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教学设计集.doc_第1页
五上教学设计集.doc_第2页
五上教学设计集.doc_第3页
五上教学设计集.doc_第4页
五上教学设计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科学教案教科版铁东区青华小学、王东宁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明确研究的目标,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进一步了解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谈话:你用种子种过花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并设问:怎样做能让这颗绿豆种子发芽呢? 2学生小组讨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3学生说说怎样做绿豆才能发芽。4教师归纳并板书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到土壤里、浇适量的水、放在阳光下 三、提出研究的问题1教师谈话:看来从种子长成一棵植物还有不少的条件,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 2引导学生简单推测(可以利用板书)改变某个条件的结果。(没有水或是只有很少的水会怎样?放在黑暗中会怎样?放在冰箱中会怎样?) 四、设计并制订实验方案1教师设问: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 2各小组选择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初步讨论方案。 3部分小组交流设想,同学间评论方案的可行性和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些条件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同学设计的方案存在一些问题。) 4教师出示设计方案的注意点,各小组再次选择问题:(教师注意调整和平衡)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五、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提供表格,各组着手撰写计划【教学后记】2、种子发芽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案在付诸实施时还需进一步细化步骤和过程,使其更具操作性。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控制一定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按实验方案推测、观察、记录变化现象和过程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用的表格、种绿豆的盒子、水、滴管、纸巾、钟表、温度计等。【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并尝试设计实验来研究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会产生什么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按照方案进行实验,下面请各小组谈谈你们准备研究什么,准备怎么研究。二、各组交流实验方案1请一个小组向大家报告设计的实验方案。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按“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的方法”三个项目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发言。 3请选择另外两个条件的小组按黑板上的项目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4各小组讨论: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5补充完善并细化自己的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以下几点思考) (1)“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适量”是多少?很少是多少?怎样做才能使两组种子得到同样的光照和温度。 (2)“一组种子放在常温环境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常温、低温分别是怎样的温度?怎样做才能保证两组种子获得相同的水和光照。(3)“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怎样才能让两组绿豆种子得到同样的水和温度。三、配备实验装置1请学生说说打算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每个盒子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 2参照教材上的图示配备实验器材。 3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给每组中的两颗种子编号。 四、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1让学生推测播种后的种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推测不同条件下的两颗种子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会有什么不同,在图上画一画。 2再让学生推测每一项变化需要多少时间。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1请学生说说准备观察些什么,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哪些内容需要记录下来。2阅读观察记录表,进一步了解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3开始观察记录活动。【教学后记】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 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教材第7页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教学后记】4、秋冬季的生物【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技能目标: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情感目标: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学重点】观察动物、植物怎样过冬。【教学难点】将观察动物、植物怎样过冬的内容具体化。【教学准备】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班级准备较大的表格(可以挂在墙上)【教学过程】一、引入由老师生动讲述春、夏季小毛虫、小树生长变化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变化的内容, 让学生说说以下问题。 (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化的。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如果我们要记录这些变化,你会用什么方法呢?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 二、 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2)冬天呢? 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 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其他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4)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的主要内容以及记录的办法。 三、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4)看教材上观察秋冬季生物的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试着记录一些常见的内容。 如果有时间,指导学生确定在校园内观察的动植物。 四、 布置课外观察【教学后记】5、动物的栖息地【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3初步培养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建立栖息地所需材料的记录表格【教学过程】一、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二、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4)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三、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四、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所需材料的记录表。 五、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教学后记】6、建立栖息地【教学目标】1经历建立、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2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教学难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教学重点】选择观察内容、制定观察计划。【教学准备】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吗?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二、探究内容 1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的目的。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教学后记】7、记录动物的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长期关注几种小动物,不断发现其特征,产生实验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2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3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准备】动物特征记录表、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相信大家对鱼、蚯蚓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能向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吗?2小组交流。二、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2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教材第16页的表格中。如果有其他的发现,把发现的项目填写在表格的下方。 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4教师板书。 项目 鱼 蚯蚓 我自己 在哪里生活 身体有几部分 怎样运动 用身体的哪些部分运动 怎样吃东西 身体的哪些部分参与吃东西 躲藏的地方 生活环境中光的明暗情况 三、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1你对动物还想做哪些研究?2学生汇报:(1)如果光线发生了变化,它们会有什么反应?(2)如果栖息地里进水了,蚯蚓会有什么反应?(3)如果栖息地里来了其他的动物,它们会有什么反应?(4)如果把鱼的鳍绑起来,它还会游吗?(5)饿了几天的动物会改变食性吗?.小组讨论。(1)你们小组想要研究哪一个问题?(2)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 .设计实验。 (1)你设计的实验包括哪些内容?(2)教师要求增加“我的发现”“我的收获”。 5实验。(1)学生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由教师提供。 (2)如果学生选择“光线的变化”则由教师操作白炽灯的亮灭,并注意操作时的安全。 6汇报:(1)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2)你的结论是什么?(3)做相同研究的小组,各自的结论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如果你第二次做同样的实验,你认为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吗?四、扩展 1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气温会慢慢地降低,我们人类会有什么变化? 2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 3猜一猜:什么温度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要求对栖息地里的鱼、蚯蚓经常观察,并写下观察记录。【教学后记】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教学目标】1通过较长期关注几种小动物,不断发现其特征,从而产生实验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2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3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准备】动物特征记录表、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教学过程】一、引入1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相信大家对鱼、蚯蚓肯定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能向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吗? 2小组交流。 二、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2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教材第16页的表格中。如果学生有其他的发现,把发现的项目填写在表格的下方。 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4教师板书 项目 鱼 蚯蚓 我自己 在哪里生活 身体有几部分 怎样运动 用身体的哪些部分运动 怎样吃东西 身体的哪些部分参与吃东西 躲藏的地方 生活环境中光的明暗情况 三、设计实验研究动物1你对动物还想做哪些研究? 2学生汇报:(1)如果光线发生了变化,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2)如果栖息地里进水了,蚯蚓会有什么反应? (3)如果栖息地里来了其他动物,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4)如果把鱼的鳍绑起来,它还会游动吗? (5)饿了几天的动物会改变食性吗? 3你们小组想要研究哪一个问题?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 4设计实验。 (1)你的实验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2)教师要求增加“我的发现”“我的收获”。 5学生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由教师提供。 如果学生选择“光线的变化”则由教师操作白炽灯的亮灭,并注意操作时的安全。 6汇报:(1)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2)你的结论是什么? (3)做相同研究的小组,各自的结论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如果你第二次做同样的实验,你认为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四、扩展 1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气温会慢慢地降低,我们人类会有什么变化? 2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 3猜一猜:什么温度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要求对栖息地里的鱼、蚯蚓经常观察,并写下观察记录。【教学后记】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目标】1讨论植物、动物某些器官的特性与生活环境的相关性,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理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3换位思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教学难点】描述生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准备】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看看它们的叶有什么不同,猜测这是什么原因。 二、讨论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交流猜测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的环境。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这三种植物的叶子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想想我们的居住地为什么没有香蕉树呢? 三、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鹅、白鹤图片,对这两种鸟你有多少了解? 2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的关系,根据这两种鸟的迁徙习性分析其与获取食物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思考:它们的数量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 四、找相互关联的地方1让学生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 鱼 蚯蚓我自己 用身体的哪些部分进行这种活动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2让学生说一说人、鱼和蚯蚓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3让学生说一说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让学生思考:人、鱼和蚯蚓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师:现在能说出动植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学生试着回答。【教学后记】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教学目标】1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整合本单元的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出动植物和人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 3在比较中,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从而内化为爱护我们周围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的行为。 4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教学重点】动植物和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教学过程】一、讨论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 1我们已经对动物的栖息地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人类的栖息地是什么?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研讨:我们在家和学校进行哪些活动?家和学校能够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3我们人类的栖息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4我们人类的栖息地与动植物的栖息地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比较动植物和人的生活需要 1让学生分别说说动植物和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什么?将动植物和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2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中,哪些是人和生物的共同需要? 3这些共同的需要来自于哪里?(生活的环境) 4人和动植物的环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请比较人和动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人是怎样过冬的?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拓展引申 人类在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此展开调查研究,谈谈对此的看法。【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1、我们知道的太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创编和讲述有关太阳故事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激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活动,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太阳的已有知识的交流过程; 经历对太阳与人类之间建立联系并创编和讲述相关故事的过程; 经历对“关于太阳的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交流有关太阳的知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到一些有关太阳的初步知识,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太阳的影像、图片或多媒体资料等学生准备:关于太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可以事先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语: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温暖的阳光伴随着我们来到了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关于太阳和太阳光,我们知道些什么? 2.出示课题:我们知道的太阳。3.学生个别交流“我们知道的太阳”。 4.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简要地记录相关内容。 5.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归类。 6.教师做简单的评价。 二、太阳的故事1.出示或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些图的内容。 2.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幅图片,思考这两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3.小组根据两幅图之间的联系,创编一则关于太阳的小故事。 4.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和讲述小故事。 5.给我们的故事分分类。(比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故事,太阳的奥秘的故事等) 三、整理交流我们的资料1.展示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2.给这些资料分分类。3.小组设计一份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收集资料) 4.举办一次太阳报展。(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教学后记】、我们知道的太阳【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关于太阳的初步知识,意识到太阳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2、 引导学生经历创编和讲述有关太阳故事的过程;3、 激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并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4、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活动,主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学重点】:1、 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初步知识;2、 激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并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太阳的影像、多媒体资料;学生准备:关于太阳的文字、图片、诗歌等资料、制作小报的纸【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入1、放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谈话引入二、示课件,新知探究1、交流“我们知道的太阳”(1)、学生个别或分组交流(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简要地记录相关内容(3)、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归类2、“太阳的故事”(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些图的内容。(2)、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幅图片,思考这两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3)、小组根据两幅图之间的联系,创编一则关于太阳的小故事。(4)、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和讲述小故事,再集体讲。(5)、给我们的故事分分类。(比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故事、太阳的奥秘的故事等)3、整理、交流我们的资料(1)、展示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诗歌、图片、歌曲等)(2)、引导给这些资料分类。三、小组设计一份以太阳为主的小报。四、课外举办一次太阳报展。【教学后记】2、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和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并进行简单的记录过程;鼓励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太阳与太阳光及物体影子的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科学测量、认真记录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过程; 经历持续观测、记录影子长度变化的过程; 经历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的过程; 经历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数据方格图的数据整理过程; 经历对阳光下影子特点的探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竿子、尺、方格纸等 教师演示用:课前考察教学地点,布置好场地。在室外教学时,要注意安全【教学过程】(根据40分钟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后的教学过程) 一、引入1.引导语:“来自太阳的光线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没有任何东西比光传播得更快。光能让我们看到周围的东西,太阳是光的主要来源。” 2.出示图片,观察树林里的光和影。 3.出示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二、观察影子1.引导语:关于阳光下的影子,我们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2.提出任务:到室外去观察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变化。3.讨论观察记录的方法。 4.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5.出示测量影子长度的记录单(参见表格示例)。 6.到室外进行第一次的观测记录活动。 7.将观测的影子长度记录在表格中。 8.观察阳光下影子的特点。 三、阳光下影子的特点1.交流观察到的阳光下影子的特点以及发现(包括以前的认识)。 2.踩影子的游戏(目的无非是消磨到15分钟以后,可以安排其他的活动)。3.第二次观测与记录。 4.教师演示数据方格图的绘制方法。 5.学生将观测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方格图。 6.对比分析方格图,交流讨论其中的信息。 7.讨论: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8.说说太阳、物体、影子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和小结1.通过影子的特点,你能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 2.关于今天获得的有关知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后记】2、 阳光下的影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和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科学测量、认真记录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牙签、大头针、尺、方格纸、记录表(筷子、橡皮泥、粉笔)等 教师演示用:课前考察教学地点,布置好场地,课件,在室外教学时,要注意安全【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语:“来自太阳的光线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没有任何东西比光传播得更快。光能让我们看到周围的东西,太阳是光的主要来源。” 2.出示几张影子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3.出示课题:阳光下的影子。 二、观察影子1.引导语:关于阳光下的影子,我们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出任务: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观察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变化?3.讨论观察记录的方法。你们准备怎样去观察影子的变化(验证)?需要哪些材料?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同一时间测量、竿子要垂直于影子测量器4.根据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正确的测量方法。5分发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筷子、橡皮泥、两种颜色粉笔)(这里牙签最好换成筷子,因为这样长了影子变化也明显了,而且我们学校操场是沥青,不能插筷子,筷子插在泡沫上画不出影子,所以最好用橡皮泥固定,用粉笔画影子很明显。)6.到室外进行第一次的观测记录活动(并用粉笔画下来)。 7.将观测的影子长度记录在表格中。 三、阳光下影子的特点找到高矮相差教大的两个学生,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影子都在他们身体的哪一面?他们影子的长短跟什么有关?1.回到教室,同学们把你们的记录情况汇报一下。(让竿子长短不同几组汇报)你们还有什么发现(提示:太阳、物体和影子之间有什么关系)?2.现在让我们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看谁能又快又准的踩到别人的影子。3.第二次观测与画画。 学生汇报(通过两次不同时间的测量,大家发现从早上9点到9点10分同一个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变化?)4.现在让我们把我们的影子画下来,教师用课件演示数据方格图的绘制方法。 5.学生将观测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方格图。 6.请大家看自己两次所绘的方格图,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什么?我们再来看看第1组和第2组第一次所绘的方格图,大家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什么? 四、拓展和小结1.为什么阳光下会产生影子?也就是说光穿不过物体,也不会转弯,这说明光走的路线是怎样的?(笔直的)我们把这叫做光的直线传播,也叫光的直射(板书) 2.关于今天获得的有关知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教学后记】3、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照亮阴影中的小球和制作观景箱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一定的任务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工具,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从事相关的研究和制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制作的水平,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让阳光照亮阴影中的小球”的活动设计过程; 经历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及过程的思考过程; 经历制作观景箱的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照亮阴影中的小球和制作观景箱的过程中,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意识并了解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小球等小物品、镜子;制作观景箱材料两片相同长度的镜片、纸盒1只、玩具小屋1个、剪刀、胶带纸或双面胶等。教师演示用:利用镜面反射的各种玩具或自制物品;事先找好“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场地。【教学过程】一、照亮阴影里的小球1.教师出示场景“阳光下围墙阴影里的小球”。 2.提出任务:不移动小球,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3.学生根据任务设计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方案。 5.学生活动:利用平面镜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6.在阳光下做一做镜子反光的各种游戏。二、镜面的反射和应用1.交流在反光活动中的心得和发现。2.说一说阳光是怎样照射到小球上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3.认识镜面的反射现象。 4.交流镜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三、做一个观景箱1.阅读观景箱的制作过程,小组讨论制作的材料及方法步骤。 2.教师展示观景箱的制作过程。 3.学生根据自选材料自制观景箱。 4.学生观察观景箱里的有趣现象,并尝试解释。 5.展示各种利用镜面反射制作成的小玩具或自制物品及制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6.课外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开一个小型展览会。【教学后记】3、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掌握光在传播过程中导致传播路线改变的方式。2,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方面。3,提高同学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入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二、探究内容: 1.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1)讨论。 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选用什么工具?(2)探究活动。 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3)拓展活动。 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 自制观景箱。(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教学后记:4、美丽的彩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对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观察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制作彩虹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太阳光谱的观察过程; 经历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过程; 经历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分解阳光和光的混合的实验过程; 经历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的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观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知道“三棱镜能分解阳光”;认识到“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了解有关光的折射的初浅知识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教师演示用:小组材料、牛顿盘成品、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观察阳光的分解1.教师演示:利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壁上。 2.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3.教师出示三棱镜,简介其结构。 4.引导语:将一束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5.学生猜测。 6.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 7.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8.让学生尝试解释这种现象。 9.教师传授:阳光穿过透明的三棱镜时,光行进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二、利用水棱镜观察光的分解1.引导语:没有三棱镜,我们也能用水和镜子分解阳光。 2.教师出示水棱镜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过程。 3.学生自制水棱镜,观察阳光的分解现象。 4.学生交流观察结果,以及其他的发现。 5.学生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的现象?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制作彩虹。 6.教师出示制造彩虹的简单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尝试。 三、单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的多种颜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 2.学生作出判断,并尝试说明判断的依据。 3.小组研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想法,画出示意图。 4.学生交流想法及示意图,教师简要评价并示意学生在课外加以进一步研究。 5.出示牛顿盘及制作方法,并解释怎样做这个观察实验。 6.学生利用牛顿盘制作材料(事先最好准备好制作的半成品),组装成牛顿盘。 7.学生观察活动,交流观察结果以及想到的问题。 8.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提供相应的研究问题: 9.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并加以证明。 10.从7种圆形纸板中任选几片做相同的实验,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学后记】4、美丽的彩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并利用水棱镜对光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观察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理解 “三棱镜能够改变光行进的路线并分解光”。 2、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并观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使学生了解有关光的折射的初浅知识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3、通过牛顿盘对光的混合实验,使学生对七种色光混合形成白光产生新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爱好、乐趣。教学重点: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教学难点: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二、教学活动过程:1. 做一个水棱镜。 (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 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 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 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3)拓展活动。 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 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2. 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混合后还会形成白光吗?”(1)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2)制作牛顿盘。 用7张彩色纸板、圆珠笔、剪刀等完成牛顿盘的制作。 逐一选择两张至多彩色盘,探究各种组合产生的效果。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有趣的发现。三、全课总结、课后拓展。讨论并设计一至两个小实验,研究如何由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教学后记:5、阳光下的物体【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对不同颜色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光的反射和吸收的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对比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的探究过程; 经历对“物体特性与物体反光能力的关系”的思考、假设和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经历对“不同颜色对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对比研究”的探究过程; 经历利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物体温度,获得实验数据的过程; 经历利用图表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颜色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探究过程,认识到“物体表面的颜色是影响物体反光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反射光的能力以及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物体的颜色、物体的反光能力、物体的吸热能力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镜子、彩色纸、塑料垫板等各种反光材料;温度计、纸盒、剪刀等。 教师演示用:学生用品一套、数据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一、观察反射1.引导语:除了镜子之外,其他物体是不是也能反射阳光? 2.学生作出判断,并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制定观察不同物体反光能力的方案。 4.学生对多种物体的反光能力进行预测,并按一定顺序排列。 5.学生进行分组观察活动。 6.交流活动成果:观察到的结果、与预测是否相符、发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7.讨论:阳光下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与物体的哪些特性有关? 8.说说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关系提高或降低物体反光本领的。9.教师举例:白墙、黑板、屋顶的反光材料等。 二、测量物体的温度1.引导语:夏天我们为什么要穿浅色的衣服,而很少穿深色的衣服呢? 2.学生尝试解释:“衣服颜色越浅,反射光的能力越强。”3.教师追问:“夏天为什么我们要穿一些反光能力强的衣服呢?”引导学生将物体的颜色与吸收的热量相联系。 4.教师提出探究任务:“测量并比较白色纸筒和黑色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5.学生根据教材插图讨论活动方案 ,并作出猜测。 6.学生制作黑白纸筒,根据纸筒温度变化数据表,进行对比观测记录活动。 7.10分钟以后,让学生观察交流从数据中获得的信息,并预测20分钟时温度的变化趋势。 三、比较其他颜色的纸对阳光的反射与吸收能力1.引导语:其他颜色的纸对阳光的反射能力是不是相同呢?谁的温度上升得快?先做一下猜测,再做实验检验。 2.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纸,学生猜测,并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 3.学生进行各种颜色的纸反射阳光能力的比较实验。 4.教师小结: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被反射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吸收了。 5.观测黑白纸筒20分钟时的温度,引导学生绘制黑白纸筒温度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并对折线图进行分析。 6.引导学生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各种颜色的纸进行吸收热量的比较实验,并通过折线图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分析。【教学后记】5、阳光下的物体教学目标: 1经过以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及温度的应变化,认识物体吸热量的变化。2通过动手操作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全过程,掌握物体温度的变化是物体颜色、吸热的多少的影响。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热的多少是存在差异。教学难点: 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的热量的多少有关。教学准备: 温度计、白、黑纸、彩纸、木板、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