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朱自清先生语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 刘中奎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具备了读书思想的习惯或能力,阅读文章时就能独立分析文章句式安排得是否巧妙,成语运用得是否得体,思想表达得是否充分,在独立分析的过程中,思想的条理与清晰得到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也就逐步形成了朱自清一贯强调的一种语文能力: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朱自清看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词:朱自清 语文教育思想 欣赏能力培养朱自清(1898一1948),祖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为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我国教育事业的语文教育家。对于他在语文教育上的贡献,他的生前好友、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他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除了文学造诣,又富于研究的精神。除了本国语文的修养,又有外国语文的精深造诣。“所以就语文教学方面说,他真是个全才”,“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穆木天评价他说:“佩弦的死,不仅是中国文艺界的损失,而且是中国教育界的损失。他在语文教育,文艺教育方面的成就,比他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成就,还要大。作为语文教育家文艺教育家看,他在中国,确是数一数二的。”时人在悼念他的挽联中称他是“万世良师”、“文化导师”、“青年师,青年友”、“人师”、“一代宗师”。朱自清说过:“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的确,自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到1948年他因贫病去世,朱自清做了一辈子的国文教员。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1920)、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1)、上海吴淞中国公学(1921)、台州浙江省立第六师范(1922)、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23)、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24)、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1924、1925)等校担任中学国文教员。1925年离开浙江到清华大学任教,主讲大学“普通国文”,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后,仍亲自讲授“大一国文”课程,直至1948年去世。注释:引自悼念朱自清先生,原载国文月刊,1948年9月,第7l期。引自朱佩弦先生(代序),原载中学生,1948年9月号,总203期。引自佩弦的死,原载新民晚报,1938年8月31日。尽管他一直自称是“教书匠”,自嘲“教鞭画笔为糊口,能值几钱世上名”,但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哺育出一批杰出的人才,对他们的学业进修、人格养成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如此,他还在长期的语文敦学实践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性质、任务、教材编选、讲授方法等等方面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思考,写出精读指导举隅(1942)、略读指导举隅(1943)、国文教学(1945)等语文教育著作,编成新编开明高级国文读本(1948)、开明文言读本(1948)等语文教材(以上均与叶圣陶等人合著、合编)。同时,他还出版了一系列散文集、杂文集、学术专著如经典常谈(1946)、诗言志辨(1947)、语文拾零(1948)、语文影及其他(1948)、论雅俗共赏(1948)、标准与尺度(1948)等,这些论著中也有不少研究语文教育的文章。 在以上一系列理论作品中,朱自清着重就语文教育中欣赏能力的培养、作文训练、经典训练、人格熏陶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都不是为研究语文教学法理论而写的,面是他自己一生学语文、用语文、教语文的经验总结,因而非常切实;同时,这些论著大都是在他阅历较深、经验丰富、思想成熟、文字运用纯熟自如的时期写成的,因此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和深度。”它们不仅指导着朱自清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而且影响了当时的语文教育,对于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飞速发展的时期,其间,许多热心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教材、教法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其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目的的研究是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个问题,他们各抒己见展开激烈争论。争论的主要分歧在思想修养和语文能力培养二者的位置究竟该怎样摆正。以思想修养为主是一派,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是一派,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又是一派。其中,以叶圣陶、夏丏尊为主的一派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重要的是培养语文能力,但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又离不开思想修养,只是后者不是语文一科独担的任务,而应与他科共同承担。朱自清的观点与叶圣陶、夏尊等人基本一致,他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 “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这自然不是国文一科目的责任,但国文也该分担起这个责任。”这虽然是针对大一国文而讲,但同样也适用于中小学国文。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又说:“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伦理上,我们须认为前者是主要的。”由此可见,朱自清强调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又是文化训练。 首先,围绕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训练他提出一系列见解。 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是国文科特有的任务。当时的语文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在阅读训练方面,朱自清认为任务是让学生养成读书思想的习惯或能力。“听说读书(包括报纸、杂志等)的习惯或能力,指善观大意,注意句式、成语、生字等,而读书的嗜好的培养,也甚重要。所谓思想的习惯或能力,指的是思想的条理与疏密等。”注释:引自暂洪顺、刘书红:语文教学的全才来自蒲先生如是说,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0期。引自朱自清全集第五卷,第1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39l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中等学饺国文教学韵几个问题,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39l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具备了读书思想的习惯或能力,阅读文章时就能独立分析文章句式安排得是否巧妙,成语运用得是否得体,思想表达得是否充分,在独立分析的过程中,思想的条理与清晰得到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也就逐步形成了朱自清一贯强调的一种语文能力: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朱自清看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他说:“我想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了解和欣赏是诵读的大部分目的;”在我看来,“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精能、豪放、婉约、温柔敦厚、典丽函皇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重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交古的、独待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注释:引自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朱自清全集第二卷,第7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朱白清全集第二卷第3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朱自清全集第二十二卷,第7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那么,在阅读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读书思想的习惯或能力,进而形成学生的欣赏能力呢?朱自清认为主要应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训练:一、分析、了解语言文字在当时一般人看来,分析、了解语言文字似乎是低层次的,欣赏才是高层次的,过分重视语言文字的分析、了解会降低自己阅读能力的档次。朱自清则认为,只有“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才能读透全篇,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体会作者旨趣,刁能得到文章的“切实的欣赏”,“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截,实在是不妥的。”叶圣陶在悼念朱自清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他教导学生采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了解跟分析的基础还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藉语言文字,而且单只凭藉语言文字。一个字的含胡,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知道他的心意中为什么起这么样的波澜,写成这么样的一篇文字或一本书。这时候,说欣赏也好,说领受也好,总之把作者的心意消化了,化为自身的血肉,生活上的补益品了。”注释:引自释,朱自清全集第七卷,第19I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朱佩弦先生(代序),原载中学生,1948年9月号总203期。这段话精辟概括了朱自清在分析、了解作品语言文字与作品欣赏之间关系的观点。为了说明分析、了解作品语言文字与作品欣赏之间关系的密切。朱自清举出一般人认为不可分析的诗为例。他说一般人觉得诗只能综合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复杂的,最多义的,必须用“细密的分析工夫”。若只是囫囵吞枣的读诗,“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辞藻等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因此,他主张不论文言文、白话文、文言诗、白话诗、散文都要分析语言文字。“文艺教学应当注重词句段落的组织和安排,意义的分析;单照概括的文艺原理或批评原理来讲论作品的大意,是不够的。文艺教学跟文艺批评不尽同,教学不该放松字句”,“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先做分析的工夫不成”,“读书首先得了解诗句的文义:不能了解文义,欣赏根本说不上”。 针对当时青年学生读书不注重分析、咀嚼语言文字,采取“大而化之,不拘小节”的读书态度的现象,朱自清明确反对青年学生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认为“读书不求甚解一句话,照字面讲,最易误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他批评青年学生喜欢读“架子书”的现象。他所指的“架子书”是指文史方面“概论”、“大纲”、“小史”之类的书。青年人靠在这些书上,不必阅读、理解原著,就“除知识欲满足以外,还可以靠在这架子上作文,演说,教书。”而且架子书以外,一般中学生从小就受过一些国文训练,用他们现有的国文底子来阅读普通的书报,可以很轻松的对付。这两点原因导致青年学生对于浅显的古文或古书以及白话文学作品,“只是怕麻烦,不上劲儿。事事等兴趣。兴趣不常来,来了不常在”。注释:引自释,朱自清全集)第七卷,第19l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中学生与文艺,朱自清全集第四卷,第47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诗多义举例,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20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指导大概,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208页,江苏教育出版杜,1996。引自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41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论青年读书风气,朱自清全集第四卷,第33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 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41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于是读书就采取了“麻麻糊糊”的态度。朱自清指出采取这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危害极大。因为“架子书”之外,没有别的,“没有东西填进去,晃晃荡荡的,总有一天会倒下来”。结果是“写别字”、“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最终贻笑大方。他认为一个青年学生,如果“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训练或是没有下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工夫”,阅读文章时是“不可能了解大意的”,更不要说领会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了。因此,他主张青年学生无论是读诗,读古文,读白话文,都要求“甚解”。他说:“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遇见不懂的词汇,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以求“甚解”。学习时,必须字字求了解,必须进行咬文嚼字、分章析句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陶渊明那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欣赏境界。既然分析、了解作品语言文字对作品欣赏、领受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分析、了解训练,让青年学生达到一种“迅速而自由”的阅读并最终形成欣赏的能力昵?朱自清认为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是很重要的一步。精读训练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是详细的讲解,注重怎样分析语文的意义。”主要包括对文章“句子的形式(句式)”、“段落”、“主旨”、“组织”、“词语”、“比喻、典故、例证”等多方面的分析、讲解、讨论与思考。这些都是基本的东西,对予正处在打基础阶段的青年学生尤为重要。只有弄通了这些,他们才能“迅速而自由”的进行略读、赏读。“迅速”是就阅读速度而言,主要与略读关联:“自由”是就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个人能力对作品进行的创造性阅读而言,主要与赏读关联。朱自清认为精读是略读、赏读的基础,略读、赏读是精读的结果与升华,前者是举一,后者是反三,二者密不可分。超越语言文字的精读训练阶段,想快速获取阅读资料的内涵,敏锐把握作者的意念,自由惬意的欣赏是不可能的。注释:引自论青年读书风气,朱自清全集第四卷,第33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参见国文教学序,朱自清全集第二卷,第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论诗学门径,朱自清全集第二卷,第8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中学生与文艺朱自清全集第四卷,第47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参见了解与欣赏这里讨论的是关于了解与欣赏能力的训练,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346页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如何进行精读训练呢?朱自清认为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单由教师“孜孜兀兀的预备课文,详详细细的注释课文”,也不能象古代私塾那样实行放鸭式教学,单纯让学生放开嗓门机械背诵,获益多少全凭天分,更不能“不看笔记,不改作文,只天天上讲堂去开开话匣子”,“东引一个文学家,西引一个文学家,这儿捡点儿,那儿凑点儿”,说得“天花乱坠”。尽责的国文教师讲解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让学生接受充分的训练。上个世纪20年代,朱自清就设计了这样的“五步教学法”:(1)课前学生预习;(2)课上学生报告预习结果;(3)令学生分述各段大意及全篇大意;(4)师生共同研究篇中的情思与文笔;(5)一篇读完,进行口问或笔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如讲授较容易的材料,可不必令学生预习,临时让学生默读,然后让学生分述每段大意及全篇文章。总之,教师的分析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巩固贯穿整个课堂,同时进行。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二者之中,朱自清更重视学生的练习。他一直强调中学生需要充分的练习。他所说的练习,不是机械地让学生做练习题,而是形成语文习惯与能力的语文全面训练。他把练习分为预习、讨论、复习三步。预习是在上课之前,包括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词、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等几步。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的讨论与教师的指导相互结合进行。朱自清说:“我们可并不是说指导就由教师一个人这样从头至尾演讲下去。指导得在讨论里”。“指导得在讨论里,每篇大概中的每一节,都该是讨论的结果,这结果该是在学生自己研求之后,在讨论时间里,又经教师的纠正或补充,才得到的。”他还要求,在讨论中,“教师不但得帮忙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还得提供他们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若是课文里有可以和读过的课文或眼前的报章杂志的材料相比较的,教师也应当抓住机会,引起相当时间的讨论。”练习的最后一步是复习,复习包括吟诵、参读相关的文章、应对教师的考问等几种形式。这样,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有机结合,共同进行语言文字的分析、了解训练。青年学生透彻了解了语言文字,切实欣赏的能力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了。注释:引自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410、41l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参见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朱自清全集第八卷第40l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例言,朱自清全集第二卷第12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引自例言,朱自清全集第二卷第12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为了进一步方便语文教师及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精读训练,1944年,朱自清又与叶圣陶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法学概论知识要点及试题和答案
- 西宁市重点中学2025届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精彩备考2025年软件设计师试题及答案
- 网络调查与数据收集技术试题及答案
- 全球市场变动对公司战略的挑战与风险试题及答案
-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工大附中七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软考网络管理员人员素质试题及答案
- 企业战略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探讨试题及答案
- 企业文化对战略执行的支持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中学山市第一中学2025届七下数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水利工程水闸泵站施工组织设计
- 第七届江西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知识竞赛单选题题库附有答案
- 创新方法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理工大学
- JTS-215-2018码头结构施工规范
-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工程造价咨询的协调配合及服务措施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二(下)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急诊科护士岗位说明书
- 农村废弃学校租赁合同
- 脊柱侧弯手术配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