先决条件, 但也正因为如此,东部地区与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区联系不密切,工业化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为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该区人口较多,种植业比较利益较低,几百年的农耕历史也使该区小农意识较强, 缺乏市场竞争、开拓创新意识,因此该地区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滞后地区10。以驻马店平舆县为例,该县位于驻马店市东部,与我省周口市和安徽省阜阳市接壤。这里过去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历史上十年九涝,被称为“洪水走廊”,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全县耕地面积134万亩,人口96万,辖19个乡镇、街道。该县2004年生产总值、限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只有36.4亿元、4.2亿元、5032万元(不含农业税)、6.8亿元,为“一、二、三”产业结构,农业比重高达41%,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4 结论与讨论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的梯次差异, 山区县经济实力高于平原县的状况。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地形因子的相关程度越来越显著,并且浅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其次,低海拔平原区县域经济普遍落后。参 考 文 献1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25(3):268-273.2 麻永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空间自相关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2):106-108.3 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70-73.4 国家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局,2010.5 喻新安,张立刚.河南黄淮四市经济欠发达的制度要素分析OL.2012-04-05. /html/Dir/2009/01/04/00/20/50.htm6 蒋国富, 刘长运.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08,28(4):636-639.7 彭宝玉,覃成林,阎艳.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3):409-412.8 张少辉,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探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5):42-45.9 孟静.西峡:探索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新路OL.2012-04-05. /hntj/ztlm/xyjj/tjfx/webinfo/2006/11/1226211139695281.htm10 彭宝玉,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45-49.11 王勤.关于平舆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OL.2012-04-07. /Info.aspx?ModelId=1&Id=303618.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Abstract: Based on decades of counties, per capita GDP economic index statistics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county level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United States SRTM-DEM data in GIS flat, we through to SRTM-DEM data pretreatment, making the Henan provinc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90 m by 90 m) and ext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