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地表人文化过程的理论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第13页(共12页)目 录摘要(1)0引言(1)1地表人文化过程的定义、概念与内涵(1)2地表人文化过程与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和生态史学的关系(2)2.1地表人文化过程与历史地理(2)2.2地表人文化过程与环境变迁(3)2.3地表人文化过程与生态史学(3)3地表人文化过程的不同类型、方向及阶段、测度及机制(4)3.1 史前:缓慢,局部(4)3.2 农业社会:局部,阶段性(5)3.3 工业社会:网络化,发展(5)3.4 信息社会:成熟阶段(6)4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过程(7)4.1 旧石器时代(7)4.2 新石器时代(7)4.3 农业社会时期(8)4.4 现代社会时期(9)5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过程的未来(10)6结语(11)参考文献(11)Abstract(12)地表人文化过程的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地表人文化过程的定义、概念与内涵,探究地表人文化过程与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生态史学的关系,以及地表人文化过程的不同类型、方向及阶段。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对人地关系的考察置于人口变迁、土地开发规模和土地承载力等各要素综合的环境变化大系统中去。以区域地理学的方法,选取南阳盆地作为研究对象,勾勒历史时期本区域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优化区域未来的发展提出策略,为有关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关键词:地表人文化;人地关系;南阳盆地0 引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地关系史。各种历史人文地理现象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今天的人文地理现象是历史人文地理现象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发展的起点。通过对昨天或前天的各种人文地理现象的研究,深入研究和揭示各历史时期固有的自然环境、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主要相互联系,揭露其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今天的人文地理现象,为今天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历史依据。1 地表人文化过程的定义、概念与内涵“地表人文化过程”一词首先由华中师范大学龚胜生先生提出,用以表示人类活动在特定历史和空间下的状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极高的概念,但其相关研究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具有很高的学术前沿性。1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人地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变化趋向。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后发生变化的人为环境,这两者合称为自然地理环境;还包括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今天地球表面的所有自然现象的综合体可以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认为作用的影响,完全纯的自然现象综合体是不存在的。2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感应和行为的交流过程,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人类社会是怎样在利用、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的背景中形成起来的,其过程和机制怎样,目前现状是否合理,将来会怎样发展,都是现代地理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区域地理学的方法,选取一个典型地理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勾勒历史时期本区域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对人地关系的考察置于人口变迁、土地开发规模和土地承载力等各要素综合的环境变化大系统中去,并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考察环境变迁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的影响和作用,阐明该地区环境变化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提高环境变迁研究领域中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陕鄂交界处,东毗河南省驻马店、信阳市,南接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随州市,西连陕西省商州市,北邻河南省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市。数理地理位置为32173348N,1105811349E。东西长263km,南北宽168km,总面积2.66万km2,其中,平原、丘陵、山区各占21%、30.6%和48.4%。在地形上处于中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交界地带,在气候上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度区,在古代文明的分区上,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融的区域,在人文景观上,兼具南北方的特色,在植被、土壤、生物、水文等自然因素上,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对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明显。基于以上事实,本研究用区域地理的方法和理论,以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的南阳盆地这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考察的基本对象,采用“地表人文化”这一综合性概念,考察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和影响。2 地表人文化过程与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和生态史学的关系人文地理学是对人类集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究,这个地理环境是由人创造、并在其中劳动和生存的那种改变了的环境(自然环境)(德芒戎)。3地表人文化过程也就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这是一个时间和历史的概念,也表明了人类在有史以来的环境变迁中起主要作用,并且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这种作用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事实上,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是否尊重自然规律的不同,人地关系在某些时期呈现合理、协调的情况,在另外一些时期则出现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和矛盾。32.1 地表人文化过程与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与自然界历史存在相互联系的民族史的科学。“地表人文化过程”就是“人地关系”这一人文地理学核心内容在历史地理领域的反映。从聚落、建筑、土地利用类型等方面景观入手,考察一个区域各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研究各个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方向、机制等。以一个区域为载体,研究包括:人口的分布(静止状态和各种流动);经济地理或劳动地理(生产、水利设施、运输和交换);政治社会地理(领土、道路、边疆和国家集团);文明或社会地理(民族、种族、语言、宗教、学术、艺术和技术现象,以及集团的态度和精神状态,司法和社会组织机构)等3。2.2 地表人文化过程与环境变迁生态环境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自身的演变规律,自从有了人类以后,人为因素只是诱发环境演变的众多诱因之一,既不是唯一原因也未必是主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大或小、或主或从,因此不能不加区分地将人类作为一切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生态环境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趋于恶化,不能因为一些地区人为导致的环境恶化而无视人类合理干预、适度开发对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不能无限夸大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把人类描绘成一个无为的、任凭自然摆布的奴隶,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无不是改造、利用大自然的结晶,人类从来就不是也无需成为无所作为、任凭大自然摆布的奴隶。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记人类无法超越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而可以为所欲为,否则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改造自然是为了利用自然,因此还是应该提倡因地制宜、顺应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改造自然,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地表人文化过程研究中,要正确对待人在环境变迁中的作用,还要重视科技在提高生产力以及改造、利用自然能力中的作用。2.3 地表人文化过程与生态史学生态环境史本身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体。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应具有这两门学科的学术素养与知识,不仅熟悉自然过程的变化及影响,又能够从人类活动方面给予自然环境变迁的适当解释。地表人文化过程的理论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过程,对于生态史学的建设和发展将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深入,学界围绕着以人地关系为核心问题的历史环境变迁进行研究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绩,研究广度和深度较以前有长足进步。一些研究摆脱了长期以来拘囿于文献的资料性描述的缺憾,开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展深化以及研究方法的革新,与人地关系、环境变迁等密切相关的中国生态环境研究在学界已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继续加强如“地表人文化过程”等实证研究与理论建设,推进生态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研究中的理论建设。3 地表人文化过程的不同类型、方向及阶段、测度及机制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是独特的,是“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共同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斯吕特尔)。所以,地表人文化过程因不同地区、不同动力机制、不同类型等而异。主要从聚落、建筑、土地利用类型等方面入手,探讨不同时期人类对所处的地球的开发利用的类型、方向和过程,以及动力机制。3.1 史前:缓慢,局部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度较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的制约,只有在少数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生息才比较活跃。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以一种小规模的群体流动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微弱,人口增长十分缓慢。3.2 农业社会:局部,阶段性农业社会阶段,栽培作物和驯化的家畜、家禽等是主要的生活来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适宜的气温、充足的阳光等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亚热带和暖温带中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如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等。人类对自然地影响开始增强,改变原始的土地覆盖形式,开辟农田、毁林开荒、修建各种水利设施,以及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都在改变着地表的自然环境,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交互开始显著。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农业提供比采集狩猎所得的更多更有营养的食物,从而增加了人的寿命,使死亡率下降,最终促使人口的增长。但是,实际上,农业社会更大人口规模的聚集使得疾病更容易传播,并且,对农业的依赖使得弄得农业社会非常脆弱,人口增长以及社会发展不是连续的,阶段性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从事农耕业生产的人类的固定居民点聚落。聚落的产生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事手工工业的人们,在一些交通便利和利于交换的地点聚集,以手工业产品与农牧业产品交换,这样的集聚地也就是城市的最初形态。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而且由于阶级的出现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聚集区周围筑城,处于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兴建了城市,于是城市出现了。3.3 工业社会:网络化,发展工业社会阶段,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铜、铁矿等金属资源和航道、港口等交通条件,是传统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基础。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社会。工业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的又一次更深刻的变革,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巨大进步。对自然的人工改造更为明显,在适合人类生存的中低纬度地区,大规模的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城市用地、港口等,以及大规模的开发矿产资源和森林开发,使得地表覆盖变化更为明显。工业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生活水平,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事业等的进步,带来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和出生率的变化,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与此同时由工业革命开始的近代城市化,其实,“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3.4 信息社会:成熟阶段信息社会,即后工业化阶段,新技术产业兴起,生活资料自然富源与劳动资料自然富源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上升。新技术产业主要在环境质量有益的地区落脚。而且,优越的环境更吸引人定居。信息社会阶段,地球上几乎所有地方都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几乎所有的自然环境都多多少少带有人类影响的痕迹,对地表的改造更为深刻,自然过程与人问过程的交互更为复杂。同时,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带来的各种问题也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开始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来生活水平、医疗卫生等的发展,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虽然很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但全球70亿(2011年)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口增长依然很快。同时,城市化以及乡镇的发展,在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甚至出现了集中连片的城市群。地球上大多数地方都已受到人工因素的影响。总之,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随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而日益提高,在各地组合成了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新的整体,人地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组逐渐发展、演变。但是,事实上,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是否尊重自然规律的不同,人地关系在某些时期呈现合理、协调的情况,在另外一些时期则出现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和矛盾。所以,地表人文化过程是曲折发展的,并不是现在的人文化程度就一定比过去高。也不是过去一定比现在低,而是在人地关系最和谐、尊重自然规律的时候地表人文化水平才是最高的时候。这在历史上很多次出现,值得我们研究并展现出来,为现在和谐社会建设所用。4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过程南阳盆地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伏牛和桐柏二山三面环绕,其间又有淮河源头与汉水的多条支流纵横交织,气候温暖,水源丰富,各类物产繁多而丰饶。这种独特的亚热带小盆地气候极适宜人类的生存。北有八百里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入侵势力较弱,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地形平坦,又有白水径流,既有渔猎、航运之利,又有耕牧之便。考古发现,史前先民们已开始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百里奚曾在此放牧牛羊,冶铁、商业、水利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地表人文化涉及的范围很广,这里主要从聚落、建筑、土地利用类型等方面入手,探讨不同时期人类对所处的地球的开发利用的类型、方向和过程,并作少量的测度和动力机制分析。4.1 旧石器时代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起南阳地区即有人类的活动。1973年发现的淅川猿人化石可以看做是从较早猿人类型到较晚猿人类型的过渡,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的范围。1978年9月,在南召县云阳镇西北约3. 5 km的杏花山脚下阮庄附近,发现了南召猿人化石。1980年和1989年,分别对南召小空山下洞和上洞进行清理发掘,可以推断南召小空山下洞和上洞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此外,在西峡、内乡等地,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南阳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也说明南阳盆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南北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已有的考古发现和专家们的预测,在豫西南有许多洞穴,为古人类提供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害的住所。豫西南地区的南阳盆地边缘山麓,从方城向西,顺伏牛山脉到西峡沿丹江而入淅川;从方城向南,沿伏牛山脉直到淮水之源。4.2 新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南阳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到处可见,以丹江沿岸最为密集,在淅川县境内一段即发现近20处之多。其中下王岗遗址文化层自上而下为西周文化、商代早期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中间无一“缺环”,说明这里是华夏文化起源地之一。6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南阳分布得相当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有140余处.其中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多种遗存。而且,在南阳诸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当中,有不少面积较大、内涵丰富、展现历史大跨度的重要遗址,其考古发现和学术价值在中国考古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8从聚落的选址和形态上可以看出,古人对南阳盆地的开发利用:首先,人类常常将居住地营建在河湖旁或泉水(包括岩洞内的泉水或暗流)附近,“缘水而居”是早期人类选择居住地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其次,生活资源的丰富程度;第三,安全问题。这一时期人类居住地仍然没有摆脱趋水的特点,说明水源、水环境仍是限制人类活动范围的重要因素。南阳盆地中的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整体呈圆形,房屋呈心式分布,且组合情况和墓地分区等也与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制度密切相关。这说明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情况和不同功能区的区划,是聚落规划时期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进而最终又影响到聚落的整体形态。因此,聚落形态又反过来是探索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有效途径。总体说来,新石器时代南阳盆地的气候条件远较现代湿润,植被条件也比现代要好。生活在南阳盆地的先民们,在自然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的田野里,用独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其它生产活动,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蒙昧”和“野蛮”的面貌,过着比较稳定的聚落生活,创造了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和多姿多彩的独山玉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94.3 农业社会时期南阳盆地的农业社会是从农业产生开始到1949年这段漫长的历史。史记货殖列传“南阳夏人之居”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西周时代南阳地区为周朝“南土”。周武王灭了商朝,将南阳地区及其以南一带纳入版图,史所谓“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当时南阳一带为周朝封国申、吕、邓、缯、谢等国之地。春秋战国时,这些国家相继被楚国兼并,遂使楚国问鼎中原,霸业天下。视其封国之多少,即可知南阳地区在周代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史所云申、吕“足以为赋”、“彻申伯土田”则更是土地开发的明证了。战国时期,南阳(古称宛)就是楚国重要的冶铁中心,之后历韩国、秦、汉,一直是重要的冶炼中心。南阳附近也有一定量的铁砂,这促进了南阳采矿的发展和地表的开发利用。得益于南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更由于冶铁业的发达,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范蠡等大批优秀的商人以及经济思想。西汉南阳是当时的六大都会之一,东汉因为光武帝刘秀的缘故,南阳称“南都”,地理位置的重要可窥一斑。在唐初和唐末也曾两度议及建都南襄盆地,事虽未成,但此后论及建都形势者,却很少不提南襄盆地的。至明代,很多学者认为南襄盆地成为明代天下之中,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处在明王朝疆域的中心位置;二是处在南北过渡、阴阳中和的位置;三是处在交通东西南北的战略中心,这说明它是一个多重意义的“天下之中”。10农业需要水利的支撑。古代南阳的水利工程,始于汉代。太守召信臣重农耕,倡修水利,沟通白、唐河,引河水灌溉农田,被尊为“召父”。至今南阳仍保留不少召信臣所修建的水利工程遗址。东汉建武年间,太守杜诗对西汉所筑的陂、堰、坎、渠、池加以修复,使南阳水利工程的到了完善,沟渠纵横。还发明了水排、二牛抬杠等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南阳郡因旱涝保收的地利条件而富足起来。13同时,东汉时期,南阳是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还有一大批重臣,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南阳郡的城区也因此发展很快,称为“南都”,是南阳政治地位最高的时候。以后的战争的巨大破坏,以及政治经济等重心的东移、南移,南阳的政治经济地位再也没能到恢复汉代的高度。所以,综合以上所述以及之后的历史可以肯定,东汉(或者说汉代),是南阳地区地表人文化程度最高的时候。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为中心,历史遗迹遍及全境,如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府衙、汉画馆、内乡县衙、社旗山陕会馆、紫荆关古建筑群、邓州八里岗遗址、南召楚长城、镇平菩提寺等。展现了南阳的历史、文化、教育、科技、旅游、民俗以及汉代画像石、砖等多个方面的南阳文化。是南阳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对这片土地开发利用的记忆。4.4 现代社会时期从南阳的文史资料上看,和我国广大的内部腹地一样,在1949年以前,南阳的工业基础几乎一穷二白。甚至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南阳的工业基础也很薄弱,对地表的开发也限于农业,最大的影响当属丹江口水库等大批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少量的交通、城市建设。规模大、数量众多的水利设施在对农业生产、养殖、供水、防洪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效益同时,也在深刻的改变这表环境。尤其是丹江口水库建设,淹没大量土地、大量的移民,以及由此带来的地域小环境的变化、与外界交流以及地方的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南阳这片土地开始快速发展,工业、农业、交通、旅游、通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地域、规模都在迅速扩大,甚至一些高山密林如宝天曼都早已开发成风景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总之,同其他地方一样,南阳的地表人文化进程也是一部优化协调和破坏恶化人地关系交错存在的生产斗争史。从史前古人的开发居住,到历史上有记载的开发利用,到现在成为豫西南重要的城市,都在表现着南阳的发展以及人和地的融合。同时,也要正视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例如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地表覆盖的改变,曾经森林茂密的桐柏山,现在确是荒山遍野,破坏了淮河源头的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立足于此,才能探讨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的未来。5 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过程的未来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因是否尊重自然规律的不同,其结果既有合理、协调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造福社会的一面,也有失调、矛盾激化的一面。总结这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合理利用自然规律,优化、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南阳盆地地表人文化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南阳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他们是南阳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和精神动力。从南阳各地的比较可以看出,南阳不同地区对南阳独特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对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从中学习不同单位优秀的经验、措施,再重新审视自身的特色文化优势,更好的重视开发,挖掘自身潜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一、加强以南阳史前文化为代表的汉宛文化的构架和研究,以便于更好地认识我们脚下的这块热土,充分挖掘、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传承,衍生新的文化。这对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文化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二、加强南阳的地名体系及地名文化资源研究。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探讨南阳的地名,有利于发掘历史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南阳的文化品位,对当今南阳的发展,特别是南阳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做好南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和宣传,利用好南阳市“历史文化名城”、南北过渡的地理区位、以及借助刚刚开过全国农运会等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影响力,增强南阳的旅游竞争力及扩大旅游市场的占有份额。四、利用好南阳市南北过渡、连接东西的由于地理区位发展交通。自古以来,南阳盆地交通地位就十分重要,处于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不仅是联系关中、巴蜀、关东、江南几大基本经济区的陆路交通枢纽,而且也是长江水系支流深入中原腹地最远的地区。6 结语现代地理学“人文化”趋势非常显著,无论是行为地理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都把“人”(人类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的中心。“地表人文化过程”这一概念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作为一个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的综合,指标,对人文地理学、环境变迁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是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是对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证和深化。限于时间等原因,关于动力机制测度与指标等问题只是略有提及,更深入的研究,容另文再议。参 考 书 目1 刘国旭.中国疆域若干问题的研究J.卷宗,2012年第一期100-101.2 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高教出版社.20003 郑昭佩.地理学思想史M.科学出版社,2008.4 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商务印书馆,1981.5 AC威尔逊.地理学与环境M.商务印书馆,1997.6 刘国旭.南阳盆地史前文化分布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第9卷第6期7 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制品调查简报J中原文物2008.(5).8 刘国旭、江富建.南阳黄山遗址优越的农耕环境与独山玉文化研究J. 农业考古,2009年第一期16-20.9 刘国旭.河南南阳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历史地理研究J.农业考古,2009.2.10 毛亨,撰.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25M.上海商务印书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知识》竞赛答题活动题库(含答案)
- 《果树病虫害防治》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新)
- 2025年莆田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盘锦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那曲辅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年阜阳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黄冈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5年茂名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白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二年级】2025秋季期中家长会:让每一颗小小的种子【课件】
-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
- 中国纺织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塑料制品装配操作工培训教材
- 居住人口登记表
- 钳工实操试卷-共44套
- 黑山羊养殖技术培训课件
- 6人小品《没有学习的人不伤心》台词完整版
- 电影院影城保洁服务方案
- T-SZSACA 2-2021 无障碍城市(城区)评价标准
- 6-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六章【已添加内容】.课件电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