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 先进 (节选) 会计1211 第五组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 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 时期鲁国陬邑人,祖上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 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 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 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简介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春秋时代的鲁国,即如今中国东 北 部的山东省。他幼年丧父,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年青时,这位 未来的哲学家做过小官,几年后辞官不做。他在随后的十六年中教 书,招募了大批信仰其哲学的弟子。约在50岁时,他在鲁国担任要 职。四年后,被反对派逼下台,在随后的十三年中,他四处游说, 晚年返回鲁国。五年后(前479年)与世长辞。在他的一生中完成 了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他 的学说成为历代儒生们的必修之课。在其死后,他的学生们将他的 言语整理编撰成论语,他的理论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2500年之 久。 生平 思想 政治: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 政以 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 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经济: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教育: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 有受教育的的权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 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 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美学: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 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 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 情操的重要方式。 儒家文化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 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 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 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 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 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 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 产生背景 各家评儒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 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 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 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 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 ,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家 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由 治入乱是儒家。” 文化地位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 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 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 想地位后而形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 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 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 ;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 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 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 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 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 主体。 文化影响 对中国 1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 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 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 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对欧洲 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 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 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孟学说, 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 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 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 说的发展。 对现代教育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 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崇文”、注重教育 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论语的成书和特点 论语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 。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 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 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 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 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 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 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 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 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文体特征 先秦语录体 篇幅简短,平朴自然 多为只言片语,少神态、 动作、场景及性格的描写 片断性较强而整体感较弱 。 本文文体特征 本文在论语中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特例 出现了虽极简略、却颇为传神的神态、动作 和场景的描写。 谈话的过程首尾完具,内在的节奏跌宕有致 。 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况味。 侍坐 四子言志 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 冉有 : 可使足民。 -谨慎谦逊,不卑不亢。 公西华 : 愿学焉,愿为小相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 暮春者“浴”“风”“咏” -从容稳健,机敏好学 。 释“哂”由“与”点之因 。 本文结构 文章分析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本文的独到之处 艺术上: 自然而完整的结构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简练而传神的笔墨 内涵上: 涉及人生志向的话题 有丰富的情感与人生况味 1. 你认为全文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为什 么? 曾晳一段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由动作、声音构 成的场景,延缓叙述节奏,预示变化。 |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雨临风、一路酣歌的 动人景象。 问题 2.以孔子积极入世的一贯精神,何以会 如此赞赏曾点的回答? 孔子“与点”的原因有三: 第一,曾点向往大自然的恬静生活与当时孔子的心境一 拍即合,他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欲居 九夷”发出了迁邦异域,隐遁出世的牢骚和回归自然的 愿望。孔子的牢骚和愿望正被曾点一语道破。 第二,曾点描绘的太平盛世和礼乐教化的气象体现了孔 子学说中“仁”的最高境界。 第三,孔子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点所言 也与孔子安贫乐道的文化人格相吻合。 文化内涵及解析 入世情怀与隐逸之思 孔子的理想与现实: 理想之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理想之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浴乎沂,风乎舞 雩” 现实方式:“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终其一生,奋斗不息。这是孔子精神中最可宝贵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飞机销售合同附带有偿维修与备件供应协议
- 2025版智能城市建设项目承包合同标准范本
- 二零二五年EPS构件供应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校园活动中心安全设施改造与维护合同
- 2025版给排水工程绿色施工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岩彩画课件教学课件
- 夸张的修辞手法微课课件
- 潍坊医学院生化课件
- 山洪灾害说课课件模板
- 山东高考改革课件
- 国网面试模拟题:电网运营与规划类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工会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氯化工艺复审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5年医院收费笔试题目及答案
- 电力安全隐患排查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2025年高考日语试卷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北省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真题评析
- 硬质合金成型工专业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视神经脊髓炎病例汇报
- 高质量数据集实践指南(1.0)
- 二战历史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