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数学奥赛题思路详细分解.doc_第1页
部分数学奥赛题思路详细分解.doc_第2页
部分数学奥赛题思路详细分解.doc_第3页
部分数学奥赛题思路详细分解.doc_第4页
部分数学奥赛题思路详细分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奥赛解题思路详细分解1 分 类分类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特别是在计数(数个数的问题中,分类的方法是很常用的。【例1】数一数,图1-1中共有多少条线段?【分析与解】图1-1中的线段可分为这样几类:(1)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共4条,分别是:AB,AC,AD,AE;(2)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共3条,分别是:BC,BD,BE;(3)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共2条,分别是:CD,CE;(4)以D为左端点的线段有1条,即DE。一共有线段4+3+2+1=10(条)。还可以把图1-1中的线段按它们所包含基本线段的条数来分类。“基本线段”指AB、BC、CD、DE这样的线段,它们的两个端点之间没有标出其它的分点。按所含“基本线段”来分类,也是4类:(1)只含1条基本线段的,共4条:AB,BC,CD,DE;(2)含有2条基本线段的,共3条:AC,BD,CE;(3)含有3条基本线段的,共2条:AD,BE;(4)含有4条基本线段的,有1条,即AE。分类,对于计数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当计数的对象没有规律地交错排列时,它能使我们的思考方向明确,条理清晰,而不容易发生差错。【例2】 数一数,图 1-2中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分析与解】图中的正方形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斜的”,第二类是“斜着的”。在“不斜的”正方形中,又可分4类:边长是4个单位的1个;边长是3个单位的4个;边长是2个单位的9个;边长是1个单位的16个。共有 1+4+9+16=30(个)斜着的正方形共有多少个呢?我们还是先分类。分类之前,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图(图1-3),中间画实线的部分与图1-2中不含斜线(不斜的)部分相同。因此,在“斜着的”正方形中,也可分4类,但边长是1个单位、边长是2个单位的比“不斜的”多,边长是3个单位、4个单位的与“不斜的”同样多,它们分别是:边长是4个单位的1个;边长是3个单位的 4个;边长是2个单位的(9+4=)13个;边长是1个单位的(16+8=)24个。斜着的正方形共有(1+4+9+16)+(4+8)=42(个)。因此,图1-2中的正方形一共有30+42=72(个)。【例3】如图1-4,平面上有9个点,任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如果把其中任意几个点连起来,可得到各种图形。问:(1)可连成多少正方形?(2)可连成多少长方形?(3)可以组成多少直角三角形?【分析与解】(1)可连成的正方形共有3类:边长是1个单位的,共4个;边长是2个单位的,有1个;边长等于小正方形对角线长的(斜的)有1个。所以,共可连成正方形:4+1+1=6(个)(2)可连成的长方形共有两类,一类是正方形(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另一类是长和宽不等的长方形,有4个。所以共可连成的长方形有:6+4=10(个)(3)可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有两类:一类是,以每个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在内的)4个顶点为直角顶点(如图5、图6中阴影部分),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每个正方形中都包含4个,一共有:(6+4)4=40(个)另一类是,以图1-4中第二行中间那个点为直角顶点(如图1-7中阴影部分),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共有:14=4(个)因而,用图1-4中的点共可连成直角三角形:40+4=44(个)请读者想一想:任意一个正方形(如图1-8),作出它的两条对角线以后可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应当是8个,其中以4个顶点为直角顶点各1个,以对角线的交点为直角顶点有4个。为什么在上面的“分析”中只举出4个。是不是有遗漏?为什么?【例4】 数一数,图1-9中共有_个梯形。【分析与解】 要数出图中梯形的个数,首先要弄清楚图中的梯形共有几类。根据梯形的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图1-9中的梯形可分为4类:(1)上底、下底与BC平行,并且上底短、下底长的;(2)上底、下底与BC平行,并且上底长、下底短的;(3)上底、下底与AB平行的;(4)上底、下底与DC平行的。在第(1)类中,又可把这些梯形分成4小类(假设AD的长为1个单位):下底长是5个单位的,有:41=4(个)它们都以BC为下底,AD、EF、GH、IJ为上底;下底长是4个单位的,有:3(2+1)=9(个)它们分别以BL、KC和IJ为下底,对于每个下底,上底都有三种可能。比如,以BL为下底的梯形,上底可为IM、GN、EO;下底长是 3个单位的,有:2(3+2+1)=12(个)它们分别以 BQ、KL、PC、IM、SJ、GH为下底,对每个下底,上底都有两种可能;下底长是2个单位的,有:1(4+3+2+1)=10(个)所以,第(1)类梯形共有:4+9+12+10=35(个)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数出第(2)类梯形(底与BC平行,上底长、下底短的)有:1+4+6=11(个)它们的上底分别为4个单位、3个单位、2个单位;第(3)类梯形、第(4)类梯形各有36个。从而,得到图1-9中共有梯形:35+11+36+36=118(个)想一想:对于第(3)类和第(4)类,我们没有像第(1)、(2)两类那样,按上底长、下底短和上底短、下底长再作分类,这样会不会遗漏一部分梯形?为什么?其实,除了数图形之外,其它的计数问题也离不开“分类”这种重要的思路。【例5】 在算盘上,用两粒珠子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分别是哪几个数?【分析与解】在算盘上,上珠一个表示5,下珠一个表示1。根据这两点,可以把两粒珠子在算盘上的位置分为3类:(1)都为上珠时,组成505, 550;(2)都为下珠时,组成101,110,200;(3)一个上珠、一个下珠时,组成510,501,105,150,600。【例6】从 1,2,3,99,100中,选出两个数相加,使它们的和大于100,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分析与解】 我们把“选数”看作一件事,做这件事可有99类方法。第1类,第一个数选1,那么第二个数只能选100,共1种选法;第2类,第一个数选2,第二个数可选100,也可选99,共2种选法;依此类推,99类选数方法如下:第98类(98,99)、(98,100)2种第99类(99,100)1种一共有:1+2+3+49+50+49+48+2+1=2500(种)不同的方法。在例2的分析中,关键是怎样正确地分类。我们这里分类的标准是:每次选的两个数中,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大。为什么后一个不能比前一个小或与前一个相等呢?这是为了防止重复。比如在第 50类中选了(50,51),在第 51类中不能再选(51,50),因为(50,51)与(51,50)是一种选法。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到了第 51类以后,选法越来越少了。【例7】 有一种用六位数表示日期的方法,例如,用950208表示 1995年2月8日。用这种方法表示1994年全年的日期,那么,全年中六位数字都不相同的日期共有_天。【分析与解】 1994年全年的日期用六位数表示,头两位数字一定是“94”,因此 9月份和 4月份的所有日期都不符合要求。 11月份的所有日期也不符合要求。所以,只依次有1、2、3、5、6、7、8、10、12这九个月中的一些日期符合要求分九类一一列举(如下表):续上表分类计数的关键是正确分类,要做到“正确”,应考虑两条:(1)分类要全。分类不全,就会造成遗漏。在上面的例4中,如果稍不留心,就会忘记第3类和第4类。分类确定后,要把每一类中的每一个符合要求的对象都列举出来。(2)分类要清。如果分不清,第1类中有第2类,互相包含,那就会重复。例6中,我们强调了分类的标准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大”,正是为了防止重复。不然的话,后面列举的数对就会与前面列举过的重复了。 【思考题】1.数一数,图1-10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提示:分“尖向上”、“尖向下”两大类,“尖向上”的三角形与“尖向下”的三角形同样多。“尖向上”的三角形又可分为3类,其中边长为1个单位的有“3+4+3+2”个;边长为2个单位的有“3+2+1”个;边长为3个单位的有1个。2.有长度分别为1、2、3、4、5、6、7、8、9、10、11(单位:厘米)的木棒足够多,选其中三根作为三条边围成三角形。如果所围成的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11厘米,那么,共可围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提示:要围成的三角形已经有一条边长度确定了,只需确定另外两条边的长度。设这两条边长度分别为a,b,那么a,b的取值必须受到两条限制:a、b只能取111的自然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化大为小找规律我们先来看一个大数目的计算问题:计算自然数中小于10000的所有奇数的和。本题实际上就是计算下式的结果:1+3+5+9995+9997+9999由于1至10000这10000个自然数中,奇数与偶数各占一半,所以上式中共有5000个加数。5000个数太多,逐个相加太麻烦。多的不会,想少的,观察下列特殊情况:1+3=4=221+3+5=9=321+3+5+7=16=421+3+5+7+9=25=52从上面这组算式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从1开始连续n个奇数的和,恰好等于n2。这样,我们只要知道小于10000的奇数共有多少个,就可以直接写出得数了。我们知道,从1开始的连续偶数个自然数中,奇数、偶数各占一半,所以,小于10000的自然数中,奇数共有5000个。因此1+3+5+7+9995+9997+9999=50002=25000000在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我们体会到:对于一些较复杂或数目较大的问题,如果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们不妨把问题尽量简单化,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前提下,考虑问题最简单的情况(化大为小),从中分析探寻出问题的规律,以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解数学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归纳,我们也可以叫做“化大为小找规律”。【分析与解】 我们可以先来计算 1199、 111999、11119999,看看它们的积各是多少,它们积里各有多少个数字是偶数。1199=1089(有2个数字是偶数。)111999=110889(有3个数字是偶数。)11119999=11108889(有4个数字是偶数。)是偶数。通过计算,可知是偶数。从上面4个算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规律:几个1乘以相同个数的9,它的乘积,中间有1个0;在0的前面是若干个1,个数比被乘数1的个数少1;在0的后面是若干个8,个数与积中1的个数同样多;积的最末位是9。积里的偶数(包含1个0和若干个8)的个数和被乘数1或乘数9的个数同样多。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推想:这个积里有1个0及19个8,有20个数字是偶数。【例2】数一数,图 2-1中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分析与解】 我们把图2-1先放在一边,来看图2-2和图2-3、图2-4中的正方形分别有多少个。在图2-2中,边长为1的正方形有4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有1个,一共是:1+4=5(个)在图2-3中,边长为1的正方形有9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有4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有1个,一共是:1+4+9=14(个)在图2-4中,边长为1、2、3、4的正方形分别有16个、9个、4个、1个,一共是:1+4+9+16=30(个)现在,我们发现了规律:当正方形中相邻两个边被分为n等份,以每个等分点为端点,作与它相邻的另一条边的平行线。由这些平行线所组成的正方形(包括原来那个最大的正方形)的总个数是:12+22+32+n2根据这条规律,可算出图2-1中正方形总个数是:1+4+9+16+25+36+49+64+81+100=385(个)【例3】 计算【分析与解】 上面的加法算式中共有99个加数,而且这些分数的分母越来越大,通分显然不是好办法。还是用“化大为小”的方法试试吧。写到这里,规律已经出现了:如果算式中的加数共有n个,那么,计算结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n,分母就是n+1。由此,可直接写出本题的答案不过,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当你找到了规律之后,不要急于马上就去套用,还得先检验一下,看这个规律是不是“灵”。如果不灵,那就要多举几个例子,并对已经总结的结论加以修正。【例4】 将自然数1,2,3,4,像图2-5那样按顺序排列起来。在最上面一行中,从左到右第100个数是_;在最左边一列中,从上到下第100个数是_。【分析与解】 先仔细观察最上面一行靠最左边的几个数,看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1列是a1=1=1第2列是a2=3=1+2第3列是a3=6=1+2+3第4列是a4=10=1+2+3+4现在可以发现规律了。第100列是a100=1+2+3+4+5+99+100=(1+100)1002=50505050就是最上面一行中从左到右的第100个数。再来看最左边一列数从上到下的排列规律。第2行是b2=2=1+1=a1+1第3行是b3=4=3+1=a2+1第4行是b4=7=6+1=a3+1第5行是b5=11=10+1=a4+1现在,可以得出最左边一列的各个数与最上面一行数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那就是:bn=an-1+1知道an-1是多少,也就知道bn是多少。要求最左边一列的第100个数b100,应先算出a99。a99=a100-100=5050-100=4950所以,b100=a99+1=4950+1=4951【例5】 有甲乙两个水杯,甲杯有水1千克,乙杯是空的。第一次将甲样来回倒下去,一直倒了1995次之后,甲杯里的水还剩( )千克。【分析与解】 我们先不考虑倒1995次后甲杯中有多少水,还是先看前几次的情况(列出一个表更容易看出规律)。续上表规律出现了:第奇数次倒过之后,甲杯中的水与乙杯相等。1995是个奇数,所以倒了第1995次后,甲杯中的水仍为500克。再举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例6】10条直线最多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多少块?【分析与解】 先不考虑10条直线,而是先看1条、2条、3条直线能把一个长方形分成几块?如图2-6,一条直线最多可把长方形分成两块。也就是a1=2;再添一条直线,即2条直线(如图2-7)可把长方形分成几块呢?要注意“最多”二字,它要求这条添上去的直线必须同前一条直线相交,而不能平行。这样,两条直线最多可把长方形分成2+2=4(块)也就是a2=4=2+2。在图2-7再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既不能经过已有的两条直线的交点,也不能与其中一条平行(如图2-8),它使图2-7中的3块再一分为二(增加了3块)。这样,三条直线最多可把长方形分成4+3=7(块)也就是:a3=7=4+3现在,我们发现这样的规律:an=an-1+n因此,a10=a9+10=a8+9+10=a7+8+9+10=a1+(2+3+4+5+6+7+8+9+10)=2+54=56(块)这就是说,10条直线可把长方形分为56块。【思考题】1.求13+23+33+43+103的值。提示:写出下列各式13+23=1+8=9=(1+2)213+23+33=9+27=36=(1+2+3)213+23+33+43=36+64=100=(1+2+3+4)2从这组等式中发现:13+23+33+n3=(1+2+3+n)2。2.有一个1000位的数,它的各位数字都是2,这个数除以6的余数是几?提示:从最简单的情况算起:(1位数)26=02(2位数)226=34(3位数)2226=37(4位数)22226=3702(5位数)222226=37034(6位数)2222226=37037算到这里,规律已经很明显了当位数是3的倍数时,余数为0;当位数是3的倍数多1时,余数为2;当位数是3的倍数多2时,余数为4。3.求图2-9中所有数的和1 2 3 4 1002 3 4 5 1013 4 5 6 1024 5 6 7 103100 101 102 103 199提示:先算图 2-10、图 2-11中所有数的和。从图2-10中,可算出所有各数的和是:444=43=64从图2-11中,可算出所有各数的和是:555=53=1253 从一点突破你见过建筑工人在墙上开洞装上窗户吗?一面用砖砌成的墙,本来是挺结实的,要在上面开洞并不太容易。通常的做法是先敲开一块砖,这块砖被敲开后,它的上、下、左、右4块砖就容易敲了,然后逐渐向外扩张,一个窗户的地方就留出来了。先敲开一块砖,也就是先找一个突破口。解一些数学题,常常需要从一点突破。【例1】 如图3-1,a、b、c、d、e、f、g、h分别代表1、2、3、4、5、6、7、8这八个数字。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数字?【分析与解】 图中的字母a代表一个被除数,它和g都可写成另两个数的乘积,因而这两个字母的取值范围比其它字母要小一些。我们选择字母a(或g)作为推理的突破口比较好。(1)由于8个字母代表的数字互不相同,所以,a只能取6或8(如果取4,要么d=e,要么a=e)。这样,ad=e这个除式只可能是:84=2 或 82=4或62=3或 63=2(2)如果ad=e代表82=4 或 62=3,那么f无值可取。这就是说,除式ad=e只可能是84=2 或 63=2(3)如果取84=2,f可取3,g=6,c、h只能分别取1和5。但是,如果c=5,b只能取3(与f重复),不行。只有c=1,h=5,b=7如果取63=2,f取4,g取8,用同样道理可推出:b=5,c=1,h=7【例2】下面的算式中,不同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解出这个算式谜。【分析与解】解算式谜,我们一般把最容易下手的地方作为推理的突破口。这里最容易下手的地方是“先确定A”。第一步A=E-E=0。第二步因为A=0,从第一次减法百位上看,B=10-B或9-B(被十位上借出了1)。所以,B=5。第三步因为B=5,所以C=4。=8,I=9。第六步剩下的没有用过的数字只有l、2、3、6、7。F=1时,F9的个位为9,9已经出现过,不合要求,所以F不是1。29=18,38=24,69=54,8、4都已出现过,所以F不能为2、3、6,从而F=7。79=63,所以G=3。H=C-G=4-3=1。又因为78=56,所以E=6。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可逐步将字母换成已经求出的数字,最后得到【例3】把100个桔子分别装在6只篮子里,每只篮子里所装的桔子数,都要是含有数字“6”的数。该如何装?【分析与解】这个分装桔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把100分拆成6个数相加,使6个加数必须都含有数字“6”。由于100的个位数字是0,所以这6个加数的个位数字不能都是6(不然的话,它们和的个位数字是6)。看来,从个位数字上下手比较容易突破。由于每个加数都要含有数字“6”,“6”不在个位上,必定在十位上,但是这6个数的十位数字之和不能超过10,所以它们的十位数字最多有1个为6,这样,就可以推出,有5个数个位数字是6,1个数十位数字是6。因为5个个位数字是6的数相加,和的个位是0,所以十位是“6”的数就是60,而60+6+6+6+6+6=90,比100还少10。所以,这6个数只能是60,16,6,6,6,6。【例4】油库里有6桶油,分别是汽油、柴油和机油,用秤称得每桶油重15千克、16千克、18千克、19千克、20千克、31千克。但不知道每只桶里各装的是哪种油。已知柴油的总重量是机油的2倍,汽油只有一桶。问6个桶内各装的是什么油?【分析与解】因为柴油总重量是机油的2倍,所以柴油与机油的重量和一定是3的倍数。而6桶油(把汽油也包括进去)的总重量是15+16+18+19+20+31=119(千克),119=393+2。这就容易推出汽油的重量被3除余2。从“重量被3除余2”这一点,可以先作突破,找出哪一桶是汽油。在15,16,18,19,20,31中,除以3余2的只有20。所以,汽油的重量是20千克。剩下的5桶油一共重: 15+16+18+19+31=99(千克)其中机油的重量为:993=33(千克)柴油的重量为:332=66(千克)在剩下的五个数15、16、18、19、31中,只有15+18=33,所以重15千克、18千克这两桶内装的是机油;最后剩下的三桶油是柴油。【例5】A、B、C、D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四个不同的自然数,把它们两两求和,分别得出下面的五个不同的和数:21,23,24,25,27。求原来四个数的平均数。【分析与解】四个数两两相加,应该得到六个和数,而现在只出现五个不同的和数,说明这六个和数当中有两个相等,如果能找出这个相等的和数,找到了这个相等的和数,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为A、B、C、D这四个数是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所以由“BC”可以推知A+BA+C。从而,可进一步推知A+BA+CB+CA+DB+DC+D它们当中有两个和数相等,那只能是B+C和A+D了,由此推出六个和数应该是21,23,24,24,25,27。在把A、B、C、D这四个数两两相加,得出六个和数的过程中,A、B、C、D各用了3次,所以A、B、C、D的平均数应为(21+23+24+24+25+27)34=12【例6】如图3-2,把17七个数字分别填入图中的七个圆圈内,使每条直线上三个圆圈内各数之和相等。【分析与解】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间圆圈内所填的数是三条直线上共用的,它是一个“重复用数”。因此,我们在思考时,应该首先把中间圆圈内的数想出来。这样,根据题目中“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的和相等”,只需考虑每条直线上两个数的和相等。那么,怎样确定中间圆圈内所填的数呢?我们可以这样考虑:17七个数字的和为28,只有中间圆圈内填上一个数字后,剩下的六个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因为要分成和相等的三组数),才能填写。所以,中间圆圈内所填的数很快可以确定下来:可为1、4、7。这时,其它圆圈内的数也就可以很快填出。例如:当中间圆圈填1时,每条直线上两个数的和为9(28-1)3=9,这时,三组数分别为2和7、3和6、4和5。我们很快可以得到一种填法(见图3-3)。同样,当中间圆圈内填4或7时,分别可以得到1和7、2和6、3和5以及1和6、2和5、3和4两种填法。上面我们讨论的这个例子中,从“重复用数”入手,因此分析起来还不太难。如果“重复用数”多一些的话,思考问题的过程又将怎样呢?请试一试思考题第2题。【思考题】1.把下面各题中的“”换成适当的数字。提示:左边的算式中,乘数的个位、十位与被乘数相乘,积都是两位数,可见,乘数的个位、十位数字都是1,可以把确定乘数作为突破口;右边的算式中,由商的十位数字与除数的积个位是5,把确定商的十位数字作为突破口。2.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填在图3-4的圆圈内,要求三边四个数相加的和相等,并且三边四个数相加的和要最小;三边四个数相加的和要最大。怎样确定这两种情况下的三个重复用数? 提示:三个顶点上的数都是“重复用数”,设它们分别为a、b、c,每条边上4个数的和均为k,那么1+2+3+9+a+b+c=3k当a+b+c=6时,k最大;当a+b+c=7+8+9=24时,k最小。4 试 验“鸡和兔共42只,被关在一个大笼子里,从下面数出鸡、兔共有108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道题你现在也许能用好几种方法列式解答。你知道一些数学家怎么想吗?他们这样做:先在已知条件“42只鸡和兔”范围内,估计一个数,比如有10只兔、32只鸡,那么共有腿410+232=104(条)。104靠近108,但比108小,说明兔子不止10只。因此,我们进一步估计有11只兔、31只鸡,那么共有腿411+231=106(条)。这时尽管没有到达成功的彼岸,但答案已是俯首可拾了,因为每增加一只兔和减少一只鸡(用兔来换鸡),就等于增加了两条腿,所以兔子有12只,鸡有30只。为什么数学家们一开始不先猜有1只兔、41只鸡呢?因为那样猜的话,就离已知条件“鸡兔的腿共108条”太远了,试验就太费时间了。可见,数学家们在用试验的方法解题时是这样想的:在符合部分已知条件的范围内,为了减少试验的次数,应尽量跨大试验的第一步,使第一个猜测尽量靠近题意。然后把猜得的答案进行试验,看是否符合题意。如果符合题意,问题得解;如果不符合题意,就排除这种猜测(一种可能性),接着再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华罗庚爷爷十分欣赏这种试验的方法,他曾经赞不绝口地说:“这方法虽然拙笨些,但这是一个步步能行的方法。”“不要以为方法笨不可取,有了方法之后,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运用之妙,存乎其人。”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试验法在解题中的作用。【例1】在下面15个8之间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必要时,可使用括号),使得数为1995。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1995【分析与解】我们可以先试一试,但应尽量跨大试验的第一步,使其中的几个“8”所组成的算式计算结果比较靠近1995,然后用剩下的几个“8”来调整。容易看出,88888=11111111+888=1999好,现在已经得到1999了,它与1995还相差4。这时,我们一共用去了8个“8”,还剩下7个“8”。下面的任务就是用7个“8”组成一个算式,使它的结果是4。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888=88与4相差4,用剩下的4个“8”,组成得数是4的式子。88(8+8)=4到这里,试验就算成功了,组成的算式是:88888+888-888+88(8+8)=1995有没有别的方法组成得数是1995的算式呢?你可以再试试。用试验法求得正确答案,首先要确定有几种可能,这就是试验的范围。范围越小,试验的次数越少,越容易试验成功。所以,应当把缩小试验范围看作我们解题的第一步。【例2】有一个四位数3AA1,能被9整除。问A代表几?【分析与解】一个数能被9整除的特征是:这个数的各位数字的和能被9整除。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知道:3AA1的四个数位上数字的和:3+A+A+1=2A+42A+4能被9整除,它可能是9,18,27,但是,A9,所以2A18,2A+422。这样,试验的范围比较小了(两种可能):2A+4=9或 2A+4=18由于2A+4又一定是偶数,所以只能是:2A+4=182A=14A=7【例3】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是个位数字的3倍,十位数字等于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积。求这个三位数。【分析与解】我们先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把试验的范围缩小在三种情况:(1)个位数字1,百位数字3;(2)个位数字2,百位数字6;(3)个位数字3,百位数字9再根据第二个条件“十位数字等于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积”决定上面三种情况中应该选择哪一种。第(1)种情况,可以求得十位数字是13=3,而第(2)(3)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求得十位数字(因为26、39都大于9,不能做十位数字),所以要求的三位数是331。下面几个例子比较复杂些。【例4】将一根长为374厘米的铝合金管截成若干根长36厘米和24厘米的短管。问剩余部分的管子最少是多少厘米?【分析与解】从题目的问句看,应抓住“最少”二字来思考,先考虑没有剩余,再考虑剩余1厘米、2厘米(1)如果把这根长管截成若干根两种不同规格的短管后没有剩余,那么374应该是4的倍数,因为两种短管的长度36厘米、24厘米都是4的倍数,但374不能被4整除,所以没有剩余不可能。(2)如果截成若干根两种不同规格的短管后只剩下1厘米,根据36、24都是偶数,“偶数的倍数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是偶数”可推知,原来铝合金管长应为奇数,这与管长374(偶数)的条件矛盾,所以,剩1厘米也不可能。(3)如果最后剩下2厘米。这种情况有可能。374(36+24)=614。这说明两种都截6根余14厘米,这时需要调整:少截一根24厘米长的,加上14,24+14=36+2,正好合一根36厘米长的,还剩2厘米。【例5】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若干个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1,2,3,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可知:在上式中,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是一个分母为15的分数,这说明:剩下的数的个数是15或15的倍数。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猜测来试验。如果剩下的数的个数是15,剩下的数的总和应是1516+4=244,那么,擦掉一个数之前,从1开始的自然数有“15+1=16”个,它们的总和是1+2+3+16=136,136244,也就是1至16这16个连续自然数之和小于1至16这16个连续自然数中的任意15个自然数之和。矛盾!所以,剩下的数不可能是15个。那么,擦掉一个数以前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有30+1=31(个),总和是1+2+3+31=496,496488符合题意。由496-488=8可知,8就是被擦掉的数。得到了符合题意的答案,15的其它倍数就不必再试了。【例6】某校排演团体操时,全体学生恰好能由一个正三角形队列变换为一个正方形队列。现只知道全校学生数在10002000人之间,那么这个学校有多少名学生?【分析与解】先考虑“能组成正方形队列”这个条件,由这个条件可以知道学生总数是某个自然数的平方。因为正方形队列中每行、每列人数相等。在10002000之间共有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这13个数符合条件。这样,我们在10002000之间排除了许多数,大大缩小了答案的范围。在这13个数中,再根据“能排成正三角形队列”这个条件逐一试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如图4-1,等边三角形队列中,相邻两行之间的人数成等差数列。那么,这个队列中的总人数为(设总行数为n):由于2S=n(n+1),而n(n+1)表示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所以,我们只要把上面筛选出来的13个数逐一试验,看哪个数的2倍能够分解为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试验的结果是,只有1225(352)可以,其它12个数都不行。因此,题目的答案是:这个学校共有学生1225人。下面这个例题中,由于计数对象较多,需要试验的次数也比较多,但不难。希望你既要细心,又要耐心。【例7】有一种用六位数表示日期的方法,如890817,表示的是1989年8月17日,也就是从左到右第一、二位数表示年,第三、四位数表示月,第五、六位数表示日。如果用这种方法表示1991年的日期,那么全年中六个数字都不相同的日期共有_天。【分析与解】这道题仍然用试验法,首先缩小试验的范围。1月份,形如“9101”,全部排除;9月份,形如“9109”,全部排除;10月份,形如“9110”,全部排除;11月份,形如“9111”,全部排除;12月份,形如“9112”,全部排除。还有2月份,上旬形如“91020”,全部排除;中旬形如“91021”,全部排除;下旬形如“91022”,全部排除。这样,1月、2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部排除,试验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只有在剩下的3月8月这6个月中试。但这6个月按上旬、中旬、下旬不同,试验范围还可进一步缩小。因为表示中旬的日期排除了;表示月份的0中的“0”又把每个月中表示上旬的日期排除了。这样,只需考虑三到八月份中下旬的日期就行了。三月份:9103,符合要求的有24、25、26、27、28。四月份:9104,符合要求的有23、25、26、27、28。五月份:9105,符合要求的有23、24、26、27、28。类似地,在六、七、八三个月中,合要求的日期也各有5天。所以全年中六个数字都不相同的日期共56=30(天)。【例8】学校早晨600开校门,晚上640关校门。下午有一同学【分析与解】题目中所说的“现在”是下午的某一时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试验的办法来解。如果当时是下午3点,那么,从开门到“现在”的时间一共是(12+3)-6=9(小时)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老师说的话),容易知道“现在”是下午3时还嫌早了一些。因为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现在”一定在下午3点钟以后,并且比3点大约迟1小时。根据上面的估计,我们可以大胆地跨出试验的第一步:如果当时是下午4点,那么12+4-6=10(小时)试验一步成功,说明“现在”的时间是下午4点。 【思考题】1.解下面的算式谜:提示:根据“41”商3,推知除数只有14、15、16这三种可能,然后逐个试验。注意:“91”必须余4。2.已知在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这六个数,并且任意两个相对的面上所写两个数的和都等于7。现在把五个这样的正方体一个挨着一个地连接起来(如图4-2),在紧挨着的两个面上的两个数之和都等于8。那么图中打“?”的这个面上所写的数是几。提示:根据“相对的面上所写的数字之和都等于7”和“紧挨着的两个面上所写数字之和都是8”,可推知,左上角的正方体前面所写的数字是3(由,后面是4;左、右两面分别是2或5。然后用2和5分别试。3.三个连续偶数的乘积等于148,求这三个偶数。提示:三个连续偶数的积是七位数,由1003(100100100的积)是七位数,可估计这三个数是三位数的可能性较大。又因为这是三个连续偶数,它们的个位数必定是数列“0,2,4,6,8,0,2”中连在一起的三个数,已知三个连续偶数的积的个位数字是8,所以这三个数的个位数字必定是2,4,6。又因为三个连续偶数的积的最高位数字是1,所以三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只可能是1。由1103=1331000,1203=1728000,推得三个数的十位数字都是1。5 移多补少同学们都知道,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离不开“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不过,如果你能紧扣“平均”二字的意义来思考,那么,解那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补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因此,移多补少是我们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的重要思考方法。【例1】新光机器厂装配拖拉机,第一天装配50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装配5台,第三、第四两天装配台数是第一天的2倍多3台,平均每天装配多少台?【分析与解】按惯例,应该用四天装配的总台数除以4,综合算式为:50+(50+5)+(502+3)4=52(台)如果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将会十分简便。假设每天都装配50台,那么四天一共多装配5+3=8(台),把这8台平均分成四份,84=2(台),因此,平均每天装配50+2=52(台),综合算式为:50+(5+3)4=52(台),你看,这种解法多么巧妙!【例2】小红跳绳3次,平均每次跳156下,要想跳4次后达到“平均每次跳160下”,她第4次要跳多少下?【分析与解】前3次的平均数为156,要想4次的平均数达到160,就是说第4次跳绳要超过160下,并且使超过的部分平均分成3份后恰好把前3次拉平(都是160下)。第4次应跳:160+(160-156)3=172(下)。【例3】从11到20十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再加上2000,等于从( )到( )这十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分析与解】我们容易算出:11+12+13+20=155,155+2000=2155。要想知道2155是从( )到( )的十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只要知道其中最小的数或最大的数是多少就行了。我们可以用“削平”或“补齐”(也就是“移多补少”)的技巧来解。设这十个连续自然数中最小的为a1,它后面的9个连续自然数依次为a2,a3,a4,a8,a9,a10。这9个数比a1分别大1,2,3,8,9。如果把这些9个数的和减去,那么原来的十个数都和a1相等了,这就是“削平”,如图5-1:由于a1+a2+a3+a10=2155,可知“削平”以后,有10a1=2155-(1+2+3+4+9)即10a1=2110 a1=211从而可求出:a10=a1+9=211+9=220“移多补少”一般用于解“平均数应用题”,它的优点是简单灵活,便于心算。【例4】某工厂一周内生产机器的台数统计表如图5-2,请你把星期三、星期四的产量算出来。【分析与解】由“平均每天生产79台”可知,把六天中日产量超于79台的“移出”一部分(多出的一部分),“补到”日产量不足79台的几天后,每天都是79台。可以这样移:星期一的89台中移出10台,使星期一为79台(多10台);星期六的85台中移出6台,其中5台给星期二,使星期二、星期六都是79台(还多1台);星期五的81台中移出2台,使星期五也是79台。现在,星期一、二、五、六都是79台,多出的是:10+1+2=13(台)补给星期三和星期四。可以肯定星期四原有78台,如果是68或比68少,那么,一共多的13台不够;如果是88台或更多,那么,平均日产量就超过79台。这样,星期四需要补1台。星期三需要补13-1=12(台)星期三原有79-12=67(台)【例5】有6个木工和一个漆工完成了一套家具生产任务。每个木工各得200元,漆工的工资比7个工人的平均工资多30元。漆工得了多少元钱?【分析与解】根据“移多补少”的原则,漆工比平均工资高出的30元,分别补给6个木工以后,6个木工的平均工资恰好应该是7个人的平均工资:306=5(元)从而,7个人的平均工资应是:200+5=205(元)漆工的工资是:205+30=235(元)【思考题】1.在迎新年的寿星联欢会上,有16位老寿星围坐在一起,他们的年龄恰好是16个连续自然数,而且30年后他们的年龄之和又恰好是1992。其中最老的寿星是多少岁?提示:模仿例3的思路。2.在三场击球游戏中,阿丽丝的分数分别是139、143、144,为了使四场得分的平均分数为145,第四场阿丽丝应得多少分?提示:由前三场的得分都比平均分低,需补足145,想“应补的分数+平均分=第四场得分”这个关系。3.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8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拿出5个面包的钱,乙付了3个面包的钱,丙没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该拿出4角钱,问甲应收回多少钱?(以分为单位)提示:由“丙应该拿4角钱”可知,8个面包共值403=120(分),每个面包值1208=15(分),每人应拿出153=45(分);又由一共买了8个面包(不够9个)“三个人平均分吃”可知,每人所吃的面包不到3个。这样丙拿出的4角钱中既有甲的,又有丙的。6 等量代换小朋友们一定都知道曹冲(曹操的小儿子)称大象的故事吧。曹冲用一条船,让大象先上船,看船被河水水面淹没到什么位置,然后刻上记号。把大象赶上岸,再把这条船装上石块,当船被水面淹没到记号的位置时,就可以判断:船上的石块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为什么大象的重量可以换成一船石块的重量呢?因为两次船下沉后被水面所淹没的深度一样,只有当大象与一船石头一样重(重量相等)时,才会淹没得一样深。“曹冲称象”不是瞎称的,而是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解数学题,经常会用到这种思考方法。【例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