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提要 本文利用20052011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产业集中度提高对能源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劳动力投入对能源效率的提高有阻碍作用。 关键词:能源效率;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11日 能源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作为关键的投入要素一直以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能源需求出现迅速递增的态势,一些重要的能源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工业行业能否有效利用能源对我国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测算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标,采用的是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所考察样本为工业部门的39个工业行业,时期跨度为20052011年。经济产出用主营业务收入衡量,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998=100)得到相应年份各行业的实际值,单位为亿元。选取年平均从业人数为劳动力投入指标,单位为万人。年平均固定资产余额能够反映每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本投入要素,但由于2009年之后,年平均固定资产余额数据不易获得,于是用固定资产净值来代替。故20052008年的资本投入指标选取为年平均固定资产余额,而20092011年选取为固定资产净值,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8=100)平减得到相应年份各行业的实际值,单位为亿元。选取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能源投入指标,单位为万吨标准煤。以上指标选取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从工业行业整体角度看,20052011年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年均增长10.1%,技术进步年均增长6.1%,而技术效率年均增长3.8%,慢于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技术进步是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从各个工业行业的角度来看,20052011年间除了采矿业,其他各个行业能源效率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能源效率增长态势较好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一方面这几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年均增长较高,年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两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分别为24.2%和17.8%,两个行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增长都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但技术进步的贡献都大于技术效率的贡献,尤其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进步的贡献明显大于技术效率的贡献,而技术效率增长不快主要是由该行业规模效率的下降引起的,规模效率的下降抵消了纯技术效率的增长,从而导致技术效率增速缓慢。结合前文分析,虽然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效率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该行业在期初能源效率较低,即便在24.2%的增长速度下,其能源效率仍没有达到0.1。能源效率呈负增长的唯一行业是其他采矿业,能源效率年均下降4.4%,技术效率下降是导致其能源效率下降的原因,且技术进步抵消了一部分技术效率下降造成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本文使用2005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实证分析工业行业整体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率及其分解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理论和研究目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ln(CTFPDit)=0+1Scaleit+2Saleit2+3Constrait+4FDIit+5Soeit+6MCit+7LnL+uit (1)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工业行业i和第t年。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标CTFPDit,包括TFPCHit(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率)、EFFCH(技术效率)、TECHCH(技术进步率)。 解释变量有:企业规模(Scale),用i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企业个数比值来表示;产业集中度(Constra),用i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FDI),用i行业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来表示;产权改革绩效(Soe),用i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占比(%)来表示;能源消费结构(MC),用i行业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来表示;劳动力投入(LnL),用企业年平均从业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 本部分研究样本来自于两个部分:3个被解释变量来自于前文,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度的39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标;而解释变量则由2005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整理而得。 表1报告了式(1)中,分别基于TFPCH、EFFCH、TECHCH的工业行业整体估计结果。为了克服各行业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所报告的标准误差都经过了White异方差修正。根据联合F检验决定选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然后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确定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由于Hausman检验支持选择固定模型,故表中仅报告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1) 表1中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产业集中度、能源结构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成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的平方、外商直接投资、产权改革绩效、劳动力投入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成负相关关系。企业规模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系数显著为正,企业规模平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规模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之间呈现抛物线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先增长后降低。产业集中度每增加1%,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1.23%;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减少0.5449%;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减少0.1764%;外商能源结构、产权改革绩效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作用不太显著。 对技术效率变化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外商直接投资、产权改革绩效、劳动力投入的系数为正,企业规模的平方、能源结构系数为负,但只有产业集中度和劳动力投入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产业集中度、劳动力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但产业集中度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 对技术进步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能源结构对技术进步的系数为正,其中能源结构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能源结构的改进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产权改革绩效、劳动力投入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这三者对提高技术进步的作用不大。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20052011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率及其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角度来看,技术进步是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主要动力。因此,在继续发挥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升作用的同时,应将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当作提升能源效率的突破口。从实证结果来看,企业规模对工业整体及制造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系数显著为正,企业规模平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企业规模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之间呈现抛物线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先增长后降低;产业集中度对工业整体及制造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产业集中度提高对能源效率有促进作用;劳动力投入对工业整体及制造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进步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过量劳动力投入对能源效率提高有抑制作用,应适当的控制或减少该行业劳动力数量,引导劳动力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 主要参考文献: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