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doc_第1页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doc_第2页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doc_第3页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doc_第4页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论历史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各种困境。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早日成才的基本要求。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阵地。 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堪忧 人文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体讲,是指人的人格、素质、修养,包括在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及伦理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还包括在优秀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够理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政治意识淡漠。部分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看经济效益,与政治无关,因而不研究马列主义,缺乏坚定的政治方向,没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 2 )奉行个人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配的多层次性使大学生面临价值观选择,一些学生只讲索取不求奉献,缺乏理想信念,盲目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 ( 3 )文化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对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一个共同看法是,社会知识和文化素养不高,事业心、工作责任感不强,怕苦怕累,缺乏下基层和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心理准备,眼高手低。 ( 4 )心理素质不稳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情绪容易波动,语言、行为偏激,经受不起困难和挫折磨炼,一些大学生有漠视生命的倾向。 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 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树立和改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育积极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向合于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在于改变只重科学知识的弊端,承认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将是一个健全的人,而不再是仅仅受过专业教育的专门人才。简言之,高校的人文教育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以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首先,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为自身创造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与污染的生态危机。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要学会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由于共同利益组成了社会,但同时,社会为了公共利益约束和限制个人,个人与社会存在着种种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高度责任感克服社会的不完善之处,使其向更高阶段发展,这是人文教育最主要的课题。 最后,要学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家庭、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以上关系,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分工精细而又高度综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变得十分重要。我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可供我们学习借鉴。需要强调的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个人至上思想,应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人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矛盾冲突,从而使人具有合乎理智的、高尚美好的情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既是中外教育家追求的目标,也是人文素质教育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历史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历史教育的功能主要不是工具性的,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历史是对人类以往实践的一种总结和记录,它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全面、综合的价值理性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问,通过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所以,历史虽然不像一些实用学科那样,能够为学生直接提供某种物质财富或实用技术,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帮助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能启发当代大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认识自我价值、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思考、怎样判断、怎样面对人生和社会,等等。这一切便是隐藏在历史知识背后的深层内涵所在,也正是这些内涵能够赋予大学生以一种人文精神。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老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可见人文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本质的功能。 历史知识丰富,浩如烟海,读之不尽,用之不竭。历史可使人在了解和研究过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获得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历史感,提高社会思考力。学习历史,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可以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学史使人明智。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学习历史要注重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历史教科书所攫取的是其中的精华。历史教科书中治国安邦的道理、科技发明的创见、思想观点的深邃,以及文学艺术的魅力,无不给后人以智慧的启迪。历史学习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例如,思考事物发展的成败得失,能够培养大学生理性判断力和“合理精神”;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见贤思齐,见不屑而自省”,爱善憎恶、追求真理,可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历史中都可以寻求借鉴。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 总之,历史学习是对人类以往积累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和梳理,它的知识包容度在各门学科中是相当高的,它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也最具宏观性和挑战性。正因为如此,人们从历史知识中获取的智慧,被看作是人类智力活动达到高级程度的产物。作为承担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历史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乃至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理应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以河南省为例,在 2005 年 3 月 25 日召开的 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明确规定 2006 年秋季开学后,全省所有四年制本科院校将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必修课,这充分显示,政府对历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所起作用的重视及其现实价值。 四、大学历史教育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 教学内容应适度拓宽知识范围 杜威曾经讲过:“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也没有。” 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中心内容的历史学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而如何将这类知识点组合成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则体现着历史编撰者和历史教育者的历史观和史识。在以往历史教育中,由于目标定位的偏颇和学科研究基础的狭隘,历史教材的内容大多被限定在政治史的范围内,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在进入课堂时变成了王朝兴衰史、阶级斗争史、国际关系史等,这样一些知识内容不利于人文教育功能的开发。 “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而所谓文化决不单纯指知识,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必须拓宽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范围,尤其要加强和扩充以人类文明的进化为主干的社会经济史和文化、科技和思想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汲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在历史教育中,要将一些具有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纳入教学范围,如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的“交相胜,还相用”以及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等。这些有的体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有的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对同类的爱心,有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斗争的精神,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作为历史课程的执行者、参与者,也是课程建设者、开发者,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和乡土资源,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这样,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将大大强化,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受到深刻的人文熏陶。 (二) 在教学上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变,强调个性是现代化社会的标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为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念,体现出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在面向未来的历史教育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现代历史教育要激励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不仅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面向未来的历史教学应注意发展学生不同的能力,特别是学生以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对历史提出创见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使他通过对待来学习如何正确地、有人情味地去对待人。应当使孩子把生活中接触的物品都看承是有灵性的东西,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 在历史教育中应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终追求一种人性化的历史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教学进行调整,在学习方式上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并注重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校园网和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问题讨论,从而使其更为主动积极地投入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事实上,只有投入地学习才可能真正受到学科的内涵滋养与精神陶冶。 (三) 在教育目标上注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我国学者袁振国指出,“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文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文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文明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明强调主观感受。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不同价值和性质决定了科学与人文学科教育的价值不同。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文科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这就是说,科学教育也有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为了传授知识,为了提供一种工具,是一个启智的过程。文明教育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的工具,但它更是目的本身,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其中,尤以塑造学生人格、丰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甚至可以这样说,学校历史教育如果不以人格教育为本位的话,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学科教学的意义。 历史教育在知识教养上应关注人的意志、道德品格、理想、信仰、精神状态、情绪倾向等人格要素的综合,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素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借助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