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唐雎复习提纲.doc_第1页
出师表、唐雎复习提纲.doc_第2页
出师表、唐雎复习提纲.doc_第3页
出师表、唐雎复习提纲.doc_第4页
出师表、唐雎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师表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一)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店铺开业)2、引喻失义(义:适意,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3、陟罚臧否(否:恶,坏。不是今常用的“否定”“是否”的“否”)4、晓畅军事(晓畅:精通,熟练。今常用义为:语言表达通顺明白)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今义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意是:的原因。)6、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低微而鄙俗。今常用义为:言语、行为恶劣)7、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今常用义为:卑鄙,下流)8、由是感激(是:此,这。今常用作判断词。感激:感动。今义是指激动感谢)9、庶竭驽钝(庶:希望,期望。今常用义为:众多)10、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义为:用来的)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的意思。今义是秋季。)1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是指十分憎恨。)(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名词“躬”用作动词“耕”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亲身)北定中原(方位名词“北”用作“定”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北)2、形容词作动词愿陛下亲之信之(形容词“信”,原义为“言语真实”,在此用于代词“之”前,用作动词:相信,信任)不宜妄自菲薄(形容词“菲薄”带前置宾语“自”,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庶竭驽钝(形容词“竭”带宾语“驽钝”,用作动词:用尽)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3、名词作动词恐托付不效(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奏效,有效果。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4、使动用法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恢弘,发扬扩大)?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亲近;使远,疏远。下文“亲小人,远贤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中“亲”、“远”同此)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全,保全)5、动词作名词恐托付不效(动词“托付”作“恐”的宾语,用作名词,托付的事)6、形容词作名词此皆良实(形容词“良”、“实”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谓语,用作名词:善良笃实的人)攘除奸凶(形容词“奸”、“凶”作“攘除”的宾语,用作名词:奸臣恶人)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三)一词多义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中“中”同此)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分,职分,名词。读fen)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 而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上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次)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11、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先帝称之为能(能干,有才能,动词)12、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13、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14、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15、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临表涕零(写。动词)16、效 恐托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果,名词)17、言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不知所言(说,动词)18、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 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 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 表结果 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 表时间 以 二、翻译重点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翻译: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3)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7)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8)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0)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三、理解性背诵:(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4)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四、问题探究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报先帝而忠陛下)2、 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答: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项建议:(1)“诚宜开张圣听,认塞忠谏之路也。”(广开言路)(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4、作者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5、古代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涤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答:(可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来回答;又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来回答;还可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来回答)。6、作者在结尾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涕零”的原因。答:(示例)诸葛亮因为想到了先帝对自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临崩寄大事于己的信任,还有怕完不成先帝遗愿的焦虑,百感交集的“涕零”。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8、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答: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9、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答:(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力而为做好”回答即可。)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臣不胜受恩感激11、结合课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答:报先帝,忠陛下。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2、第一段分析形势的意图何在?告诫刘禅创业的艰难,以引起其深思,让他意识到蜀汉形势的危机,鼓励他兴复汉室的决心,继承先帝的遗志,治理好国家,为下文提出三条建议做铺垫13、第六段叙述了哪几件事?有何用意?三顾茅庐叙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经历白帝城遗孤回顾历史,让刘禅懂得创业的艰难,继承先帝遗志;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14、这篇表文为何多次提到先帝?因为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作者多次提到先帝,一方面表明此次出师北伐是继承先帝的遗志,另一方面也是以父子之情打动后主,增加文章的说服力15、本文表达方式的特点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说第一部分(15)是寓情于议,在讨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中贯穿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情辞恳切,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提纲标有的是重点唐雎不辱( 辱没)使( 出使 )命 战国策秦王使( 派 )人谓( 告诉、对说)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地易( 交换 )安陵,安陵君其( 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许( 答应 )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虽然这样 ),受地于( 从 )先王,愿(希望)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 因此 )使( 派遣 )唐雎使(出使)于(到)秦。3个“使”的意思要分清(9)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10)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凭借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 把 )君为(当作)者,故不错意( 置意,通“措”)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扩充 )于君,而君逆( 违背)寡人者,轻( 轻视 )寡人与( 疑问语气助词 )?”唐雎对曰:“否,非若( 像 )是(这样 )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即使)千里不敢易也,岂(何况)直( 只,仅仅)五百里哉?”1、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但是安陵君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秦王怫然( 盛怒的样子 )怒,谓(对说)唐雎曰:“公( 先生 )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使倒下)尸百万,流(使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平民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摘掉)冠徒(光着)跣,以头抢( 撞 )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通“苍”,青色)鹰击于(到)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的)士也,怀怒未发,休( 吉祥 )祲( 不祥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 如果 )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穿丧服 ),今日是(这样)也。”挺剑而起。这一段中的“的”除了“布衣之士”,都是消除句子主谓间的独立性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秦王色(脸色)挠( 屈服 ),长跪(直身而跪)而谢( 道歉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明白、懂得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凭借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只是)以( 因为 )有先生也。”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魏灭亡,但是安陵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课文分析: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中潜台词是重点)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与臣而将四矣。我今天要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2、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重中之重)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